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12大爆炸的症结是预案文化缺失

 真友书屋 2015-08-17

对于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进行深刻反思。除了从管理体制、法规执行、以及纯专业技术角度入手,一个绕不开的重大缺失则是预案环节。这一缺失不仅指某个方面、某个层面的具体预案的缺失,而是更基本地反映在整个中国预案文化的基础性缺失上。


预案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为应付某种未来可能情况的发生而事先制订的处置方案。这样一个“小环节”也能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我们的邻居日本的现实例子说起。日本是一个处于活跃地震带上的岛国。但众所周知,频发的大地震给日本带来的生命损失,与其他国家同等灾难相比,要低很多。如1995年发生于人口密集地区清晨时段的7.3级阪神大地震,官方统计数据为6434人死亡;而1976年发生于凌晨时段的7.8级中国唐山大地震遇难者人数超过27万。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虽然震源在海中,但震级达到罕见的9级,相当于汶川大地震释放能量的20多倍,号称千年一遇,特别是地震引发的海啸给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这次地震与海啸总共导致约18000人遇难。而2008年达到8级的中国汶川大地震虽然不是在人口稠密地区,仍导致8万多生灵涂炭。


世界上尚未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日本之所以能够大幅降低地震这种突发性大灾难带来的生命损失,其核心诀窍就是日本人深入到骨子里的预案文化。建筑物有严格的抗震规范自不待言,社会组织相关各方面、从上到下各层面都有完备的地震预案,平时日本民众还要接受常规性地震预案演练。而相关机构虽然无法做到预报地震,但地震来临一分钟或几十秒前的紧急警报竟然能够在电视台成功发出!足见其预案系统已经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平。而对已经训练有素的日本民众而言,这宝贵的几十秒时间即可为有效逃生带来显著机会。


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富含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等前瞻性特征的文化。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一个不太长的时期里,国人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新潮思想激烈激荡和沉浮中,似乎不经意间就令人惋惜地让赤裸裸的金钱物欲、目光短浅的急功近利、忘乎所以的功利思维等侵蚀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在这样的浮躁文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并没有孕育出具有系统、理性和科学特征的预案文化思维,也就不奇怪了。


中国虽然也发生过多次损失惨重的大地震,但非地震相关部门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地震预案系统至今依然相当薄弱。对其它灾害的预案就更难说完备。而此次天津港特大爆炸灾难的发生,更集中暴露出预案缺失这一重大弊端。人们最无法接受的是,已见诸报端的上百名消防人员的牺牲或失踪。我们无法想象,消防部门会没有包括各类危险化学品火灾和爆炸灾害的预案,更无法想象消防人员会不接受此类预案的必要培训和演练。但还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何这类预案没能挽救这些可敬的消防人员的生命呢?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推测:那就是预案不合格,甚或预案缺失!


更广泛地反思这一点,问题还要普遍的多。从港口区规划建设部门开始,他们是否考虑到各类危险化学品仓储、转运等物流需要呢?如果有足够的预案文化和思维,这样的问题并不特殊,理应在常规规划之内。专用的码头区仓储、转运区应该特别规划在合理的安全位置。周围合理范围内尤其不应出现居民、办公等建筑。而现在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就位于港口区内普通位置,周围不仅密布其它仓储设施,而且办公楼、居民楼就位于其不足1000米范围内。


如果规划建设部门当年“漏掉”了应有的特殊规划,国家和地方起码还有健全的相关主管机构、安全生产部门、消防部门等。瑞海公司是如何拿到危险品经营许可的呢?其危险品仓库又是被什么部门批准设立在现在的位置呢?这些审批部门有没有预案文化和思维呢?而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显然不是新出现在哪里的。几年来,安全生产部门、消防部门又是如何履行其管理职责的呢?从任何角度思考,这两个部门是最应该具有高度安全意识,最应该具有预案思维的部门。事故灾害预案理应是他们的常规职责和工作中心内容。如果他们真有一份合格的预案,又如何解释,这个危险品仓库能够长期存在于这个位置?如此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为何没能事先预防其发生呢?而此次灾难的主要责任者——瑞海公司,作为一家专门经营化学危险品的特殊公司,竟然就没有起码的安全运营意识?就没有预防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发生的有效预案和相关措施?如果他们有这样的预案,又怎么能安心在这样的地方设置危险品仓库并长期运营?


不难设想,无需所有相关部门和机构都具有预案思维,只要上述任何一个部门或机构有预案观念,都无法通过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在现在的位置经营。而该公司、甚至周围公司和单位具备相关知识、了解实情的管理者或普通工作者,有任何人有危险意识和预案思维,也应该向相关部门反映或举报才对。毕竟这是非同小可、人命关天的大危险。


最后,悲剧已经无可挽回地酿成。衷心希望所有相关部门、机构和单位,所有有责任感的国人,能够切实汲取血的教训,深刻反思中国社会的痼疾、问题及其症结所在。不求多难兴邦,只期望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确实深刻反思我们的文化缺失。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找回丢失的中华文化中的那些精华,补上预案文化缺失这一课,应该也是做得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