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庸国——云遮雾罩的千古谜案

 负鹏载舟 2015-08-17

 

   庸国,最古老的神秘王国,几千年来一直被历史的迷雾所遮盖。早在春秋之前,有一个横跨江汉中西部地区的泱泱大国,它就是雄居秦、楚、巴蜀之间的古庸国。古庸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然而,却很难在史籍中找到关于三千年前如此强大的国邦的只言片语的记述。庸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盛极一时的文明之源
 长江至汉水流域古称江汉。江汉地区千流百川东流入海,故《诗经》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又曰:江汉朝宗于海。早在春秋之前,有一个横跨江汉中西部地区的泱泱大国,它就是雄居秦、楚、巴蜀之间的古庸国。
 古庸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
 商朝末年,庸作为数巴并立时一支重要部族从周武王伐纣,《尚书》上记载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八国伐纣庸为上,立下大功后庸与巴一起被封为子国(庸国故地在今湖北竹溪县一带),巴庸一时成为周王室控监南方的重要力量和藩屏,这前后就是史称数巴并立的时代。庸国的疆域也拓展至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今重庆的巫溪、巫山、奉节,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秭归、巴东等县,整个秦岭东南山地和大巴山区大部皆为庸地,都城方城筑在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
  古庸国历史悠久,应早于秦,不让于巴、楚。关于庸的起源,古往今来众说纷纭。目前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容成氏说;二是祝融说,对于庸究竟是从容成氏而来,还是由祝融氏而来?祝融是为远古三皇之一的祝融氏,还是帝喾之臣重黎或吴回?史学界恐怕一时谁也难以说清。从诸多文献看,倾向于后者稍微为宜,即庸人、楚人、巴人、蜀人、秦人,同属于帝颛顼苗裔的分支。但不管庸的始祖是谁,有一点是无可质疑的,即庸国的起源应在夏时或更早,也有可能与楚、巴起源于同一个时代。
  作为一个氏族的文化史,论其古老文明,庸可与巴、楚相媲美。事实上,江汉中西部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庸人的祖先或许就起源于这一地区。郧县猿人化石,女娲、舜等在庸地活动的历史记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正是由于庸人千百年间世代在江汉中西部地区繁衍生息,才缔造出古老的庸人文化。
  古庸国是亚洲人类、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可以说她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先祖曾在这一地区有过广泛的活动,著名的古人类化石郧阳人就出自江汉西部古庸国疆域内(现今湖北省郧县);《舆地纪胜》、《太平寰宇纪》记载的女娲炼石补天之所的女娲山,就在古庸国属地(现今陕西省平利县城西);五帝之一的舜出生在姚墟(又名妫汭),后又名西城(现今陕西省安康市内),在《帝王世纪》、《史记》中均有记载。有人推测屈原的祖先就是庸国人。其故地在今湖北竹溪,近年其地发现了75万平方米的庸国遗址。据三峡地区和陕西安康市考古发现,早在6000年前,庸国人便已发明了文字。这些文史资料,足见古庸国文化源远流长之一斑。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古庸国属地大部一分为三。按现今行政区域划分,一部分现隶属于陕西,一部分隶属于湖北,一部分隶属于重庆,还有一小部分隶属于湖南。
  陕西省平利县城(古庸国属地)西去15公里有女娲山,古称中皇山。据传上古时代的三皇之一的女娲氏,发祥于此。
  据《竹山古志》记载:竹山为古庸国,春秋地入楚,战国地入秦,复归楚,后又入秦。成语朝秦暮楚庸人自扰(庸人自扰语出《新唐书》,据今人考证,与庸国有关)均与这里有关。但让考古学者深感遗憾和困惑的是,此前并没有在这一带发现一件古庸国文物。
  近日,湖北省竹溪县的县河镇,发现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庸国遗址。这处西周庸国遗址位于县河镇政府东边与竹山分界处,南接金沙坪,北靠翟家坝。经现场采掘和征集出土文物标本,陶制器皿制法为轮制,大板瓦为手工制作,以纹饰细绳纹为主,有素面,还有刻画纹、表穗纹、凹弦纹、乳丁纹等。经湖北省文物普查标本鉴定为西周遗址。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竹溪县周朝时属庸国。这对探索古庸国遗存提供了线索。
  庸国被消灭,但庸国文明并没有消失。我们依然能看见庸人的身影,听见庸人的声音。
  伏羲、女娲从远古洪荒中联袂而来,神农氏手握野草而至——伏羲和女娲在庸国境内造人、补天、传法,筚路蓝缕,福泽天下,至今犹有遗迹传诸于世,如宝丰镇有女娲山,官渡镇有伏羲洞,得胜镇有圣母山;神农氏在神农架周围遍尝百草,寻找五谷,分辨灵草,开创了农耕文明和东方医药文明。
  蚩尤从远方飘来,这位古天子是西南民族的先祖,自然是庸人的远祖;炎帝从眼前闪过,这位神农传人在西南地区经营多年,自然是庸人先祖;黄帝从眼前消逝,中华第一帝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曾与炎帝族大起干戈,得胜后握手言欢,还娶巴人之女为妻,相当于庸人外祖。庸人正是西北氐羌族与西南百濮族的融合,三位古帝王都是庸人的祖先,也同时闪亮在中华古民族文明史册上。
  尹吉甫正眺望着庸国。这位出生于现今房县的周宣王殿下的大臣文武双全,大概是庸国向周王朝输送的杰出人才。他东征西讨,筑城垒堡,并且写下《六月》、《商颂》等著作,充分体现了庸人在军事、建筑、诗歌等方面的睿智与艺术才赋。
  屈原怀念着故国,他出生的秭归县昔日正是庸国的辖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庸亡三百多年后,屈原仍清楚记得那个日子。这位庸国后裔同样具有庸人军事、文化的特长,留下光耀千古的《离骚》、《天问》等不朽诗歌。他也同样有着庸人刚烈不屈的性格魅力,最终魂归江水,千古流芳。


  2庸国不庸
  庸国,最古老的神秘王国,几千年来一直被历史的迷雾所遮盖。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为名的国家。庸人因为善于铸造铜器被称为镛人,又因为善于建造城池攻守之道,被称为墉人
  张家界的前身叫大庸,以致有不少人把看成是平庸的意思,因而大庸人变成了最最无用的人,听起来非常忌讳。1994年,改大庸市名为张家界市的时候,没有人不拍手赞成的,有不少人说,从此我们再也不是大庸人了。
  其实大庸的绝非平庸的。大庸原是古国名,在春秋战国时,是巴、秦、楚三国之间的国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周武王革商纣之命,据《尚书》记载,他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而庸国则是位列于这八国之首,足见在商代它就有了自己的领地,具备了国家的雏形。
  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巴国还大,与南方崛起的楚国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50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时只有一个赵城,周早期的巴国疆土限于四川的东、北部及重庆的东、西、北部;楚国疆土限于江汉平原至鄂东、南及湖南北部一带。而古庸国,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以前,人们对庸国不是很了解,以为庸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实际上,庸国包括麇(jūn)、儵(shū)、鱼、夔等附属小国,其东部含古麇属地,东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县,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是古代夔国的领地,当然也为庸国所属。
  事实上,商汤至周早期的庸国疆土还应包括现今的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庸国的南部包括今天重庆的东北地区,含万洲、开县、梁平以北各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
  庸国的西部应包含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大部分属地。《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本附庸国,属蜀。也就是说,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
  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在史书的记载中,陕西商洛一带在夏商时期的归属并不明了。大概其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庸地。据《魏书》记载: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就是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名为庸郡,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
  庸国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这样大的一个独立古老国家,竟被误解成楚国的附属,《左传》载:庸,楚之小国,庸人帅群蛮以叛楚,后为楚所灭。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广大的庸国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国力也非常强大,地位、声望都很高。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则是: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夏商时代,庸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古庸国盛产五金,由此提出庸国是铸钟大国,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是以又被称为镛人。庸人不仅在新定居地带来了岩葬文化,还带来了先进的铸造文化。庸国被灭以后,庸人中有一支远走东南瓯越(福建)山地,成了后来的百越中的越人一支,这个外来民族以善冶炼青铜器著称,最初被称为钺人,钺与镛意义相通,都是指善于冶炼青铜的意思,钺是一种青铜兵器,这也显示了以武立国、精于冶炼的巴镛人的一个特性。在古代,钺越二字相通,钺(镛)人后来才被叫成越人。这支越人就是庸人的后裔,武夷山区一带存在大量秦汉以来的悬棺崖葬,与庸人的风俗完全相同。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
  庸人铸造的商代鼎器庸人因善于筑城建房又被称为墉人,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表明了庸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据《通志·氏族略》记叙:堵河流域的上庸,尧时是其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了棋类博弈游戏,与父帝尧战于丹水之浦,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庸人还拥有强大的军事技术,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庸人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也使他们能汇集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众多的方国中,尽显雄威。
  然而,3000年前如此强大的国邦,在孔子所编的《尚书·牧誓》里,只有武王伐纣,庸首会焉的记载;司马迁所撰《史记·楚世家》里也只以是岁灭庸四字轻描淡写一带而过。除此之外,再也难以在史籍中找到有关庸国的只言片语。庸国的历史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3四面楚歌中命丧三国
  当人类由青铜时代跨入黑铁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让人类彼此之间的争斗更为惨烈,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整合的时代,屠杀成为那一时代里最高级别的表现形式。
  西周时期,青铜时代,庸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铸造出辉煌的古庸文明,成为雄踞一方的泱泱大国,疆域不断扩大,至春秋初期,达到顶峰。据史料记载,古庸国故址位于今竹山县西南部的堵河南北两大支流的交汇口。早在春秋之前,庸国便横跨汉江中西部地区,雄居秦、楚之间,巴、蜀之际。《尚书》记载,公元前1046年,武王兴兵讨纣,庸率卢、彭等八国以兵相从,为西周王朝的兴建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而得到封地,成为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的汉南大国。
  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慑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是铸造大国,庸国军队挥舞着钢刀铁矛,所向披靡。公元前611年,庸君以倾国之力,率群蛮以叛楚,七战皆捷,势如破竹。可惜的是,这次庸国的对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国联合秦国和巴国,前后夹击,方城一战,强国梦灭,庸君引剑向颈,血光一闪,庸国从此湮灭于历史的风尘中。
  《左传》记载:文公十六年,楚灭庸。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庸人乘机联合湖南芷江、沅陵以北的濮人(史称江汉百濮),集结在选(今湖北枝城一带),准备进攻楚国都郢。楚王大恐,决定迁都。有一位大臣认为,我能往,蛮亦能往,主张进攻群蛮之首庸国的都城上庸,使其群蛮无首,必将走各邑。楚王采纳了这一意见,亲率楚军主力,并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
  楚庄王扩张了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如此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渐放松了。
  这时,楚庄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在秦、巴两国军队的协助下,楚军兵分两路,总共四路大军,对庸国发起决战。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会突然杀回,仓促中应战,抵挡不住。最后楚军胜利攻入庸国的都城,结束了千年庸国的辉煌历史,成为军事战略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于方城,庸遂为三国所灭,成就了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历史神话。梁启超在评价庸国灭亡时说:楚庄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
  灭庸对春秋战局有重大影响,在陕西强大的秦国与楚国没有了缓冲区,两国直接接壤,冲突不断,十堰成了秦楚争斗的拉锯战地区,许多地方朝秦暮楚,有了楚长城,有了古战场,反复争夺。庸国对西周春秋格局的变迁产生了影响。
  金戈铁马将古庸人的家园撕成了碎片,古庸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唐、宋、元、明、清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庸人南迁,是一个族群向人类理想生存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在鄂西、张家界、湘西更为广大的山林中,庸人与当地族群和谐共处,并将大庸开发成为避秦遗世的武陵仙境。
  在庸国败亡后,庸人中有一支远走东南瓯越(福建)山地,成了后来的百越中的越人一支。向南逃亡的庸人,在今湖南省的张家界大溶溪两岸定居。张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国所在地。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就已开始在澧水两岸繁衍生息。到了尧舜时代,舜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于是中国历史上便有了南蛮一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置郡县,张家界一带属黔中郡慈姑县,县治在慈利县官塔坪(即今蒋家坪乡太平村)。三国时期设立上庸郡,西魏设上庸县和竹山县,宋朝将上庸县并入竹山县。1369年明朝设置大庸县,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设永定县。
  1988年底,组建省辖地级市大庸市,1994年,地级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如今的张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区,主要为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个少数民族,共计11184万人,其中土家族98万人,土家族是张家界的主体民族。张家界土家族属于古代庸国人的后裔民。
  呜呼哀哉!庸国灭亡了,曾经的农业大国、铸造大国、诗歌大国、建筑大国!一个久远的名词,从此湮灭于历史的烟海。


  4大庸文化探源寻根
  由于庸国在战国之前即已灭亡,史书上可见的文史资料很有限,难以对古庸国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与研究,以致人们对古庸国造成了淡化或遗忘。古庸国历史之悠久,地位之显赫,决定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古庸国属地分别隶属于现湖北、陕西、重庆、湖南三省一市,属于不同的省、市管辖,但长期以来仍然保留着不少共同的文化特征,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殡葬文化、语言文化、娱乐文化、巫文化等。尽管有的文化现象仍一直成为史学界难解之谜。
  庸国灭亡后,庸人开始了悲壮地迁徙,去寻找新的家园,在四面强敌、遍地狼烟的虎视下,他们的迁徙路线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沿着武陵山脉过峡江,进入到清江、酉水、澧水流域,而这些区域,正是现在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
  庸人南迁后,在与当地族群的和谐共存中,成为今天土家族的重要一源,共同创造了大庸文化。古庸国国都所在地的周围,系现今竹溪、竹山,及与其相邻的平利、镇坪北部、旬阳、郧西等地区,其方言、口音也基本相同,应归属于一个方言区。这一方言暂以竹溪方言为代表,这种方言是如何形成的?历经多少朝代?也一直是个谜。一个氏族、一个部落的方言能够稳定下来,并延续不断地同化外来人口的语言,其主要原因,很可能还是受古庸国语言文化的影响。比如,竹溪人将墙基处称为墙根脚,郧西、白河也这样称谓。竹溪人原本将父亲称,三峡地区、奉节、巫溪一带也将父亲叫。还有姐姐做鞋妹妹剪样照葫芦画瓢出头的格子(或椽子)先烂等方言格语,在古庸国所属地均通用。
  庸人丧葬文化中最独特的是岩葬,一般称其为悬棺文化。长江三峡地区、汉水流域、重庆、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悬棺,一直是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谜底长期无人揭开。其实,三峡、小三峡地区的悬棺,应该归属古庸国岩葬文化。清《郧阳府志》就记载竹山南部官渡河(堵河支流)有悬棺。庸国的岩葬风俗甚至延续到清末至民国初年。
  三峡、小三峡地区的古庸国悬棺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进岩屋内,没岩屋的地方将悬崖凿个洞穴放进去。在竹溪河流域,两岸悬崖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洞穴,当地人称之为老人洞。最近在水坪镇洛家河一洞穴中还发现了完整的人骨。这些洞穴即供古人丧葬之用。当地还流传着一种传说:古人见人老了便死,而蛇在洞中蜕一层皮就变年轻了,觉得不公平。请求上天变人死蛇蜕壳为蛇死人蜕壳。上天答应了请求。于是人老了睡进洞中蜕一层皮又重返年轻。不料这样下去人满为患,古人只好又请求上天还人死蛇蜕壳。以上的民间传说与竹溪岩葬风俗有紧密联系,老人洞事实上就是老人死后的丧葬之地。
  古庸国是我国巫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江三峡的巫山古称灵山。《山海经·大荒西经》称灵山有十巫(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今已被证明均为早期的庸人。庸国所属江汉西部各地,明、清以前均有民多信巫的记载。至今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巫文化,而且其使用的巫术也基本相同。巫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中草药文化。由于长期宝贵经验的积累,使得鄂、渝、陕边境地区民间中草医颇具地方特色。这与古代庸国巫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茶在中国作为饮料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庸国都城上庸所在地而言,唐宋之前的确少见茶叶的历史记载,但并不等于这里就不出产茶叶,也不等于庸国不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资料看,古庸国属地其他地区都产茶叶,有的早在汉唐时期就享有盛名。在竹溪县文化馆里,收藏有一件出土的青铜器,下面为一个小鼎,上面有一个铜碗,碗口一边制造有缺口。据研究,这件青铜器即古人煮茶所用。清《竹溪县志》记载:在明清年间竹溪居民不仅有饮茶习俗,还在县城东西两地开办茶亭,作为善举供过往行人饮茶。茶叶还是民间作为一种巫术避邪所用的五谷盐茶之一。
  庸国还是我国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夏商时期,庸人就在鱼邑开发了盐泉,用以煮盐,并打开了通往楚、秦(现陕西、湖北、河南)等地的盐道。秦地少盐,楚灭庸后占领了庸人的盐泉,藉以控秦。秦国派白起占领了鱼邑之地,夺取了原庸地盐泉。据史书记载,秦楚战争,首先就是从争夺庸人盐资源开始的。
  金戈铁马将古庸人的家园撕成了碎片,庸人南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隐逸与沉潜。在鄂西、张家界、湘西广袤的山林中。庸人与当地族群和谐共处,并将大庸开拓成为避秦遗世的武陵仙境,隐逸文化遂成为这一时期大庸文化的特质。历朝历代,这一隐逸文化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在此归隐。
  早在庸人举族南迁之前,与庸人同宗同族的赤松子就已归隐于大庸。赤松子之后,有鬼谷子修隐于大庸天门山、汉留侯张良归隐于大庸青岩山(即今张家界),这三人是中国历史上大有名气的人物,他们的归隐自然是万众瞩目的,与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相比,更多的隐者已然湮没在历史的清风里,无形中又成就了真正完美的隐逸。正是一代代无名的隐者,托起了庸文化的遗风逸骨。大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部民族的隐逸传奇。


  庸国大事钩沉
  早在春秋之前,庸国便横跨汉江中西部地区,雄居秦、楚之间,巴、蜀之际。
  夏商时代,庸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
  商朝末年,庸作为一支重要部族从周武王伐纣,立下大功后庸与巴一起被封为子国。
  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这时主要的敌人是楚国。
  公元前611年,楚国联合秦国和巴国,前后夹击,庸国从此灭亡。

    (潘世东转载于十堰武当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