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肿证治

 寂寞在繁衍 2015-08-18

 治水肿历代有宣、祛、温、化等方法,贵在扶正祛邪,旨在利尿退肿而不伤正,则疗效显著且巩固。

一、提壶揭盖,治肺利水


体内之水常则为津液,变则为痰饮为肿。《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指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肺失宣肃,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不健运,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失开阖,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邪内停而成肿。中医治疗水肿,不离肺、脾、肾三脏。治肿从脾、肾论治为正治大法,但也常取治肺以利水,尤其是腰以上肿及头面肿明显者。尝谓:"肺为水之上源,上源壅阻郁闭,水何以成流,源头开启,方能水流涓涓不息。"宣散、肃降交替而作是肺功能活动的基本状态,肺有宣肃之动,才有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会百脉之功,肺气宣散,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肺气肃降,废弃之水液下输膀胱而排出。肺容不得外来之邪气,亦受不得他脏之病气。外邪六淫侵袭,痰浊阻滞,肝火上刑和肺之气阴两亏都会使肺之宣肃失职,导致水道失于通调而成肿。治肺退肿,既注重祛除外邪,蠲除痰浊,平降肝火,补益气阴等病因治疗,又注重恢复肺之宣肃功能。肺气壅塞不降者,常用苏子、杏仁、桑白皮及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利水。肺气郁闭而不宣者,习用生紫菀、薄荷、蝉衣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肺利水,认为治肺利水犹如提揭壶盖,壶盖一开,则水流通畅。


二、水为阴邪,得阳则化


体内津液的气化、输布和排泄有赖于肺之通调,脾之转输和肾的蒸腾气化,而这些功能都是阳气在各脏腑的体现。"阳气不能宣泄,二便不通,形乃大伤。"脾阳不运,不使津液之精上散而归于肺。清津不升,浊液不降,水湿郁滞于中焦而不化,则困阻某脏;为痰为饮上犯于肺,则为咳;弥漫全身,则成肿。肾阻虚衰,则水液失于蒸腾气化,清浊不分,精微混杂于尿液之中排出体外,或膀胱开阖不利,水湿外泄不畅,停聚成肿。水为阴邪,水湿浸淫,阳气亏损,阳虚又使水气不化,互为因果,相反相成。肿者多阳虚,症常兼见畏寒,肢冷,短气,乏力。从脾肾人手乃治肿之正治大法,但无论治脾,抑或治肾,颜老认为其法都不离温阳,他推崇前人"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训,常用附子理中丸、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五皮饮温运脾阳,通阳利水;用附桂八味丸、济生肾气丸加利水之品,或用真武汤等温肾利水,颜老善用附子温阳,认为此药大辛大温,为温阳之要药。水肿者,阳气内盛,病重者非附予莫属,水阴得阳气温煦而化为气,再经肺、脾之转输和通调,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恢复如常,水肿自消。


三、血水同源,常变皆然


血是津液中最精专的一部分。《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曰:"......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 为血",《灵枢·疽第八十一》又曰:"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金匮玉函经》也认为"水人于经,其血乃成"。水并非血,但也不离乎血,血水同源,津液的多少与血液盈亏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之气、血、津液贵在流通,只有气、血、津液的周流不息,才能健康长寿,气、血、津液三者之问相互影响,其一失于调畅而郁滞,则其他二者也必受累,就血和津液而言,则是"水病不离乎血,血病亦不离乎水",即古人之谓"血不利则为水",指出阻于经络以致水液停留于局部,形成血病及水之证。水必夹瘀意指水湿蕴于体内,日久不退,水病及血,致使血流不畅而成瘀。故无论是由血瘀致水肿,还是由水肿致血瘀,治水肿,久治不效,必从血分求之。常用的药物有水蛭、水红花子、泽兰、益母草、凤尾草等,并常采用丹参注射液聱咏滴注的方法。活血化瘀,化血为水,血脉流畅使泛滥于肌肤的水液得以渗利而外泄。


四、气载水阴。化气行水


水津在体内四布,并能五经并行,全赖气之运行。气载水阴,气行则水行。周身内外,四肢百骸,气无处不到,水依气行,才能无处不达,濡养筋骨、关节、孔窍、皮毛、髓腔。气载水阴行于上,则蒸腾而为津液;气化于下,则水道通利而为尿。如气滞壅遏,则可引起水液积蓄而成肿。水肿的出路有发汗、利尿、逐水,其中尤以利尿为主要。利尿既仰赖于肾气的开阖,也靠膀胱的气化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气化不利,则水道不通,小溲或癃,或闭,津液不能出。积滞于体内的水液无外出之途,水肿亦难消退。化气行水是治肿的一个重要方法。膀胱气化不利之缘,或由于气化受阻,或由于气、阳不足引起的气化不及,对于前者,常用小茴香、泽泻、厚朴、琥珀、沉香等行气导水;对于后者气虚则益气,阳虚者温阳,益气温阳以助气化,气化及于州都则将贮藏的尿液排出体外,水有出路,肿可消退。滋肾通关丸中之肉桂温阳不在散寒而在资助气化,而黄芪防己汤中的黄芪益气而使气化有及。


五、病案举例


案1 张某,男,66岁。1992年2月22日初诊,门诊号848211。


慢性肾炎史20余年,反复发作,经中西医治疗,近1年来症情稳定,入院前2周劳累过度,感受风邪,症情又起。颜面浮肿,头重身寒,腰酸肢肿,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咳嗽咯痰,尿少频急,排尿隐痛。苔薄白腻,脉浮带滑。此乃素体肾虚,风邪外袭,肺气郁闭,水湿内停,蕴湿化热,阻滞下焦。治拟宣肺利水退肿,佐以清利下焦湿热。麻黄9克,赤小豆30克,生紫菀9克,桑白皮12克,前胡9克,蝉衣4.5克,生山栀、瞿麦各9克,鲜茅根15克,小茴香2克,车前子草各12克。


服药8剂,颜面部浮肿减退,咳止,小溲正常,再以五苓散合济生肾气丸温肾通阳利水,又进8剂,浮肿消失,尿蛋白少许,症情稳定。


【按】本例水肿以头面浮肿为主,兼见外感风邪,湿热蕴结下焦之症,责之于肺肾两脏,肾气素虚,邪闭肺卫,颜老按"先新病后宿疾,先实症后虚症"的原则,从宣肺入手,开水之上源,水道通调,湿与热分离,故咳止,小溲正常,浮肿减退,继而温肾利水收功。


案2 瞿某,男,58岁。1997年9月19日初诊,门诊号755821。


高血压病史20年,眩晕时作,曾有轻度中风偏瘫史,经治恢复。近2年来时感心悸,气短,稍劳则肢体浮肿。近1个月来症情加剧,肢体浮肿,神疲畏寒,胸闷气短,纳呆便溏,腰酸膝软,夜尿增多,面色苍黑,巩膜瘀斑,唇紫舌暗苔白,脉沉细乏力。此乃脾肾阳虚,水瘀交阻。治拟温补脾肾,化瘀利水。


附子9克(先煎),桂枝、苍白术、山萸肉各9克,猪苓、生地、带皮苓、泽泻、益母草、泽兰叶各15克,小茴香4.5克,水蛭3克。


服药10剂,浮肿大减,畏寒、腰酸、胸闷、气短均亦减轻。原方去水蛭、小茴香,加淮山药15克,党参12克,焦六曲9克。再进14剂,浮肿全消,亦无胸闷气短,纳谷略香,便软成形,余症亦各有好转,面黑,唇紫也有改善。


【按】本案素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脉络瘀阻之症。日久阴损及阳,肾阳不振,阳虚水泛,兼因"血不利则为水",故成水肿一症。方用附、桂,温补肾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水蛭、益母草、泽兰叶,活血利水;用小茴香,以助气化;泽泻、猪苓、茯苓淡渗利水。针对病症,合诸法于一方,故能获效。


附子治疗石淋有奇效


石淋一证,通常以清热通淋为法,对石淋初起,湿热壅盛,体强证实者有效;但对结石日久,体弱正虚者则往往无效。这一部分无效病例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气化失利为其本,湿热蕴结下焦为其标,若拘泥清热通淋法,不但结石难以攻下,且久服攻利,反有耗气损阳之弊。


肾主水,司二便,为调节全身水液的枢纽,人体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虽与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宣降、三焦的决渎、膀胱的开合以及肝的疏泄有关,但关键则赖于肾的温煦和气化,肾阳旺盛,气化正常,肾之开阖蒸化有度,将浊中之清者复上升于肺输布全身,将浊中之浊者下注膀胱排出体外,则湿热无以蕴结,结石无法形成。若肾阳衰弱,气化乏力,肾失开阖蒸化之权,清浊泌别失司,湿浊不能下注而沉积为石。因此,尿石的形成根本在于肾气虚惫,治疗不可单纯用清热通淋之品,必须施以温补肾阳之药,以补代通,使机体阳气充盈,气化则石能出焉。


在温补肾阳治石淋的理论指导下,治疗一些难治性石淋时,每每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附子而取得满意效果。附子辛甘大热,为补阳要药,《本草蒙筌》谓:"附子其气亲下,补下焦阳虚",故其擅补命,温膀胱之气,且其性走而不守,有通阳行气排石之力。临床配伍随证而异。


一、配温肾之品。健全分清泌浊


石淋日久不愈,临床表现为肾阳虚弱的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颜面或下肢浮肿,腰酸腿软,畏寒肢冷,舌淡且胖,脉沉细。B超及X线检查多提示为上尿路结石,如肾盂、肾盏结石。治当以补为主,取附子与巴戟天、仙茅、仙灵脾、鹿角、补骨脂等药合用,以温肾益阳,充足肾气,健全其分清泌浊功能,调畅气血,通利水道,从而推动尿石排出。


例一 胡某,男,46岁,1991年7月7日初诊,住院号674。


腰酸伴尿频反复发作半年余。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确诊为右肾盂结石,迭进清利湿热,理气通淋诸法终不为功。患者面色苍白虚浮,恶寒低热,往来不退,腰部沉重酸痛,少腹拘急,小便频数不畅,舌淡苔白滑,脉细无力。肾主二便,肾阳衰惫,气化无权,以致湿热留变,凝结为石。治以温肾益火,渗浊通淋,药用熟附子、黄柏、知母、巴戟天、鹿角、仙茅、牛膝、白术各9克,生熟地、补骨脂、仙灵脾各15克,金钱草、石打穿各30,克,肉桂、甘草各3克。服药10剂,低热见退,但腰酸痛、尿频加剧,复查X线检查示原位于右侧肾盂的不透光阴影已下降至右侧盆腔,相当亍右侧输尿管膀胱开口处。药已见效,原方续服20天,尿石排出,诸症次第消失,遂改用右归丸善后。


二、伍活血之药,增强通淋排石


石淋频频发作,临床以下焦湿热壅塞不通为主要表现,如腰腹剧烈绞痛,小便刺痛或淋漓不尽,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腻,脉弦紧。B超或X线检查多提示尿石在输尿管某段嵌顿。治当以"通"为主,取附子与三棱、莪术、穿山甲、牛膝等药配伍,以温经活血,补肾通淋。附子与活血化瘀、清利通淋之品配伍,可增强辛开祛湿,通利排石的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例二 徐某,男,24岁。1990年6月21日初诊,住院号433。


腰痛伴尿频、尿痛一年余,近10余天发作频繁,连续腹部平片示右侧输尿管下段接近膀胱处有黄豆小结石阴影,屡投清热利湿通淋之剂无效,外科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呈痛苦面容,面色苍晦,腹部胀痛,波及腰部,痛甚则畏寒、汗出,小便作痛,并淋漓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证属湿热蕴结膀胱,阳气受戕,气化失利,治以温肾通络,利水通淋,药用熟附子9克,炮山甲6克,威灵仙、三棱、莪术、牛膝、海金沙、石韦、乌药各10克,金钱草15克,车前草20克。服药3剂,患者少腹绞痛加剧,随即小便时排出一枚结石,痛势即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