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2009“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10-01-16 16:00:34 2009年12月18-19日,“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召开,来自韩国、日本以及海峡两岸的神话学研究者们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提交了25篇学术论文。会议的方式是由论文发言人先发言十五分钟,评议人评议十分钟,最后大家讨论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包括听众的提问以及论文发言人对评议人和提问人的回应。 10点10分,大会进入到研讨会的第一场。这场研讨会主要以汉画像的研究为主题,由日本西南大学王孝廉教授主持,朱存明、刘惠萍、陈器文、黄铭崇四位学者发言,钟宗宪、陈泳超、叶舒宪、陈连山四位学者分别为发言人评议。 徐州师范大学的 东华大学 中兴大学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黄铭崇的发言论文题为《传世文献中的神话个体描述与远古器物上的神话图像——一个方法学的省思》, 他通过对虹、肥遗、驩兜等个案分析,认为很多图像有达时性与延时性,我们可以从图像去洞察远古神话的深层含义。评议人陈连山在肯定这种研究方式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危险性,即研究者往往容易把图像与自己所想要证明的观点结合起来,容易附会。我们难以把握图像的真正含义,在解释图像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在阐释图像的时候应十分谨慎。 下午13:30-15:10,研讨会进入到第二场,第二场研讨会分为A会场与B会场,A会场由东海大学教授胡万川主持,有杨利慧、王鹏惠、傅锡壬三位学者发言,胡万川、刘惠萍、朱存明三位学者分别为其评议。B会场由高雄师范大学教授林文钦主持,发言的学者为吴晓东、瓦历斯·诺干、金绳初美,评议的学者分别为黄铭崇、郑土有与刘宗迪。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淡江大学中文系 B会场发言人的论文集中在中国少数民族或原住民的神话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晓东首先作了题为《蝴蝶与蚩尤——苗族神话的新建构》的发言,论文以苗族蝴蝶神话与蚩尤神话在苗族中的出现过程为案例,指出苗族新神话的建构过程受到了心理图式的影响,从而反思心理图式在田野作业以及文本解读中的负面作用,并提出了田野作业前的预设应该是开放式的,文本解读也应该兼顾语境,以克服心理图式的影响。对这篇论文发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神话与历史的关系上,评议人黄铭崇研究员提出,神话不是历史,所以蚩尤神话难以借用考古、文献等考证。作者的回应是,神话虽然不是我们一般所指的历史,但神话是心灵史,思想史,研究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人们怎样观察、认识这个世界的心灵历程,在这一基础上,神话还是具有可考性的。 台湾原住民著名作家瓦历斯.诺干以讲故事的手法作了题为《说故事的人——鲁凯人欧威尼·卡路斯盎的土地与部落》的发言,他叙述了鲁凯人欧威尼·卡路斯盎在台湾原住民文化回归运动中,在心灵挣扎之后重新回到“旧好茶”这个地方,以此说明一个民族的包括神话在内的文化对人们灵魂的抚慰作用。评议人复旦大学中 日本北九州大学金绳初美副教授对生活在泸沽湖的摩梭人的婚姻与家庭结构、变迁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她的论文发言《泸沽湖摩梭人的神话及其生活意识》是这些年来研究中的一环。文章通过对摩梭人女神神话、献给母亲的歌、成人式、祭祖、葬礼、祭山等仪式的传说的分析,指出摩梭人的民族传统文化非常敬重祖先崇拜,强调民族与家庭和谐,重视与自然共存,这些文化特征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减少,使摩梭人的生活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第二场研讨会结束之后,主办方特意安排一个座谈会,主题即“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由日本西南大学教授王孝廉、台湾考试院考试委员浦忠成、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杨儒宾以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舒宪主讲。在此座谈会中,浦忠成先生回顾与反思了台湾原住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杨儒宾教授则就人们对庄子的传统看法,以诸多神话为例论证了庄子当属于儒家而非道家。王孝廉教授从新拾起一个困扰了神话学界多年的话题,提出了“我们的生活里有神话吗?如果有,在哪里?”的问题。叶舒宪研究员在反思中主张神话研究应该由“中国神话”转入到“神话中国”的深度来,“神话”的概念远远大于“文学”的概念。 19日(星期六)9:00-10:40,研讨会进行到了第三场,这场研讨会由逢甲大学李威熊教授主持,发言人有鲁瑞菁、徐志平与郑在书三位学者,田兆元、杨利慧、吴晓东三位学者为评议人。 静宜大学 嘉义大学教授徐志平的论文发言为《从比较神话学观点重探中国的天地分离神话》。文章参考了西方创始神话对于田地分离神话的界定,运用母题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各地的天地分离神话进行考察,将其分为最初的天父地母分离神话与天地再分离神话两个阶段。前一神话具有“民神异业之始”或“失乐园”的意味,后者表现先民对“天”所造成的压迫之反抗,有点接近“天灾与救世神话”。将这两种神话结合起来看,则中国的天地分离神话和西方的创世神话中的天地分离神话十分接近了。评议人北京 韩国梨花大学 下午13:30-15:10,研讨会进入到第四场,第四场研讨会也分A会场与B会场,A会场由台湾考试院考试委员浦忠成主持,郑土有、山田仁史、陈泳超三位学者发言,郑阿财、浦忠成、鲁瑞菁三位学者为评议人。B会场由成功大学陈益源教授主持,田兆元、高莉芬、钟宗宪三位学者发言,鹿忆鹿、赖锡三、陈益源三位学者分别为其评议。 复旦大学中 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山田仁史的文论发言题为《台湾原住民有关星辰的观念与神话》,文章指出,台湾原住民的星辰观念中,有把星辰当作太阳、或当作天等观念,这主要体现在雅美族的神话之中。卑南族所流传的两兄弟变成星星的神话可能是东南亚《星型羽衣说话》故事的变形。泰雅族把金星看成猎人射熊。邹族关于星星的神话与历法有关。 北京大学中 华东师范大学中 政治大学中 台湾 下午15:30-17:10,研讨会进入到第五场即最后一场。第五场的A会场由南华大学教授郑阿财主持,鹿忆鹿、陈连山、刘宗迪三位学者发言,叶舒宪、徐志平、高莉芬三位学者评议。B会场由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江乾益主持,林泰胜、松浦史子两位学者发言,陈旻志、王佩琴二位学者为评议人。 A会场的论文发言都是《山海经》研究方面的内容。首先发言的是来自东吴大学的鹿忆鹿教授,她的论文题目为《明代的<山海经>研究——以<中国日用类书集成>为中心的考察》,她首先指出,从胡文焕《新刻山海经图》与《新刻裸虫录》可以看出,在万历年间同一年刊刻的这两本书将山海图一分为二,有二元构成的情形,神兽异物在《新刻山海经图》,而诸夷异人在《新刻裸虫录》。《诸夷门》一书也有此二元构成的特点。其次,作者从胡文焕所刻二书与《诸夷门》的刊刻用意,探讨其中山海图的地理书、旅行志、职贡图等意义,异物异人等异象都是为穷远博见,格物致知的实际用途,由此肯定《山海经》的博物学特征。此文也试图思考研究《山海经》的另一路径,提出了“明代日用类书《诸夷门》与《山海经》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母本”这样令人深思的问题。评议人叶舒宪研究员认为文章中提及的书籍是《山海经》研究中比较新的材料,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新刻裸虫录》中所列的方国哪些是文献中的,哪些是现实中的国家,而哪些又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他也提出怎样辨识“博物”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宗迪从事《山海经》研究多年,这次的论文为《<山海经>的时空观》,文章指出了《山海经·大荒经》一书真实而系统地反映了上古天文学和时间制度的许多重要环节。此书据图为文,其所据古图并非单纯的地图,而是旨在通过四方群山的写照建立一个辨方正位、观象授时的时空图。评议人高莉芬提出了大荒图与山经图到底是何关系的问题,以及大荒东西经的日月所处所入山到底是六座还是七座的问题。 第五场研讨会的B会场里,来自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的 日本应庆义塾大学助理教授松浦史子的论文发言题为《瑞祥志中“五凤(发明.焦明.鹔 鹴.幽昌.凤凰)”之来历——以前田尊经阁文库<天地瑞祥志>引<乐斗图>为端绪》,作者认为,《宋书》对五色大鸟的灾异观念表现淡薄,原来在《后汉书》中被视为“凶兆”的“近似凤凰五色大鸟”,在《宋书》中已经被作为“瑞祥”采录于同书“符瑞志”的“凤凰”项目之中。 17:10-17:20,大会闭幕。中兴大学中文系陈器文教授致闭幕辞。她首先祝贺会议的成功,感谢来自各地的学者们到中兴大学参加此次会议,大家汇聚一堂,实属不易。她感慨此次会议提交论文不乏诸多闪光点,令人欣慰,同时也感慨这次会议虽然在名称上强调了研究的反思,但紧扣题目的论文并不是很多,回顾神话研究成败得失以及未来的路怎样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下去。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