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六、中医学

 lAN天837 2015-08-17
  专题六:中医学

  中医学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

  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

  国和世界医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形成

  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

  中药的起源: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疾病,从而有了应用

  逐渐

  产生了热熨和灸法:

  在烘火取暖时,发现兽皮、树皮报上烧热的石头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疼痛、

  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某些疼痛,

  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病的

  方法,

  并由此

  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经络学说

  。

  

  、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说作为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历史上代表性中医学著作的历史年代、医家或作者

  1

  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

  汉朝以前

  《难经》

  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3

  东西两汉间《神农本草经》

  记载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中药药物学理论

  4

  东汉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该书以六经辩伤寒、以脏腑辩杂病,确立了中医学

  辩证论治

  的临床体系,

  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了基础

  5

  西晋

  《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对针灸医学的发展期了很大作用。

  6

  隋朝

  《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

  我国最早的病因症候学专著

  7

  唐朝

  《唐本草》

  苏敬等

  20

  余人

  我国古代颁行的第一步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朝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孙思邈

  8

  宋代

  设立“太医局”

  ,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

  9

  金元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流派

  10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

  、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

  寒凉

  派

  ,其学术观点对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的启示;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

  “邪去则正安”

  ,

  攻邪驱病,

  以汗、

  吐、

  下为攻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后世称他为

  攻邪派

  ;

  

  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

  补元气派

  ;

  

  朱震亨倡“相火论”

  ,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

  滋阴派

  。

  

  11

  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瘟疫论》

  吴又可

  提出“非疯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

  12

  清代

  产生“卫气营血”

  “三焦”对文并进行辩证施治的温热病学说,代表为叶桂《温热论》

  ;薛雪《湿热

  条辨》

  ;吴瑭《温病条辨》

  ;王士雄《温热经纬》

  ;

  清代《医林改错》王清任

  重视解剖,发展淤血致病的理论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的基本含义

  1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

  、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辨证论治的基本含义

  辨证论治是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特殊研究和处理方式,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

  一。

  辩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辩证是决定治疗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辩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辩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

  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

  

  “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

  

  1

  、诊法:望、闻、问、切(以表知里)

  

  2

  、四诊合参:症状是辩证的基础

  明代李延星“望闻问切,犹人有四肢也,一肢废不成其为人,一诊缺不成

  其为医”

  3

  、辨别病症:

  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辩证,是中医学固有的独特内容。

  4

  、治疗手段:

  按摩疗法

  涅脊疗法

  刮痧

  火罐疗法

  三、中药基本知识介绍

  中药——又称中草药,是通过特定的加工方式加工炮制后可直接供给药房配剂使用,或可提供给药厂作为制

  药原料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等。成品药的剂型:丸、散、膏、丹、片、口服液、药酒等

  

  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

  

  中药的功效分类和代表性药物:

  疏散肌表,促使发汗,用于发散表邪,解除表症——

  解表药

  :麻黄、桂枝、薄荷、荆芥、防风、桑叶、菊花

  攻击逐水,引起腹泻,润肠通便——泻

  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牵牛子、甘遂、火麻仁、

  清解里热——

  清热药

  :石膏、栀子、丹皮、青葙子、生地、金银花、黄连、地骨皮

  芳香辟浊,化湿醒脾——

  芳香化湿药

  :藿香、佩兰、砂仁、厚朴、砂仁

  

  通利水道,渗除水湿——

  利水渗湿药

  :茯苓、车前子、木通、泽泻

  祛除风湿之邪,解除麻痹——

  祛风湿药

  :独活、五加皮、秦九、威灵仙

  

  温里祛寒,治疗寒症——

  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高良姜

  

  镇静安神——

  安神药

  :朱砂、磁石、牡蛎、龙骨、

  调理气血——

  理气(血)药

  :橘皮、青皮、川弓、桃仁、木香、丹参、

  

  健运脾胃,促进消化——

  消导药

  :山楂、鸡内金、麦牙、谷芽、莱菔子

  

  化痰止咳——

  止咳药

  :半夏、苏子、贝母、天南星、瓜萎、杏仁、枇杷叶

  补虚扶正、治疗体虚不足——

  补虚药:

  人参、党参、鹿茸、黄氏、白术、鹿茸、杜仲、熟地黄、阿胶

  

  部分常用中成药

  桑菊感冒片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引起的发热头痛,微恶风寒,口微渴等

  板兰根冲剂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温毒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烂、舌质红、太黄买书等

  牛黄解毒丸

  清热泻火,解毒。主治热毒内盛。

  十滴水

  祛暑除湿,主治由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肠胃不适。

  仁丹

  清热开窍,祛暑解毒,主治中暑呕吐,烦躁恶心。

  藿香正气水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

  、脘

  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等

  六味地黄丸

  

  滋阴

  补肾,主治用于肾阴亏损,

  头晕耳鸣

  ,

  腰膝酸软

  ,骨蒸潮热,

  盗汗遗精

  逍遥丸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气不舒所致月经不调,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

  牛黄蛇胆川贝液

  

  清热,化痰,止咳。用于外感咳嗽中的热痰咳嗽,燥痰咳嗽。

  保和丸

  

  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锡类散

  解毒化腐,用于咽喉糜烂肿痛。解毒化腐,用于咽喉糜烂肿痛。

  复方草珊瑚含片

  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喉痹

  珍视明滴眼液

  明目去翳,清热解痉。用于青少年假性近视,缓解眼疲劳

  藿胆丸

  

  芳香化浊,清热通窍。用于湿浊内蕴、胆经郁火所致的鼻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