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可反 复发作并累及心脏。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为 特征。中医称本病为“三痹”,根据感邪不同及临床主要表现,有 “行痹”、“痛痹”、“着痹”的区别,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三气杂 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所致。 1.木瓜治疗风湿痛 2.四树枝治疗风湿痛 3.小茴香治疗寒湿疼痛 4.五枝熏汤治风湿性腰腿痛 5.炒盐敷治关节炎 6。当归玫瑰花治疗关节炎 7.葵花盘治关节炎 8.海燕汤补肾祛风湿 9.五桑四藤防己汤治风湿性关节炎 10.半夏乳香散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11.防己生地汤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12.黄芪丹参当归汤治风湿性关节炎 13.苍术薏苡仁汤治风湿性关节炎 14.青麻蘑菇散治风湿性关节炎 15.丝瓜络酒治风湿性关节痛 16.生姜花椒汤熏治风湿性腰腿痛 17.薏苡仁白术汤治湿气性腰痛 18.鸡血藤汤治风湿性腰痛 19.生姜醋治关节炎 20.花椒葱蒜治疗风湿性关节痛 治风湿性关节炎妙方
1附子汤 【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附子汤里用人参,茯苓白术芍药增, 三令杂至各有因,寒湿内侵乘阳虚。 【组成】附子9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方中附子先煎30分钟。 【功效】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方解】方用附子温阳散寒,化痰止痛;配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化湿利痹;芍药缓急止痛。药仅5味,合用则标本并治,补泻兼施,力专而效宏。 【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无力。可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舌血管神经性水肿、羊水过多等病症。 【加减】本方可酌加羌活、独活、威灵仙、豨莶草等祛风湿药同用;如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痹痛日久,血行留滞,加乳香、没药;痰湿入络,加天南星、白附子。
2桂枝附子汤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桂枝附子是经方,生姜大枣甘草相, 桂枝汤中附易药,温经散寒此方宗。 【组成】桂枝12克,附子6~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方解】方用桂枝、附子祛除寒湿,温经通络,且桂枝还能祛在表之风寒;佐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炙甘草温中和药。药简力宏,效果甚佳。 【主治】风寒湿外袭肌表、身体烦疼、不得转侧或自汗出以及虚寒性胸腹痛、喘咳、泄泻、苔薄白、脉虚浮而数。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感冒、自汗、哮喘、肠炎、鼻衄、胸痹、心源性水肿、尿路结石、荨麻疹以及虚寒性疾病等病症。
3蠲痹汤 【来源】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歌诀】蠲痹汤里用二活,桂心秦艽海风藤, 当归川芎甘草配,桑枝乳香与木香。 【组成】羌活6克,独活6克,桂心15克,秦艽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甘草3克,桑枝9克,海风藤9克,乳香6克,木香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解】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且桑枝又有通经活络之功;桂心温经散寒;当归、川芎、乳香养血活血止痛,行血以助祛除风寒湿;木香行气止痛;甘草温中和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功。验之临床颇效,不失为一首治痹良方。 【主治】风寒湿痹,症见肢体重着、关节酸痛、活动不利、得热则减、遇阴雨寒冷则加剧、舌苔白腻、脉弦紧。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肩臂痛、腰腿痛等病症。 【加减】若风气胜者,痛处游走不定,加荆芥、防风,倍秦艽;寒气胜者,疼痛剧烈,关节不可屈伸,加附子、细辛或川乌、草乌;湿气胜者,关节肢体重着,肌肤麻木,加防己、苍术、苡仁、萆薢;病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姜黄、威灵仙;病在下者,去羌活,加牛膝、川断;病久化热,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关节红肿、口渴溺赤,去桂心,加知母、黄柏、石膏、防己、桂枝。
4五痹汤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五痹汤用片姜黄,甘术羌活与防己, 祛风除湿止痛捷,风湿痹痛此方灵。 【组成】片姜黄30克,炙甘草15克,羌活30克,白术30克,防己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用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解】方用羌活、姜黄、防己祛除风湿,且姜黄又有通络止痛之功;配以白术健脾祛湿;生姜辛温散寒。合而用之,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风寒湿痹、经络不利、肢节疼痛(尤以上肢肩臂痛甚)、麻痹不仁。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病症。 【加减】如见腰骶痛,加杜仲、桑寄生;腰腿痛,加牛膝、川断、威灵仙。
5薏苡仁汤 【来源】清·《类证治裁》 【歌诀】薏苡仁汤用当归,独活羌活与桂枝, 川芎防风白术配,川乌草乌麻黄姜。 【组成】薏苡仁15克,白术(或苍术)6克,麻黄45克,桂枝45克,羌活45克,独活45克,防风6克,川乌45克,草乌45克,当归9克,川芎45克,生姜3片(原书未著用量,今据《中医方剂手册》辑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解】方用薏苡仁、白术(或苍术)、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配以麻黄、桂枝、防风、生姜祛风散寒;川乌、草乌温散寒湿,通络止痛;当归、川芎活血祛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功。 【主治】风寒湿痹,症见关节肿胀、重着、疼痛、痛有定处,肌肉、四肢麻木不仁、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加减】若湿气偏甚,再加防己、萆薢,以加强祛湿利痹之功。 【附记】若局部红肿、舌苔黄腻、甚则发热者,忌服。一方去草乌,加甘草。
6加味三妙丸 【来源】明·虞搏《医学正传》 【歌诀】加味三妙逐湿痹,苍术黄柏川牛膝, 归尾萆薢炙龟板,再加防己奏效奇。 【组成】苍术120克(米泔浸),黄柏60克(酒浸、晒干),川牛膝30克(去芦),当归尾30克(酒洗),川萆薢30克,防己30克,龟板30克(酥炙)。 【用法】上药共为细面,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空腹姜、盐汤下,日服2~3次。 【功效】祛湿热,止痹痛。 【方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痿弱。”治当清热燥湿。故方中用黄柏苦寒以清热,苍术苦温以燥湿,合牛膝导湿热下行,湿热得清、得燥、得导,无有不除矣,故名“三妙”,又加萆薢、防己助导湿热下行,当归活血宣痹,龟板坚筋骨,且能监制燥湿药伤阴之弊。诸药配伍,丝丝入扣,可祛湿热,止痹痛。验之临床,常收卓效。 【主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逐渐至腰胯,或麻痹酸软。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湿热痹阻所致之病症。
7肾着汤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又名甘姜苓术汤) 【歌诀】肾着汤中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组成】甘草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白术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温脾,散寒,除湿。 【方解】肾着病,即寒湿痹着于腰部的病证。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属着痹范畴。本病多由劳累汗出后,汗湿沾衣,湿冷外袭,久而阳气痹阻所致。病虽属下焦,但寒湿在经,内脏无病,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治不必温肾,但去经中寒湿即可。方中干姜温中祛寒;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祛湿,合而用之,使寒湿去,则肾着自愈,身重、腰中冷痛遂除。后世医家用本方治疗呕吐腹泻、妊娠水肿、妇女腰冷带下、老年人小便失禁或遗尿等,证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也有较好效果。 【主治】肾着病,症见身重、腰及腰以下重坠冷痛、口不渴、小便自利、苔白。还可治痿证、妇女带下日久、腰部冷痛;慢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妊娠下肢浮肿、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等病症。 【加减】如遇冷较剧,加附子、肉桂;疼痛较剧,加川乌、草乌;兼有腰酸,加杜仲、补骨脂。
8桑枝虎杖汤 【来源】现代·《方剂学》(验方) 【歌诀】桑枝虎杖金雀根,再配红枣臭梧桐。 风湿劳损互因果,此方临证用时多。 【组成】桑枝30克,虎杖根15克,金雀根30克,臭梧桐30克,红枣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 【方解】方用桑枝、臭梧桐祛风湿,利经络;虎村根、金雀根祛风利湿,活血通脉;配以红枣滋养,能补正气之虚。本方药性平和而无寒热之偏。合而用之,可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药简力宏,屡收奇效。 【主治】风湿或劳损,症见关节肌肉痹痛、手脚麻木、动作不利(尤其感受风湿或气候转换时,以及劳累后则疼痛加重)。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劳损性肌肉痛或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痛、骨性关节炎、肩臂痛、腰腿痛等病症。 【加减】如见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偏热者,加知母、石膏;体虚者,加黄芪、防风。 【附记】原书注称:桑枝用“新鲜者更好,可用至60克”,“还可再加乌梢蛇肉同煎,或酒浸服,效果更佳”。
9宣痹汤 【来源】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宣痹汤用防己薏,蚕沙半夏滑翘栀, 赤豆杏仁同配入,湿热痹证此方施。 【组成】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醋炒),晚蚕沙9克,赤小豆皮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祛湿,宣通经络。 【方解】本方治疗湿热之邪郁阻骨节经络所致的湿热痹痛之候。治宜清化湿热,宣痹止痛。方中防己苦辛而寒,祛湿清热,通利关节,宣痹止痛;杏仁入上焦降肺气,通调水道,滑石入下焦清利湿热,二药配伍,上下相应,畅达三焦之气,使水道通调,湿热有外泄之路;山栀泄热而通利三焦,导湿热从小便而泄;薏苡仁健脾而清利经络中湿热,赤小豆皮利经络之湿,二药配伍,有清利骨节经络之湿而通痹之功;半夏、晚蚕沙相伍,开郁化湿;连翘轻清宣泄,透邪外达。诸药共用,共奏清化湿热,通利关节,宣痹止痛之功。 【主治】湿热痹痛,症见高热寒战、面色萎黄晦暗、骨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小便短赤、苔灰腻或黄腻、脉濡数。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热痹及湿热下注的脚膝肿痛、下肢结节病、肠粘连等病症。 【加减】本方虽名“宣痹”,但通利经络作用稍逊,若疼痛较甚,加桑枝、虎杖徐长卿、海桐皮;骨节痛甚,加片姜黄,可增行气活血止痛之力,加海桐皮有祛湿宣痹之功;湿热下注,脚膝酸痛,合二妙散(黄柏、苍术)。 【附记】方中赤小豆皮一药,现临床一般改用赤小豆。
10舒筋保安散 【来源】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舒筋保安松节虎,萆脂膝断僵蚕芍, 天麻乌药瓜防风,当归灵仙配黄芪。 【组成】虎骨30克(今为禁品,可用狗胫骨倍量代之),萆薢30克,五灵脂30克,牛膝30克,续断30克,白僵蚕30克,松节30克,白芍30克,乌药30克,天麻30克,威灵仙3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防风30克,木瓜150克。 【用法】上药用白酒5000毫升浸泡,封口扎紧。14日后,取出药材焙干,捣为细末。每服6克,用浸药酒调下,酒尽,用米汤调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益气血,壮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方解】方用虎骨、木瓜、续断、五灵脂强健筋骨;佐以防风、威灵仙、萆薢、天麻、松节、白僵蚕祛风湿,通经络;乌药理气散寒;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牛膝引血(邪)下行。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血,壮筋骨,祛风湿,通经络之功。 【主治】风湿阻络、气血不足、筋脉拘挛、骨节酸痛、腿脚无力、身体不遂、病程较长、或骨折伤筋后期、舌淡脉细。可用于老年性骨关节炎、风寒湿性关节痛、伤筋骨折后期、腰背劳损、中风后遗症等病证。
11小活络丹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小活络丹用南星,川乌草乌广地龙, 乳香再与没药配,风湿损伤此方施。 【组成】制川乌180克,制草乌180克,制南星180克,地龙180克,乳香66克,没药6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面糊为丸。每服1丸(约3克);片剂,每服3~5片。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方解】瘀血湿痰或风寒湿邪留阻经络,致使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其流畅。治宜温经逐瘀,搜风祛湿。方中以川乌、草乌温经活络,以散络中风寒湿邪;配以南星燥湿活络,以祛络中之痰,并能祛风;佐以乳香、没药行气活血,以化络中之瘀血,并能止痛;使以地龙通经活络,并加用陈酒以助药势,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合而用之,则风寒、痰湿与瘀血均得以祛除,使经络得通,通则不痛,营卫调和,肢体自得濡养温煦,诸症可愈。 【主治】风湿痰瘀痹阻经络、筋骨疼痛、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伤筋或骨折后期、中风后肢体失用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改作汤剂,如见偏风盛者,加防风或合大秦艽汤;偏寒盛者,加附子、桂枝;偏湿盛者,加苍术、防己、苡仁;疼痛较盛者,加全蝎、细辛;肝肾气血俱亏者,合独活寄生汤。 【附记】孕妇忌用。体虚者不宜单独使用,阴虚有热及血虚者慎用。 方中川乌、草乌炮制不严则有毒性,过量服用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频发室早及不完全房室分离,可用银花、甘草或生姜、红糖水、苦参30克,水煎服解救,纠正心律失常。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2外科(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