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昵称535749 2015-08-17
2015-08-17 04:05 | 豆瓣:林愈静-顾家男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那种让人忍不住一气读完的书,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悬疑罪案小说,但结构安排上,可谓技艺精湛,引人入胜。从作者取材来看,一本处女作,伍绮诗选择故事发生在1977年,可以说是精明之举。避开现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背景,却又集合了女权,种族歧视,婚外恋,同性恋,青少年心理问题等多种讨巧元素。加上细腻感性的笔触,丰富的资料搜集,对当时生活再现,可谓令人耳目一新,荣膺畅销书之首,实至名归。估计很快就能卖版权拍电影。

伍绮诗在书后感谢了一堆人,其中有一句感谢她老师,『大部分人相信写作靠的是天份,不是学来的。他让我相信,写作是可以学习得来的技艺。』我想这是本书的成功之处,也是不足所在。

记得一个我特别喜爱和敬佩的小说家说过,看外国的小说,就算再烂,也有个限度,因为他们大都系统学习过写作,把它作为一种技艺来锤炼。伍绮诗在她的序言和访谈里表述了这一过程,这个长篇源自她老公给她讲的一件童年小事:一个男同学,把他妹妹推下水,但她没有淹死。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来源』了,由此出发,她开始构思整部小说,像建造一所房子一样,像我们程序员开始写一个大型project一样,把时间定在70年代后,开始搜集资料研究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她还把她搜集的材料贴上了网。下面是这本小说的结构图: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你们可曾见过中国作者这样写小说?我没见过。我觉得王小波是这样写小说的。在创作谈里,他说到自己一般只能掌握两条主线,太多了就记不住。

这样写小说的不足就在于过于精巧,成熟,完备,而很容易削弱小说本应有的感性和个性,其实有时候背景有点儿错乱,结构没那么好,这些缺点,也是小说的个性(古龙的小说经常如此,人物写着写着就不见了,背景则更加是乱来)。

所幸虽经过精密设计,但这部作品传递出的感情是非常真挚感人的,不是那种吃下去让人产生丰富感觉的药丸,而是扎扎实实的硬菜。

『莉迪亚已经死了』,这个震撼的开篇,据作者说,是最后一稿才确定的。她写这小说是不怕剧透的,因为这不是悬疑小说,所以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接下来就是双线并行,对这个结果做了丰富完备的解释。这种写法很高超是吧,其实整部《红楼梦》都是这样写成的,标题告诉你这个章回的结局。然后细细道来。研究红学的人,我觉得陈忠实学到了这个精美结构的精髓,《白鹿原》每一章的开始,就是告诉你故事进展的结局,然后补上整个过程。这样写小说,很抓人。

抛开技艺,谈谈小说的故事和感情,虽然它发生在77年,离我们有点遥远,然而,正如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如果你对人类的行为多加了解,有时候会颇为震惊:

直到1955年,露沙·帕克斯因为不愿意坐在公车上指定给黑人的位置被警察抓走。种族隔离作为一种合法合理的存在。而这本书描述的James Lee和玛丽林这个美国白人女人结婚,在某些州份也是违法的。作者并没有刻意着墨,三言两语,岳母的一个眼神,儿时同学们奇异的目光,留校任教时原因不明的落选,几件事已经给整个故事定下了种族问题的基调。甚至在这个普通家庭,父母不平等的对待长得更像美国白人的莉迪亚和两个黄肤黑发的兄妹(当然玛丽林对莉迪亚的区别对待不是来自种族差异)

另一条线是女权主义,莉迪亚的母亲是个野心勃勃的女权主义者,她的人生因为怀孕而被改写,于是将自己的未竞的梦想加诸儿女身上,变成莉迪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她倒是从没有种族歧视(若果如此也不会嫁给一个华裔),但这种女权的非理性,上一代心理的不健全,玛丽林父亲抛弃她们,没有任何解释,她和母亲没有正常的沟通。而后,她嫁一个华裔,导致她和母亲的彻底决裂,James则更加因为父母还是『卖猪仔』一代华人的后裔,而在传统白人地区备受困扰。心理扭曲。这些扭曲都被他们用后来看似正常且成功的生活掩盖了。他们以为自己好好的收藏了这些心理疾患,却不知不觉投射在儿女身上。

西谚说,每个人衣柜里都有个骷髅,而这具骷髅就是那些因为顾虑、担心、误解而收藏于内心,没有对家人诉说的话,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这一家看似幸福的家庭,从未有过真正的沟通和对彼此的关爱直到莉迪亚的死亡。全书结尾似乎暗示了整个家庭因为莉迪亚的死,开始省思这些问题,所幸一切都还不算太晚。父母和儿女的日常生活,是全书的感情基础,可能由于作者也是母亲,写的充沛,准确,令人落泪。

那么在一个不正常的时代(比如6-70年代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横行的时代),父母究竟有没有可能战胜社会环境压力,给子女健康正常的理念呢?当然有,我在《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看到了。父亲如何顶着全镇的压力,教给自己儿女,什么是正义,是非。

好的小说让人物有宿命感,关于莉迪亚的死因,作者故意写的暧昧含糊,把最关键的揭开谜底的过程(离开家到湖边)放到最后,开放给读者自己体悟。

作者在书最后的感言里,第一句就是感谢自己的经纪人,写作不单是靠天份,写作可以学习。同样,作家也有经纪人。他是作者的第一个伯乐,之前看史蒂芬金的《On Writing》也特别写到他的经济人。这个角色,可不光是策划卖书。由此可见,从学习写作到出版一本书,英美这些地方已经是非常成、系统。尽最大可能不埋没一本好书,不放过一本坏书。陶杰曾经在节目里说他在英国的八年里,见过不少怀才不遇的作家,但他们的书出不来。估计一辈子也出不了。因为英国出版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出书(当然如果是土豪,你完全可以自费出个够)这就是为何我尊敬的作家说,外国的书就算烂也有个限度。而中国据我所知尚无系统的写作课程,和其它行业一样,创作主要还是靠努力和山寨,发表出版则靠运气和人脉。谈论天份之前,希望能先过了技术这一关。

拿到中文版书之前,在Kindle看了三分一原版《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好多生词,这说明和谭恩美,哈金不同,这其实是地道的一本美国小说,孜孜不倦写了这么多年,相信伍绮诗的写作生涯因此改变了。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