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膈肌痉挛中医辩证治疗

 寂寞在繁衍 2015-08-18

西医:膈肌痉挛,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后,使膈肌产生间歇性的收缩运动,以喉间呃道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不定。正常人可在饮水、进食、饮酒后,受到冷的刺激或激动、兴奋等情况下突然发生呃逆,但一般都较轻微,不治疗也可自愈。当呃逆频繁或持续发作时,应多考虑是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发生的,仅有少数是功能性的或称为神经性呃逆。如患者呃逆连续发作数天不能停止,并影响休息或睡眠时,可称之为顽固性呃逆。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膈、食管等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后期突然出现呃逆,多为病趋危重的预兆。

中医:本病属中医“打嗝”、“哕逆”、“呃逆”范畴。《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其声哕。”《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属虚热,属实三证论治,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中医认为,本病是由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是由胃气上逆,扰动膈间而成。或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则寒气蕴蓄于胃,或外邪内侵上袭于肺胃,或过食辛辣醇酒及温补之品,燥热内盛,阳阳腑实,气行不畅,膈气上逆而发生呃逆;或因情志不和,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气郁痰阻,上犯于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引动膈气上逆而发生呃逆。或因正气亏虚,重病久病之后,或误用吐、下之剂,或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均可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如病深入肾,则呃逆多为肾气失于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动膈所致。 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吐若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挟热者,当凉补。

1.胃寒气逆证:因寒冷刺激所致,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脘部不舒或有冷感,遇寒愈甚,得热稍缓,口不渴、或伴呕吐清水,苔白滑,脉沉紧或沉弦。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用:丁香散加减:丁香9g、柿蒂15g、高良姜9g、炙甘草6g、吴茱萸5g、肉桂5g、乌药9g、陈皮9g。若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莱菔子12g、槟榔9g、半夏12g行气导滞;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12g、厚朴10g、陈皮10g;若气逆较甚,呃逆频作者,加刀豆子12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以理气降逆;若外寒致呃者,可加紫苏10g、生姜12g。

2.胃热火气逆证:多因进食辛辣、饮酒等所致,呃声响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9g、生石膏30g、沙参12g、麦冬9g、清半夏9g、粳米10g、甘草6g、竹茹10g、柿蒂15g。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亦可再加丁香9g、柿蒂15g,使腑气通,胃气降,呃逆自止。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

3.痰气阻膈证:呃逆连声,呼吸不利,脘胁胀满,抑郁恼怒则发作,情志舒则稍缓,嗳气,呕恶,饮食不下,头晕目眩,苔薄腻,脉弦而滑。

治法:理气化痰、降逆止呃,

方用:旋覆代储石汤加减。旋复花9克g,人参6g,代赭石12g,甘草9g(炙),清半夏9g,生姜10克 大枣5枚(擘)。若痰多苔腻者,可加茯苓12g、陈皮9g等以化痰和胃;若腹胀较甚者,可加枳实9g、厚朴9g等以行气除满;若腹痛喜温者,可加干姜9g、吴茱萸5g、丁香9g等以温中祛寒;若舌红苔黄脉数,有内热之象者,可加黄连6g、竹茹15g等以清泄胃热。

4.脾胃阳虚证: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热喜按、食少疲乏,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温阳益气、和胃降逆。

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子9g,肉桂6g,人参9g、白术12g、甘草6g、干姜9g、吴茱萸5g、丁香9g。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12g、麦芽12g;若脘腹胀满,脾虚气滞者,可加香附12g、木香12g;若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若病久及肾,肾失摄纳,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可分肾阴虚、肾阳虚而用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5.胃阴(亏)虚证:呃声急促,气不连续,烦躁不安,口干舌燥,不欲饮食,大便干结,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降逆止呃。

方用:益胃汤加减: 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2g、生地黄15g、炙枇杷叶12g、柿蒂15g。可加刀豆子10g以助降逆止呃之力。若神疲乏力,气阴两虚者,可加人参9g、白术12g、山药15g;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可用麦门冬汤;若日久及肾,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肝肾阴虚,相火挟冲气上逆者,可用大补阴丸加减。

6.肝胃气滞型:症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减嗳气,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方用:五磨饮子加减:木香10g、乌药9g、枳壳10g、沉香6g、槟榔10g、丁香6g、代赭石12g、郁金10g。可加川栋子12g、青皮9g疏肝解郁。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10g、黄连6g泄肝和胃;若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

刺灸法:

1.针刺疗法目前国内报道较多,如分别针刺少商穴、迎香穴、双侧膈俞穴,1次有效率可达90%以上,也可同时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配内关、太冲穴,缓解率可明显提高。

治则:和胃降逆,行气止呃。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寒呃-膈俞;热呃-公孙,内庭;痰饮-丰隆;肝气郁结-太冲;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法:

选穴 胃 贲门 食道 交感

方法 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穴位注药疗法:

①用5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维生素B1 100mg及维生素B6 50mg,垂直刺入内关穴,有针感后,回抽无血即快速注药,每穴注射2ml,无效者于2h后重复1次,有效率达95.83%。

②5ml注射器抽取阿托品0.5mg后,用7号针头垂直刺入足三里穴1.5cm~2cm,经强激刺病人感到酸胀后,缓注0.25mg,同法再于另一侧足三里穴,有效率可达90%。

③同上述方法还可用维生素K3、普鲁卡因、异丙嗪等药物注射,亦多能收到良好效果。

4 .艾灸法:

可用按中脘、关元,然后灸膻中穴的顺序,每穴温和施灸15min,1次/d,此法1次治愈率为69%,重复艾灸一周内治愈率达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