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全之《张爱玲学》|两岸学者都推崇备至的“张论”

 汉青的马甲 2015-08-19
张爱玲学

作者: 高全之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年: 2015-6-1


张爱玲虽已逝世13年,她的小说和文字魅力,永远充满迷人的吸引力,令张迷者欲罢不能。


从上个世纪末至这个新世纪,这位华文世界最传奇的女作家,她足以永传後世的不朽作品,


永远不断循环、轮回、重复,在读者的心目中复活过数遍。


从新发现的小说《郁金香》、《同学少年都不贱》等,到轰动一时的电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访台游记《重访边城》,张爱玲的人与事,小说内外的真实人生与感情世界,再次唤醒读者对她的记忆。


《郁金香》这篇小说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张爱玲小说里少数用同情的理解来描绘男性内心思维的作品,这篇小说的自发性或创意要强得多,故事呈现男人在特殊生命情境里何去何从的课题。


而充满争议性的短篇小说《色,戒》当然也有男人(易先生)内心思维的铺设。


本书将尝试讨论小说的叙事者与作者之间扑朔迷离之距离,试着界定这个故事的本意──尤其牵涉到中国近代政治与战争,以及特殊的汉奸态度。


《张爱玲学》是一本非常不一样的“张论”。台湾学者高全之七年苦心孤诣之作,被赞誉为张爱玲研究迄今“最重要著作”。丰厚展现了“文以辩洁为能”“事以明核为美”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精神,其功“不在夏志清、唐文标二君之下”。作者从批评、考证、钩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张爱玲本人及她的小说。


本书是高全之参加张爱玲的海葬葬礼之后,有感坊间满箩盛筐的张理论疏漏与错读竞相夺目,于是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一部作品。他以不同于学院内文学评论者的独特视角,以版本学家一般周密的考证研究功夫、科学论证式的逻辑架构,以及温敦典重的质实文字,就张爱玲小说的诸多层面做了深刻的研究与开掘;并对坊间张理论的疏漏、错读,以及两岸文坛有关张爱玲政治笔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与驳诘,是一种开创新河的尝试。


作者透过《小艾》《赤地之恋》等多篇小说的版本演进,探索张爱玲无以言传的文思机密;带领读者从小脚与鸦片这两种民族陋俗来理解《金锁记》;自艺术距离的角度斟酌《怨女》;以历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岛”观念和后殖民张论的贡献与限制;用政治与非政治的方法欣赏《秧歌》;借西方与中国小说的影响追踪《十八春》与《半生缘》的同源共根性;从科幻小说的视角捕捉张爱玲文学多彩多姿的时间印象;并借由张爱玲的文学理念、美国法律与社会背景的诸多角度回顾海葬争议。


作者还访问了与张爱玲关系密切的前香港美新处处长麦卡锡先生,厘清有关《赤地之恋》一书之创作自发性的争论。书中并译介了张爱玲尚未发表的一封信函,说明张为何不能完成英译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张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张爱玲小说与中国章回小说的传承关系不但曾为她坦承,而且一再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顺沿这个线索追踪,仍有许多前所未见的发现,本书可谓在众多张爱玲小说研究方法中,树立了一种新研究风格典范。


关于作者:高全之,1949年生于香港,四岁随父母到台湾,在台湾成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电脑科学硕士。美国航太工业资深电脑软件工程师。1976年出版《当代中国小说评论》,该书略作修订之后,1998年改名《从张爱玲到林怀民》;1997年完成《王祯和的小说世界》;2003年出版《张爱玲学:批评·考证·钩沉》,被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推崇为张爱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脱鞋进门
〈增订二版大陆版序〉


唯美而高蹈的姿势都无法令人尊敬,不少作家错误的信心、对现实的误解、无法与现实挂钩、内心与周围一切脱节,无疑都使一些凝视的和更为准确的眼睛,怀着恐惧对这种盲目掉头不顾。


——伊利亚斯卡内提


《张爱玲学》初版自序曾记陈子善教授建议安排出大陆版,因我执意不得顺应情势更动文字而作罢。子善兄宽宏大量,未因此而怪罪。


稍后我与陈器文教授讨论此事。器文姐于二〇〇三年四月六日来信,要我耐心待变。句句是理:


“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这是大陆作家莫言在他《天堂蒜苔之歌》的卷首题言。……周英雄与王德威二人为莫言也写过许多序论,看来是十分激赏的。他的《天堂蒜苔之歌》及相关著作《酒国》、《十三步》等等对官僚的批判十分尖锐,初看令人诧异,却也相安无事——所以,我想,会不会比我们大家想象的要好些呢?此地某些意识形态强烈的人,对张爱玲之被视为“台湾作家”并不以为然……所以,你的书如果能简体出版,是别有意义的,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也理解入境问俗的必要。书籍以不同版本适应区域差异,确是中外皆同。举个浅显的例子:英国青少年科幻小说《哈利波特》在美国发行,就特别根据美式英语习惯而略为变更。比如说,英文字睡衣在英美两国用字不同,就得换字。


所以我同意大陆版因法令或社会整体环境不同而修改本书内容。然而为慎重起见,所有变动都经过台湾麦田出版社审核。大陆版实为海峡两岸出版社求同存异的结果。我希望种种妥协之后,本书仍然拓宽大陆张学讨论的平台,展示文学析赏的新角度。大陆读者不必同意本书所有论见。我期盼本书析梳方法与思辨领域间或异于现存大陆张论,读者因而体会到文学意见繁复多面的种种可能。或对错或高下或扯平,各人结论可以不同。本来那就是文学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


在我从迟疑难决到乐观其成的转折过程里,麦田责编吴惠贞小姐始终支持,未曾为难或勉强。真好。


重点总归是张爱玲文学。多本张论,说不定可以增加读张谈张的兴致。说不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