《山海经》猜想系列二 关于猜想《海经》方法的初探
( _非鱼_新浪博客---2009-06-06 09:39:10)
《海经》篇首提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这一部分,为我提供了《海经》部分包含的三个主题,并且我认为古人在论述这三个主题时,应是有所依据,而并非人们常常认为的想像之说。这三个部分就是:地理、天时、故事。这是一段逻辑严密的话,下面笔者便针对这三部分逐一叙说。
首先地理:“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这开篇的第一句话,说明了“地”的载体与范围,也说明了形象和方位。其中“六合”在注解中明确记载着“古人以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为六合。”我想这“上、下”当指三界中的“天界”与“冥界”,这说明在古人的思维中,天、地及地下是合而为一的。“四海之内”中“四海”指陆地四周之水,而并非单指古代的中国,这至少说明在我国古人的世界观里,已经有了海洋包围陆地的概念了。
其次天时:“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这一句标明了“天”的载体与划分。“照之以日月”说明天的载体首先是“日”和“月”,然后是“经之以星辰”之“星辰”。而“照”与“经”则表明前后二者的功用与含义:日、月用来照明,而星辰则首先用以记录方位、方向。其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延伸:“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四时”指“四季”或“时辰”,是以日、月为参照而来,而“太岁”用以定“年”,是以“星辰”为参考而得到。
最后故事:“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万物都由神灵所生化,且万物又有各自的形像特点,并有生有死。最后一句点明,这一切只有“圣人”能悟出其中的玄妙和道理。
所以,我想“天时”佐证“地理”,“故事”影响记录“天时”。反之亦然:“地理”对应“天时”,“天时”记录“故事”,“人情、风俗”又因“地理”而变化。可见三者互相依托和互为表里的统一概念。
如果将这三部分用我们更容易理解的词相对应,那就是:空间、时间和故事。关于“空间”与“时间”的关系,西方哲学中早已有过精微的论述。胡塞尔在《时间现象学》中有过这样对时间与空间的阐述:“时间的本质问题会导致回到时间的‘起源’问题。”,“空间的构成和时间的构成是两个平行的难题”。
在时间的起源这个问题上,大家都会有一个熟悉的经验,即时间可以表示成空间,而空间也恰可以表示成时间。例如:从A地到B地的距离可以说成:“三、五日即可到达。”或直接说“骑马十日”、“三天的路程”等等;而时间亦可用空间来表达的例子更多,如“时已过午”、“日出东方”、“月上西楼”、“哺时鸟还”、“斗指孟取”等等。而从“哺时鸟还”上还可以看出“事件”与“时间”的关系。人们从实际经验入手,把“事件”(或故事)与连续的空间动作连接成了抽象的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故事”也是与时间与空间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这段旨在说明“时间”、“空间”、“故事”的关系以及产生的合理性,《海经》的研究也脱离不开这三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研究它之前,可以从心里先构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是从经验入手,用自己最得意的方法,也可以用一种比较苯的方法。
这里所探讨的就是一种苯方法。大凡研究《山海经》者,大都会经过多遍的看、编、演之后,才可以悟到心得,而在多次揣摩之后,就是大量其他材料的渗入。这一过程有时反而成为负担和绊脚石,虽有时得到一个圆融的系统(阐释),但这个系统的假设也是危险的,它至少屏弃了其他可能性,或者其他合理的可能性。所以在这里先把其他的材料放在一边——“待用”,而用一种最原始的方法去另行“构建”《山海经》的海经部分,但这种构建,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
《海经》分四个部分:《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与合辑性质的《海内经》。开始,我们得像谢里曼发掘特洛伊时相信《荷马史诗》一样相信《山海经》,也就是相信《山海经》的内容必有所依据。先不管依据是什么,也不必考虑其中延伸的意义如何,我们用一种熟知的方法进行编排整理,按照思维的步骤列出一个提纲,我将其命名为“觅同法”。
A:不管是否有争议,只要在感觉上相同者,一并排在一起。(有经验补充者优先)
B:不管是否错简、漏文,只要有语意、语音上的相似者,也排在一起。
C:有明显关系的,编成一组。
D:上、下文有类似联系的,也要编成组。(此组很重要)
这样我们就可能得到一个可以分析的构架,然后把这个构架再拆分、化解。前者比较简单,主要是后者:对一个自己建立起的构架进行再拆分和再化解是困难重重的,但它亦是另一种比对,是一种综合性质的排比法,最后才能剔除到自己可能想的得到的答案。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构方法,其中有相同者也有背离者,但我认为先把《山海经》自己说出来的问题搞清楚,应该是合理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