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旧体诗基本格律的三要素

 杏坛归客 2015-08-19

韩 志 清

旧体诗的格律十分严谨,尤其是律诗、绝句等近体诗(这里重点讲近体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要素:

1、诗的韵格:

(1)什么叫韵?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是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古体诗、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为诗,可以说这是诗区别于其它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

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更多的字,配置于诗的一定位置(每联的对句即双句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同声效应,声音回环之美。如:“窗前明月光……霜。……月,……乡”。

押韵的目的,是利用韵增加诗的和谐和美感,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记之容易。

(2)韵的由来,古代写诗就讲究用韵,近体诗(唐诗)兴起以来,更加严格,并开始照韵书押韵。最早的韵书见于三国时期魏国李登的《声类》十卷(后失传),以及晋代左静的《韵集》六卷等。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北宋初年陈彭年的《广韵》和由此修订的《集韵》,韵部206个。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前人206个韵部归并为107个,元代阴时夫又把107个归为106个,这就是后人常用的“平水韵”,流传至今700余年。为适应读者、诗人的需要,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根据国家汉语拼音方案,以《中华新韵》为基础,出版了《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平水韵106个韵部简化为18个。即:一麻(a)、二波(o)、三歌(e)、四皆(ie)、五支(zi)、六儿(er)、七齐(i)、八微(ui)、九开(ai)、十模(uo)、十一鱼(ü)、十二侯(ou)、十三豪(ao)、十四寒(an)、十五痕(en)、十六唐(ang)、十七庚(eng)、十八东(ong)。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对《诗韵新编》进行修订重印,增添了“通押”的内容,相当于把18个韵减少为13个,近似于十三辙。

 (3)如何押韵?如何用韵,可自选,从宽可用十八韵或十三辙(即新声韵),从严可用平水韵(106个)。根据诗词格律要求和实践体会,为了便于自己记忆,我把押韵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四句话:逢双押韵,韵押平声,韵在句尾,一韵到底。不很准确,仅供参考:

一是逢双押韵。这是一个普遍而显著特点,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另有规定),第三、五、七句不能押,二、四、六、八句必须押。

二是韵押平声。除第一句外,出句(单句)一般为仄声,对句(双句)均为平声且押韵。

三是韵在句尾。押韵又叫“押韵脚”,近体诗中,对句(双句)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韵要押在“韵脚”上。

四是一韵到底。用韵可自选,但律诗、绝句不得中途换韵(允许通押的不算换韵)。

2、诗的声律:

旧体诗,特别是近体词,十分注重平仄的粘对,声韵的协调。诗的格律主要就是平仄的格式和规律(这里以国家公布的普通话为基础,以《诗韵新编》为依据,讲几点个人看法,供参考)。

(1)四声和平仄:汉字分四声始于魏晋时代。四声又分古、今两种。

现代汉语中有四个声调:阴平(即一声、符号- )、阳平(即二声,符号' ) ,上声(即三声,符号ˇ ),四声(即去声,符号` )。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古汉语也分四个声调,但与今天的不同,是平(相当于现在阴平、阳平)、上、去、入。这里平声为平(如“居”),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如举、句、菊)等。

由于语言变化,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分别转入阴、阳、上、去声中。变为上声,去声的仍为仄声,变为现在阴平、阳平的却成了平声字。但在读、写近体格律诗、填词、作联时应仍用为入声,不能古、今四声混用,以免混乱。古入声字变为今平声的共400余个字,分在八个韵部中(即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七齐、十姑、十一鱼),读时按入声读,用时按入声用,如:发(fā)、杀(shā)、答(dá)、服(fú)、竹(zhú)等在古四声中都读入声,归仄(《诗韵新编》中讲的很具体)。

(2)关于平仄的规律:主要讲平仄的粘、对规律。先看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 白帝 彩云 间,     — —|||— —(出句)

千里 江陵 一日 还 。    ||— —||— (对句)

两岸 猿声 啼不 住,     ||— — —||(出句)

轻舟 已过 万重 山。   — —|||— -- (对句) 

以上诗中七字为一句,一句中分四个音节。(— —、||、|—、—);两句为一联,一联中单句为出句,双句为对句。

所谓“对”,就是指同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结构形式,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两两相对;所谓“粘”,就是指上下两联中平仄结构形式,即下联第一句(出句),要同上联第二句(对句)相粘,要求平粘平、仄粘仄(主要指相关句中的前四个字)。

总的要求是:同句中平仄交替,同联中平仄对立,两联间平仄相粘。平仄交替谓之对,平仄连结谓之粘,二者相互配合协调,构成了格律诗中平仄运用的基本形式。

近体诗讲究平仄粘对的目的,在于使诗的平仄富于变化,协调诗句中字、词声调的高低、轻重,循环往复,声调多样,错落有致,达到和谐化的声韵艺术之美。如果不“对”,上、下两句就会平仄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就会平仄重复。 

 概言之,近体诗中平仄的粘对,从字到节,从节到句,从句到联,从联到绝,从绝到律的主要规律概括为:

两声一节,平仄交替。  如:红军 不怕 远征 难,

两句一联,平仄相对。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两联一绝,平仄相粘。      五岭逶迤腾细浪,

两绝一律,平仄类推。      乌蒙磅礴走泥丸。

 (3)格律诗的基本格式,以七言绝句为例,其余见“诗格表”:

甲式:平起、仄脚、不入韵:如:《贺榆社诗词学会成立》:

— — | | — — |      浊漳岸畔春潮涌,

| | — — | | —        翰墨飘香韵味浓。

| | — — — | |      笔架增辉生紫气,

— — | | | — —        诗坛喜看百花红。

重复两次为同式七律。如杜甫《客至》。

乙式:仄起、平脚、入韵:如:毛主席《为女民兵题照》

| | — — | |—          飒爽英姿五尺枪,

— — | | | — —      曙光初照演兵场。

— — | |— — |         中华儿女多奇志,

| | — — | | —       不爱红装爱武装。

重复丙式一次为同式律诗。如:杜宇声《庆榆社诗词学会成立》。

丙式:仄起、仄脚、不入韵。如杜甫《绝句》:

| | — — — |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 | | | — —,    一行白露上青天。

   — — | |— —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 — — | | —         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复两次为同式律诗。如杜甫《咏怀古迹》。

丁式:平起、平脚、入韵,如:《春日陪武正国一行游云竹湖》:

— — | | |— —       春风拨弄碧波潮,

| | — — | |—         水鹳低飞戏客翱,

| | — — — | |        浪遏飞舟人勇进,

 — — | | | — —        诗花更比浪花高

重复甲式一次为同式律诗。如: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需要说明的三个关系。

一是七言与五言的关系。

以上讲的是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格式,至于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不科学地说,则是分别在七言诗的基础上,截去每句的前两个字(即第一个音节),其余格式不变。反过来讲,在五言诗基础上,“装头”就可变为七言诗。“截头”或“装头”,基本格式不能变。

二是绝句和律诗的关系:由前面可见,绝句不论从句数,还是从格式上都正好是律诗的一半。因此,也可以这样不太准确地讲,绝句是从律诗上截下一半而成(如何截,另当别论)。

三是绝句四种格式之间的关系:四种格式可以说是独立而统一的。分开讲是四个独立的整体,但合起来看,取每种格式的第一句,则构成了甲式的一首。由此可见前面讲的四种格式都是由甲式分解演变而来。由前面四种七绝可演变为四种七律;再由七绝、七律演变为五绝、五律各四种,共16种基本格式(详见后附《诗格表》。

(5)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由于汉语的词语大部分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词,即双音节。所以根据音节而来的诗句的声节,也以两平或两仄为一个单位。又因为双音节读音习惯上把重点放在落脚字(即第二个字)的字音上,所以格律的平仄,也重点放在每句的二、四、六字,尤其以第二个字最为严格。因为第四、六个字上有时由于特殊情况错用了,还可以拗救,而第二字错了,则无可弥补。因此就把第二个字作为上、下两联相粘的关键和依据。多年来人们一直沿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不成文的规定,意思是讲:律诗、绝句中除第七个字按是否入韵有规定外,每句的“第一、三、五”三个字要求不是很严,可平可仄,而二、四、六三个字必须严格平仄结构,不得乱用,否则就是不合格律,这一方面为我们用字、选词、写诗提供了很大方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限制。

但注意,不论“一、三、五”如何灵活,不得出现以下二种情况:一是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中除韵脚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二是句尾不能有三平相连,即一句的后三个字不能是三个平声。这二者是诗家之大忌,切勿乱用。

3、诗的对仗 

(1)什么是诗的对?诗文词句的对偶,叫做对仗。其基本特点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使之象古代的仪仗队,两两相对,故名对仗。

讲究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循的格律之一,是中国诗歌区别于西方诗歌的显著特征,它可以使句法转换而不雷同,避免了单调平板,增加了诗的韵味,富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2)对仗的适用范围:律诗的颔联(第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首、尾联可放宽。绝句不十分要求运用对仗,但把绝句看成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就需考虑对仗.如截前半部分,则后两句对仗;如截取后半部分,则前两句要求对仗,这也是符合律诗格律的。排律除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外,其余全部要求对仗。

(3)对仗的基本规则:具体对仗的形式很多,概而言之为:

  A、字句相对,结构相称

例:明月 松 间 照,     四海 翻腾 云水 怒

清泉 石 上 流。,      五洲 震荡 风雷 激。

B、词性一致、词类相同。

例:天连 五岭 银锄 落,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  地动 三河 铁臂 摇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C:节奏相同,平仄相对。 

例:虎踞 龙盘 今胜昔,  城闭 三秋 雨

天翻 地覆 慨而康。    帆飞 一夜 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