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02_09细胞核(nucleus)

 百眼通 2015-08-17
细胞核的超微结构
    1. 核被膜(nuclear membrane)
    核被膜包被在核的外围,由内、外两层相距十到几十纳米的单位膜组成(图1-18)。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面向胞质,表面附着有大量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内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面向核质,和染色质紧密接触。两层核膜之间有20~40nm的核周间隙(perinuclear space),与内质网腔连通。双层核膜在一定间隔处愈合形成核孔(nuclear pore),又称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它是由一个中央颗粒、8个边围颗粒和连接中央颗粒与边围颗粒的纤丝所组成的复杂结构,是沟通核质与细胞质的通道。全部核孔约占核表面积的8%。高等植物的核,约有3000个核孔。核被膜是选择通透性膜,小于5 kDa的小分子可通过核孔自由扩散,60kDa的球形蛋白则几乎完全不能扩散通过,大分子通过核孔靠主动运输完成。核孔既能将复制、转录、染色体构建等需要的组蛋白、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分子量100~200 kDa)等运输到核内,又能把翻译所需的RNA、核糖体亚单位等从核内运到细胞质。核孔结构精致,其“开”、“闭”,与植物的生理状况或特性有关。如分蘖盛期的小麦核孔大,小麦抗寒品种的核孔,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关闭,但小麦不抗寒品种的核孔却依然张开。
    内核膜的内侧有一层蛋白质网络结构,称为核纤层(nuclear lamina),它与内膜紧密结合,其厚薄随细胞不同而异。它是由中间纤维蛋白组成,构成核纤层的中间纤维蛋白是核纤层蛋白(lamina)。核纤层为核膜和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并介导核膜与染色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细胞分裂时,核被膜在分裂前期末瓦解,到末期形成2个子核时,又分别重现。
      2. 核仁(nucleolus)
      生活的细胞核内,常有一个或几个核仁。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结构,在细胞周期中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在光学显微镜下,核仁是折光率比核质更强而致密的匀质球体。核仁的大小、形状和数目随植物种类、细胞类型、生理状态而异,也受环境的影响。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其核仁的体积相对较大。核仁是嗜碱的,能被碱性染料(如番红、苏木精、地衣红等)着色。核仁中有大量固体物质,蛋白质占干重80%,RNA占10%左右。此外,还有少量的DNA、脂类、碱性磷酸酶和ATP酶等。
       在电子显微镜下,核仁可区分出三个区域:① 一个或几个染色浅的低电子密度区域,称为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② 包围纤维中心的电子密度最高的部分是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是活跃进行rRNA合成的区域;③ 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是由电子密度较高的核糖核蛋白组成的颗粒,这些颗粒代表着不同成熟阶段核糖体亚单位的前体(图1-19)。核仁是rRNA合成、加工和装配核糖体亚单位的重要场所,以核仁中部解开的DNA分子链上的rRNA基因为模板,合成rRNA,在核内与来自细胞质的蛋白质结合,构成核蛋白体的亚单位,再经核孔转移到细胞质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