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话道德

 风牧云 2015-08-21

说文解字话道德

  “道德”二字说来容易,做来艰难。这一个词两个字,在我们的社会里讲的最多最频繁,但是,我们社会的“道德”状况却饱受非议。何以至此?用一句流行语可以代为回答,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道在老子看来,它是万物法源,是承载一切、决定一切的力量。用现代哲学思想来解释,“道”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与必须遵守的“法则”,不论是人还是其他万物,都是需要在遵循这样的规律与法则之中才能存在的,否则就会覆灭。“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是是可以为人们通过实践、思维去认识和感知。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认识和感知“道”,当人们的认识和行为符合道的要求时,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人们的认识和行为违背了道的要求时就遭到惩罚,我们认识和感知到的“道”成为“道理”。“道理”是既符合客观规律与法则,又与人们有利的认识,被人们成为理性认识。
   伴随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人们认识“道”、感知“道”的能力提高了。但是,伴随着这种能力的提高,人们对“道”的尊敬、尊崇的程度却在下降,错误的把认识“道”、感知“道”的能力,当成了改造“道”的能力。伴随认知能力的提高,相应提高的不是对于“道”的遵守与崇敬,而是对于“道”的轻视与违逆。在认识把“道”捧得高高的,而在实践上却是为我独尊,把自己放在了核心位置,把“道”放在了一旁。我们的国人甚至我们的一些领导、一些政府机关在决定决策的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更多的是自己的欲望和主观意志,而不是是否符合“道”的要求。
  在老子看来也是客观的。如“上天有好生之德”。在客观世界本来就有“德”的存在,客观世界之“德”在昭示着“道”,是“道”的体现。客观的“道”以其所展示之“德”来感召启示人们以同样之“德”来对待“道”。老子把“德”看成了人类本能的东西。如今看来,老子过高的估计了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类。就人类及其社会来讲,“德”的水准既不在于对“道”的认知能力,也不在于客观之“道”如何向人类展示她的客观之“德”,客观世界虽然给了人类很多的恩威启示和诱导,但人类对“道”的认知,并未同等程度地转化为对“德”的崇敬。这就好比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一样。
  就人类而言,如果说“道”是人们对于客观规律与法则的认识,那么“德”更多的是他们对于“道”的态度。他们往往只是在认识把“道”捧得高高的,而在实践上却是以自我为核心,把“道”放在了一旁。这是对“道”的大不敬,是人类“虚伪”之心的总源头。守“道”方可达人,在现实受到了极端的反讽,面对激烈的利益争夺,那些坚守“道”骨的人,瘦得只剩下了骨头。
     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于“道”的态度才是其“德”性的根本所在。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得天下等等,关键不在于你对“道”的认知程度,而在于你对“道”的态度如何。对“道”的态度才是“德”之所在。

  最后借助一句俗语,“狗有狗道,猫有猫道”。一切无德之道,都是歧途。
  请记住: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