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莲花菩提,其实就是热带沿海一带所盛产的露兜树的果核。其果聚生,很像菠萝,不少地方直接就叫野菠萝,山菠萝而剥开雕琢好的血莲菩提子,是由红色致密的肉瓣和肉瓣之间附着的纤维体组成的。 其纤维体无论在组成方式、纤维密度、纤维直径以及强度上均与竹根非常相似,所不同只是竹根纤维的筋纹是深色的而已。而血莲菩提子的肉瓣,其质地又与橄榄核非常相像,只是天生便是紫红、橘红或淡红色的,甚至还有非常深色的黑红。在这一点上,血莲菩提子与橄榄核和竹根经过盘玩后的变“红”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即使是非常包浆古旧的橄榄核或竹根,我们说它的红也仅是深褐色而已,而血莲菩提子的红,是真正在色度、饱和度上都非常明确的真红。这分真红,或许便是它坊间称谓“滴血莲花”的由来吧! 由于血莲菩提在干果剥制的过程十分艰难,几乎借助不到任何电动工具的便利,所以目前所见好的成品均是由纯手工制作,具有核雕、竹雕经验的雕刻师往往在此方面具有技术手段上的优势,能以巧雕的手法借助不同核果的本身特点较好地进行塑型,所得血莲形象饱满而又各花各相、细节处理亦工亦拙,在这一点上又和传统优秀核雕和竹雕作品的巧夺天工、艺不厌精的技术风格所不同,也和传统菩提子仅做简单的穿孔磨制有较大差别。 这是一种天然和人工并重、天人合一的制作方式,成品极大程度地需要依赖原籽本身的先天条件,也非常需要制作者基于先天领悟后的即兴创作成分加入。例如:如果雕刻核舟,同一制作者可以在选择到尺寸相似的橄榄核的基础上,施以相样图样的精细雕刻,具有某种可重复性;而雕刻血莲菩提,由于核果的瓣数、大小、形态、色泽等本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题材又只是单一的莲花主题,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了达芬奇画鸡蛋的传说,而个中哲理说明,其实自然而简单的东西更可能具有不可复制的艺术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