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历史地名传说

 皓月冷星 2015-08-21

  据学者考证,“胡同”一词,最早见于元曲,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关于胡同一词的来源,据《北京的胡同》一书载,“胡同”虽是元代出现在中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但其解释有三种,一是“胡同”来自蒙古语“水并”。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水井周围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将水井转为街巷之意,称为胡同;二是胡同相当于小道路、横街、小巷等。也是从蒙古语来的;三是金末元初,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即北京城),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分开,中间辟有通道,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读音为“火瞳”,后转读成胡同。

  从保定胡同的由来,其名称、特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保定风情,几乎每一个胡同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记载着保定的历史风情。保定胡同之名丰富多彩,既质朴、又形象,不仅有情趣,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保定的胡同是有了城市后才出现的,其名称的来历变化与保定城建的历史相生相伴。保定早在宋代即为宋辽对峙的边陲城池,元明清王朝从路治、府冶到省治。明永乐元年(1403年)把行省三司之首的大宁都司移驻保定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自此保定成为直隶省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

  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衙署、官邸、庙宇、祠堂、学府、商铺、集市与居民住宅连接起所有街巷,才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当作为城市交通最小单元的胡同形成后,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字,这个名称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叫响了,叫开了,它就代表了这条胡同在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通信、探访、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同时也是作为与其他胡同相区别的依据。保定胡同的名称,从元代张柔建城开始一直都是靠人们口头相传,政府记录在案。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那是1918年才开始的。

  胡同的名称一般都反映出所在区域的显著特征。所以保定好多胡同都是用一个显眼的、有名的或形象的标志来命名的。早年间最显眼的、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城门、衙署、庙宇、祠堂、府学、河流、水井了。以城门为名的。如:西门北马道、西门南马道。以历代衙署为名的。如:总督署前面之街称督署(民国时为省府)前街,保定府署前面一段称府门口,再往西因是按察司驻地,故称臬司街,清末衙署改提法使司,街名随之改为提法司街。原清苑县署住地之街称旧县街。源于寺庙得名的胡同,如:三皇庙街(今体育场街),就是因为该街西头路北有座三皇庙。城隍庙街是因该街北头有座气气势宏伟的城隍庙。

  关岳庙胡同也是因为胡同东侧紧靠曹琨重修的关岳庙而得名,类似这样的胡同还有灵雨寺街、九圣庵、白衣庵、达五道庙街等。以地形、胡同形状特征为名的如:轳辕把胡同、茄子胡同、扁豆胡同、枣儿胡同、布袋胡同(后雅化为博爱胡同)、墙缝胡同(后雅化为翔凤胡同)。以方位命名的,如: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南一胡同、北一胡同等。以井命名的,如:单井胡同、双井胡同、胡家井、井儿胡同等。以姓氏命名的,如:梁家胡同、大小纪家胡同、唐家胡同。以河命名的,如:南河坡、北河坡、西河沿、东河沿、紫河套。

  以同业者聚居地为名的,如杀牛胡同(雅化为沙牛)、杀猪胡同(雅化为撒珠)。以历史名人居住地命名的,如帅府胡同(元代都元帅张柔住地)、相府胡同(清代直隶巡抚于成龙曾在此住,因他领过太子少保衔,有相位之称)、大夫弟、国公街(明代刘阁老居此)。以传说中明代住有两文、武官员的街,而称文武胡同。以纪念战国时燕昭王拜大夫郭隗为师,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并设驿站的街,名为金台驿街。此外还有一种让人回味而有趣的“三山不显,四水不流”为名的传说。三山指大梁山、小梁山和泰山行宫:四水指东北隅的东大坑和窝窝头坑、东南部的南河坑、西南隅的西河坑。虽有山字,但不是山,是街名,虽有水但不能流,而是水坑。

在西大街万宝堂对面有一条十字形胡同,叫秀水胡同。北通市府前街,西通永华北路,路长320余米。解放前该胡同驻有老保定俗称的“信局子”——保定邮政局,路东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司令官宋焕章祠堂,另有蚨兴银号、天昌银号和义恒昌银号等,成为见证老保定的经济缩影。关于这条胡同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清代嘉庆年间,这条胡同只住着两户人家,胡同东边的一户姓丁,胡同西边的一户姓贾,当时人们就叫它丁贾胡同。丁家大少爷在北京城里做官,手中有权有势;贾家大公子在北京城里开一座大钱庄,家中富丽堂皇。两户人家都是有名的朱门富户,一东一西,隔街相望,彼此互不来往。那工夫,这条胡同只有三尺来宽,行人不能并排走,车马不能对面行。

  有一年,丁家翻盖房子,把房基向西展出了一墙,使本来就窄小的胡同显得更加狭窄。贾家知道后火冒三丈,厉声质问道:“你们这样做,也不怕别人戳脊梁骨吗?”丁家依仗自己的权势,毫不示弱:“那是官道,与你有何相干?”两家互不相让,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丁家打破了贾家的鼻子,贾家抓破了丁家的耳朵。

  官司打到保定清苑县,县官一看状纸,心想:丁贾两家都是有钱有势、财大气粗的主儿,谁也得罪不得啊,弄不好,连这纱帽翅也得搭进去,不敢受理此案。丁家一看,县官不敢过问,就连夜把状纸寄给了在北京做官的儿子,要他给丁家撑腰。丁家大少爷接到状纸反复观看,觉得乡邻之间,为一墙之争伤了和气,太不值得,于是就挥笔在状纸上题诗一首:

  “两家相争为堵墙,让他五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是当年秦始皇?”

  丁家接到回信满心欢喜,打开一看,不由一愣,经过反复琢磨,觉得很有道理,满肚子怒火顿时烟消云散。第二天,他把墙基向里挪进五尺,并主动向贾家表示歉意。贾家一看很受感动,当天下午也将墙基向里挪进六尺。这样,原来三尺来宽的胡同,一下子展成了一丈多宽,车马行人,畅通无阻。直到今天,这条胡同也还有一丈多宽,据说,就是当年丁贾两家各自向里展出来的。保定人赞赏这种礼让之举,便称它丁贾胡同。至于臭水胡同一说,源于胡同东侧一条排泄城内生活污水的明沟,天气一热,蚊蝇孳生,臭味四溢而得名。清同治十年(1871)修了下水道,将明沟改成暗沟,且改名秀水胡同。

  兴华路西口往东北侧有一条长近400米的南北街,北通裕华路,叫史家故址庵,胡同中段向西通唐家胡同,紧靠胡同东口路北有座白衣庵。此胡同除本名外还曾称史家修、释家庵、西白衣庵,一般百姓又叫它十家姑子庵。一街多名在保定老城区街巷中较为少见,但这些名字都跟这座白衣庵紧密相关,因为它供奉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直为人们所信仰。在保定城内,白衣庵该是旧时仅次于五道庙、关帝庙的庙宇,人们便用方位加以区分。位于琅瑚街中段路北的,叫北白衣庵;南白衣庵则在穿行楼南街中段向东至国公街小巷路北,该胡同就叫南白衣庵;按其位置,史家故址庵便叫做西白衣庵。白衣庵为佛教庙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简称“释”,佛教也称“释”家,因此又得名释家庵。释家庵南北街和西胡同,大小宅门也就是十几个,这该是民间俗称“十家姑子庵”的由来吧?至于史家修,是说明代史家舍宅基修庵的史实,当是街名由来的重要依据。从中可见小街变化的历史沧桑,更说明随着城市建设,街巷一直在不断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1969年改为史家街,1981年复名史家故址庵。

  后平嘉胡同东西走向,西偏北,东偏南,西起北大街,东至中华路。明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康之变”时,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跟随朱棣作战有功,封为副千户,赐姓平,兄名平毅良(原名不言不花)、弟名平毅清(原名不忽尔),二人分住前后街,故名前、后平家胡同,后改为前、后平嘉胡同。中平嘉胡同因位于前、后平嘉胡同之间得名。

  东西走向,东起东升街,西至中华路,相传明代曾有文武官员驻此,故名文武胡同。

保定胡同几大趣

  趣一:三“山”不显,四“水”不流

  望文生义在判断保定胡同中,往往会闹笑话,例如,“小梁山胡同”中,一座山都看不见,哪怕是假山;秀水胡同里,紫河套胡同,根本没有水流。

  趣二:以形取名

  保定城区中,一些胡同的名称来历,根本没有什么深奥的历史根据,而是直接了当的根据胡同的形状取得名称,比如“辘轳把胡同”,因为一条胡同中央有一段长约5米的转弯处,整条胡同俯瞰酷似过去自汲井用的辘轳把,所以就称之为“辘轳把胡同”。有比如“裤衩街”,名字有点俗,可是如果到过火车站附近的裤衩街你就会发现,一条不算狭窄的胡同,在向西方向上,斜分出两条分支,“人”字型排列,难道不像裤衩么?

  趣三:孪生胡同众多

  保定老城区的主要干道方向都比较正,加上过去干道少,所以形成了一些南北对成东西呼应的孪生胡同,比如前平嘉胡同、中平嘉胡同和后平嘉胡同;串行楼南街VS串行楼北街;省府前街VS市府前街(相隔甚远,但名称对称);白衣庵VS青衣巷(一个东南一个西北,遥相呼应);大金线VS小金线;大钟树VS小钟树。

  趣四:谐音误读 将错就错

  保定话发音,总有一些音节容易混淆。这一点,在胡同名称上,也有所体现。

  现在的新北街,在解放前叫“羊叔胡同”,解放后被称为"杨淑胡同;原红星路派出所后的“撒珠胡同”,被很多人误读为“沙珠胡同”,同样,“茂跃胡同”也被多数老保定读为“冒烟胡同”。

  趣五:贵气十足

  如果在北京生活一阵子,就会发现,北京虽然有名字巨好听的胡同,如“百花深处胡同”,但是很多胡同的名字听着特别苦,如冰窖胡同、苦儿井胡同等。保定名字苦的胡同很少,倒是不少胡同的名字充满了富贵气,如琅瑚街、相府胡同、国公街、将军庙、金线胡同等。

  趣六:丁字口遍布

  不止一位老保定说到保定胡同中到处都是丁字路口。至于为什么这样,解释各不相同,一说为保定过去城市功能为防御入侵,而丁字路口就是为了方便巷战;二说为丁字路口不会堵车,便于交通。

  趣七:植物为名

  和北京众多以动物名称命名胡同不同,保定不少胡同的名称,都和植物有关,如枣儿胡同、菊胡同、四棵槐胡同、花椒园、茄子胡同等。

  解放前,穿行楼北街,即大慈阁前街,是保定东城最大的菜市场。每天一早都有附近的市民涌入菜市选购当天的蔬菜。

  每天天不亮,保定四郊的菜农、养鸡户和白洋淀(安新)的鱼贩即进入这条街道摆摊。像今天的农贸市场,他们差不多都已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大体是,在大慈阁的坡下,路东为鱼市,一排盛鱼和其他水产的带梁木盆直排到汇春局的胡同里。路西,沿坡一排装鸡、鸭、鹅的竹皮笼子和蛋筐排到坡西的小杂货铺门前。往南,街的两面就是各种应时蔬菜的挑子了。由于是长年的菜市,路东还有多家铺面菜商,早市过后,整日供应。除一般蔬菜外,还出售水发海参、水面筋、炸面筋泡、南豆腐、竹笋、玉兰片等。

  街的北头,在通向北大街、东大街的大慈阁旁的小胡同里,路西是大慈阁石基东墙,无坐商;路东,第一家为羊肉铺,依次有水产店、猪肉铺、菜站等。

  大慈阁前街的南头,还有一段粮食店。再南,直至穿行楼下,为鸟市。每读《红旗谱》冯兰池逛鸟市,即联想到此。其间,还有买蚂蚱、担丈勾之类昆虫的孩子,穿梭于鸟市之间叫卖。他们多持一个两头以粗铁丝撑起的面布口袋装“货”。

  大概到上午10时左右,菜挑和顾客陆续散去,大街才渐渐安静下来。

  保定城内穿行楼东街与东大街之间夹有一条长150余米,同一走向的小街,因街中建有一座火神庙,而得名火神庙街。随着城建突飞猛进的发展,火神庙及其传说和其他许多古街老巷被湮没在楼群之中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所幸在大慈阁小区中,火神庙、撒珠胡同、贵显胡同、沙牛胡同、穿行楼东、福兴里等老街、胡同的旧址走向,以区内通道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他小区也有不少类似情况)。

  琅瑚街位于原城隍庙往东至北大街二道口,与前平嘉胡同西口斜对,中段南通紫河套,北通福盈,路长340余米,它的得名和街西口与城隍庙毗邻的土地祠大有关系。若问土地祠建于何年,由谁所建,这与当年的张柔有关。张柔原为金朝将领,以后被迫降蒙古,金贞右元年蒙古军攻陷保州,屠城三日,文物古迹、房屋建筑尽毁,保州移治满城。后来张柔成为蒙古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他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将保州治所回迁。在残留的废墟上重建保州城时,共建寺、庙、祠、观、庵等数十座,其中就包括土地祠。他之所以建土地祠是因为对土地的崇拜源远流长。从敬奉“后土”到“社神”进而到“土地神”无不表明人们对土地的敬重。沿袭到明代时,由于朱元璋对城隍的大力推崇和加封,城隍步步高升,“土地神”就降为城隍的下属。 

  拜祭土地神,在民间已成为深入城乡的民风民俗。而土地庙(祠)则是城乡必有的祭祀场所。连衙署内也建有土地祠。明代以后,也许是土地神的形象和“级别”随着朝代更替越来越小,土地庙的规模也相对来说越来越简陋,大多是一间孤间小庙,内供奉泥塑的土地神像,还有的村仅有一座像现在电话亭那么大的小庙,没有神像,只是一小长条木牌上书“当方土地之神位”。 

  唯独保定土地祠与众不同,一是建于元代而且规模大,二是为官方祭祀之处。它座落在琅瑚街西口,坐北朝南与城隍庙相邻,原有三套院落,三楹大殿和属配厢房。大门两边左有石狼,右有石虎,狼虎街之名源于此。1918年雅化地名时,以谐音改为琅瑚街,清同治十年(1871)直隶总督李鸿章在这座土地祠里,办起了直隶官刻印书局,除印刷《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县志外,还承印莲池书院课艺、私人撰著及承印各省分担的《四库全书》等,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流传做出了贡献。可惜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十九日,英、法、德、意侵略联军攻陷保定府,驻北城的德军占此,竟用这些珍贵的书版当柴烧,统统付之一炬。这页可耻的历史,保定人民没有忘掉。

  延寿寺街中段曾有条向东通往永华北路的胡同叫半亩园,路长120米,保定解放后这里的整体建筑卓然有序,西口南北仍有几处保留着高大门楼的宅院,虽经岁月沧桑外观已显破旧,但那门前的石狮,规整的房舍,依稀可见往日住户的身份和地位。路南一家院里有座庭院,约半亩大,除广植花木还砌有假山,这便是“半亩园”确切的得名由来。 

  路北那座半塌的大门,是显赫一时的两江会馆旧址,这是载入中国近代史的一处纪念地。具有珍藏价值的历史文物“棉花图”,即保存于此地。保定解放后,移入河北省博物馆。1904年前后,爱国志士吴越来到保定,创办两江公学,宣传反清排满;1905年2月,以“开通民智,提倡学术”为宗旨,创办《直隶白话报》,名曰报纸,实为综合性半月刊,这是保定历史上第一份报刊。“七·七”事变前,此处办有培英小学校,日伪时为保定警备司令部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为驻军某部家属院。如今这条胡同已融入新建的双彩小区中。

  紫河套位于城隍庙街和原杨淑胡同之间,是一条路长近200米的南北向街道。这条多岔的小巷曾吸引过保定各阶层人士的目光,因为它兼具北京琉璃厂和小市的双重功能,各阶层的人们花不了俩钱,都能在那里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

  紫河套原是莲池经北水门入护城河的排水沟,因沟水呈紫黑色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一年填平河沟,辟为古旧市场。它的兴起和繁荣,跟“打鼓的”这一行业相关。

  “打鼓的”便是走街串巷,收买故物旧货的人们。因北京干这一行的,都用带头的竹片,敲打手握的皮鼓,专收珍贵物品的打硬鼓,只买日用杂什的敲软鼓。而保定收值钱东西的不打鼓,只吆喝“珠宝玉器,金银首饰,硬木家具,名人字画的,我买”;只购家用杂物的,则挑一副荆筐,手摇碗口大的带把皮鼓,但人们还是叫他们“打鼓的”。他们收购来的旧货要集散,要销售,于是紫河套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经营故物旧货的店铺、地摊,很快兴旺起来。既是古旧市场,凡是旧物就无所不有了。

  由淮军公所东口、唐家胡同南口与兴华路西口交汇处往南,是一条弯曲的小街,路长210米。过去这里曾有一座坐西面东的庙宇,先称“铁面五道庙”,后改称“铁面将军庙”,故称此街名为“铁面将军庙”。早年此街东侧多是大小不等的水坑、洼地。往南向西可通希寺胡同,向东沿坑岸可行数百米,与东上坡的干草林、米家胡同、西关帝庙街等小街小巷相连。这片水坑又称“西河坑”,是保定“三山不显,四水不流”的四水之一。在历史上都是长年积存雨水,可回灌、补给地下水的水坑。1939年4月,日本侵略军在铁面将军庙往西拐弯处的南边洼地上,建立国际运输株式会社营业所,拥有日、美制汽车65辆,从业人员120人,日本人占1/3,垄断保定市及各县运输业。当时这一带一度繁华几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为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肃奸”委员会驻地。铁面将军庙最南端,便是如今仍保留原貌的一段古城墙。1954年扩建成新路,命名立新街。1981年复名铁面将军庙。

  椿树胡同是古城保定的一条老街道。椿树胡同原来分为大椿树胡同和小椿树胡同。大椿树胡同为南北走向,抗战胜利后叫太平街,解放后改名为中华路。小椿树胡同解放后就改名为椿树胡同,一直延续到旧城区改造。该胡同在东大街北边和东大街平行,长不过百米,宽约四五米。胡同的西口与中华路成丁字相交,东口向南为双普胡同,向北为塘坊胡同。解放前东口是个宽阔的大坑,名为东河坑前坑,旁边有块宽敞场地,胡同口南侧宽敞地段有口古井,井的西侧有三棵一搂粗的椿树,该胡同名是否和树有关不得而知。

  大安市胡同和小安市胡同地处兴华路东段路南,两胡同东西夹峙今保定二中。小安市胡同居东,长160多米,较窄。大安市胡同居西,是一条直街,长130余米,略宽。这两条胡同原称大、小南寺胡同,南寺即永宁寺,俗称南大寺,为宋代初建,明代重修。两条胡同后以近音字改为大、小安市胡同。

  1900年8月,英、法、德、意联军侵入保定,因永宁寺曾是义和团拳场而遭毁。1903年袁世凯为恭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谒西陵来保,将寺址改建为行宫。行宫坐北面南,整座建筑大体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其中后部是休闲大院,以戏楼为中心,楼前一条东西向曲折贯穿的小河,中部开扩成池,池中建一石舫。院中的戏楼建在二米高台上,富丽堂皇。负责工程的官员为讨好慈禧,绞尽脑汁在戏楼顶上设计了一个独具匠心的木雕装饰“莲叶托桃”。生性多疑又反复无常的慈禧看戏时发现这装饰,立即触动了“庚子之变”离京连夜脱逃的情景,认为这是特意对她的讥讽,于是大怒,想斩杀有关官员,但又考虑到自己的尊严,于是一阵雷霆之后,不了了之。

  关于“莲叶托桃”还有一种传说:一名施工老工匠,对为慈禧修建行宫非常气愤,于是巧妙构思雕刻了寓意深刻的“莲叶托桃”,用来讽刺慈禧的狼狈形象。可慈禧没有觉察其意,反而十分高兴,当即赏赐了工匠。可惜这戏楼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了。如今这段历史传说只有在莲池内借喻“莲叶托桃”改建的亭子顶得以印证了。

  慈禧行宫在民国初年由曹锟第三师驻入,1935年原东北军进驻,1937年五十二军第二师郑洞国部驻此,1938年保定师范迁入,1946年保定中学迁入。保定解放后由保定二中占用,此后经陆续改建,至2000年,行宫建筑基本拆除,仅留主殿及侧配殿,以表行宫遗迹。

  保定中华小区一带原是一片五巷连通的街区。其中西临北大街,北连王家楼的便是四棵槐,一条长近400米的小街。此处中间原是大河坑,因明代有四棵高大的古槐而得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填平河坑,后由槐茂酱园据此盖起作坊。这条小街周边有前平嘉胡同、王家楼、公德胡同、胡家井、扁豆胡同五条小巷连通四棵槐西连的公德胡同,长100多米,曾名嘴巴子胡同。原来这条胡同宽仅容一人通行,一次有两人对面走来,其中一人趾高气扬横膀而行,气得对方打了他一个嘴巴,从而得名。后来,经过两侧邻里协商,各宅户都让出二尺,才形成以后宽近二米的胡同。为颂扬美德,改名公德胡同。四棵槐北连王家楼,长近百米,街东段路北有清同治初年王东序建的私宅,宅内建有一所楼房院。王家乐善好施,慷慨地将楼房院辟为私塾,免收学费。邻里赞其义举,就把此街叫做王家楼。

  四棵槐南通的胡家井,东西走向,路长百米,因街中曾有胡氏所打一井,以卖水为生而得名;扁豆胡同,南北走向,路长160多米,原称扁担胡同,因其街行弯曲成扁担状而得名,后更名扁豆胡同。如今这片胡同密布的街区已在1999年城建统一规划中,建成新楼密集的中华小区,不复有原来的格局。

  保定市体育场街,原称三皇庙街,五十年代以前街成“L”形走向。东至唐家胡同口,南至多祥街,两段交合处有一座坐北面南,建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的三皇庙,庙前是南北长40多米,宽30余米的广场,广场南端建一略靠西斜对庙门的戏楼(古城庙前建有戏楼的有三,另二座是城隍庙和火神庙),唐家胡同街口建有四柱三楼过街牌楼。1955年环城西路南延展宽,将寺庙及门前戏楼拆除,街道也随之易名。

 

 

感谢《保定地名文化》一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