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拉松的意义:从起点到终点

 theola 2015-08-17


    自从拿下第一块全马奖牌,每当朋友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名字后面总会跟上“马拉松选手”几个字,对方就顺势问到:“呦,厉害,跑第几啊?”第一次被问的时候,我尴尬地不知如何回答,总不能说好几千名吧,传统价值观里如果不是名列前茅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后来问的多了,就打个哈哈糊弄过去“瞎跑着玩的,业余”,话题也就到此打住。即便现在跑步火了,大部分人也不了解马拉松,更说不出全马的标准距离。我并不喜欢这个“马拉松选手”的头衔,四处跑马也全是自掏车马费,不求有人给我补贴,更不指望有人做奖状之类的给我。马拉松之于我的意思,是强身健体,到处旅行开拓眼界,把奖牌当作收藏品取代冰箱贴和明信片。但是更深层次的意义,随着奖牌的累积,在变。
    在我挑战首马的时候,42.195是一个极限,我的心里想着去挑战它,仿佛冲到终点就是练成绝技,顷刻间就能斩杀生活中的乱麻。当我真的冲过终点时,激动的情绪压制住浑身的疼痛,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享受着别人的点赞,用倾泻而出的心灵鸡汤把精神世界泡成一片汪洋。
    像打鸡血一样,我挤出相当多的时间堆积跑量,锻炼核心,在之后的几场比赛里,刷新着PB。我开始觉得新的PB是马拉松对于我的意义。然后工作学习越来越忙,没时间训练,终于在丹东跑崩了。其实比赛前对于自己的水平有估计,最后也确实完成了4小时内的目标。但是领完奖牌坐在角落里休息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哭,陷身于强大的负面情绪中不能自已。整个比赛的过程因为缺乏平时的训练痛苦不堪,暴晒和求胜的情绪里应外合折磨着我的头皮,压力非常大,所有的鸡汤鸡血在烈日下蒸发的一干二净。我不断地问自己:周六打飞的过来周日再飞的回去,为的是啥?一块奖牌么?直到回家的航班上,我还在纠结这个问题。

夜晚的鸭绿江大桥和对岸一片漆黑的朝鲜
    我错误地寄予马拉松太多的期待,期待它能在赛场之外带给我更多。它确实带来很多,健康、乐观、视野和友谊。但是名望赞许等等,是一种副产物,不能被索取也没有意义。长跑训练可以磨练人的意识,但并不能把一根朽木变成钢铁。很多优秀的人享受马拉松这项运动,但在鸡汤文里却本末倒置,让强壮的核心和双腿代替脑袋变成了优秀的原因。
    马拉松对于业余跑者来说,从不是一项技能。常年不断跑步,也并非因为坚持,更多是一种习惯,就像一日三餐。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跑者,跑步不解决面包和牛奶的问题。曾有跑圈寒门孝子照顾老父感动众人,有人好心介绍工作机会,孝子拒之,说更喜欢跑步……不多评价。
    村上在他的书里写到:“老实说,在跑步时思考过什么,我压根儿想不起来。在寒冷的日子,我可能思考一下寒冷;在炎热的日子,则思考一下炎热;悲哀的时候,思考一下悲哀;快乐的时候,则思考一下快乐。如同前面写过的,还会毫无由来地浮想往事。有时候,只是偶尔有之,也有关于小说的小小灵感浮上脑际。尽管如此,我几乎从不曾思考正经的事情。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
    我想跑步就该如村上跑步时的脑袋一样纯粹。因为习惯,换上跑鞋迈开步子,然后像机器一样奔跑。所谓跑步的多巴胺快感,像肌肉的酸胀一样,都不太重要,终归会过去。纯粹地跑着,然后在这日积月累的步伐里,慢慢获得完成马拉松的能力。
    当你真的站在马拉松的起点,你用什么态度面对前方的42.195?是当作娱乐,还是当作竞技?当选择竞技的态度,是否在赛前做足了准备,在赛中竭尽所能?作为一名业余跑者,你无法将自己的成绩跟别人对比,因为有人发挥了全部的能力也只是勉强完赛,有人糊弄跑跑也能四小时之内。但是终点那块奖牌的分量,只跟赛场上每一步付出的努力有关,对比之下,可能那个拼尽全力的关门跑者能将更有价值的过程凝结在奖牌中。就像毕业时每个人都有的那张文凭,是过去数年生活的结晶。含金量多少,自己知道。
    马拉松真正的意义,就在于享受或者忍受从起点拼搏到终点的过程。每次清点奖牌的时候,那些战胜了最多挑战的比赛才最值得回味。不过马拉松的意义也仅限于此。冲过终点,比赛结束,再无其他。  

2015丹东鸭绿江完赛奖牌
    我们还是要回到自己的阵地上,脱下运动服,或者穿衬衣打领带,或者套上制服,或者系上围裙,或者捧起书本,或者开动机器。
    心有不甘,下次再战,后会有期。
作者:张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