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初期、中期、晚期篆刻艺术

 tanya801 2015-08-16

【提示】新朋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书法屋”关注我们

清代初期篆刻艺术


  清代篆刻(1644-1911年)是我国篆刻艺术史继汉代篆刻之后又一次出现兴盛的气象。不过在明未清初时期,由于战火连年,从明代万历年间兴盛的篆刻至清初七十余年的篆刻艺术遭到摧残。曾出现一个沉寂的局面,当时有一批篆刻家如丁元公、万寿祺、方以智、吕留良,先后剃度出家,归昌世、祁豸佳隐归山林,梁袠死于战火,独立和尚东渡日本等诸多因素,使明未清初的篆刻艺术的发展曾出现一段相对停滞不前的局面。


  到了清代中期,篆刻艺术发展比较迅速,地域也比较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上流派纷呈,先后出现了歙派、浙派、邓派、赵派、黟山派和吴派。同时涌现了一些地方流派、诸如如皋派、莆田派、云间派、虞山派等,使清代篆刻艺术出现了争奇斗妍的新气象。


  清代初期篆刻


程邃印章欣赏


  (1)程邃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又号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明亡后移居杨州40年,诗书画印皆精,长于金石考证,收藏甚富,作画喜用枯笔,开创焦墨作画先声。书画用笔凝重厚朴,其治印手段亦如此风格。他的篆刻初学文彭、何震。沙孟海《印学史》载:“汪启淑《续印人传》于严俨、俞廷扬、赵丙棫各篇都有‘朱文宗朱修能’一类话,可以证明。当时印学界寝馈文、何,陈陈相因,久无生气。朱简首先起而矫之,面目一新;程邃继起,参合钟鼎古文,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对印学更有所发展。”他的白文印、汉印取法浑厚凝重,对汉印的理解有自己的心得,这一风格给后来的邓石如有一定的影响,朱文喜用大篆,对汉印、古玺颇有研究,把大篆、小篆、钟鼎文都融汇于自己的印文之中,时有出新,独僻蹊径。他刻印用冲刀法,显得端凝淳厚而富有笔意,展现超群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周亮工《印人传》之《书程穆倩印章前》载:“黄山程穆倩(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又载:“实具苦心,又高自矜许,不轻为人作。”程邃在治印艺术的表现手法、途径、创作、技巧、文字等诸多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文彭、何震,形成了个性的风格和艺术语言。它的印风影响到他的同邑汪肇龙及“扬州八怪”中的篆刻巨臂高凤翰、汪士慎,高翔等人,特别是后来的邓石如的影响至深。在篆刻史上,将程邃和他身后与他同邑的歙县篆刻家汪肇龙,巴慰祖、胡唐合称“歙中四子”。又称“歙四家”,然而这四家风格完全不相同。后世称为“歙派”。


林皋印章欣赏


  (2)林皋


  林皋(1658-1726以后),字鹤田,亦作鹤颠,原为福建莆田人,侨居江苏常熟。他的篆刻古雅清丽,疏朗娴静,精巧逸致,多以汉篆入印,印章走工整一路,布局平整稳妥,用刀明快劲挺,纯熟遒劲,印风极为清新,印学界将他归入莆田派。当时的书画名家王翬、恽寿平等多请他治印,其印得汪关之学,印风与汪关、沈世和如出一辙,后世称又之为“扬州派”。林皋有《宝砚斋印谱》二册行世。


高凤翰印章欣赏


  (3)高凤翰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且园、南阜老人,丁巳残人,归云老人、废道人、石道人、石头老人、尚左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八怪”之一,诗文书画篆刻皆工。乾隆二年(1737年),时年55岁的高凤翰右臂因病致残,他以惊人的毅力摸索用左手从事书画印的创作,重新获得艺术的新生。他的篆刻以秦汉为宗,刀法雄健、结体严谨,以左手所刻印更有古朴奇伟的天趣。更显其骨力超凡的气质。明清之印坛独此一人。


沈凤印章欣赏


  (4)沈凤


  沈凤(1685-1755),字凡民,号补萝、别署凡翁、谦斋、相同君、补萝外史、补萝散人,江苏江阴人。少时曾学书法于王澍,王澍对他的印章很推重,并为他的印谱写序。他客淮安大收藏程从龙家时,遍览了程家所藏古代铜器、玺印和书画名迹,潜心研习,艺事大进。他对秦汉玺印的传统作过形神兼备的追求,古意盎然,布局灵活多变,用刀冲切并举,印风苍劲浑穆。郑板桥所用印大多为其所作,乾隆癸酉(1753)年著有《谦斋印谱》二卷。


汪士慎印章欣赏


  (5)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又号七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晓春老人、成果里人、溪东外史等,安徽歙县人,常居杨州,为“杨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印均有成就。印章结体打破成规,篆法参合小篆与汉缪篆而富灵动,章法安排,严谨稳实,境界很高,平生不轻易为他人治印,传世作品极少。


————————————————————

清代中期篆刻艺术


  清代篆刻经过清初文人印章艺术的发展,以及各个流派印章的出现,到了清代中期篆刻艺术出现兴旺。这主要是浙派丁敬、完派邓石如等印坛大师的先后崛起,使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更加繁荣,篆法、技法、章法都已成熟,而富有极为鲜明的艺术个性。


  (1)丁敬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钝丁、梅农、丁居士、龙泓山人、孤云石叟、砚林外史、孤云石叟等,浙江杭州人。自幼家贫好学,一生不愿为官而致力研习书画、刻篆,精诗文,好收藏,善鉴别,对金石碑版的探究不遗余力。丁敬早期的篆刻曾受到皖派篆刻的影响,他针对当时印坛因袭守旧,远离秦汉的风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十六、七岁时,写有这样一首诗: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丁敬 梅竹吾庐主人


  诗的前两句,虽然是赞颂古人,实际上是反映他自己对篆刻艺术的一种“篆刻思离群”艺术思想和抱负,体现了他胆敢独创的精神,他以切刀法追求秦汉印章的大意开创了一代印风。以质朴清刚、古拗峭折之风,在篆法、章法、刀法诸多方面形成了个性的艺术语言,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孔云白著《篆刻入门》载:“当徽派盛行之际,有西泠丁敬突起,乃夺印坛盟主之席,开千五百年印学之奇秘,世称浙派之初祖也。”此语对丁敬评估甚高,也有点过于夸张,我们可从他的印章来看有些作品并不十分成熟,但是,他的篆刻对浙派的影响确实非常巨大,可谓功绩卓著。


  丁敬用刀继承了明代朱简短刀碎切的运刀方法,创造了浙派以切刀为基本刀法,行刀缓缓渐进,奠定了浙派篆刻艺术的基础,其实,丁敬用刀中也有冲刀,他从多方面对篆刻刀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细观丁敬刀法轻重有致,方中有圆,钝拙见胜,印文的线条表现了强烈的节奏感,奠定了浙派篆刻艺术的风格。


  丁敬对入印文字颇有研究。他针对明代以来印人用字都以《说文解字》为范字,使印人在印章的配篆上受到了很大局限,大胆地提出“《说文》篆刻自分驰”(丁敬诗)的观点,明确指出篆刻用字不要受到《说文解字》的束缚,他认为《说文解字》是论字源的书,篆刻属于艺术,《说文解字》中的文字不是现成可用来入印的,提倡不要墨守陈规,他的这一思想对篆刻入印文字确立了一个新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篆刻家的印章布局的思路和创作手法。


  丁敬篆刻,兼收各个时代的长处,沉浸日久,章法稳重严谨,格调拗涩而劲挺,孕育变化,气象万千。他注意印外求印,于治印之外从事金石考证、研究禅理、书画、诗词等,他的篆刻表现一种奇古典雅,神流韵闲,苍劲纯拙,清刚朴茂,力挽时俗矫揉妩媚之态,印文参用隶、楷点画,布局变化多端,时出新意。


  丁敬刻印,运刀稳实迟缓,刀法锋颖明快,行中带涩,印文的线条刀味较浓,变化丰富,有强烈的节奏美。


  丁敬刻边款沿袭何震单刀刻款的方法,何震边款所见字不多,据说是先写后刻。丁敬刻边款较前人有所发展,奏刀前不起稿,以刀代笔,一刀一笔,自然简捷,陈豫钟说:“至丁砚竹(敬)先生则不书而刻,结体古茂,闻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以就锋之所向。”他的这一刻款方法给后来印人不少新的启示。


  丁敬篆刻艺术的崛起,给清代中期的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继而出现了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丁敬著有《武林金石录》、《龙泓山人印谱》。


真水无香 蒋仁刻


  (2)蒋仁


  蒋仁(1743-1795),原名泰,字阶平,因得“蒋仁之印”铜印而改名,号山堂、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杭州)人。蒋仁主要继承丁敬晚年风格较为鲜明的篆刻形式。他小丁敬四十八岁,曾在丁敬身边服侍过,对丁敬篆刻推崇不备。他说:“砚林居士印,犹浣花(杜甫)诗,昌黎(韩愈)笔。”他治印,运刀滞涩,印风古秀神韵,崇尚朴厚,学丁敬篆刻,深得精髓,苍劲简拙,自有创意。赵之谦称他:“蒋山堂在诸家外自辟蹊径,神至处,龙泓(丁敬)且不如。”可见蒋仁刻印的技法高妙。蒋仁刻印款,用颜体行书,极富书味,别具一格。他一生不轻易为人制印,故在西冷八家中他的印流传最少。著有《吉罗居士印谱》,收其二十六方,作品散见于《西泠四家印谱》、《西泠八家印谱》。



  (3)黄易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大业,一字小松,号秋庵,别署秋影庵主、散花淮人、莲宗弟子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为诗人黄树谷之子,诗词出于家学,篆隶书、山水画并为世重,富收藏,治印受业于丁敬,对宋元各家印有所研究,故其印风格较丁敬、蒋仁又有新意。他以为治印需“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所作印章布局平稳自然,善变化,从拙处得巧,得印人精髓;印文突出隶楷笔意,深明缪篆之法用刀稳健(如图94)。楷书印款有晋人之风,自成一格。由于黄易与丁敬同为研究金石学,均善刻印,时称“丁黄”。何元锡曾辑二家印稿,题名为《丁黄印谱》,自署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



  (4)奚冈


  奚冈(1746-1803),原名钢,字纯章、铁生,号萝庵、鹤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浙江钱塘人。奚冈少黄易二岁,也在丁敬身边服侍过。擅书法、绘画,篆刻师法丁敬,旁及秦汉,得丁敬之传,却无丁敬之豪健,拙中求放,淡雅隽永,方中求圆,而秀逸之气跃然于纸上,且自成面目,风格与黄易接近。时人誉其与黄易、吴履为“浙西三妙”,西泠八家之一。


————————————————————

清代晚期篆刻 — 篆刻艺术又一高峰


  篆刻艺术发展到了晚清,从明代文彭始至此,约三百多年历史,篆刻艺术通过发展和创新,在晚清时期把明清篆刻艺术推向顶峰,从而出现中国篆刻史上出现第二次兴盛时期。在清代晚期的篆刻成就比较突出的有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徐三庚、吴熙载等印人。


吴熙载 醉墨轩考藏 金石书画


  (1) 吴熙载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字熙载,避同治帝之讳,五十岁后更字让之,亦作攘之,别号让翁、晚学生、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庵、言甫等,江苏仪征人。吴熙载出包世臣之门,是邓石如再传弟子,善画,工篆书,擅篆刻。篆书纯用邓法,挥毫落笔,舒卷自如,虽刚健少逊,而翩翩多姿,独具风格。篆刻初以汉印为师,三十岁后见邓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遂倾心效法邓石如的篆刻,而且在邓派的风格上自成面目。他说:“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从他的印章来看,印从书入及富张扬个性,刀法圆转熟练,气象骏迈。晚他三十年的赵之谦在早岁自刻“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边款云:“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载)一人而已”。可见赵之谦早年就非常佩服吴熙载。吴熙载一生刻印以万计,破前人藩篱而自成面目;印文方中寓圆,刚柔相济,粗细相间,婀娜多姿,刻白文常作横粗竖细的处理,追求纵横变化;用刀或削、或披,圆转熟练,流畅自然,突出笔意,气象骏迈,发前人所未发。布局应情处理,极富变化。镌刻行草印款,飘逸劲丽。他的篆刻对后世的印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晚清杰出的印家之一。著有《吴让之印谱》、《晋铜鼓斋印存》、《师慎轩印谱》、《吴让之自评印稿》等。



  (2) 吴咨


  吴咨(1813-1858)字圣俞,号哂予、适园,江苏武进人,少家贫,八、九岁就能写籀篆。为阳湖派古文家李兆洛的门生,学问审慎。篆刻师法邓石如,常参以金文作古玺印,颇具古雅之气,常出新意。汪昉曾评价他说:“盖其所见金石文字极多,凡点画之微,偏旁凑合,屈折垂缩之细,皆能悉心融贯,虽繁文沓字,位置妥贴,无不如意。”他于篆刻成就最高,可惜英年(46岁)早逝。著有《续三十五举》、《适园印印》和《适园印存》



  (3) 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字辛榖,号井罍,又号袖海,别号金罍、洗郭、大横、余粮生、金罍道士、金罍道人、金罍山民、荐木道士等,浙江上虞人。曾游寓杭州、上海、天津、北京、广州、香港等多处鬻艺为生。工书法,尤擅篆刻,善摹刻金石文字,并擅长刻竹。早期曾摹仿元、明印,后攻汉印,并学浙派,特别对陈鸿寿、赵之琛、邓石如颇有研究。40多岁左右苦习《天发神谶碑》参以金冬心的侧笔用法,笔致纤细流丽,能在吴熙载、赵之谦之外,别树一帜。其印飘逸妍美,疏密分布对比强,有磅礴之气,刀法精熟,笔势酣畅。时人誉为“吴带当风,姗姗尽致。”但由于柔媚而有纤弱之感,结构突出 “宽可走马,密不容针”;他的边款取法在晋唐汉魏间,刀法猛利,自成面目。他的篆刻作品对日本有很大影响。明治12年(1879年)和明治19年(1886年),日本印人圆山大迂、秋山白岩,先后到中国向徐三庚学习篆刻。使他的篆刻艺术在日本广为流传。著有《金罍山民印存》、《金罍印摭》、《似鱼室印谱》等。


赵之谦 文字饮金石 癖翰墨缘


  (4) 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撝叔,号冷君、悲盦,无闷、憨寮、子欠、悲庵、悲翁,浙江会稽(绍兴)人。学问文章根底深厚,书画篆刻皆第一流。一生聪颖明达,才气横溢,诗文、书画、篆刻及金石碑版考征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他的篆刻师邓石如,更显得侧媚多姿,又取“浙派”入印,他刻“钜鹿魏氏”一印边款云:“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曼生)”。由此可鉴,赵之谦对诸家都有过学习。他用秦汉篆法入印,扩大篆刻取字的范围,又旁及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金石文字,又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巧妙移植入印,一洗旧习,所作印章面目多样。由于他的博学,笔法、字法、章法的变化越来越新异,继邓石如“印外求印”的创作思想又有所发展。赵之谦治印,朱白皆精,无论印章大小,其篆法、章法姿态纷繁,形式多样;布局虚实相生,字形基本是方的,转折处外方内圆;白文印纵横交叠、苍劲爽利、方圆兼备。朱文印圆润流畅,密而不乱,疏而不散。其大印不松散,小印不拘紧,工放结合,一任自然。他运刀如运笔,挥洒随意,表现力极强,刀法十分娴熟,精湛。他用单刀冲刻的白文印“丁文蔚”打开了齐白石印章风格的门扉。他在印章边款艺术上首创以汉魏书体阳文刻款。并刻有一些汉画中的图案,或人物,或山水,或动物等。使印章款识艺术形式更为丰富。


  赵之谦的篆刻艺术在日本影响也很大。30年代,日本印人河井荃庐,曾向他学习过篆刻。由于赵之谦,吴熙载均同一时代,年龄相近,两家都从邓派一路发展出来的,两家都是清代印坛上并驾齐驱的杰出人物,而赵之谦才高气盛“素覃经世之学(胡澍语)”。其篆刻有一种轻松澹荡的境界。全国学者纷纷竟相镌刻。成为中国百余年来最杰出的书画篆刻家和学者之一。著有《二金蝶堂印谱》等。


吴昌硕 仓硕


  (5)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缶翁、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酸寒尉、芜菁亭长等,浙江安吉人。9岁移居苏州,后定居上海。为晚清四大家之一(吴昌硕、吴熙载、赵之谦、胡钁),吴昌硕一生治印,风格几经变更,早期从浙派印入手,后专攻汉印,一度以浙派的切刀法追求拙涩风格,随后又继学皖派印风,取法邓石如、吴熙载、钱松、赵之谦等人。尤其对“西冷八家”之一钱松甚为钦服,深受钱松后期雄浑跌宕风格的影响,取法古玺和秦汉印,又融入历代金石碑碣文字造型艺术,及金文、陶文、封泥、汉三国篆碑、汉晋砖文等;其篆结取法邓石如、赵之谦圆转的基础上,掺入《石鼓文》的体势,他一生于《石鼓文》功夫最深,早期临摹肖似,后加熟练,出以新意。他在65岁时题《石鼓文》临本说:“予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可见吴昌硕对《石鼓文》研究心得颇深。他的印章也体现了石鼓文那种高古奇崛,貌拙气雄的意态,印文线条以浙派苍莽滞涩为基础,突出笔意,刀法自如,冲切披削兼使,用钝刀硬入,强化了笔画锐钝、方圆、轻重的变化,所表现的是:古朴、豪迈、浑厚、苍劲的风格。他善于借见古人的东西,于封泥最为有心得,他以封泥之趣来丰富印章的古拙的韵味。他说:“封泥模范尊鼻祖,欹整笔势切磋,古气盎然手可掬。”他在技巧的表现上,不单是刀法技巧的表现,他一洗前人旧制,用敲击、磨擦、凿、刮、钉等多种手法造成印面残缺破损的古朴之趣,以印章斑驳的形式来表现浑厚的金石味,而且他这种表现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而是自然的流露,这是非高超的艺术修养的印人能为的。这就是所谓:“既琢且雕,还返于朴”。吴昌硕在他的“破荷”一印的边款上刻有:“亭破在阜,荷破在手;不破之丑,焉亭之有?千秋万年,破荷不朽!”破即是丑,却是不朽,这是吴昌硕的审美观。他把求古作为手段,创新求变是他的目的。由于吴昌硕的学问好,功夫深,气魄大,识度卓,终于摆脱了寻行数墨的旧藩篱,形成了自己的高浑苍劲的风格,将明清篆刻艺术六百年来的印学推向一个新的顶峰,成为一代宗师。


  吴昌硕的篆刻在日本、朝鲜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对日本篆刻影响较深,日本人争先购求他的作品。日本印人河井荃庐于1898年专从日本到上海拜晤吴昌硕,传为佳话,并加入西冷印社。1913年,杭州成立西冷印社,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著有《朴巢印存》、《苍石斋篆存》、《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铁函山馆印存》、《削觚庐印存》等。


如果您喜欢本期内容,请点击右上角“···”按钮,然后“分享到朋友圈”,让大家一起来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