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正丰教授骨伤科学术思想

 寂寞在繁衍 2015-08-22

龚正丰,生于1940年,上海市人,1966年毕业于苏州中医班,深得岐黄之道。后又先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上海伤骨科研究所、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西医骨科。可谓融中汇西,衷中参西。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中西医结合会副理事长等。迄今已临证四十多年。先生工作认真,治学严谨,善于探索,与时俱进。学研俱丰,多项课题获省部级、省厅级科技成果奖。先生有着丰富、独特的骨伤科临床诊治经验,擅长运用中医中药以及骨伤手法、有限手术治疗诸多骨伤疑难杂症,在省内、国内均有较高声誉。

一、“一体二翼”的发展中医骨伤科的学术观点


对于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必须把中医骨伤科的理论体系和丰富传统经验、流派特色以及正骨手法、古方作为主体认真整理,挖掘研究,加以继承,同时要努力在继承中,注意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的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借助二翼不断发展创新,使中医骨伤不断在新的高度上腾飞。“一体”强调的是主体必须是中医骨伤科的理论体系和丰富传统经验及流派特色。而不是其它如所谓的“中医西医化”异化的中医骨伤。“一体”强调的是中医骨伤科的继承性,中医骨伤科的发展一定不能离开继承,没有继承,中医骨伤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是中医骨伤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中医骨伤科的发展。继承的意义在于中医骨伤科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精髓,始终围绕着中医骨伤科的优势特色来发展。“二翼”强调的是中医骨伤科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我们要继承传统优秀的东西,但我们不能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中医骨伤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一定要与时俱进,一定要接受一切有利于这门学科发展的东西,否则就难以进步。先生认为最能促进中医骨伤科发展的主要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中医本身就脱胎于传统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与中医骨伤科相结合是中医骨伤科的优势和特色。如先生临证时根据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症状、病人。而是不仅把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把人与社会、自然联系起来。


二、标本同治的辩证思想


标和本在中医理论中是一对辩证关系,标是本的外在表现,本是标的内在本质。本决定标,标反映本。先生在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上,吸取前人的经验,提出标本同治的辩证思想。即在辩清标本的基础上,用药既照顾到治标,也兼顾到治本,双管齐下,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痛苦,使得治疗用药事半功倍。但标本同治不是不分主次,堆砌药物。而是根据病情、病期等的不同有所侧重,辩证用药。例如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认为其病因为风寒湿阻,气滞血淤,肝肾亏虚等,先生认为风寒湿阻、气滞血淤为标,肝肾亏虚为本,如在急性期,其主要矛盾在气滞血淤、风寒湿阻,先生则主要用祛风胜湿、活血化淤的药物,如当归、丹参、土茯苓、生米仁、威灵仙、木瓜、防风等。以缓解症状。急性期缓解后,主要矛盾则转为肝肾亏虚,先生则主要用补益肝肾的药物,如仙茅、仙灵脾、生地、知母、杜仲、肉苁蓉等。对于骨延迟愈合或骨不愈合的病人,先生认为早期主要治则为活血化淤,中后期则主要为补脾胃和补肝肾,脾肾两补。先生在多年的临床发现脾胃好的病人疗效也好,先生将补脾胃提高到等同于甚至高于补肝肾的地步,这一思想来源于临床,启发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又被临床证实是正确的。先生标本同治的思想即符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治愈了众多的骨伤科病患。


三、对腰痛病患用药注重补气、理气


中医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能行血,血属阴主静,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滞则血滞,气行则血行。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和肝气的疏泄调达。气为血之帅。先生认为腰痛病人很重要的一个病机就是气滞血淤。但先生临证用药时不是单纯活血化淤,而是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辩证用药,若病人存在气虚,气虚以致不能行血,导致血淤的,则注重补气。补气活血,以气行血。辅以活血化淤中药,双管齐下,获效颇佳。先生补气喜重用黄芪,黄芪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退肿的功效。补气后能以气行血,纠正气滞血淤,或是气虚血淤。若是病人没有气虚,只是由于气滞引起的血淤,则主要理气,理气则常用枳壳等。在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多年的临床经验上,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先生自拟了枳壳甘草汤这一方剂,国内治疗腰痛症常用活血化淤之法,但有时往往疗效不甚满意,先生不从流,不泥古,创造性地运用枳壳来理气活血,从而使得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其组方为枳壳、甘草、当归、丹参、三棱、莪术、黑白丑。枳壳具行气宽中除胀、消积化痰除痞之功效,现代医学证实有消炎镇痛以及松弛平滑肌,从而降低腹压、颅内压的功能,甘草具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并且甘草有类糖皮质激素的功能,对于缓解炎症水肿颇有裨益。当归、丹参活血,三棱、莪术破血化淤,黑白丑利水。如在急性期加用生米仁、土茯苓化湿利水,慢性期则加用山慈菇软坚散积。组方严谨、科学,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良好


四、对腰痛病患擅用下法


先生对腰痛病患擅用下法,认为六腑的生理特点是气机运行,泻而不藏,满而不实,动而不静,以通为顺,也以通为用。腰痛症病人如果大便不通,一方面可以阻塞经络,阻滞气机,加重腰痛病人原先就有的气滞血淤,另一方面也使得胃肠为有形实邪所阻滞,致邪气壅滞。使腰痛病人的疼痛加重,或久治不愈,用药不能得到良好的疗效。先生从西医角度认为腰痛病人如果大便不通,则肠蠕动减缓,肠道内积气积粪,肠管扩张,致腹内压升高,然后引起脑脊液压力升高,椎管内压力升高,刺激神经根,引起或加重疼痛。故先生对腰痛病人有无便秘情况极为重视,认为在治疗腰痛前首先要解决便秘问题,否则极有可能事倍功半。先生临证时若发现病人有便秘情况,常会加用大黄等药。先生认为大黄具有下淤血,破癥瘕积聚,荡涤胃肠,推陈致新的功效。现代医学发现,大黄能够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清除肠道内细菌和病毒,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先生认为使用大黄后,一方面可以疏通肠道,通畅经络,活血化淤,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肠蠕动,从而使得气机通畅,气滞则血滞,气行则血行。以气行血,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临床上常见一些顽固腰痛病人,遍访医家不愈,经先生一下之后,病情大为好转。同时先生也将“下法”灵活运用到其他疾病,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如脊柱骨折,经下法治疗后,荡涤脏腑,有效减轻了后腹膜血肿的压迫,腹压下降,脑脊液压力也同时下降,可以减轻症状,改善全身情况,促进恢复。


五、辩证使用手法的思想


先生认为手法是以手治病的技法,包括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八法。手法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整复移位、宣通散结、剥离粘连,行气血、健脾胃的作用。先生认为采用正骨手法,也应该在辩证的基础上进行,应该根据受伤机制与程度、部位和类型、性别和类型等选择不同的手法,特别是针对骨折采用逆损伤机制的方法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即使是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病不同病期也应该辩证对待,只有适应症选择正确,时机掌握适宜手法运用得当,才能收到良好疗效。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不同的病期要采用不同的手法。不能千篇一律。在急性期,神经根炎症、水肿比较严重,那就不宜使用重手法,否则会使突出物进一步压迫神经根,加重神经根的炎症水肿。在慢性期,考虑有粘连,则可以使用重手法,以促进粘连松解。同时辅以导引,功能锻炼,则可获良效。同时先生在传统骨伤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创伤机制和各种现代实验手段,对传统手法进行改良,以一切从病人的功能恢复为最终目的,总结了一套逆损失机制的正骨手法,具有痛苦少,疗效好的特点。使许多病人即免除了手术的痛苦,又达到功能恢复良好的效果。就龚教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旋转骨折的手法复位经验简介例证:肱骨外髁旋转骨折,此类损伤是由于暴力过大,主要是三组外力:其一,手掌着地时,肘关节呈内翻,尺骨切迹首先将肱骨滑车骨骺的挠侧部分向外上方劈开至肱骨小头骺板处,并延此薄弱部分向外延伸;其二,此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曲,挠小头直接由前下向后上冲击肱骨小头;其三,跌倒时为维持身体平衡,前臂的肘后肌及总伸肌的猛力牵拉,与前两组外力协同作用使骨折块发生有三个轴的典型旋转移位。复位手法是根据上述损伤机制而制定的。首先是使骨折块推挤至肘关节外侧间隙处,继后将骨折块推向肘关节后侧,此时,使肘关节内翻,增大外侧肱挠关节间隙,迅速旋前前臂,利用总伸肌的一驰一张,牵拉骨折块以及手指的推压,使骨折块回纳原来基床,即逆骨折损伤机制的复位手法,而这也是关节内骨折复位的典型方法。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9773706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