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蚩尤之首级冢寻踪(杜梦华)

 负鹏载舟 2015-08-16
蚩尤之首级冢寻踪(杜梦华)
2010-5-7 16:26:45 编辑:文化部落 阅读:414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蚩尤之首级冢寻踪
 
 
来源: 时间:2006-10-17 10:17:54
 

——摘自《2006山东·阳谷蚩尤文化研究会资料汇编》

阳谷蚩尤文化研究会编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蚩尤之首级冢寻踪(续)--聊城新闻网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蚩尤之首级冢寻踪(续)

杜梦华 李贵洲 曹保国 苗祝庆 徐玉昌 许广录

http://www. 2006-10-25 14:10:45 来源:  编辑:  
在《蚩尤文化研究》第一期里,本文作者之一杜梦华先生从历史文献记载,从寿张县的历史衍革,从阳谷县十五里园镇“皇姑冢”所处的方位,从考古学家对“皇姑冢”龙山文化遗址的考证等角度,对“皇姑冢”就是“蚩尤冢”进行了论证。此后,又发现一些新的资料,现在利用这些史料进一步说明“皇姑冢”就是“蚩尤冢”。
一、王奕、申屠伯骥与寿张蚩尤冢
 清代钱熙彦编撰的《元诗选·补遗》中有这样一首七律:蚩尤一梦四千年,涿鹿如今又不然。栅上悬丝重放下,草门朽骨尚高眠。升乌沉兔人今古,点鹊痴蝉事后先。醉插黄花供一笑,谁知吟客是乔仙。诗的题目是:“九月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诗的作者是王奕。王奕,生卒年均无考,约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字伯敬,号斗山,(浙江)玉山人,入元,特补玉山教谕(教谕:元明清县学教官,掌管文庙祭祀,训诲所属生员),自号至元逸民。著有斗山文集十二卷,梅品杂咏七卷,并不传。今存东行斐稿三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王奕在这首诗的题目中提到一个人,名叫申屠伯骥,为元初东平州寿张县学官(学官:掌管学校教育的官员),其父申屠致远。申屠致远,出生年代不祥,卒于公元1298年。《二十五史?新元史?列传》第九十二载:“申屠致远,字大用(号忍斋),其先开封人,金末迁东平寿张。致远肄业东平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荆湖,经略使乞力台荐为经略司知事,赞画军中机务。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七年,崔斌守东平,聘为学官”。“(至元)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至元)二十八年,丁父忧,起复江南行台都事,以终制辞”。“(至元)二十九年,佥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事,未至,移疾远”。“元贞元年,纂修《世祖实录》,召为翰林待制,不赴。大德二年,佥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行部至和州,得疾卒”。“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严师。所著《忍斋行稿》四十卷,《释奠通礼》三卷,《杜诗篆例》十卷,《集验方》二十卷,《集古印章》二卷”。“子伯骐,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知事;骥、骊俱为学官;駉,兵部元外郎”。上述记载证明:申屠家族是客观存在的,其父申屠致远为官清正,受人爱戴,其长子伯骐、次子伯骥、三子伯骊、四子伯駉均有功名。他们在当时举国上下是负有盛名的,在东平寿张县更是令平民羡慕敬仰、令官吏望而生威的家族。文官武将、文人骚客,路过寿张时,能受到申屠父子的接待,当属最高礼遇。王奕为南宋诗人,至元教谕,与申屠伯骥同属掌管学校的官员,有深厚的友谊。不仅如此,王奕与申屠致远也有深厚的交情,这从王奕的诗集中能得到证明。在王奕的诗词集里,有《呈申屠御史忍斋二首》、《和申屠忍斋肃籍秦邮韵呈苟治书生》等辞赋。这些辞赋不仅旁证了王奕与申屠家族的交情,还证明王奕不止一次到过东平寿张县,去过蚩尤冢。在他的诗词里还能找到“阚乡城”的影子。其中,《呈申屠御史忍斋二首》之一写道:“世家矫矫汉申屠,博古能令命世儒。豪杰雅知真北学,扶摇久已作南图。扬州台近催骑鹤,阚水秋深尚忆鲈。好载白云同一出,檐头新港即荣涂”。这“阚水秋深尚忆鲈”之“阚”应是对“蚩尤冢”外“阚乡城”的写照。查历史资料,王奕、申屠致远、申屠伯骥这三个人物均有据可考,因此,笔者认为,王奕与“申屠伯骥”九月“同饮寿张(阚乡城)蚩尤冢上”的事实可信。从王奕生活的年代看,1279年正是南宋和金朝灭亡,元朝刚刚建立之时。有的资料把王奕列为宋朝诗人,而王奕的《九月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一诗却被收入《元诗选?补遗》中,估计王奕的这首诗是在1279年以后的元朝之初写成的。那时的寿张县治已在今梁山县寿张集镇(《梁山县志》)。和周围的须城、东阿、阳谷、汶上、平阴等六县均属东平府管辖(《元史?地理志》)。由此推断,王奕与申屠伯骥共同饮酒的“寿张蚩尤冢”与三国时期成书的《皇览?冢墓记》中记载的“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的“蚩尤冢”应是同一冢墓,而位置应在寿张县境的西北方向,今阳谷县十五里园镇一带。
二、寿张蚩尤冢与十五里园“皇姑冢”
 从三国魏文帝到元初王奕作“九月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时,历时1000多年,中间有黄河数次在寿张及其附近州县决口,淹没了相当多的村庄房屋,而蚩尤冢仍巍然屹立。足以说明《皇览?冢墓记》记载蚩尤冢“高七丈”之高大不是虚的。再者,王奕《呈申屠御史忍斋二首》之一首中有一句“阚水秋深尚忆鲈”,句中“阚”字当时则是指蚩尤冢以外的“阚乡城”,在王奕写这首诗时,应该依稀可见蚩尤冢外围城垣的踪迹。可是,在元王朝统治的89年间,由于战争、水旱、蝗疫等灾害,造成今阳谷、寿张、东平、梁山一带“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176),“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当时寿张县蚩尤冢周围方圆“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临清县寨村《李氏族谱》)。经查《阳谷县地名志》,全县现有的1038个自然村中,明代及以后建村的942个,占90.75%,今十五里园、张秋、寿张一带现有自然村206个,明朝以后建村的204个,占99.3%。此项资料不仅证明,元王朝为巩固其统治而对百姓进行了“拔其地,屠其城”的血腥镇压,还证明从元初到明初这里确实没有了人烟,新迁到这里的人们对于原来的村名、地名就知之甚少了,因此高大的“蚩尤冢”,其名字也就随着灾荒、随着当地人的死亡或逃亡而改变了。

 
 明朝永乐年间,从南昌迁来叶姓在此建村,至今有600多年。叶氏家族来自南昌,朱棣北伐时随军而来,他们的祖先是叶琛,曾担任过明初的南京太守。其家谱在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时丢失,据叶氏家族的族长叶思芳回忆:叶氏家族随军从南昌来到黄河岸边,见运河畔有一古冢,视为风水宝地,便“傍冢建村”。叶街西边是张街,张氏族谱记载:他们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古冢,传为古代皇帝之冢,遂命村名为“皇古冢”,后来又改为“皇姑冢”,并且还附会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因此,蚩尤冢也就讹变成了“皇姑冢”。
三、“皇姑冢”考古资料与寿张蚩尤冢
 2006年7月,山东省聊城市文物考古队对十五里园“皇姑冢”和周围的城址进行了再次的探测。
 “皇姑冢”地上部分高4.1米,地下部分深3.5米,总高度为7.6米。其文化层大致分为三层:最上层为汉代文化,约厚1.5米,中层为龙山文化,约厚4米,最底层为大汶口文化后期,兼有少部分仰韶文化,厚2.1米,说明该冢自大汶口文化后期以来,由人们逐渐加高,到三国时期王象写《皇览》时已经达到了“七丈”之高,这种经逐渐加高而成冢的过程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蚩尤被杀后,蚩尤部落面对被黄帝追杀的惨烈局面,不可能一下子把“冢”堆的很高。为了应急,将其埋在一个有纪念标志的地方,以便以后能够找到,是可以理解的。“蚩尤冢”之所以高七丈,应是九夷部落及其后裔或其它部落在以后的祭祀中,逐步进行了垒土加高而成的。现在我们当地仍保留这样一种习惯,给自己已故的老人上坟时,都要添些新土,将坟头培高些,估计起源也应与祭祀蚩尤有关。
 “皇姑冢”周围还有一座城址围着,建城时间与成冢时间一致。该城为长椭圆形,呈东北----西南方向,四边向外凸起,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城垣被埋在地下,距地表最浅处1.9米,最深处2.3米。城垣顶宽6米。冢的位置在城的中心偏南。在该城附近还有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和阿城王庄龙山文化城两个大的遗址,它们的形状与“皇姑冢”龙山文化城相似,建城时间与“皇姑冢”龙山文化城均一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龙山文化城群。阳谷地处冀、鲁、豫交届处,是东夷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先生曾撰文说:“穷桑”“就在阳谷县境一带”。“穷桑”乃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九夷部落在当时以其农耕、冶炼、军事等先进技术和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繁衍生息在这个地方,就应该有它的“都城”,那么,十五里园“皇姑冢”龙山文化城就应该是九夷部落的城池(或者说蚩尤的城池)之一。既然这样,蚩尤被杀后埋在其城池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考古发掘证实:阳谷县十五里园“皇姑冢”至今保存完好,不仅具有帝王冢墓之特征,而且汉朝以来没有任何人为的增培痕迹。王奕的诗词又从年代和地域上旁证了“蚩尤冢”城确实存在,当时的寿张县城因水患而逐渐北移,直至公元1964年寿张县撤销,十五里园“皇姑冢”一直属寿张县管辖。到目前为止,在整个寿张县(含汉朝至今不断改变的区划)范围内,尚为发现其它符合条件的冢墓遗址。因此得出结论:十五里园“皇姑冢”与王奕“同饮寿张蚩尤冢上”之蚩尤冢”及《皇览?冢墓记》中所说“寿张县阚乡城中”之“蚩尤冢”为同一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