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道寻古

 谦谦书生 2015-08-20
连道寻古

 

  在美丽富饶的湘中大地,曾经有过一个叫“连道县”的地方,知道在哪儿吗?

  面对这个提问,我想,即使湘中本土之人,也大多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可是,如果你愿意玩一趟时空的穿越,去到2千多年前的中国秦朝走走看看,再回到2千多年后的今天睁开眼醒来,你就会恍然大悟的发现,2千多年前的“蛮荒之地”长沙郡中的“连道县”县治所在,竟然就是今天涟源的杨市镇!

  是啊,“连道”,就像一本被历史尘埃封压了2千多年的线装书,被埋弃在谁也看不到的幽深黑暗的角落,除了那一片青山绿水,其它有关其原本身份的一切具象的印迹,全都如过眼云烟,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面具,是“杨市镇”这3个汉字。

  今年54日,我们10多位摄友来到杨市镇,做了一回颇有收获的“寻古”之旅。

  杨市镇孙水河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谢光辉先生,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满脸笑容的他先把我们请到“杨市旅游接待中心”的会议室,简要的向我们介绍了杨市镇的名胜景点和旅游开发的现状与未来。

  请恕我的孤陋寡闻,在此次来杨市采风之前,我对于“连道”,是一无所知的。我是在谢光辉书记的介绍中才头回听说杨市镇在秦朝就是“连道县”县治所在,别号为“龙城”。听闻当时,我不禁大为吃惊!我本以为,在湘中一带的历史上,正式置县年代较早的,是湘乡、宝庆和新化等地,湘乡和宝庆县级建制都始于西汉,新化则在汉末置县。没想到,还有一个置县年代更早的“连道县”!

  带着这个疑问,回家后我便翻箱倒柜的在网上查找关于“连道”的资料,所获信息虽甚是不详,却也能得到些蛛丝马迹。从所得资料可以看出,湘中地区在历史上的确有“连道县”的建置,而且有些史料往往把“连道县”与“湘乡县”放在一起记录。如《水经注·卷三十八》记载:“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水出邵陵县界,南径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又如,《读史方舆纪要》有曰:“连道城,县西百六十里,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或曰故城,亦谓之龙城,唐初曾移湘乡县治龙城,即此寻还旧治。”这2段记载中所言之“县”,前段指连道,后段则是指湘乡,而从“连道城”位于“县西百六十里”的方位地域特征记载来看,今之杨市便是昔之“连道”,当是可肯定的。另,有学者还根据前述《读史方舆纪要》的这段话,推论湘乡县古称“龙城”,可也有学者也是根据这段话推论话中所言“龙城”并不是湘乡,而是另有所指。我则以为,从其他相关资料得知,连道置县是在湘乡置县之前,湘乡置县之后,连道并入湘乡,其县制便由湘乡取而代之,所以,《读史方舆纪要》和《水经注·卷三十八》中所言“故城”,都是指连道而非湘乡,而且,连道境内还拥有著名的龙山,因此,说连道故城别号“龙城”,也是可信的。

  至于连道的县制究竟建置于秦代的哪个年代,从“连道”到“杨市”的嬗变,究竟历经怎样的详细过程,我没有找到具体的史料原文的佐证,但从网上查到的有关研究资料,对此有比较明确的介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湘中建制连道县,属长沙郡,县治故城在今涟源杨市一带,南朝武帝刘裕年间,连道县并入湘乡县,杨市镇也随之归属湘乡县管辖。杨市古镇的建制则始于清初。

 

  其实,听闻谢光辉书记介绍杨市古今概况时让我大跌眼镜的,除“连道”之外,还有一桩,那就是“湘军故里”之说。在我的印象中,堪称“湘军故里”的地方,当是曾国藩的家乡双峰,再宽泛点说就是湘乡了,杨市镇又何来“湘军故里”之由呢?

 经查找资料得知,原来杨市的确与曾国藩的湘军有着紧密的联系。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为挽救朝廷危局,清政府任命在家“丁忧”守孝、时任吏部侍郎的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奉旨在家乡操办团练,招兵买马,以抗击太平军。离曾国藩家乡双峰荷叶塘不到百里,且商贸发展盛极一时的杨市镇,自然成为曾国藩军队粮草集散的后勤重地,同时也是曾氏湘军重要的兵源之地。当时杨市一带的许多士子村夫前去投军,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一大批干练能人凭借自己的非凡才能和过人胆识脱颖而出,立下赫赫功勋。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当时的杨市镇境内就有以桥头李续宾、李续宜为代表的李家将和以杨家滩刘腾鸿、刘连捷、刘岳昭为代表的刘家将,他们驰骋沙场,显赫一时,并晋升为达官显贵。在湘军中被载入《清史稿》人物列传的10多名将领中,杨市镇就有8人,他们分别任职朝廷监察御史、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州。在我国历史上,一个乡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朝廷高官和地方官员,可谓史无前例。如此看来,称杨市镇为“湘军故里”,也当是名至实归,毫不为过了。

 

  我们的连道寻古之旅,是从杨市境内现存的古代建筑开始的。说起杨市的古建筑群,谢光辉书记更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对家乡的挚爱之情,溢于言表。

  据谢书记的介绍,从明清至近代,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浪潮中,杨市境内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以湘军名将为代表的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人数众多、家境殷富,又有一定社会影响,他们为彰显家族名望,竞相大兴土木,建设家园,使得杨市境内大院豪宅、园林宗祠、街道茶亭、桥梁渡口、寺庙观堂、碑塔牌坊,棋布星罗,蔚为大观,从而构成了杨市一带庞大的古建筑群体。在杨市境内,现存的古建筑就有堂屋大院19座,宗祠1个,古街9条,私塾1座,古桥3座、古码头6个等等,这些文物古迹,是杨市又一道富有精深的商贾文化、民居文化、习俗文化和家族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是盛开在湘中大地上的一朵古雅而壮丽的传统古建筑奇葩。
 

 在谢光辉书记的陪同下,我们首先造访了闻名遐迩的彭氏宗祠。

  宗祠建筑是杨市古代建筑中的一大亮点,境内现保存较好的古宗祠有彭氏宗祠、李氏宗祠、黄家祠堂和戴氏家祠,其中彭氏宗祠年代最为久远,保存也最为完好。

  杨市地域的彭氏先祖在明朝时便修建了彭氏宗祠,清乾隆丙戊(1766)年间由族人捐资将旧祠扩建鼎新,后咸丰甲寅(1854)年间曾修缮,至民国16年又大举维修扩建,乃成现在之规模。2001年彭氏族人四修族谱,同时补修祠宇,使宗祠又焕然一新。

 
 
 

  彭氏宗祠为石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370.4平方米,是典型的江南祠堂建筑。祠内碑文和族谱等文献资料对研究地方历史和家族文化的人文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111月彭氏宗祠被湖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正面的风火墙及牌楼式大门高耸大气,大门上方的风火墙上有左右2条黄龙雕塑,彷如从浩瀚蓝天飞扑腾跃而下,墙头上还骑有珍禽异兽的雕塑,似为祠宇的守护神灵,昂首远眺,威风凛凛。墙上的白色灰塑涂层中,又装饰以“八仙过海”等故事人物的浮雕,为整座祠宇增添了浓郁的灵性之气。


 
  祠内的主堂由左右厢房烘托,构建简朴而大气,中堂之上悬挂横匾,上书“诚敬堂”3字。彭氏祖先为激励后人而立有“仁孝诚敬”的为人铭训,彭氏宗祠因此也称为“诚敬堂”。
 
 
 

 
 

 
 

 

  离开彭氏宗祠,我们来到威震四方,享誉湘中内外的明清古院“老刘家”。

  在古时的杨家滩各氏族中,刘氏家族是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清朝中晚期,刘氏家族先后数人晋升为朝廷显贵,有云贵总督刘岳昭、朝议大夫刘岳旸、中宪大夫刘岳昀,还有湘军将领刘连捷、刘腾鸿、刘腾鹤,等等,可谓族庭荣耀,显赫一时。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开始,刘氏家族便竭力兴建族群聚居之地,以分期分区的方法建设,先后历经近百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方基本竣工,刘氏家族一百多户人家皆居住于此,世称“老刘家”。之后随着湘军将领刘时捷等人的发迹,老刘家的规模不断扩大,有些支系甚至另行择地新建堂屋,更显刘氏家族的显赫。


 

  老刘家为天井院落式组合型建筑结构,建筑格局布局严谨,风格纯朴自然,现有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有房屋200多间,规模宏大,现还有数十户人家三百多口人在院内居住。正门正上方高悬同治皇帝御赐的竖式门匾“大夫第”,红底金边、闪耀夺目,凸显大院主人的殷富显赫。大院共85横,内有先祖厅堂4个,主堂是“光裕堂”,分堂有“怡怡堂”、“六吉堂”、“神武堂”。另还有粮仓四库,卵石宽坪,外草坪,水塘等等设施。


 

 各屋堂之间,都有天井阶基通道走廊,上有屋檐相盖,院内行走可保晴无曝晒,雨不湿鞋。乡间称老刘家有“4多”,即住房多,天井多,门槛多、拐弯多。徜徉在大院各堂屋之间,的确看到廊宇相连,天井密布,往往走过一处天井,迈过一个门槛,穿过一扇木门,抬头一看,眼前又是另一处屋场,另一个天井,而且,每一处屋场都有至少2个门,行走其间,左拐右弯,稍不留神,便又回到了原处,真像是来到一个迷宫,给人“进门容易出门难”的感觉。


 

 
 
 

 
 


 
 
 

 
 

 
 

 

 老刘家的天井实在是多,一般都是长方条形,但又样式有别,大小各异,小的约35平方米,大的达100多平方米。听说在大院之内,大小天井原有200多个,也有说是108个,现在仍保留完好的有48个。那天在老刘家游览时,实在无暇一一点数,但大大小小的天井遍布大院之内,林林总总,实在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在杨市古建筑群中,建筑面积最大,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堂屋大院,首推云桂堂。云桂堂是湘军名将刘连捷的亲家,为当地的大地主彭胜安四兄弟于清道光年间联合修建,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有5个足球场那么大!站在洄水村田垅中的县级公路上,就可远远看到云桂堂大院正面的那堵长至180米的风火墙,青砖黛瓦,蔚为壮观。


 

  走进大院,便是一块十分宽阔的大坪,正对院门的一条甬道穿过大坪,直通正屋大厅。甬道两边均为天井,右边的天井较为低洼,蓄有积水,水面上有屋宇云天的倒影,明朗清丽,为大院增添几分秀色。


 
 

 
 

 

  从甬道步入正屋大厅,发现这处大厅,进深长度近100米,宽足10米,空间的高度约近20米。私家堂屋的大厅竟然有如此之大,在我是头回见到,其恢弘大气之势,让我心中不禁感觉到一种微微的震撼。那天,我还发现大厅中正在做酒宴,一打听,原来是故去了一位老人,丧事基本办完后,丧家设酒宴答谢宾客。酒醉饭饱之后,一位年长者竟然还为在场宾客演唱了几首流行歌曲,使这古老而又显寂寥的大院顿时欢歌笑语,盈满了一派生机。


 
 

 
 

 

 
 
 
 

 

 云桂堂为天井院落组合型格局,四进五横,中轴线两旁,厢房、耳房、杂房配置齐全,院内大小房屋多达200余间,装修都显古朴而简约的风格,所有建筑除少有破旧之外,大都保存完好。


 
 

 
 

 
 

 
 

 
 

 
 

 
 

 
 
 师善堂为湘军著名将领刘连捷之子于同治年间所建,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在所见到的几处湘军名将故居中,师善堂的建筑装饰工艺堪称一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院内建筑中处处可见雕梁画栋,几乎所有的抬梁,都做有木刻修饰;正堂抬梁上还有镂空雕刻的花格垂帘,木质隔墙上有各种浮雕,或人物故事,或花鸟虫鱼;墙上的窗格中也镶嵌有花卉或小动物的木质雕刻,形象栩栩如生;很多外墙上也都有图案线条的装饰。师善堂的建筑装饰,不仅设计精美,工艺精湛,而且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建筑学和美学的理念,凸显主人家的人文品位。
 
 
 

 
 

 
 

 


 
 

 
 

 
 

 
 

 
 

 
 

 
 

 
 

 
 

 
 

 
 

 
 

 

  除上述几处明清建筑之外,杨市境内现存的明清堂屋大院,还有存厚堂、德厚堂、光远堂、存养堂、余庆堂、保让堂、静养堂、植德堂、桂瑞堂、曹家堂、新屋、金盆大屋、石家屋、彭家花屋、刘家屋、刘家大屋等等10多座,可惜因时间安排过紧,在此次寻古之旅中已无暇一一造访,只得留待下回了。

 

 带着对这些屋堂大院幽幽古韵的感慨与回味,我们在谢光辉书记的引领下,来到杨市的古街。

 

  说起杨市的古街,不得不再说说杨市的过往历史。

  秦代古县“连道”,因位于长沙武汉通往湘黔云贵的咽喉要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连道自并入湘乡之后虽再无县制,但古时的“连道故城”一直烟火不断。唐高祖武德年间,有杨姓大族在杨市建房定居,始称“杨家垸”。因垸子地处孙水北岸河滩,后改称“杨家滩”,杨市的别名“杨家滩”即由此得来。明朝思宗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赣籍人氏周商臣迁居杨家滩,开设了第一家商店——周宏发药铺,名医坐堂,悬壶济世,生意兴隆。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店快速增多,周宏发药店两端逐渐形成一条东西向街道,人称“老街”。清康熙三十年(1691),湘乡循区编都,杨市建制改为乡镇,取官名为“集祥镇”。 此后,杨市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古镇已建成9街、2巷、8个城门。那时的杨市古镇,布局规范,纵横交错,呈“井”字方块形,有500多个商贸门面,古老商店数十个,成为湘乡县三大集市之一,而且,凭借古孙水通航,杨市成为宝庆、湘乡、安化与衡阳等地的交通物流集散重地,为湘邑西南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一时“商贾云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烟火万家,称为巨镇”。至抗战期间,湘黔铁路东段通车,外地一批工厂和学校因避战乱从大城市疏散入迁古镇,一批“洋货”和近代工艺引入杨市,有无声电影院、发电厂、冶炼厂、图书馆,还开设了夜市茶馆,同时,当时的省立周南女中、湖南私立岳坪中学和国立师范学院都在这里办过学。商贸的繁荣和居住人口的骤增,使得当时的杨市以“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闹闹杨家滩”的盛况威震湘中,并获得“小南京”的美誉。

 

  如今,杨市古镇当年的繁华盛景已不复存在。在历尽沧桑的杨市古街上徘徊,乌黑的青石板,老旧的木板屋和颓败的马头墙仍依稀可见,像是在顽强的印证着人们对古镇的记忆;狭窄而幽长的古街上,挤满了售卖日常百货的小摊和商铺,延续着人们深埋在心底的古街情结。与几位祖居古街数辈的老人闲聊,老人的话语间,流露出对千年古街沧海沉浮的感慨,也饱含着对这片古老热土的无限眷爱,幽幽思古之情,动人心怀。


 
 

 
 

 
 

 
 

 

   穿过狭长的古街,便见到了有名的胜梅桥。

  胜梅桥,亦称杨滩桥,是杨市境内最大的石拱桥。该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曾两圮于水,于乾隆、道光年间两次补修和重修,遂成今天所见之规模。全桥有三拱四墩,高10米,长39米,宽6.7米。石桥南北两端都有大石砌成的石阶,南端石阶25级,北端石阶14级。桥面上还有一个乌龟造型的青石浮雕。传说,在道光年间重修石桥时,修桥工匠每天都是100人,但一到吃饭时,用餐者则只有99人。乡民们都说,不在此吃饭的那位工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可见,胜梅桥有神仙保佑,是苍天赐与杨家滩的吉祥之桥。说来也是,自清道光年间最后修复此桥之后,即使遭遇再大洪流,胜梅桥都能在大水冲击中巍然屹立,再无圮水之患。

  站在悠然东去的孙水河畔,远远的观赏胜梅古桥,但见坚固的石墩,砥柱中流,岿然挺立;厚实的桥沿上,披悬着翠绿欲滴的木棉长藤,彷如一挂宽阔的绿色瀑布,飞泻而下;又象一位娇艳村姑额头前美丽的刘海,楚楚动人。顺着桥头的石阶拾级而上,遇见几位小儿在把玩着他们心爱的自行车,让我心中顿时想起,这些天真小儿的祖辈,当年手下把玩的坐骑,却是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我眼前浮现的,是湘军将士横枪策马,在胜梅桥头疾驰而过,奔赴疆场,铁蹄声声,人喧马啸,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场景。


 
 

 
 

 
 

 
 

 
 

 
 

 
 光阴荏苒戏流水,沧桑巨变见古今。今天的杨市,尽管当年的鼎盛繁华已成过往云烟,但具有2千年人文历史的杨市镇,依然是一块苍天恩赐的风水宝地!这里有巍峨高峻的龙山,有清丽秀美的涟水,沪昆高铁和株六复线横跨全镇,省道210线和娄新高速贯穿其中,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民俗风情独特、历史名人众多,是湘湖文化中的一份具有很高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2009年杨市镇荣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娄底市 “十大魅力乡镇”的称号。今年4月,央视《乡土》栏目为杨市镇拍摄、制作和播出了题为《杨市三奇》的专题片,介绍宣传杨市久远的人文历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使杨市更为声名远扬。
 

  在离别杨市赶回娄底的路上,一天来所见到的宗祠、古屋、老街,石桥,就像一幅幅蒙太奇影像,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闪回着。孙水河两岸的那些古朴斑驳的建筑,历经千百年风雨摧蚀,今天依然倔强的挺立在杨市这片大地上,就像一幅幅古铜色的群雕,向人们展示着这块热土从“连道”到“杨市”2千年历史的画卷,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我不由得在心底深深的祈祷:古老而又年轻的杨市古镇啊,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