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文化和茶的联系

 方略书院 2015-08-20

    儒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虽然儒者也修庙、拜偶像和举行祭祀活动,但无明确的宗教戒律和严密的组织机构。儒家学说颇能征服人心,吸引成千成万的信仰者,它的许多论点竟是千古不磨的真理,人类社会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将儒学尘封在思想的武库里,它永远有旺盛的生命力。
    儒教宗孔孟,孔子是第一教主。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父叔梁纥,母颜氏。孔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他是介乎贵族与奴隶之间的新的等级——士,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天下第一士。
    孔子生活在一个产生伟人的时代,一方面是社会秩序方面的“封建”解体,一方面是文化秩序方面的“礼坏乐崩”。在这样一个“道术将为天下裂”①的关键时期,孔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第一人。他“倡儒教,其要以孝弟为本,以忠恕为方,而行仁道于天下。
    故其教始于修身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②,信徒甚多,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俗称“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主要贡献是制定六经,使之成为儒门教旨。“六经”又称“六艺”,六艺之名由来久远。孔子制定六经为:
    1易:
    相传庖牺始画八卦,重之为六十四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晚年“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③总称十翼,凡12篇。后有异议,然《彖》、《象》出孔子之手已成定论。
    2书:
    即《尚书》,是传世的虞夏商周的政治军事文件的汇编,所记之事上起尧舜,下至秦穆公,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④显然,孔子编《尚书》继承了古文化,又以周代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为主。凡百篇,因被秦火,此书一度失传。汉文帝时一位90多岁的老博士伏生(胜)凭记忆口授了28篇,汉武帝时由孔氏壁藏中发现了《尚书》,较伏生所授多16篇,经后世学者考证,传世的《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书经》中有28篇可以确信是孔子所编。
    3诗:
    即《诗经》,亦称《诗三百篇》。司马迁曾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⑤孔子删诗,十取其一,集其精华,更便于传世。《诗经》既是儒家经典,又是文学作品,还是儒学的教材。
    4礼:
    礼有三书,即《仪礼》、《礼记》、《周礼》,共称“三礼”。《仪礼》是宗法奴隶制王朝的实际生活中烦琐仪式的记录。礼的作用是为了显示贵族的庄严神圣,以此维护现存社会秩序。今存《仪礼》17篇,系孔子删定。
    5乐:
    孔子制礼,旨在安上治民;孔子制乐,旨在移风易俗。他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⑥三百零五篇诗皆成歌词,配上曲子歌唱,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6春秋:
    《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史写成的一部书,据说他著《春秋》的目的是寓褒贬、别善恶,而使乱臣贼子惧。正因为有太强的个人感情色彩,难免曲解历史,有失客观公正,故不作信史看。后世读者读《春秋》为了解孔子政见,当史书读还得下番去伪存真的功夫,不为偏见所惑。
    孔子制“六艺”之外还有《论语》20篇,系其弟子所编。
    总而言之,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古文献学家,他的伟大如宋儒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虽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和活动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的确难以估量,他所创立的儒教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一直处于不可取代的国教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维系其统治的不二法门,旧时代的当权者们汲取他的全部思想精心构建中国封建社会,使之成为举世无双的超稳定结构,竟使秦始皇开创的封建王朝绵延20余个世纪,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是礼乐的内在根据。礼乐是继承传统,“仁”则是创新。他以仁来解释礼乐,使礼乐焕然一新。于“哲学的突破”而言主要的贡献是仁学。
    孔子最杰出的继承人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约前380~304)名轲,邹人,著《孟子》7篇,他从“仁政学说”方面发展了儒学,主张行“王道”,主张“重民”,反对兼并战争,主张恢复“井田之制”,使百姓安居乐业。
    荀子又称荀卿(约前313~238),名况,赵国人,著《荀子》20卷32篇。他从“礼乐”方面发展了儒学,主张“人定胜天”,重视学习和教育,持“性恶论”,强调“礼乐之治”,提出“法后王说”,他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大儒。 他们是北方的大儒,没生在产茶区,那个时代又无饮茶习俗,大概不会为天下先。但对茶并非一无所知,如以孔子言,他最崇拜的周公旦就知茶。周公姬姓,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孔子编定的《尚书》,如《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相传《尔雅》为他所著,内云“檟(jiǎ),苦荼”,这“檟”是茶的别称,“荼”为茶的古字。周公也是北方人,如何知茶的呢?估计与诸侯国的进贡有关。如武王伐纣以后将巴国头目封为子爵,并让其进贡,贡品中便有“荼”和“园中香茗”⑦。于是周公便知茶了。后来孔子修《仪礼》,大概沿袭了原来的文字,内云“礼茵著,用荼实绥泽焉”⑧。
    齐国的晏婴(?~前500)字平仲,齐国大夫,出生于夷维(今山东高密),著有《晏子春秋》传世。他是古代的“士子”,生活尚俭,《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当时周天子饮食的标准是“羞用百有二十品”、“天子之豆二十有六”⑨,即天子可有120道菜目轮番享用,每天的正餐为26款,相比较而言,身为齐国宰相的晏子其饮食也太简单了。陆羽将这段文字纳入《茶经·七之事》主要说明饮茶的历史悠久。但晏子算不得茶人,他是把茶当菜吃。高密和曲阜相距不远,晏子和孔子都是山东老乡。晏子吃茶,博学的孔子曾否把茶当菜吃,史无记载,但孔子知茶是大有可能的。
     另有3条坚强的证据可说明孔子知茶:
    经孔子编定的《尚书·顾命》记载周成王遗诏,有“王三宿、三祭、三咤”一句,这个“咤”就是西周时代茶的别称;
    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多次出现“荼”(古“茶”字)字,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⑩周原朊(yūan)朊,堇荼如饴”B11,诗中的“荼”字有两解:一作苦菜,一作茶;《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字始其字为“荼”,如《春秋》“齐荼”B12。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儒教与茶的关系由来已久,可上推到开山祖师孔夫子头上。自此之后,他的徒子徒孙——历朝历代的儒士对茶情有独钟,并表现出宗教般的狂热,出了茶神,还有一大批茶痴。后来中国的士又创立和发展了中国茶道,并以茶为心灵的宗教B13,更是孔老夫子生前不可能想像到的奇迹。
    注释:
    ①《庄子·天下篇》。
    ②孟世杰《先秦文化史》,上海书店“民国从书”1992年版,364页。
    ③④⑤⑥《史记·孔子世家》。
    ⑦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⑧《仪礼·既夕》。
    ⑧《周礼·天官冢宰》。
    ⑩《诗经·谷风》。
《诗经·绵》。
《康熙字典》“茶”字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