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精华

 山东中医竹林 2015-08-17
金匮要略》精华
《金匮要略》精华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治未病
1、未病先防: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房室……,服食……无犯王法……
2、有病早治:(邪)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3、已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病因分类和特点
1、三因之说:邪入脏腑为内所因,邪在皮肤血脉为外所因,再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无择三因学说: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房室金刃为不内外因。
2、病因特点:风、寒、雾、湿、饮食致病各有不同。
三、人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观
1、气候对人的影响: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
2、四时色脉:春弦青、夏洪赤、秋浮白、冬沉黑。
四、诊病方法
1、望面色:色青为痛,色黑为劳、为水气,色黄为湿、为脾虚,色赤为热、为风,色白为亡血,色鲜明者有留饮。
2、闻声音:
3、察呼吸:
4、切脉:
五、治疗原则
1、先表后里的原则:
2、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先新病后旧病
4、审因论治
5、顺着病势的原则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本篇论述痉湿暍三病,三病合篇是因为都与外邪有关
本篇与《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内容多重复,可互参
一、痉病: 以颈项强急、身体强直为主要临床表现
邪气有:风寒、湿热、燥热等,或误治伤津,或久患疮疡耗损阴血
症状: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脉象: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分类: 刚痉、柔痉、阳明痉证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痉为病,胸满口噤……
栝蒌桂枝汤:为桂枝汤变方,临床可加葛根、桑枝、稀签草等
葛根汤:亦为桂枝汤的变方,但加葛根、麻黄后,有麻黄汤之功效,发汗力强
大承气汤:治阳明痉证,但以温病学家的增液承气汤为好,即增液汤加大黄、芒硝。

二、湿病:
湿邪,六淫之一,分天之湿邪和地之湿邪,前者如雾露之邪,后者如居地潮湿。湿邪伤人多兼夹为患,如风湿、寒湿、风寒湿、湿热、风湿热等,多伤人肌表、聚于肌肉、流于关节。入脏腑则易伤脾胃。伤于上则清窍为之不通,伤于中则脾胃气机阻滞,伤于下则二便为之不利。伤于上则发其汗,但微微汗出为妙,伤于中则苦温燥湿,伤于下则淡渗利之。
风寒湿在表在上而表实——麻黄加术汤
风湿在表而表实——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在表而表虚——防己黄芪汤
风湿在表而兼阳虚——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风湿在表而阳虚重者——甘草附子汤
头中寒湿——纳药鼻中
三、暍病:
暍病即伤暑,以少气脉虚为主症,但暑易夹湿,而使暑病变得极为复杂。
暑性本热,又多夹湿,暑易伤津耗气,湿易伤阳。故暑证临床多见阴津不足而且阳气虚弱。
暑热伤气伤津——白虎加人参汤
外感暑热,内停寒饮——一物瓜蒂汤
暑热内闭,外有风寒—— 新加香薷饮
暑热充斥内外——白虎汤、白虎加参汤、竹叶石膏汤
暑热伤气阴——王氏清暑益气汤
暑夹风寒湿,中焦不利——藿香正气散
暑夹湿,又伤气——东垣清暑益气汤

六暑歌(无名氏)
六暑最难辨认,第一口渴惑人,本是阴经症现,如何大渴思冰,喜冷喜热两无凭,还要医家见定,一起渴泻并见,却是真热来侵,先泻后渴是亡津,此等辨法最应。
阴暑通身厥冷,呕泻后渴转筋,舌滑冷汗脉微沉,腹痛诚难保命,或用吴萸汤救,或用理中汤平,莫因口渴治浚巡,放胆用之安静。
阳暑身热脉数,大渴大汗难安,上呕下泻腹中疼,舌燥唇红可辨,方用人参白虎,或用解毒黄连,大人小儿两安然,服后病痊便见。
寒暑感寒受暑,恶寒发热头疼,腹胀吐泻舌溶溶,藿香正气可用,呕泻心烦无汗,暑月发热身疼,初起即渴溺不通,香薷服之确中。
暑风两手搐溺,或兼口眼歪斜,或有呕泻或无耶,羌秦香薷饮下,若是暑痫锲苁,热伤营络堪嗟,肝风内动清营加,羚羊、丹、钩可籍。
暑湿大渴大汗,证原白虎相同,身重足寒试研穷,白虎加苍可颂。
暑厥脉虚自汗,卒然僵卧昏迷,口唇淡白谵语迟,男妇小儿无异,此由气虚受暑,法当清暑补脾,清暑益气汤为奇,人参益元亦取。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症状类似,都有神志症状,故合为一篇
一、百合病
与神经症相类似。因以百合为主药治疗而得名。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
从症状分析,病位在心,心主神,故有许多神志症状。病性为阴液不足,虚热内扰。为热病之后,阴液已伤,余热未清

百脉一宗:宗为主,主全身血脉者,心也。心主神志,邪扰于心,轻则神乱,重则神昏,此为神乱,故——
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心经有热。
百合地黄汤:百合病之初发者,病形如初,即症见第1条,不经吐、下、发汗,即未经误治。百合清心热,地黄补肾阴,泉水清心利尿,如此则水火相济,阴阳平衡。

临床可合用生脉散。有实热、苔黄者,可用栀子豉汤,有实热兼伤阴,可用黄连阿胶汤。虚热者加知母,虚烦者加鸡子黄,口渴者加花粉,小便不利者加竹叶、滑石,惊悸者加龙牡。泉水能清心利尿,服后大便当如漆者,地黄之色也。
心肺同病——合泻白散
心胃同病——合竹叶石膏汤
心肝同病——合酸枣仁汤
心肾同病——合二至丸或六味地黄丸
麦冬、知母、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甘润之品常用。
百合知母汤:治疗百合病经发汗后,阴液更伤,虚热愈甚,故用知母清虚热。(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 临床加减法同百合地黄汤。
滑石代赭汤:误下之后,胃失和降,当有呕吐或呃逆,“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故以百合清心之余热,滑石利尿,代赭石通胃肠之气,二便利则呕吐、呃逆自除。(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百合鸡子汤:误以为痰在胸膈而吐之,则更伤其阴,燥热更甚,鸡子黄能养阴润燥,安神益智。
二、狐惑病
狐惑病是以口、眼、二阴腐蚀溃烂为主要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相类似。中医认为是湿热虫毒为害。
甘草泻心汤:症见喉或二阴溃烂,不欲饮食,疲乏失眠,或发热恶寒。应有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内蕴脾胃,以气分为主。故以甘草泻心汤主之。临床可合用五味消毒饮。
赤小豆当归散:湿热更深入血分,腐肉成脓。邪入血分故无热或低热,内扰心营则不眠,汗出当粘,气分湿热减轻故能食。此时舌暗苔少,脉无力。当归、赤小豆清血分湿热。临床可加茵陈、连翘、土茯苓、地榆等。亦可选用仙方活命饮。
外治方 :
苦参汤:清热利湿,杀虫解毒,可加黄柏、龙胆草、蛇床子、白鲜皮、金银花、威灵仙等,煎水外洗前后阴。洗后可外用锡类散。
雄黄熏之:有杀虫之功。
三、阴阳毒(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合篇是都与外风有关(唐宋以前,中风是以外风立论)
一、中 风
分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者,肌肤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中脏腑者,神志不清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发病与虚、风、痰、瘀有关,虚为肝肾阴虚,风为肝风内动,痰为肥甘厚味、内生痰湿,瘀为气血瘀阻。
伤寒(中风):风寒在肌表
历节: 风湿在关节
中风: 风夹痰闭阻清窍
中风:半身不遂,风痰入经络或脏腑
痹证:但臂不遂,风湿入关节
中风脉象大多初期是弦滑数,后期是沉细涩
中风的治疗:
中经络:祛风透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加味、或合牵正散
中脏腑: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治标——化痰、熄风、清热、降气、通腑、开窍等;
治本——益气养阴、补益肝肾
方药:黄连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白虎汤、小续命汤、四逆散、承气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生脉散、二至丸、六味地黄丸、补阳还五汤等。
二、历 节
历节病以全身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属痹证之一。但与一般痹证有别,历节与西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临床较为难治。
内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外有风湿邪气
历节——风湿聚于关节——通——化散
湿病——风湿在肌表——透——取微汗
风寒湿、以寒为主——乌头汤
风寒湿、郁而化热——桂枝芍药知母汤
风湿热、以热为主——白虎加苍术汤
风湿热、湿热为主——中焦宣痹汤
肝肾不足兼风湿为患——千金独活寄生汤
乌头用法:制用、久煎、与蜜同用。
经验用药:
祛风湿:上肢——羌活,下肢——独活
通经络:寒重——桂枝,热重——桑枝
关节肿胀——忍冬藤、肿节风、秦艽、川牛膝等。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两病合篇是因为病机相似,为精血内虚、易感外邪。
一、血 痹
血痹是以身体局部麻木为主症的疾病,因气血虚弱,感受微风,风邪入络,营卫运行不周所致。
针引阳气:即针灸治疗,可选肩井、风池、风府、合谷、阳陵泉等。亦可用桂枝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治风寒轻证。
当归四逆汤:治风寒重证,寒重而邪深,以经为主。
临床运用:
多见于女性患者经期或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不和,感受风寒邪气,阻滞经络而见全身酸疼、肌肉酸疼、肌肤麻木等
二、虚 劳
虚劳病与虚证不同,该病由思欲过度,相火内炽,导致肾不藏精,精液外出,日久则精血内虚,或阴损及阳,阳气亦虚。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男女均有,以男性为多,青壮年患者为多。
虚劳脉象:脉大而无力或有力而形小均主不足,精血内虚。
脉有纲领:浮沉(上下)、迟数(节律)、滑涩(流利程度)、虚实(应指力度)、弦缓(张力)、大小(形态)、长短(长度)。其他脉象均由纲领脉组合而成。如洪脉为浮滑实大,细脉为沉弦涩小。

脉又可分为二:形状和力度。形状有形属阴,形不足为阴血不足;力度无形属阳,力不足为阳气不足。
所以,脉大而无力——阳气虚,脉小而有力——阴血虚,脉小而无力——阴阳两不足。 (一般而言,不是绝对,如阴血内竭、阳气浮越则脉大而无力)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虚劳第一方。失精者阴损及阳,滋其阴则阳更虚,温其阳则阴更伤,应调和阴阳,桂枝汤正好,加龙牡潜镇固涩。
小建中汤:“劳者温之”

,小建中甘温化阳,酸甘化阴。《心典》“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该方为后世补益脾胃的祖方。为何见一派热象而用小建中,因为“阳气者,烦劳则张”,必是烦热而舌淡胖,才可用。
黄芪建中汤:诸不足为阴阳气血更虚,但补而勿壅。
八味肾气丸:阴损及阳,肾阳虚而气化不利,肾气丸助肾之气化。后世六味地黄汤(钱乙)、济生肾气丸(严用和)、左归丸、右归丸(张景岳)均由此化裁而来。肾气丸在《金匮》中用法有五:(1)虚劳;(2)痰饮;(3)消渴;(4)脚气入心,少腹不仁;(5)妇人转胞。
薯蓣丸:内有阴阳气血之不足,外有风寒邪气之侵扰。薯蓣即淮山,以此为主药是补益脾肾,后世五积散与之类似。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心神失养。可合甘麦大枣汤。
大黄蟅虫丸:治干血劳,气血不足兼有瘀血。该方能祛瘀不伤正,扶正不留瘀,祛瘀生新,缓中补虚。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三病合篇是因为病位都在肺,都有痰饮及咳嗽的症状。
一、肺 痿
肺痿是因肺气萎弱不振,以咳吐涎沫为主证的慢性虚弱性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肺不张或肺纤维化。分虚寒、虚热两类。
麦门冬汤:此为肺痿正治,肺气上逆亦可致胃气上逆,肺气上逆则咳嗽吐唾沫、咽喉不利;胃气上逆则呕吐、嗳气、或呃逆。麦门冬汤以麦冬为主药润养肺胃、配半夏降气化痰,但用量是7:1,人参益气生津,甘草、粳米、大枣和胃。
甘草干姜汤:虚热肺痿经误治(或甘寒太过或误用苦寒,损伤肺阳)后,阳气损伤,肺中虚冷。肺不布津,则小便数或遗尿。可合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二、肺痈
风热夹毒与肺之痰热相合,由卫气入营血,化腐成痈。症见:发热恶寒、咳嗽胸痛、咳吐脓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肺痈单用中药治疗者少。过去,曾用大剂量金荞麦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现在抗生素越来越新,提高了疗效,但耐药的病人越来越多。
初起用银翘散;气分用麻杏甘石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血分用千金苇茎汤合五味消毒饮;溃脓则用桔梗汤。
《千金》苇茎汤的应用:治痰热在肺,而及血分。除咳嗽咳痰外,应有血丝痰、或曾有咳血史,和舌暗,或有瘀斑。临床可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或泻白散、或桔梗汤、或桔梗白散。
肺痿与肺痈比较:二者病位均在肺,且都有热,但一虚一实,肺痿病在气分,以唾涎沫为主;而肺痈病在血分,以咳吐脓血为主。
三、咳嗽上气
即肺胀,以咳喘痰鸣为主症。类似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射干麻黄汤:射干配麻黄加姜辛五味半夏,麻黄4两、半夏8枚、生姜4两,外寒内饮,以宣利为主。
越婢加半夏汤:石膏配麻黄加姜夏,麻黄6两、石膏半斤、半夏半升、生姜3两,外寒内饮(轻)加郁热,以宣发为主。
厚朴麻黄汤:厚朴、石膏配麻黄加姜辛五味半夏,麻黄4两、石膏鸡子大、半夏半升、干姜2两,外寒内饮加郁热,以宣降为主。
小青龙加石膏汤:石膏配麻黄加姜辛五味半夏,麻黄3两、石膏2两、半夏半升、干姜3两,外寒内饮加郁热,以宣透为主。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短气是胸痹心痛的一个症状,而心痛是胸痹的重证,所以本篇主要论述胸痹。在古代心胃不分,泻心汤治胃,但胃一般称为心下。个人认为:此篇心痛指心,即真心痛。
临床胸痹常见脉象:(1)寸滑 痰盛,(2)寸弱 心血不足。
胸痹之病多发于40岁以上者,故阳气内虚是内因,尤其是胸阳不振;胸痹之病又多发于肥甘厚味而少动者,故痰饮内盛,气血瘀滞是诱因。
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的基本方。症见:胸闷胸痛、短气、动则更甚、咳吐涎沫、舌淡苔白、脉寸滑关弦。
栝蒌薤白半夏汤:胸闷痛更甚而不得眠,心痛彻背,舌淡暗脉弦滑。故加半夏以去痰湿
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胸痹之气机郁滞,胸胃合病。
人参汤:即理中汤,同是一条,说明虚实异治,发作时用上方,缓解时用理中汤,温补脾阳,去其中下焦阴寒邪气之根源,乃“塞因塞用”之法。
茯苓杏仁甘草汤:胸痹轻证,主要治肺,症见胸闷而不痛。水饮重者可与葶苈大枣泻肺汤。
橘枳姜汤:与上同条,主要治胃。
薏苡附子散:缓急是指寒湿,寒者急,湿者缓,既可令胸痹时发时缓,也可令筋脉拘急。故用附子散寒,薏苡去湿。下药上用,故用散剂。
桂枝生姜枳实汤:治寒饮上逆之心痛,诸逆指胃气上逆,如呕吐、嗳气、呃逆。心悬痛指牵引作痛。
乌头赤石脂丸:治疗阴寒痼冷之心痛重症。乌附并用,散寒止痛,干姜、蜀椒散寒,赤石脂收涩阳气。此药非常温燥,用量不宜太大。

胸痹:栝蒌、薤白、杏仁、桂枝、白酒。
胸痹加短气:橘皮、枳实、生姜、厚朴、茯苓。
心痛:附子、乌头。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腹中胀满,分虚寒性和实热性二类。
寒疝:是一种阴寒性的腹痛。
宿食:即伤食、食积。
三者均有腹满或腹痛,病位以脾胃为主。
一、腹 满
虚寒性腹满:腹胀,时胀时消,喜温喜按,食欲减退,大便溏,小便清,舌淡苔白,脉弦紧。
实热性腹满:腹胀,持续不减,拒按,能食,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实热性腹满
苔薄黄——清透

苔焦黄——可下 苔黄腻——分利
张仲景论大便异常:
大便溏——湿盛 大便硬——热盛 大便难——气虚 大便自利——肠胃无病
不大便——热与燥屎相结 大便不爽——湿热 大便黑——失血
厚朴七物汤:桂枝汤去芍药加小承气汤。表寒里热之腹满
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变方。重用厚朴、枳实。治疗里实热证的腹满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少阳阳明合病
大承气汤:治里实热证的腹满,当有痞、满、燥、实、坚
附子粳米汤:水气与寒结之腹痛。当有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沉迟。如水气与热结,则用己椒苈黄丸。
赤丸:寒结厥逆,阴寒内结。临床慎用,乌头与半夏相反,又有细辛1两,朱砂为丸。此方有毒,量不宜大,以知为度。
大建中汤:治疗虚寒证的腹痛。脾胃虚弱,寒凝气滞,土虚木旺。
大黄附子汤:治寒实内结。病位应以胃肠为主。千金要方的温脾汤由此而来。
二、寒 疝
寒疝:阴寒性的腹痛
大乌头煎:寒疝为阴寒内结。该方单用乌头一味,量大,大者5枚,加蜜同煎,减其毒性。且只能日服一次。如乌头中毒,急煎甘草水服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血虚有寒。以肝血虚为主,可合用吴茱萸汤。此方亦治产后腹痛。由此可见,临床女性患者多用。
乌头桂枝汤:治表里俱寒。乌头散其里寒,桂枝汤散其表寒。
三、宿 食
《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宿食的发病一是暴饮暴食,二是脾胃虚弱或中焦受寒加上多食。
宿食的症状主要有:厌食或腹满不食、呕吐或嗳腐吞酸、大便不爽或夹有不消化食物、苔厚或浊、脉滑。
宿食的治法:(1)轻者绝食一、二日即可。(2)在上脘,欲吐者,以瓜蒂散吐之。(3)腹胀欲泻者,以大承气汤下之。(4)体虚者,以保和丸消导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本篇脱简较多,重点讲述肝着、肾着、脾约三病。
五脏中风——肺中风、肝中风、心中风、脾中风
五脏中寒——肺中寒、肝中寒、心中寒
五脏风寒——脱简较多,缺肾中风、脾中寒、肾中寒
个人认为:肝着为肝中风寒的变证,脾约为脾中风寒的变证,肾着为肾中风寒的变证
一、肝 着
由肝经气血郁滞所致,症见:胸胁胀闷或刺痛,肝区喜拍打或按压,喜叹息,脉弦。
旋复花汤:新绛以茜草根代,可加理气通络的归尾、香附、苏木、红花等。
叶天士的加味旋复花汤就是加归尾、桃仁、泽兰、郁金。
个人认为:肝着为风寒入中足厥阴肝经所产生的病证。因为在经络而不在脏腑,故见经络症状而无肝脏见证。
二、脾 约
其名为脾约,病位实则在胃肠,是由胃肠燥热所致。症见大便干结、腹胀、口渴、苔黄脉数等。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味而成。
个人认为:脾约实为胃约,《伤寒论》有“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即风寒邪气从太阳直入阳明,脾与胃相表里,风入于胃,易化热伤津,而寒易伤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成脾约之证。
趺阳脉浮为胃强,涩为脾弱,大便坚为脾胃升降失常
其治疗当先清胃热,再扶脾阳,先以麻子仁丸治胃,再以理中丸治脾
麻子仁丸是由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而成,与小承气汤比较有攻中寓补之意,而且丸剂较汤剂缓和得多
三、肾 着
是寒湿留着于肾之外府,引起腰部沉重冷痛的一种病证。为外感寒湿所致。因病在腰部肌肉,脾主肌肉,故治脾不治肾,燠土以胜湿。甘姜苓术汤亦名肾着汤。
个人认为:肾着为风寒湿邪直中肾脏而未达,风寒湿邪停着腰部所致。故腰部重着冷痛,邪不在脾,故饮食如故;邪不在肾,故小便自利。甘姜苓术汤虽治脾,因脾主肌肉,应加独活、杜仲、桑寄生、牛膝等
四、积聚
积聚:由多种邪气停留脏腑,导致脏腑气滞血瘀,而出现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
积——在脏,位置固定不移
聚——在腑,位置不定,且发作有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讨论痰饮病,咳嗽只是其一个症状。而第七篇的咳嗽上气是肺胀,表现为喘。
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狭义的痰饮专指水饮停留胃肠的病变。痰饮与水湿同类,从性状上由稀至稠依次是湿、水、饮、痰。
一、成因、脉证与分类
病人饮水多或食少饮多,水停于内。说明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所致,但是痰饮的产生关键在脾胃,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津液内停,化为痰饮。尤其是长期过多饮冷,易伤脾胃而产生痰饮。
痰饮的症状主要有咳、喘、悸、眩、满、吐、渴、弦。脉偏弦以右弦为多,但不是绝对的,亦可见滑、沉、紧等。
痰饮的分类:痰饮——饮停胃肠;悬饮——饮停胁下;溢饮——流于四肢肌肤;支饮——停留胸膈。(此以痰饮停留的部位来分)留饮——留而不去;伏饮——伏而不出。(此以痰饮的动态来分)
二、治 则
痰饮是阴邪,易伤阳气,所以要用温药。但温不可太燥,太燥则病药格拒,所以应以温药和之。此为痰饮正治法。治痰饮,寒温药物均可用,但整方应是偏温,即温药占优势。除正治法外,还可发汗、利尿、逐饮。此三法,临床可变通使用。
三、证 治
1、 痰饮
苓桂术甘汤:

饮停胃脘,可见心下悸、胸胁支满、头眩、脉关上滑。可合用橘枳姜汤。
五苓散:饮停膀胱,当小便不利、脐下悸、头眩、脉浮或尺旺。
小半夏汤:治疗痰饮呕吐,或痰饮,或支饮。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呕吐兼头眩者,证见饮水则呕,头眩,心下悸。
甘遂半夏汤:逐饮法。饮留胃肠,欲去而不尽,顺其病势而攻逐之
己椒苈黄丸:逐饮法。治疗饮热互结肠间,此方服后当小便长、大便稀,为饮邪从二便而出
2、悬饮
十枣汤:悬饮为饮停胸胁,病位应属三焦之上焦,三焦为水液的通道,所以饮停上焦应逐饮。十枣汤服法很重要,先煎枣汤,送服芫花、甘遂、大戟药末,晨起空服,得泻即止。临床常用于治疗胸腔积液。
3、溢饮
大、小青龙汤:饮溢四肢,当发其汗。可见四肢肿或关节疼痛、无汗、脉浮。大青龙汤长于发汗、清郁热;小青龙汤则长于散寒化饮。
溢饮与风水、皮水相类似,都有浮肿,但溢饮是肿而不均匀,风水、皮水肿而均匀。溢饮与西医的黏液性水肿有相似之处。
4、支饮
木防己汤:此条较难理解。为支饮重证,与西医的心衰类似。病位应是心胃合病。
泽泻汤:个人认为此条非支饮而是痰饮。该方仅用泽泻、白术两味,泽泻降浊,白术升清,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使清阳得升,饮邪得降。
厚朴大黄汤:支饮胸满应为腹满,此为膈间支饮下趋胃肠,故以该方通腑逐饮。此方与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三方药味相同,但药量有异,故功效略有不同。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支饮不得息,饮冲胸膈,咳嗽喘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小便不利是症状,也有注家认为是癃闭。与消渴、淋病都是小便的变化,病位以肾和膀胱为主。
一、消 渴
1、 病机与主症
消渴应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应是阴虚燥热,而标实应是脾胃热盛。下焦水不足,中、上焦则火旺,脾胃热盛,以胃为主则多燥热,以脾为主则多湿热,也有痰热等。
2、证治
白虎加人参汤:治中消,脾胃燥热。以口渴多饮、口干舌燥为主症。清热润燥、生津止渴。也可随证选用玉女煎、清胃散、竹叶石膏汤治疗。
肾气丸:治下消,肾不气化。口渴小便多。肾阴虚可选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治疗。
乌梅丸:厥阴消渴。
痰湿或湿热者,随证治之。 总之,中医治疗消渴疗效不甚理想。
二、小便不利
五苓散:治疗风寒郁闭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
栝蒌瞿麦丸:治疗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
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均治血分湿热的小便不利。
猪苓汤:治水热互结膀胱的小便不利。
三、淋 病
主要论述石淋。故症见小腹痛、小便如粟状。未列治疗,可用后世的八正散、石苇散、三金汤等治疗,血淋者可用桃核承气汤。
淋家不可发汗,津血不足也。衄家、疮家同理。临床凡尺脉弱者均应慎汗。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水气是病名,而水肿是症状。水气与湿病、痰饮相似,较难鉴别。痰饮多停积局部,水气多泛溢全身,湿病多发于全身关节。
一、分类与辨证 
1、四水与黄汗鉴别
风水——脉浮——骨节疼痛、恶风
皮水——脉浮——一身悉肿、不恶风
正水——脉沉迟——腹满而气喘
石水——脉沉——腹满、其腹如鼓
黄汗——为湿热所致,当有发热、胸闷、四肢头面肿。易并发痈脓。
四水与黄汗治法
风水——发汗 皮水——发汗或利水 正水——利水 石水——利水 黄汗——清利湿热
个人认为:黄汗为湿热所致,其内容应列于黄疸篇中。临床应慎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
2、五脏水(略)
3、血分、气分
水气病血分——“血不利则为水” 气分——先水病后血病 血分——先血病后水病
血瘀水停为血分,水阻血瘀为气分。血分先病血后病水,气分先病水后病血。气分病浅而易治,血分病深而难治。
据《脉经》补入条为水分:水分与气分可以等同
二、发病机理
1、风气相搏 风气外袭,气机失常,水饮停积,发为风水。
2、脾虚不运——正水
3、肺失通调、肾虚水泛——正水 (石水——可能与肝有关)
三、治则治法
水气病的治则
驱邪——发汗、利小便、通大便
调理气机——宣肺、运脾、温肾、通利三焦
1、利小便、发汗
水气病发汗利小便治法 腰以上肿——偏表——发汗 腰以下肿——偏里——利小便
腰以上肿,多为风水、皮水,“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使水气随汗而出。
腰以下肿,多为正水、石水,利其小便,使水气从小便而出。
此根据病位及病势而去其邪气。
2、攻下逐水
水气病攻下逐水的适应证 (1) 脉不浮,外无表证
(2)身体壮实,正气不虚
(3)腹胀大,二便不利
逐水方除仲景的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外,还有后世的舟车丸、疏凿饮子等
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只能暂用,不可久服,久则伤正。
四、证 治
1、风水
防己黄芪汤:风水表虚,与风湿表虚相同。
越婢汤:风水夹热,一身悉肿、脉浮恶风、少汗。
2、皮水
越婢加术汤:一身悉肿、小便不利、脉浮,不恶风、苔白不渴。
甘草麻黄汤:皮水而无郁热,肺气不宣,一身悉肿。
防己茯苓汤:

皮水表虚。脉浮恶风、四肢肿、小便不利。
3、正水
麻黄附子汤:
杏子汤:
黄汗 黄汗为湿热所致,应慎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
五、预 后
水为阴邪,易伤阳气,虚阳外越则脉浮大无根,预后不良。
水气病脉沉弱者可治,脉弦紧者难治,脉浮大而数者危。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专篇论述,张仲景对黄疸病机的论述较为深刻,但对其分类及证治的论述较为欠缺。谷疸、酒疸、女劳疸的分类方法,现在临床已少运用。
一、病因病机与分类
1、 病因病机 问题:(1)黄疸的发生一定要影响到胆汁的疏泄吗?
(2)黄疸都发于血分吗?
黄疸的发病必须具备二个条件:(1)有湿又有热 (2)热在里而湿在外——湿遏热伏
“肚热,热在里”——反证热在里,湿在外。 寒湿发黄,只是湿重于热,而并非单只有寒湿。治疗应以苦温法。
2、分类
从病因分谷疸、酒疸、女劳疸,现已较少采用。谷疸为多食煎炸炙博,又油又热之品;酒疸为饮酒过度所致;女劳疸为房劳伤肾所致。
二、辨 证
黄疸的辨证,应从三方面入手:(1)湿与热,孰轻孰重?
(2)湿热以何部为主,是何脏腑,是三焦中,何焦为主?
(3)湿热是在气分、血分,还是气血分都有?
三、证 治
茵陈蒿汤:热重于湿,中下焦为主,气血分均可。临床可加田基黄、虎杖、黄柏、金钱草、垂盆草等。
栀子大黄汤:热重于湿,兼有心中懊恼者,故合栀子豉汤。去茵陈加枳实。
硝石矾石散:湿热入血分。通利二便,服后小便正黄,大便正黑。硝石为火硝,矾石为皂矾。此方煎剂无效。
大黄硝石汤:热重于湿,以中下焦为主,以血分为主。
猪膏发煎:湿热化燥的黄疸必有大便秘结。
茵陈五苓散:湿重于热,以下焦为主。当有小便不利,腹胀便溏。临床随证选用茵陈平胃散、茵陈四逆散等。
小半夏汤:过用苦寒,损伤脾胃,胃气上逆则哕。
柴胡汤:此为胆胃合病,以呕而腹痛为主证,小柴胡汤能调理气机,宣上和中,清热除湿,对黄疸气分为主者,可起到较好效果。
小建中汤:用于虚黄。黄疸后期,湿热已清,脾胃虚弱者。黄疸初起的病人慎用。
四、预 后
黄疸以十八日为期,应活看。湿热在气分者,易治。湿热在血分者,难治。 邪在腑者易治,邪在脏者难治。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上述病证都与心和血脉有关。
一、惊 悸
1、成因
惊者多实,为邪气所致,如六淫、内热、痰饮、瘀血等。
悸者多虚,为阴阳气血之不足,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证治
桂枝救逆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砺龙骨,治疗火劫发汗亡阳的心悸。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变方,也可用桂枝加龙牡汤或炙甘草汤。
半夏麻黄丸:水饮惊悸。半夏化痰,麻黄通阳。也可随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泽泻汤。
心血瘀阻的心悸可用血府逐瘀汤,或丹参、田七、琥珀等。
二、吐衄下血
1、成因
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阳窍出血多为火热,阴窍出血多为虚寒。
书中只论及饮酒过度,损伤胃络而吐血。 
2、脉证与预后
面无血色,“血脱者,色白,沃然不泽”。脉沉弦为肝旺升发太过,血上逆则衄。脉浮弱为血漏于下,虚阳上越,故脉空无力。烦咳者为心火、胃火犯肺故吐血。
凡出血,脉静而弱者为欲止,脉躁而弦者为不止。书中脉浮者是火热内盛,目睛晕黄亦然。咳而上气,脉数,不得卧为有内热,故血不止。
3、治疗
柏叶汤:虚寒吐血。可加云南白药。一般吐血,实热者多,虚寒者少。
泻心汤:心气不足,《千金》“心气不定”。实热吐衄。为心胃有热。如鼻衄,前额痛,寸浮,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山栀、白茅根。
黄土汤:虚寒便血。先煎灶心土,取汁煎余药。如无,则用赤石脂代。多用于胃出血。
赤小豆当归散:湿热便血。可加银花、地榆、柏叶、公英、苡米等。多用于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
三、瘀 血
唇痿:唇暗。舌青:舌暗。脉微大来迟:脉涩。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腹不胀大而胀满。
瘀血久停,必郁而化热。此热为阴分之热,较深,不易透出。
瘀血五大证:1、体表或体内肿块。2、固定性疼痛。3、出血。4、舌暗或瘀斑。5、脉涩。
瘀血的治疗可选用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抵当汤等。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三病均为脾胃升降失常。哕是呃逆。下利既是泄泻,也是痢疾。
一、呕 吐
1、成因与脉证
(1)胃有痰饮:先呕后渴,呕而不渴。呕吐痰涎,舌淡苔滑。
(2)脾胃虚寒:热能消谷,故能食,寒不能消谷,故食入而吐。
2、治疗禁忌
(1)有痈脓不可止呕,脓尽则呕止。痰饮、瘀血、食积等有形之邪,均不能立即止呕。
(2)病人欲吐者,不可止呕,逆病势也。治疗应因势利导。
3、证治
吴茱萸汤:肝寒犯胃,干呕,吐涎沫,眩晕,胸满,头痛,脉弦。
四逆汤:阴盛格阳,四肢厥冷,脉微弱。
大半夏汤:脾胃虚弱或有痰饮。疲乏、纳差、右关脉弱。可加生姜、橘皮。
大黄甘草汤:胃中有热。口苦口臭,便秘苔黄。此为无形之热,非有形之邪,故用大黄清胃热降胃气,非攻下之。
小柴胡汤:热郁少阳。呕而发热,口苦,胸胁胀满。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胆胃合病,偏于少阳。如偏于阳明,则用葛根芩连汤。
半夏泻心汤:脾胃虚弱兼有湿热或痰热。主症为痞满。辛开苦降之法,临床常用。
小半夏汤:半夏配生姜能和胃降逆止呕,所以能治各种呕吐,但对饮停于胃的呕吐最好。
半夏干姜散:寒饮呕吐。治疗痰饮而中阳不足者,较小半夏汤更温。
生姜半夏汤:用生姜汁,量大,化饮散饮力量更强。治疗饮结胸胃,阳气闭郁。小冷服是防格拒,凡热药凉服,冷药温服,都是防格拒。
猪苓散:呕吐后渴,是饮将尽的表现,如恐饮去未尽,则继续化饮而不过于温燥,免伤津液。
茯苓泽泻汤:五苓散去猪苓加生姜、甘草。治疗饮阻气逆,呕渴并见。渴为津液不能上承,但饮水则吐。本方治胃为主,而五苓散则治膀胱为主。
二、哕
1、治则
哕而腹满,下焦不利,胃气上逆则哕。小便不利者利尿,大便不通者通大便。
小便不利者猪苓汤,大便不利者调胃承气汤。
2、证治
橘皮汤:胃寒气逆而哕。故手足逆冷,仅橘皮、生姜两味,临床可合用丁香柿蒂汤。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故应有微热、微渴、苔薄黄。如胃虚肝逆,则用旋复代赭汤。
三、下 利
1、治法与禁忌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应为下利者,当利其小便。后世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下利清谷,为肾阳虚,炉中无火也。虽有表证,也不应解表,而应先温其里,再解其表。应结合“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2、证治
四逆汤:肾阳虚,下利清谷。
桂枝汤:解表。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倍干姜。下利清谷,汗出而厥,脉微欲绝。此方回阳救逆。
柯梨勒散: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出。涩肠止泻,但有邪气者,则不能用。
大承气汤:下利有积滞,或热结旁流。脉实有力。
小承气汤:下利有燥屎。
桃花汤:虚寒下利,便脓血。四肢厥冷,脉微弱。因赤石脂为红色,故名桃花汤。
白头翁汤:热利。下利赤白脓血,病在血分。湿热入肝经血分。
栀子豉汤:余热在胸膈。虚烦者。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本篇介绍了妇女妊娠期间的常见病,如妊娠呕吐、腹痛、下血、水肿、小便难等。
一、妊娠诊断与调治
妊娠:脉平,或尺脉稍弱,不欲食,口渴。妊娠之脉初期(3个月以内)寸滑而尺稍弱,3个月以上者六部均滑。
妊娠恶阻:风寒——桂枝汤;风热——苏连饮。
二、胎、癥的鉴别与治疗
胎:停经前3月,月经正常,妊娠6月而胎动。
癥:停经前月经不正常,停经后未满3月而胎动,且胎动在脐上。
当然现在应作B超检查。 桂枝茯苓丸调理气血,活血化瘀。可用于治疗妇科肿瘤。
三、证 治
1、 腹痛
附子汤:方未见,有人主张用伤寒附子汤。少腹如扇即恶风,此为冲任虚寒。
当归芍药散:此方非常好用,平和而有效。归芍芎入肝之血分,苓术泽入脾之气分。该方能调和肝脾,调和气血。可用于调经,治疗诸多腹痛。
2、胞阻
胶艾汤:治疗胞阻,即妊娠腹痛下血。冲任虚寒所致,后世四物汤由此化裁而来。
3、恶阻
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胃虚有寒之呕吐。 
4、小便难
当归贝母苦参丸:饮食如故为脾胃无病,此小便难为血郁水停,病属血分。
5、水肿
葵子茯苓散:子肿。膀胱气化受阻,水气停于内。葵子滑胎,应慎用。
6、胎动不安
当归散:当归芍药散去茯苓泽泻加黄芩。血虚湿热,胎前宜凉。
白术散:脾虚寒湿。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一、产后三病
1、成因
产后多血虚,产后三病均与血虚有关。痉:血虚兼感外风,病在经脉。郁冒:血虚兼感风寒,病在头部。大便难:血虚汗出亡津液,病在胃肠。
2、证治
痉:栝蒌桂枝汤或四物汤加桑枝、葛根。
郁冒:小柴胡汤或四物汤加防风、羌活。
大便难:四物汤加桃仁、杏仁、麻仁、首乌。
二、产后腹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血虚有寒之腹痛。
枳实芍药散:气滞血瘀之轻证。枳实炒黑能入血分。
下瘀血汤:气滞血瘀之重证。干血附着,也可用大黄蛰虫丸。
大承气汤:慎用。
三、产后中风
阳旦汤:即桂枝汤。风寒表虚证,故发热恶寒,汗出干呕。
竹叶汤:此为产后感染。
四、虚热烦呕
竹皮大丸:不用橘皮竹茹汤,是因为产后哺乳,防里药太多而退乳。此方安中益气。
五、热利伤阴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血虚兼湿热。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
成因:虚、积冷、结气。
二、梅核气
半夏厚朴汤:因结气夹痰所致。表现为咽喉不利。逍遥丸可用。
三、脏 躁
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肝血虚,神魂不舍。如神经症。
四、月经病
1、崩漏 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停。该方能暖宫祛瘀。 胶姜汤:无方,疑为胶艾汤。
2、经水不利
土瓜根散: 抵当汤:瘀热内结,经水不利。
大黄甘遂汤:血水互结。
五、带下病
矾石丸:血分湿热之带下。 蛇床子散:坐药。治疗寒湿带下。
六、腹 痛
红蓝花酒:红花浸酒。能活血化瘀。 当归芍药散:同前。 小建中汤:脾胃虚寒之腹痛。
七、转 胞
肾气丸:妇人妊娠,影响膀胱气化。
八、前阴诸疾
狼牙汤:外洗治疗湿热下注的阴疮。 膏发煎:阴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