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沂水王宗坤:亲眼目睹日军侵占沂水后制造的第一个惨案

 LCF图书馆900 2015-08-18

2015-08-15 16:17:47 来源:临沂在线 作者:姜曼 许新栋  字体: 浏览次数:1697   

    核心提示:王宗坤沂水龙家圈镇下峪子村人,1945年参军入伍,1949年入党,1955年退伍回乡。参加过淮海战役,亲眼目睹过日本侵略者罪行。

\
沂水抗战老兵王宗坤。
\
沂水抗战老兵王宗坤老人今年91岁高龄,但是讲起过去的抗日战争仍记忆犹新。
\
在转运伤员的时候,王宗坤老人手部受伤。
\
现在老人已是四世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
\
向革命老兵王宗坤致敬!
 

    临沂在线讯(姜曼 许新栋 摄影报道)王宗坤现年91岁,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龙家圈镇下峪子村人,曾在鲁中南行署公安局工作,参加过淮海战役。他说,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没上过战场,没和鬼子面对面拼过刺刀,但他亲眼目睹了日军侵占沂水后制造的第一个惨案。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幼的王宗坤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亲眼目睹了我们的革命队伍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极端艰苦环境之下仍然坚持战斗,顽强抵抗的决心。1938年2月21日,日本侵略军第一次侵占沂水城,由于我军大多是抗战开始后入伍的新战土,缺乏作战经验,武器不足,当与敌人对抗至下午三四点钟时,人员伤亡很大,战斗力大大减弱,而敌人还在不断向这里集中,只听到鬼子的机枪呼啦啦地,鬼子增加兵力,还在山头上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所有的这一切,被年幼的王宗坤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
    亲眼目睹日军侵占沂水后制造的第一个惨案
    沂水城是抗日战争时期鲁中重镇,五路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夏天,日本侵略军占领沂水城后,在南关单独建立了小围子。据点周围围墙高厚,墙外挖壕沟,中心和四角筑有坚固碉堡,日军在此常驻一个中队的兵力。沂水城日军司令部成为沂水、莒县、蒙阴三县日军的指挥中心,成为日伪军对鲁中根据地历次“扫荡”的策划地和兵力集结地。
    3月8日,国民党沂水县政府保安大队夜晚袭击了侵占沂水城的日军,然后连夜撤到上、下峪子一带。日本侵略军报复,派汉奸宋三到上、下峪子哨探,被保安大队抓获,宋三之母立即到沂水城报告了日本侵略军。9日凌晨5点,100余名日军包围了上、下峪子,对无辜的村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扫荡。这一切被那时侯的王宗坤看在了眼里。据他回忆,当时汉奸宋三之母给鬼子告密后,鬼子便率人在上峪子村旁的空地上铲土,挖出来一个沟子,然后把上、下峪子村的村民都赶到沟里,进行炮轰枪射,上、下峪子村150余人惨遭杀害,炸毁民房200余间,炸死牲畜30余头,这是日军侵占沂水以后制造的第一个惨案,受重伤的群众全部被转移到沂水姚店子那里,进行养伤。
    有次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鬼子带着汉奸浩浩荡荡的来扫荡,当时王宗坤只有十四五岁,却聪明机灵,他远远地躲到了草丛里,亲眼看到了鬼子对俘虏实行的滔天罪行!7个村里的先进分子被带到山坡上,然后被鬼子一个个削了头,血洒田野,烈士们纷纷倒下,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年轻的王宗坤。
    被鬼子活抓 得好心人搭救
    1944年鬼子来到村里扫荡,年幼的王宗坤为了掩护群众撤离,被敌人捉到了!敌人看他年龄小,把他带到淄博的一个据点,小鬼子的队长看他人小机灵,就留在身边让他当个打杂的。每天挎着小提篮给鬼子们端茶倒水,整理内务。有个好心的翻译官有天晚上告诉王宗坤,根据可靠消息,如果今天晚上他不逃走,明天鬼子转移阵地就要带他去东北!
    这个消息对于王宗坤来说无疑太恐惧了。虽然前几次他都想逃走,却苦于鬼子看管的太严,逃不出去。现在机会来了!在翻译官的帮助下,王宗坤那晚上吃饱了饭,然后观察鬼子的动静,等一切都看似平常以后,出了鬼子的据点,他便撒腿就跑。也不知道跑了多久的路才到家,但是此时对于家的期盼和渴望,让他心里特别的喜悦。终于,他回来了!这样王宗坤从鬼子那里逃回来又报名参军。
    转运伤员时滚落山崖 手部受伤
    王宗坤兄弟4个,他排行老二。此外还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姐姐。那时候家里人口多,经常吃不上饭,老百姓都饿得手无缚鸡之力,常常东躲西藏。当时社会经济凋敝,剥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近代工业又非常少,当兵的老百姓也很少,一大家子人还等着养活呢。贫下中农那时候还没有保家卫国的意识,村里的一些地下党员就到兄弟们多的家庭里去做工作,希望思想觉悟高的青年去当兵,那时候还不叫义务兵,叫志愿兵。这样,部队就吸纳了不少农村无地的贫青年农民入伍当兵,应募当兵成为农民的一种出路。庄上有6个青年就这样被组织招去当兵,现在还剩下他自己。
    那时候部队生活也不好,小米饭、地瓜小米面的窝窝头就是好的了。尽管老百姓吃的也不好,甚至很多还吃不上饭,但是他们对当兵打仗的部队,都很支持,把家里烙的煎饼、豆饼等都拿出来,送到前线部队上,给广大战士们吃。那时候光打仗,吃的又少,也没有劲。在莱芜战役打响的时刻,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路不好走,很滑,那个山路中间高,两边低,像屋脊一样,特别难走,他还要抬着伤员,走路一打滑,没稳住,担架和他都掉到沟里了,还连累了伤员,为此他很不好受,觉得对不起组织。
    此外,在部队的时候,王宗坤还做部队担任后勤保障工作,子弹箱、炸药等一些武器,都需要人抬肩杠。当时作为鲁南行署公安局负责保卫工作的人,王宗坤还经常要到省里去汇报工作。
    91岁高龄在家安度晚年 要求子女不忘本
    王宗坤1955年退伍回乡。 回家后在沂南铜井镇一处铜矿上工作,大跃进的时候,家里人手不够,王宗坤被老婆喊回了老家干活。此后在村里干了十几年的书记。当时义务兵役制度刚下发下来,还专门组织我们学习了五六十天。作为党员,他还报名去苏联学习,当时没有成功。
    王宗坤有4个闺女一个儿子,现在老人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对于现在的生活,王宗坤老人表示很满意。他常想起战场上牺牲的那些战友们。他说当年村里入伍参军,只有他们6个人,从战场上回来的只有他一个,现在能活到今天,他感到很知足。
    据他的女儿说,父亲年轻的时候,经常没事就给我们讲抗日的故事,他说人不能忘本,要求我们姊妹几个从小就要听党的话,做人做事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们现在的生活,无数的革命战士为了老百姓抛头颅、洒热血,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前不久北京的一些大学生还来看望我。”他很感激,大家都还记得他们这些抗战老兵。
    去采访的这天,家里因为有事,所以一家子小小大大来了很多人。我们也看到了这位老革命身上那种革命情怀。虽然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战争留给后人的思考仍然不时的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