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体修复反应墙有哪些类型?

 HUMIN9000 2015-08-20

  各种反应墙的基本原理是污染物随着地下水的自然流动进入反应墙,这是一种旨在防止污染扩散的被动方法。与更为积极的污染修复方法相比,采用这种方法无须任何动力就可以使被污染的地下水与某些特定的物质(反应物、营养成分等)相互反应,将其中的污染物降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从水体修复反应墙的基本原理可以看出,反应墙可以安装在不同的位置,用于不同的目的,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实施形式。
  (1)源羽分离;
  在许多情况下,污染源不断向流动的地下水排放污染物。同时由于污染源位于市区,或者由于技术原因(如被修复对象位于沉降层),难以对污染源进行去除。如果污染羽流被自然截断或者对其进行了积极修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不移除污染源就能达到控制污染羽流的扩散。
  (2)污染羽流前方的反应墙;
  当污染源位于市区,并与易受污染的对象(或第三方的财产)距离很近,或在地下埋藏位置太深造成修复费用过高时,则难以对其进行修复。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在污染羽流的前方安装反应墙就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3)采用分段办法进行污染修复;
  反应墙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流程较长的污染羽流修复中,具体方法是在地下水流经处分段安装一系列的反应墙,从而对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层层拦截。各道反应墙之间的设计距离取决于地下水的流速以及污染物的沉积和降解等情况,这样才能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
  (4)将污染物转化为容易降解的物质,或将其拦截在反应墙中;
  将污染物降解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往往需要经过许多步骤。例如,对于农药六六六(林丹),必须首先在髙度好氧条件下将其转化为氯苯或苯,才能使其进一步(氧化)降解。完成上述步骤后,再将其置于(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条件下,有时环境本身为其提供了进一步反应的良好条件(有较多的氧化物或含氧丰富的表层水),有时则需要安装一系列的反应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