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 汗

 寂寞在繁衍 2015-08-20

作者:何任

关键字:汗证  辨证论治 

    “汗”字在我中医书籍中有几种含义:一是指人体肤孔排出之水液,为排泄物之一。如《灵枢·五庭津液别论》所谓:“天热衣厚,腠理开,故汗出”。亦是正常人体的生理现象;二是并不由于天热衣厚等正常情况而出汗异常,则是一种病证。如医籍所说的“汗多”“汗自出”“汗家”“汗出不止”等;三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之一,如中医的“汗、吐、下”法中用发汗的方法去治疗疾病,谓之“汗法”。《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为汗”。故而汗出过多,则伤津耗气,心血亦为之损伤而致病。

    [汗的理论]汗的理论,历代阐述丰富。大致是从出汗常理;汗与脏腑的关系;汗的病理差异;汗与病证;汗的诊治乃至汗与岁气等诸多方面。

    如从汗之常理叙述者,有《素闯·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是说人出汗是由于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华,由人的精气化生。

    从汗与脏腑的关系叔述者有《素问·经脉别论》说: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意思是说汗是水谷精气所形成,饱食甚而胃腑充而汗出。汗乃血之液,血乃心之精,故恐而夺精。肾主骨,持重远行则伤骨,故说汗出于肾。肝主筋、脾主四肢,亦由于疲劳伤筋,劳苦伤四肢而作此说。

从汗的病理和病证阐述:《素问·痹论》说:风寒之气杂至,合而为痹,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此是说感自然界之风、寒、湿之阴寒,而身中之阴气又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意思是说风之阳邪,伤人阳气故出此证。《金匮真言论》说“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是说夏不出汗,则暑气伏藏,至秋乃病风疟。

    至于对汗的诊治,脉象以及与岁气等方面理论,不再一一举述。

    [汗病大体分辨] 汗病见于医书的,有“自汗”“盗汗”“头汗”“手足汗”“无汗。还有“战汗”“黄汗”“汗家”等等。临诊常见者为自汗、盗汗、头汗、手足汗、无汗。兹分论之:

自汗  乃指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者之谓。如发热自汗而不愈,此卫气不和,风邪干于卫。又如太阳中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暑邪干于卫,多汗出而游;风湿甚者,湿邪干于卫。又如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这是指并非邪气在表而汗出可缓解之症。因之自汗之证,当有表里之别,虚实之异。

盗汗  乃指睡而汗出者也 自汗则或睡或不睡,自然而汗出。盗汗则不睡不出汗,方睡则汗出,觉醒而汗止。杂病盗汗,多见于虚。伤寒盗汗,则是邪气在半表半里。如微汗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又如阳明病当作里实,而脉浮者云必盗汗,是犹有表邪之故。又如三阳合病; 目合则汗出,是知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由此观之,盗汗少有实者。伤寒盗汗多用和表之治。

头汗  头为诸阳之会。邪搏清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热蒸于阳,但头汗出。因三阴之经,皆上至颈胸而还,不循于头,独阳脉上循于头。如头汗出,身无汗至头而还,小便不利,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头汗之症,多属于阳明里热亦有邪在半表半里头汗出者。又湿家但头汗出等。可见头汗之证,多有区分,顺逆差异不同,在于审证明辨。

手足汗 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之。手足汗出,多见阳明之证。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汗出。或谓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旁达也,故有手足潦然汗出者,大便必硬而之论。这是指的可用下法的手足汗证。临诊所见,不尽于此,仍宜细察分析。

无汗  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无汗。又如寒邪在表,水饮内蓄,亡阳久虚,均能无汗。伤寒太阳恶风,喘而无汗{阳明病小便利二三日咳而无汗;刚痉无汗}以及三阴病无汗等。可见邪行于里而无汗,津灌内渗而无汗,阳虚者无汗。均临诊所时有见到者。

    [汗病证治要点并验案举例] 汗病之治多从八纲分析。首先当分外感与内伤,伤寒与杂病。如属外感伤寒则以六经分治。极易辨析。如属内伤杂病,则多以脏腑分证。上面提到的《素问·经脉别论》叙述汗与脏腑的论述,对指导临诊,可以参考。从致汗的原由和显示的证状而分别治之,但亦不宜拘泥於此。

    从治汗之临诊指导思想而言,往往多从汗为心液,肾主五液立足,故认识汗出之病,皆多从心肾着眼并适当结合自汗、盗汗、头汗、手足汗、无汗等作大体区别,各从其所宜论治。

一般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之候,或夜热,或烦渴,或喜冷之类,皆可视为阳盛阴虚。此类证候常宣用当归六黄汤(当归身、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黄芪)和保阴煎(生地黄、熟地黄、芍药、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 。阴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内无火邪,又无火候,可视为气虚。阴证不宜用凉药以败阳气。若止因气虚而火未衰者,宜用三阴煎(当归、熟地、炙甘草、芍药、枣仁、人参)或参苓散(人参、茯苓、枣仁)之类。此均是一般言之。临诊时于治本之方中可斟酌加入收汗止汗之品,如麻黄根、壤桃干、浮小麦、五味子、乌梅、乌毛豆、稽豆衣、煅龙骨、煅牡蛎之属均得选择用之张介宾有黄芪碍防风而力愈大;官桂最能实表等论说,对于汗症,亦是经验之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