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老城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周长九里三十步(华里),面积2.23平方公里。郑州衙署,与老城同年建于城内,南北300米、东西150米,是一组庄严肃穆的古建筑。郑州在唐朝初期较为繁荣,设有著名的管城驿。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城内曾建一开元寺及东里书院,老城西隅建有“夕阳楼”等,为当时较有名的建筑。位于老城内东北隅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北大清真寺,位于城内清真寺街,亦属明代所建,面积540平方米,是一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郑州城内百业凋零,全城房屋仅有3万余间,大多数居民居住甚为艰难。
20世纪初,京汉、陇海两条铁路相继通车,郑州房屋建设有所发展。从老城西关到火车站一带成为当时的新开发地区,营业房、生产房和住宅房相继建起,大同路、德化街、福寿街逐渐形成闹市中心。新开业的旅栈有大金台旅社、五洲宾馆、华安饭店等大小数十家,浴池有10余家,华阳春为四层楼房,是郑州第一座使用电梯的楼房;中国国货公司在大同路新建两层营业楼房;时货业商店有30余家:绸缎、饮食、中西大药房、银行、书局等。沿街有小瓦出檐的平房,也有二层、三层阁楼式房屋;火车站东北处还建有一个“郑州商场”,占地10余亩。 随着郑州商埠的形成,“明远电灯公司”在大同路开业,“豫丰纱厂”在豆腐砦建厂,大东机器制造厂、豫中机器打包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乔家门、西陈庄兴建。1915年国民党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徐占凤在大同路、南下街购地建筑房屋,河南督军赵倜、刘茂恩、刘峙等多家官僚先后在郑州购地建筑房屋,他们很少自住,多为出租从中谋利。另有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外国人在郑购地建房,办教会、开医院或经商、办工厂,岗杜、慕霖路(今解放西路)、长春路(今二七路)、菜市街、书院街等处均建有教堂房屋。 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后任河南省主席),期间曾拨款在郑州新建房屋,设立敬老院、残废人救济院、平民医院。在杜岭街、西五里堡、阜民里等处兴建3个平民新村,设有房屋管理人员,有房屋148间,安排居民112户,此为郑州公有住宅之始。冯还利用城壕空地修建平民公园、中山俱乐部、图书馆,并拨专款13万元,在碧沙岗修建烈士祠(即现在的碧沙岗公园)。 日本侵华战争对郑州房屋毁坏惨重。日军多次用飞机对郑州狂轰滥炸,1938年达9次,仅2月14日就投弹60多枚,炸毁火车站和商业区的房屋(包括华阳春四层楼房),5月13日炸毁德化街一带房屋310多间。铁路中断,人员纷纷外逃,郑州因之再次衰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商业渐有恢复。1947年2月,在乔家门以西,由私人集资9亿元建“振兴商场”,内有二层砖木结构楼房250间。后有商户200家集资,在西太康路以北建“太康商场”,有平房500间,因营业不佳,改为商户居住。此时人口发展较快,房屋建设速度显得非常落后,所以,背街小巷特别是火车站附近,搭起许多草庵、席棚、石灰棚等,居家数口挤在一起,住房十分困难。解放前夕,郑州市区面积5.2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6.4万,房屋建筑面积111.7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4.4万平方米。
郑州1948年10月解放,市人民政府专门设立房地产管理机构。首先拆迁迎河街和顺河街两街业主547户,拆掉破旧房屋1414间,采取由国家合理补助、业主移地重建的办法,各被拆迁户很快建成砖木结构新平房。还新建中国人民银行郑州支行营业楼和新华书店大楼。1949年下半年,于正兴街与福寿街交叉口动工兴建“东方红影剧院”。同年又在钱塘路动工兴建“二七纪念堂”。1951年由市人民政府投资,市总工会负责,筹建南、北工人新村,共建砖木结构平房1206间,安排市级先进工作者和市级劳动模范居住,每户配有木床一张,三斗桌一个,木方凳两个。在此期间,市区新建各类房屋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3万平方米。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安排在郑州兴建一批大中型工厂企业,各大专院校也纷纷建立。1952年省委、省人民政府开始在市区以北征地,定为行政区,1953年进行全面建设,1954年整个工程全部竣工。文化区在行政区西侧,河南农学院、郑州工学院、河南公安专科学校、河南省会计学校等大中专学校先后建成。工业区建在旧市区西部,有郑州国棉一、三、四、五厂,第二砂轮厂、郑州热电厂及郑州纺织工业学校、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等。 1956年,对一马路和一马路后街、二马路和二马路的东、后、一、二、三街,正义前街、正义后街、小赵寨、蜜蜂张、民乐东里、民乐西里、黄殿坑等55条自然街进行调查,共有居民3596户、16320人。市房地产管理处筹集资金,在书院街、宝昌里、王监生庄、二道街等处建砖木结构、简易平房2000多间,对住房困难户全部作了安排,在上述地区彻底消灭棚户房。 “一五”期间,市区新建各类房屋331.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53万平方米,截止1957年底,市区有各类房屋442.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22.09万平方米。 1958年设立上街区,以郑州铝厂为主兴建各类大型厂房、车间、办公楼和职工住宅用房,使上街区逐步建成一个繁华热闹的工业区。此后,国营郑州第六棉纺织厂、郑州电缆厂、郑州煤矿机械厂、郑州印染厂在市区以西,郑州市化学制药厂、郑州灯泡厂、郑州瓷厂、郑州粮食机械厂在南阳路,郑州农药厂在二里岗,陆续兴建厂房和职工住宅。河南省博物馆1958年开始兴建,1959年竣工,楼高3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位于中原西路南侧的中共郑州市委办公楼,1960年开始动工兴建,1965年建成使用,楼高7层,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1958~1965年,市区新建各类房屋366.7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3.21万平方米,淘汰、拆除房屋35.3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2.58万平方米。截止1965年底,市区实有各类房屋773.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02.73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初期房屋的7倍之多。 “文化大革命”10年间房屋建设缓慢,仅有郑州手表厂、郑州第一钢厂、郑州市塑料厂、郑州市中原铝厂、郑州市二七宾馆等少数单位建厂、建房。河南省体育馆,位于文化路和健康路之间,1965年8月动工兴建,1968年4月建成使用。该馆造型别致,馆体呈大圆状,直径64米,建筑面积7747平方米。二七纪念塔于1971年初破土动工,同年9月26日落成,地下1层,地面以上13层,高63米。10年间市区新建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45.7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8.76万平方米。淘汰拆除房屋40.1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36.73万平方米。到1975年底,市区实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979.3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64.76万平方米。 1978年成立“郑州市民用建筑统建办公室”,负责国家、省、市三级财政下达的住宅建设任务。从1978~1980年三年中,国家投资1150万元,市财政投资844.5万元,集资249.81万元,共投资2244.31万元,新建黄河路、硝滩、颍河路、伏牛路4个居民住宅区和前进路、北二七路等89幢住宅楼,计3774套,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市直机关于1977~1978年,新建宿舍612套,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教育系统自1978~1982年新建宿舍楼29幢、929套,建筑面积4.49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各个企业自管房单位都为解决职工住房紧张问题筹集资金建设住宅,不少单位拆掉原住宅区的平房,改建成5~7层楼房,扩大居住面积,改善居住条件。 1981年成立“郑州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与市统建办公室合署办公,主要进行商品房屋的开发建设,推行住宅商品化。新开发的“汝河路小区”,占地20.04公顷,总建筑面积21.06万平方米,楼房108幢,其中住宅楼和青年公寓楼86幢,可安排3272户居住,平均每套58.1平方米。条式楼房为5~6层,点式楼房为7层。小区内设有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房管所、粮店、银行、书店、医院、浴池、饭店,还有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是郑州市最大、最新型、综合性最强的建筑群体。此期间所建住宅全是成套楼房,同时工业、商业、财贸等行业的住宅、生产、营业等用房建设也有很大发展,高层建筑与日俱增。河南人民会堂,1~3层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1978年5月开工,1979年10月建成。国际饭店,位于金水大道东段,地下室1层,地面以上16层,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1978年9月开工,1981年10月建成。黄河饭店,位于中原路中段南侧,主楼连地下室共13层,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1978年8月开工,1984年5月建成使用。省电业局微波调度楼位于嵩山路东侧,楼高11层,连同航标总高88米,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1978年12月开工,1982年12月落成。紫荆山百货大楼,位于金水大道中段南侧,建筑面积18126平方米,1980年初动工,1983年4月建成。豫大饭庄,位于城东路东侧,由书院街农业队筹资兴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1984年1月建成使用。同期的大型建筑还有位于南阳路的立体中转仓库,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火车站南侧的邮政通讯枢纽楼,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 1984~1985年大面积拆迁旧式房屋,1984年拆迁火车站广场居民62户、商业网点35个、摊点50个,拆迁房屋748间,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1985年元月拆迁火车站地区的一马路北段、大同路西段、福寿街南段和兴隆街,其中公共单位15家,居民200户,拆除房屋11291平方米。1985年打通商城路东段,拆迁私房83户、房屋183间,公房10户、房屋18间,公共单位16家、房屋83间。 1985年市区建成三个大型封闭式集贸市场。花园路集贸市场,全长350米,三层楼房,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老坟岗集贸市场,全长721米,营业平房194间,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中原路集贸市场,全长1370米,营业房910间,建筑面积33290平方米。 1976~1985年,市区新建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14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96.7万平方米。淘汰拆除房屋164.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7.2万平方米。 根据城镇房屋普查,截止1985年12月31日止,全市实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3660.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604.98万平方米;巩县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74.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8.39万平方米;新郑县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02.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3.9万平方米;荥阳县各类房屋建筑面积98.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9.1万平方米;密县各类房屋面积98.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1.8万平方米;中牟县各类房屋建筑面积96.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8.34万平方米;登封县各类房屋建筑面积90.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1.3万平方米。
1986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工商企业基本建设日益增多。城区面积向四面伸展,新建房屋中高层和大型建筑增多。陇海西路由嵩山路口再向西延伸,郑州市检察院、郑州市天然气公司等十几个单位建成高大楼房。中原制药厂,新建房屋18万平方米。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迁郑,建筑房屋14万平方米。私有房屋也在不断翻新改造,向2~3层小型楼房发展,房屋建筑标准越来越高。1988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竣工房屋面积2.6万平方米,在建工程2.5万平方米。 此期间,新建河南省最高建筑物黄和平大厦(格林兰大酒店),高114.5米,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天河大厦,楼高25层。杜康大酒店,楼高17层。金桥宾馆,楼高17层。国贸大厦,楼高18层。郑州商业大厦,总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振兴商场,由市房管局旧城改造开发公司在原商场旧址进行拆除改建成九幢高低不等、形状各异的楼阁群体。河南省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二七广场周围拆迁以后新建四座大型商场:华联商厦,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商城大厦,总建筑面积1.99万平方米;人民商场,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亚细亚商场,总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金水大道中段北侧新建统战大楼、旅游大楼和龙翔宾馆3座14层大楼。另有广州大酒店、田园酒店高10层以上,建筑面积均达万平方米。
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在打通后的人民路南段沿街两侧新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五至六层楼房数座,底部为营业用房,上层安排被拆迁的少数民族户居住。福寿街中段1985年拓宽,沿街两侧新建三至四层各种营业用房。大同路五交大楼、化工楼、百货楼、医药楼,德化街刘胡兰食品楼、妇幼百货楼均是通过拆除旧房,分片、分段新建的高楼大厦。 与此同时,中国房屋开发总公司郑州公司在南阳路东侧开发同乐小区,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在桐柏路建桐淮小区,省不动产公司在东明路建金苑小区,管城区房屋开发公司在老城区市府前街一带拆迁大部分旧房,建民族小区;郑州市旧城改造开发公司在建中街、福民街等地区拆除危旧房屋,进行成片改造,建设为成套住宅组团。各企事业自管房单位也在为职工进行住宅建设。私有住宅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好转,原有的平房大部分都进行了改建,多数为二层和三层楼房。 自1986~1990年,市区新建各类房屋建筑面积76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15.4万平方米;拆除房屋8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3.5万平方米。 1990年底,市区各类房屋建筑面积已有3648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初期111.7万平方米的32.6倍;其中住宅由解放初期的74万平方米发展到1603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时的21.6倍。
|
|
来自: 昵称11666369 > 《郑州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