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濮阳市委政研室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一步加快濮阳旅游业发展步伐,是我市在成功创建文明卫生的园林城市之后,审时度势,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目的就是,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事业,使之尽快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此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繁荣濮阳经济。 一、发展旅游业是振兴濮阳的必由之路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规模和速度可与信息产业、电信产业相媲美,1992年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更趋旺盛,它不仅本身会在经济发展中占居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据专家测算:发展旅游业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是自身经济效益的5-7倍,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就可带动4-5人间接就业,每接待一名国外游客,就相当于出口5.4吨原油和18.6吨原煤的创收。而且发展旅游可以大大增加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旅游业已成为各地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激活市场,增加就业的优先选择。濮阳作为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再创经济发展优势,关键是要搞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选准路子,迈好步子。因此,在加快一、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将旅游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扶持发展,必然会对我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起到联动互助的作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必须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找准工作着力点,真抓实干,使之尽快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濮阳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濮阳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生机盎然、发展势头强劲的现代化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为濮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显现了独特的优势。一是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1999年年初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龙头"优先扶持,优先发展;二是我市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濮阳铁路临运,濮台公路通车,濮鹤高速公路开工在即,濮聊高速公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不久将形成濮阳高速公路网络;三是濮阳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濮阳称龙乡帝都,中华第一龙遗址,五帝之一的颛顼遗都,卫国都邑旧址,古迹犹存。濮阳是孔子的第二故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其中在卫国(今濮阳)活动十年,现有孔子讲学堂纪念地--学堂岗圣庙。濮阳为杂技之乡,传统杂技源远流长,享誉世界。濮阳是草编之乡,草编制品远销国内外。濮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如马陵之战、城濮之战、澶渊之盟也都发生在濮阳。濮阳人杰地灵,许多历史名人如兵家之祖吴起、一代名相商鞅、天文大师僧一行、治黄名师高超等均诞生在濮阳;四是濮阳市环境优美,具有现代化文明城市的的诱人风采。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的成功创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品位和知名度明显提高。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优美怡人的花园式园林景观,使城市本身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五是濮阳位于豫鲁冀三省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安阳、邯郸、泰安、曲阜、菏泽环绕濮阳,交通便利,可以借助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建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六是濮阳水肥土沃,气候宜人,具有开发独具特色田园风情、观光农业、中原绿色庄园的看好前景。同时,黄河流经濮阳一百多里,其壮阔的黄河景观很有旅游开发价值。濮阳地处中原油田腹地,壮丽的油田景观,体现了现代化大工业的宏伟气势;七是濮阳旅游业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1998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旅游收入5656.7万元,资源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旅游景观不断增加,旅游内容日渐丰富,管理和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旅游市场日趋活跃,旅游队伍逐年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成龙的旅游服务体系。 三、濮阳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濮阳发展旅游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从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市委提出了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构想。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以旅游开路,推动我市对外开放。坚持以吸引国内游客为主,创造条件吸引国外游客。要进一步确立旅游经济的产业地位,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促销,努力把旅游资源优势变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重点搞好以园林城市、龙乡帝都、杂技之乡、油田景观、观赏农业、田园风光、黄河探险、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的观光旅游,尽快使旅游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战略上,一是把旅游业纳入濮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其他产业同步、协调、健康发展;二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上坚持走以政府为主导,吸纳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路子,谁投资谁受益;三是按照兴办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和"外向带动"战略的要求,构筑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的濮阳旅游新格局,真正把旅游业培植成为濮阳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战略目标是:坚持以发展国内旅游为主,开拓国际旅游为辅,以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为主,借助周边资源为辅的战略方针。经过三五年开发建设,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的体系,树立起鲜明的产业形象,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国际接待人数和旅游创汇两项指标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力争用两年时间,把濮阳建成豫鲁冀交界处的旅游"黄金通道",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四、加快濮阳旅游业建设步伐的保障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有效载体,规划工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重点,体现地方特色和"挖掘古的,开发新的,借助周边,发展自己"的原则。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立足市情,放眼全局,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要坚决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坚持走管理与保护并重,开发与利用并举的路子,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实施精品带动发展战略,抓重点、抓特色、抓创新,集中力量开发一批规模大,投资回收快,具有濮阳地方特色,有创新意识的大项目。在景点、景区和旅游项目建设方面,一定要从濮阳的地域特点、资源状况和市场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做好特色文章,培育和发展濮阳的个性,不求最大但求最美,不求最全但求最新,使濮阳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旅游投入。濮阳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有大的投入作后盾。市财政每年应拿出相当规模的资金,作为导向性、奖励性的投资,专项用于旅游资源以及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体、外资"一起上和"谁投资、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一是积极采取国家对景观建设和文物保护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二是动员部门、单位与个人投资开发旅游景点。三是引导旅游收入转向旅游再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和良性循环。 4.深化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抓好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我市旅游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一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六大要素,进行资源优化配置。重点旅游项目和景点建设一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要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要积极探索开发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具有濮阳特色的集纪念性、观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旅游用品、纪念品和工艺品等,逐步形成旅游、购物、娱乐、美食等功能完备的旅游经济产业体系。 5.加大宣传促销,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市场促销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要让中国和世界了解濮阳、关注濮阳,一方面要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一些宣传促销活动,成功地宣传自己。依据现有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对濮阳整体形象进行策划,对旅游资源进行包装重组,努力创出濮阳名牌,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联合促销,宣传、文化、新闻、教育等部门要各尽其能,步调一致,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树立濮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在对外旅游宣传中应重点突出龙的形象,突出黄河形象,突出孔子形象,突出国家级卫生、园林城市形象。此外还要强化"人人都是濮阳形象,处处代表濮阳环境"的现代旅游推销意识,狠抓旅游行业和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让人的心灵与城市同美,让濮阳旅游与世纪同行。 6.充分发挥区位地缘优势,搞好"黄金旅游通道"的开发和利用。要破除传统观念束缚,扩大对旅游资源的审视和开发视野,以市场为导向,敢于借"景"借"势",把一切可以用来吸引游客的因素都视为旅游资源。当前重点要抓好我省旅客到泰山、曲阜等地过境一条龙的优质服务,延长游客在濮阳停留时间,促进游客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增加旅游业收入和提高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 7.以创建为动力,以承办2000年中原旅游交易会为契机,推动濮阳旅游业再上新台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成功申办2000年中原旅游交易会,对于提高濮阳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对于促进濮阳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精心组织,团结协作,全力以赴,确保创建工作和中原旅游交易会圆满成功,推动濮阳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 虽然濮阳没有名山胜水,且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只要我们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去认识旅游、开发旅游,发挥优势、创造优势,扬长避短,创出特色,一个自然和谐、文明优美的优秀旅游城市,一定会在人杰地灵的濮阳大地上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