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宿迁三台山发现汉代墓葬群

 昵称14979747 2015-08-21
    三台山墓葬群位于江苏宿迁晓店镇镇中心东部300米处,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为配合三台山森林公园提质扩面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大学历史系、宿迁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三台山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调查可知,三台山墓群所在地表原有多处明显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墩,由于当地居民取土,现地表已较为平坦,地势南高北低,局部略有隆起。考古勘探表明,整个墓地南北长约130米,宽约80米,面积约10400平方米,墓葬分区域集中埋葬在一起。此次发掘共清理各类墓葬105座,时代从西汉早中期一直延续至东汉时期,包括竖穴土坑墓、瓦棺墓两种类型。其中竖穴土坑墓102座、瓦棺墓3座。出土各类文物约450余件(组),有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漆器、玛瑙等。
 
  已清理墓葬中,竖穴土坑墓数量最多,共102座。墓坑均开口于耕土层下,墓口平面形状较为规整,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坑内填土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容易分辨,土质坚硬,一些墓葬填土经过夯筑。墓葬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均无墓道。小型墓葬坑口长度多在2~2.8米,宽度多在1~1.6米,墓葬深多在1~3.6米;中型墓葬坑口长度多在3.6~4米,宽度多在2.6~3.4米,墓葬深多在4~5.5米;大型墓葬只发现一座,编号为M43,长6.26米,宽2.8,深7.8米。墓底平整,一些墓葬底部一侧留有两段生土二层台,中间或台面用于摆放随葬品。从葬式看,有单人葬和合葬墓两类,墓主人头向不一,从残留尸骨情况看,以东向和南向居多。从发掘情况看,墓主人多有长方形木质棺,已腐朽,可见有清晰的棺木痕迹。人骨保存差,一些墓葬可见有人骨腐朽痕迹,从可分辨人骨情况看,均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数量不一,一般1~10件,最多者有35件。从随葬品摆放位置看,陶器或置于棺外墓主人头部或脚部,或置于棺外一侧,棺内多随葬铜钱、铜镜、带钩等物。
 
  瓦棺墓有三座,均用板瓦圈砌而成。如M57,墓坑开口呈长方形,东西长1.0米、南北宽0.5米、深0.6米。方向200°。墓内填土呈灰白色花土。墓坑内以一瓦棺为葬具。瓦棺长7.8米、宽0.4米,分为南北两部。北部用板瓦圈砌而成,南部用陶盆套上。内部未发现尸骨和随葬品。板瓦和陶盆均为泥质灰陶。

  该墓群大部分墓葬未被盗掘,部分墓葬遭受不同程度的扰乱,但墓葬中仍出土了大量的器物,按质地分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等。出土的陶器数量最多,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红陶,这些器物烧制火候普遍不高,硬度较低,以致很多在出土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有发现少数黄褐色釉陶器,且釉不及底,器型有鼎、壶、盒、瓿、罐等;出土的青铜器相对较多,有盆、弩机、镜、带钩、印和钱币等;铁器有剑、匕首和钫等;玉器有琀、塞、环、璜等;另外发现玛瑙串饰。
 
  此次发掘尽管未出土纪年材料,但是陪葬品如铜镜、钱币和陶器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墓葬年代判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结合墓葬形制和叠压打破关系,初步认定该墓群时代为西汉早中期至东汉早期。


 
  该墓地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根据之前的调查,三台山墓群地表以往有多个土墩,先是堆土形成一定的高度,而后在土墩上筑墓,但其与南方吴越土墩墓又有较大的区别。该地平地起封,一墩多墓,墓坑均为生土坑,有的深达6米。其独特的汉代土墩墓埋葬形式受到江南土墩墓的影响。该地在东周时期曾为吴国的疆域,深受吴文化的影响,到了两汉时期,南北文化加强交流,以土墩作为墓地的做法一直延续。
 
  如此众多的汉代墓葬,充分说明汉代宿迁地区人口众多,政治、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此次墓地北部为青墩遗址,该遗址文化层丰富,主体堆积年代大致在东周至两汉时期,此次发掘的墓葬应为青墩遗址汉代聚落的墓葬区,丰富了青墩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宿迁汉代三台山地区的丧葬习俗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作者:王宣波 江苏省宿迁市博物馆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8月14日第8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