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中的另类王府,没有几个人知道

 ever qiuqiu 2015-08-22

???

文/陈开善

图/俞升昇

一个地位显赫的王爷,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寺庙,他们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可是当这位王爷光环退去时,剩下的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寺庙了,那么究竟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普度寺原为明代的“小南城”



北京普度寺,又称“玛哈噶喇庙”,原名“小南城”,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内普庆前巷,始建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据《北京市志稿·宗教志》记载:“普度寺在裹新库北,寺为明小南城旧宫遗址,宫名崇质,明英宗北迁居之,谓之小南城。”

明代两任皇帝的软禁地


由于“小南城”地理位置靠近皇城,建成后一直是皇太子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因此它见证了明朝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明代的“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事件等。这两件事一前后,相差8年。

如果把这两件事,分开单独看,并无生趣,如果联系起来看,颇具戏剧性。先是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战沦为蒙古瓦剌军的阶下囚,英宗之弟朱祁钰(明代宗)在北京匆忙继承皇位,一年后到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当权者帝送还朝廷,被他的弟弟朱祁钰软禁在小南城里以安度晚年,再到明英宗朱祁镇复夺帝位成功(明史称之“夺门之变”),将自己的弟弟明代宗软禁在小南城里。

从这两件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权者得失之间,竟有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不难理解明代宗朱祁钰被软禁后终日郁郁寡欢,病情日益加重,没出百天就死在这里了。

清初“小南城”已为多尔衮的王府


在清军入关(1644年)的前一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病逝。他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帝位,即顺治皇帝。由于当时顺治皇帝年幼无法主政朝廷,孝庄皇太后只好倚重年富力强、实力雄厚的多尔衮,尔后多尔衮得以“皇叔、摄政王”的双重身份总揽朝政。多尔衮进京居住的王府就是普度寺。所以,清初一度将普度寺改称“摄政王府”。

“摄政王府”成为第二朝廷


孝庄皇太后为稳固顺治皇帝宝座,打消多尔衮取而代之的念头,把朝廷中的大小事务交由“皇叔摄政王”多尔衮代行天子之威,甚至代表皇帝行使最高权力的玉玺也交由多尔衮代管。

当然,这也是多尔衮所想要的,用现代管理术语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多尔衮手握大权后,天天进宫上朝也挺麻烦的,他索性把朝廷迁至自己的王府中,在自家府邸里批复奏折和举行群臣参加的御前朝会。任免官员那就方便了,拟好人员姓名和官职,皇帝玉玺往上一盖便可,他觉得有必要就知会顺治皇帝及皇太后,没有必要的话说都懒的说。

这种情形持续了数年之久,致使当年朝廷内大部分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一度淡忘了紫禁城皇宫里还有顺治皇帝的存在,而只记得京城有座威风八面的第二朝廷“小南城”。

乾隆赐名普度寺


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不久被顺治皇帝迫夺爵位,他的王府也被废除。之后,康熙皇帝下令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之后,清乾隆二十年(1755)又重新葺扩建寺,并于次年赐名为“普度寺”。昔日摄政王府大殿被改建为“慈济殿”,并为大殿题额“觉海慈航”。

清末至新中国初期寺庙风光不再


清末至民国年间已为军队或其他机构使用,只有山门、正殿、方丈院等保存较好,其余部分或拆或改,失去原状。建国以后,普度寺地区自然形成一个高密度居民区,普度寺大殿变成了学校的教室和仓库,人为和自然风蚀等种种因素致使这座珍贵的古代寺庙损坏严重,四周的配殿更是不复存在。这座饱经磨砺的普度古寺,往日的风光湮没在了历史的厚重尘埃之中。

如今再视昔日风光


普度寺原来规模十分宏大,现存主要建筑仅有山门殿及大殿。普度寺门前巷口已被修葺一新,整个普度寺位于高台之上,山门殿经过重新翻修,其山门殿的顶瓦为了显现新旧对比,故意修成一半为新修过的绿色,一半为未修过的黄色,以显示新旧瓦片的历史对比,山门殿内现有清代帝王与多尔衮等将军像。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檐共3层,为建筑式中少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