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涛骇浪!解码二战战术之两栖登陆藏玄机

 3gzylon 2015-08-21
2015-08-21 07:43: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李振广 责任编辑:刁炜

核心提示: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德国,在登陆战方面也算“能攻善守”,然而当其遇到“膀大腰圆”的西方盟军后,所谓的优势便荡然无存。

参考消息网8月21日报道 (作者:李振广)二战是典型的洲际立体作战,战场横跨4大洋5大洲,两栖登陆因此成为常态。据统计,二战期间平均每3天就有一次两栖作战,每个月有一次大规模登陆行动,各参战国实施的两栖登陆累计超过600次!本文将从登陆、抗登陆和筹备3方面为大家一解两栖战术的玄机。

日本:苦心筹划30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本地处海岛,为满足扩张需要,其对于海外投送兵力一直高度重视,不断摸索新的手段和方法。甲午和日俄战争期间,日本陆军依靠向民间征召“御用船”来运输兵员、物资。一战爆发后,日本从英法联军发起的加里波利登陆战中得到启发,旋即将从海上入侵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列入未来作战计划,同时着手登陆舰艇的研制,先后生产出排水量6.5吨、15.5吨和20吨的各型登陆艇,分别可搭载士兵35人、60人和70人。图为描绘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在舰炮火力掩护下乘船登陆进攻旅顺的画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些登陆艇装有三菱重工的60至150马力水冷高速柴油机,采用螺杆式推进器,以便适应中国江河泥沙淤积、滩多水浅的特点。速度快、防护好,而且能冲上岸,免去了士兵们涉水的体力消耗和伤亡风险。图为描绘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装备的11种舰载登陆艇的画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日军仍采取“先从大船放下登陆艇,再让步兵顺着船舷攀爬绳梯棕网换乘至小艇”的传统登陆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危险性大。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日军曾在太仓等地登陆,迂回到中国守军背后。但此役中,面对力量薄弱的对手,日军却未占到多少便宜。原来,当时参战的日军运输舰船大多没有起重机,运兵船只能在长江口换乘,然后曳航至登陆地点。靠近滩头后,由于运兵船吃水较深,日军11师团的5000多人不得不涉过齐胸的江水抵达岸上。而一到滩头,他们就陷入与中国守军的苦战中。图为一战期间的1914年9月18日,日军从崂山湾登陆,从侧面袭击驻青岛德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时,日军掩护登陆部队的有第3舰队的10余艘战舰和大批飞机,兵力、火力均居绝对优势,而中方则为训练和装备都很差的保安团及民众义勇军。即便如此,中国守军仍冒着日军猛烈海空炮火奋力抵抗,坚守前沿阵地达半小时,杀敌三四十人,击沉日军机动船3艘。别小看这半小时,后来盟军发起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时,在战斗最惨烈、地形最不利的奥马哈滩头,其突破德军由重炮、地雷、各种障碍物和坚固工事所组成的防线,花费时间也不过1个小时。图为淞沪会战期间,日本装甲巡洋舰“出云”号在上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孙子兵法》云:“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注:济通渡)而击之。”可见从古至今,坐着船冒着箭矢砲石、枪林弹雨朝岸上冲都不是件容易事。“一·二八事变”后,吸取教训的日军加紧研制了满载排水量8600吨、吃水约5米、能装载37艘大小登陆艇和2000名士兵(注:若减少人员运输,则可搭载12架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的专用登陆舰“神州丸”号。“神州丸”前后各装有30吨级和50吨级的大型起重机,战时可将登陆艇连人带艇直接放到近岸海域实施快速突击。图为1937年8月23日淞沪会战期间,准备从吴淞口登陆前的日军士兵在军舰上合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37年11月淞沪抗战末期,美国海军陆战队驻上海情报官维克多·克拉鲁克曾在金山卫近距观察日军登陆艇,发现后者“平头尖尾”,方形艇艏向上向前探出,尖锐的船尾拖在后面保持艇身平衡。而最令人惊讶的是,日军登陆艇可以直接抢滩,其平直的艇艏是一块挡板,抢滩后可放下用作人员和装备下船的跳板,日军冲上岸时,连鞋都不会湿。克鲁拉克后来在向总部递交的报告中称,日军登陆艇技术领先美国好几年。但此后4年时间里,他的警示并未引起美军高层足够重视,直到1941年底,日军在“珍珠港事件”后开始横扫东南亚,取得一个接一个两栖登陆战的胜利,美国人才恍然大悟。图为二战时期日军登陆艇的模型,可以看出其吃水较浅,艇艏挡板可放下作为人员、车辆登陆的跳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另外,二战期间日军实施的大规模登陆战往往有一个特点,即很少“硬碰硬”,而强调避实击虚,目的在于绕开对手坚固设防正面,而通过奇袭式的侧翼登陆行动,形成多路夹击敌军之势。例如,日军选择金山卫一带作为登陆区,一方面在于后者是中国军队防线的薄弱环节,但更重要的还因其适宜大兵团登岸且便于向纵深发展。日军侦察发现,金山卫地区可容纳3个师团左右的兵力同时登陆,且当地有3条公路、1条铁路通往上海和杭州,并扼守着经太湖南面通往苏皖边境和南京的交通要道。事实证明,日军分头登陆吴淞口、金山卫后,使中国军队三面受敌,整个防线随之瓦解。图为淞沪会战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日军分别从南(金山卫)、北(吴淞口)登陆,对上海地区中国军队形成3路夹击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