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公认的清朝政治家和书法家。山东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据史书记载,刘墉机敏绝伦、忠君爱民、正直不阿,算是一个清官。当下清宫戏盛行,刘墉也因此为人所知。不过,清宫戏向来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刘墉其人,早已被刻画得面目全非了。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刘墉是清代乾嘉年间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在乾隆朝先后任知府、巡抚、左都御史、尚书、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在嘉庆朝,他又因向乾隆帝要回传国玉玺及协助清除和珅而受到嘉庆帝倚重,成为大学士兼太子少保,有“定册元老”之称,权力和地位居汉臣之首。 关于刘墉,首先要从他的家族说起。 家世显贵,一门三公 刘墉身世于山东诸城刘氏宗族,这个宗族是其时的名门望族,经过科举走上宦途的人许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凉勇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品性复刚毅,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死后朝廷赠谥“文正”,这是古代对于文官的最高称誉,历史上范仲淹、耶律楚材等名臣身后才有此谥,有清一代,得此赞誉的也不过八人而已。 刘墉成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遭到杰出的教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问的渊深。但刘墉在30岁之前都未有参与科举考试的记载。直到乾隆十六年,才以恩荫举人身份参与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身世,并在一年之后授翰林院编修,自此正式踏上仕途。 宦海沉浮,外任流离 可以说,刘墉是在刘统勋的光环之下长大的,即使后来他官至一品,皇上称赞他的品行时仍说,“有乃父之风”。有这样一位父亲做榜样,自然是刘墉之幸,但虽说享受到了恩荫,却也受到了牵连。乾隆二十年十月,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也受株连。不过,乾隆皇帝最终网开一面,没有过多为难刘统勋,刘墉也因此“宽释”,被放到外地为官。比如,广西乡试正考官、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等,都是地方官员。虽然此时的刘墉多有兴除利弊的工作,但还是在清朝政治中心之外。 1773年,刘统勋病故,刘墉服丧,丁忧三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刘墉丧期满还京,他的仕途才予以改变。乾隆皇帝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确实可用,诏授刘墉为内阁学士,入职南书房。57岁的刘墉第一次获得从二品的官职,留在京城的时间多了,才慢慢有了与皇上逗嘴、与和珅斗法的机会。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其间,刘墉既做京官,也在外地做过官,比如,江苏学政、吏部右侍郎、湖南巡抚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 展露头条,仕途转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国泰案”可以说是刘墉仕途的一个转折点,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刘墉与和珅的第一次交锋。这一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纵营私,所属多亏空。”刘墉奉旨同和珅一起赴山东审理此案。然而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一路拖延时间,而国泰知道自己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此案一结,刘墉算是为山东的老百姓们做了件大好事,后来他在此案中不畏强权、秉公办案的事迹被写进了通俗小说《刘公案》,让他的声名在老百姓之间传播开来。而此后,刘墉也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工部尚书等职位,并任上书房总师傅,仕途由此顺畅了起来。 人生转折,油滑处事 乾隆皇帝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他把一切荣誉归于圣主,自夸“十全武功”,他的身边不需求名臣,而只需求忠心就事、以皇帝的对错为对错的奴才。乾隆皇帝聪明过分,使得大臣们只好装糊涂;乾隆皇帝好名太甚,使得大臣们只得“平凡”。再加上其时朝堂上宵小盘绕,和珅弄权,勾通翅膀,操纵朝政,排挤异己,耿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乾隆问和珅,你是做忠臣呢,仍是作奸臣?和珅答,我不做忠臣,也不作奸臣,我要做的是让您快乐、逗您开心的弄臣。成果乾隆对和珅的答复很满足。这个情节很可能仅仅出于编剧的一种想像,但应当说,剧作家对乾隆心态的掌握是比拟精确的。 所以朝中的刘墉与外任的精明能干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锋芒看不到了,干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刻间的刘墉更多体现出的是诙谐和油滑。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然而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作风并未改变。在嘉庆元年禅位大典上,乾隆帝未带传国玉玺,传玺给新君嘉庆帝的仪式难以进行,在场的大臣们害怕得罪乾隆帝,不敢向其明言,只有刘墉挺身而出,向乾隆帝追回玉玺。 查办和珅,安抚人心 刘墉人生最大的辉煌,乃是在嘉庆朝查办和珅案。 嘉庆四年三月,刘墉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奉旨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但在处理和珅时,刘墉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还曾为和珅向嘉庆求情,以保其全尸。和珅下狱之后,清廷官员纷纷上章,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但此时刘墉却表现得十分宽容,也是为了考虑先皇脸面,他请求赐令和珅自尽,保其全尸。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刘墉是饱读史书之人,他自然明白,历史上的任何酷吏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清廉辞世,寿终正寝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刘墉在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的当天,他还到南书房当值,晚上曾设宴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 ”。《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解脱之意。如此看来,刘墉也算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了。 刘墉去世后葬于原籍,即今山东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村。不过,早年墓碑被毁,墓被挖开,据后人记载棺内完好的只有端砚一方,笏板一个,玉佛一尊,名章一枚,朝珠一串;腐烂的旌旗一面,官顶一个。对于一个宰相而言这些陪葬品的确是少得可怜,但这也确实证明了刘墉一世清廉。些年,山东高密市政府在原墓地重修刘墉墓,并为其立黑色花岗岩墓碑。 文学宰相,名垂千秋 诸城刘氏,诗书传家,即使到了乾嘉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因为家学功底深厚,刘氏家族中知识渊博、学问精深者代不乏人。刘墉就“熟于《史》《汉》,博通前人诗书文词,尤精于内典,傍及说部”。他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刘墉一生,文化上名传后世,政治上几番风雨,最终却屹立不倒,可称国之栋梁。虽然未能位极人臣,后世仍以“宰相刘罗锅”称之。其实据看到刘墉遗骨的人说,他腿骨极长,生前想必高大威猛。再者说,清代科举入仕者,才貌皆不可缺,罗锅之说当时附会,可能只是因为其身材高大却喜好读书,故有驼背之嫌。而且,最初称刘墉“驼子”的乃是嘉庆皇帝,其时刘墉已是耄耋,自然弯腰弓背了。 但无论如何,刘墉是有清一代汉人大臣,文化学者的典范,虽然并非清朝第一人,但他的名字也足以彪炳千古。有人参拜刘墉墓,写下诗一首: 少听刘公廉,半百吊石庵,千秋埋铮骨,长抱残玉眠。 这四句诗,当是刘墉一生的写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