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 南京

 憨痴呆 2015-08-21

对南京,有种欲语还休的情愫。

一方面,这里是我祖父从军、父亲度过高中时代的地方。父亲至今依然想念新街口、中山东路、水西关,还想重逢那些他青少年的时光;另一方面,南京对我又是陌生的,算起来我到过三次南京,一次是大学实习,另一次是9年前带女儿去玩,这次是出差。三次踏上过这片土地,依旧熟悉而陌生。

这座六朝古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可以揣摩、可以凭吊,也可以悠然遐想。。。此行南京,短短两天,惊鸿一瞥,自然什么都不敢妄评,仅将我所见所闻,略加描述,也算不枉此行。

 

顺便一提,南京今年8月承接亚青会,明年8月接着青奥会,到处大兴土木,纵观整个城市基本成了个大工地。

 

 

 

一、南京话

如果没到过南京,没听过南京人说话,张艺谋拍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估计您总看过吧?那里边纯洁的的女中学生和烟花巷里的女子们说的,就是南京话。有人说,南京话土的掉渣,上海和南京相聚并不遥远,为什么上海话听来那么洋气?实际上,穿越一下,南京话还是很吃香的。

您还别不信,据史料记载,南京话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金陵雅言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并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加之六朝以来汉人文化上的优越意识,清代中叶之前历朝的中国官方标准语均以南京官话为标准。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所传授和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

 

 

 

 

 

 

 

二、中山陵

第三次到南京,也是第三次到中山陵。这次的一大变化是,过去要门票,从2011年起中山陵免票。

应该说,中山陵宏伟的气势,的确不愧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之称。

南京地貌上的的气势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钟山,风雨、虎踞、龙蟠。。。恰巧我们这次就住在玄武区的龙蟠路。

中山陵是一座历史逾80年的建筑群,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印象深刻的是从中山陵的牌坊开始上祭堂,要经392级台阶,宽阔而宏伟,气象万千。从下向上仰望,每级台阶历历在目,清晰异常;但上得8个平台后向下俯视,只看得到8个平台,见不到每级台阶,真是神奇。

风雨天,可出行的人还是不少,看打扮、听语言,海外和台湾的游客不少。我们团队拍合影时请一个女孩子帮忙,一开口才知是个美国的ABC,黄皮肤、中国人长相,但不会说中国话。

 

 

 

 

 

 

 

 

 

 

三、夫子庙&秦淮河

提起秦起河,“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似乎一直伴随了近两千年。如今,秦淮河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韵,大概只能从朱自清先生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揣摩当年秦淮河的风采了。

由此,我们从傍晚从中山陵出来到达夫子庙,用过晚餐,溜达到秦淮河一带,也算是恰逢其时。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六朝时名门望族聚居于此,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

以夫子庙为中心,有不少景点,比如乌衣巷等。上段提到的句子,就是刘禹锡的《乌衣巷》,那是后两句,前两句为“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俱往矣。还是看看今日的夫子庙和秦淮河桨声灯影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