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公元前1036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商丘。周初被封为公爵,国君子姓,为周朝三恪之一,春秋战国十二诸侯之一。 周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即宋国[1] ,都城为商丘,又称宋城或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2] ,以奉商朝的宗祀。宋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3] 。 宋襄公为《史记》春秋五霸之一,他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想代齐作为盟主,但军事实力不强,西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宋国末代国君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强盛起来。他东败齐,南败楚,受到齐、楚大国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齐国、楚国与魏国联手灭掉宋国,三国瓜分宋国。[4] 宋国历史文化名人有宋微子、孔父嘉、宋襄公、叔梁纥、宋文公、子罕、丌官氏、南子、墨子、庄子、惠子等。 历史沿革编辑 西周时期 周武王伐纣,商朝覆亡后,按照分封制的礼法,国家虽 ![]() 然覆亡,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微子启被封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国号宋,都城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4] 以奉商朝的宗祀,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现存都城遗址为商丘宋国故城,面积10.2平方公里。主要城市有商丘(今商丘市睢阳区西南)[5] 、相城(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蒙(今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一带)、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西)、丰(今徐州市西北部)、吕(今商丘市夏邑县)等。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微子启去世后,其后裔担任王朝大臣,为微氏。其弟微仲衍继位。国君传了几代后,即发生内乱。[6] 湣公共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其太子弗父何不得立。湣公子公子鲋祀为此很不满,认为国君位职应该为其兄长弗父何。于是炀公三年,公子鲋祀杀掉了叔父炀公熙,欲立兄长为国君。弗父何以得位非正为由拒绝出任国君,于是公子鲋祀自立为国君,是为宋厉公。自此之后,宋国君位基本父子相承,直到宋宣公打破这惯例,结果由此引发宋国一场内乱。 让国肇乱 春秋初年,宋国仍奉行着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西元前728年 ![]() ,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继位。而在宋殇公时,在位尚未满十年,即为华父督所杀。此一同时,宋国因时常干涉卫国、郑国内政而发生战争。前690年宋国内乱,诸公子纷外逃。 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继位。宋穆公去世后,不立其子公子冯,以忠于兄宋宣公所托为由,坚持立兄子公子与夷。于是公子冯流亡郑国,公子与夷立为国君,是为宋殇公。 宋殇公继位后,大司马孔父嘉受穆公和所托,辅佐殇公,与另一大臣华父督共同执政。两人皆为公族大夫。华父督为宋戴公之孙,而孔父嘉则为弗父何之后。华父督对孔父嘉地位高于己很不满,而且有次华父督见孔父嘉之妻美貌并为这垂涎不已。 由于公子冯在国内有一定势力,而且得到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支持,因此对此非常不放心。由此与郑国发生连年征战,但输多胜少,因此国内民怨很深,华父督利用此形势,即散布谣言,说大司马将要再次对郑用兵。于是国内发生骚乱,华父督趁机袭杀孔父嘉,夺走孔父嘉之妻。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则逃难到鲁国,从此孔氏成为鲁国人。 宋殇公与夷听闻华父督煽动杀死自己的亲信孔父嘉,于是驱战车欲杀华父督。华父督见国君发难,于是下趁机一举杀掉了宋殇公。接着从郑国迎立公子冯即位,公子冯是为宋庄公。 宋庄公继位后,根本置当年郑国关照之恩不顾,贪于财赂。而且,他由华氏所立,因此华氏专政,宋国常干涉卫国、郑国内政而发生战争。 襄公称霸 前690年,宋国发生南宫长万之乱,诸公子纷外逃。萧叔大心起兵 ![]() 平定内乱,杀掉南宫长万,立公子御说为国君,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御说为感激萧叔大心定立之功,把萧叔大心封于萧,立为附庸。宋桓公即位后,国家政局开始稳定,宋国后来逐渐有所增强。 宋桓公去世,子宋襄公继位。宋襄公以仁义为号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和其他四霸不同,其他四霸(齐、楚、秦、晋)称霸时都有强大的实力,召集各国会盟较为有成效。宋襄公只是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想代齐作为盟主,但没有军事实力。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弥兵之盟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 1、第一次弥兵之盟 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由宋国权臣华元发起和平大会,倡议弭兵,最终受到响应,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中原得到四十年较为和平的环境。但是,宋国内部权力斗争不断。 但第一次弥兵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不久晋楚之间再次爆发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并由此陷入危机。而晋国日子也不好过,内部诸卿家族之间以及国君与卿大夫之间内斗相当激烈,西方的秦国趁机屡攻晋国。 2、第二次弥兵之盟 第一次弥兵失败,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集团重启纷争,但由于各国都有深深内忧,无为对外争霸。于是他们都想弥兵。 宋国作为晋楚两国争霸的受害者,希望再次得和平。于是大夫向戌在前547年开始牵线晋楚两国重臣,意图再次达成弭兵和议。 向戌与晋国大夫赵文子,楚国令尹子木关系友善,他先亲自造访晋、楚二国,籍这两人在国内的影响力说服楚晋。并亲自拜访齐国,遣使秦国,使之答应会盟于宋,各小国亦响应。这样大多数国家开始会盟于宋。 会盟初,晋楚之间对于礼仪细节以及谁为盟主的问题而争议,向戌加以调解,加上晋国赵文子考量情势决定退让盟主之位,使会议得以顺利在前546年召开进行,最后成功下盟约。秦国没有参加会盟,但宣布接受盟约。宋样,晋楚两大势力之间维持了数十年较为和平的日子。 弥兵之后,宋国得到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但宋国并未利用这几十年的和平趁机改革弊政。因此有了“宋聋郑哑”的说法。唯一的一次较大军事事行动是灭掉曹国。宋景公时,宋曹两国交恶,曹国叛晋攻宋,宋国伐曹,杀死曹国末代国君伯阳,灭掉了曹国。 齐国灭宋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发生卿大夫夺权,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宋国也发生了戴氏取宋,宋桓公被子罕(戴氏)推翻,子罕成为国君,即剔成[7] 。 公元前318年,子偃[7] 称王,即宋康王。史称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遂强盛起来,并灭掉滕国。他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后国内乱。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2殷商遗民编辑 宋,是殷商贵族微子在周初受封的国。当殷纣时,微子和箕子、比干都看到殷前途的危险,微子名启,姓子,是殷帝乙的长子、纣的庶兄;箕子和比干是纣的叔父。三人分别向纣进谏。纣没采纳,反把比干处死,把箕子囚禁。微子知道殷的危机,已无能为力,他离开了朝廷,不再说话了。而孔子一并加以推崇,说"殷有三仁焉"。武王问箕子,殷为什么会灭亡。箕子没有回答。后来,武王问箕子以天人常伦之道。相传,《尚书》中的《洪范》篇就是箕子的答复。但《洪范》似出于后人的依托,不是箕子本人所作。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不以臣礼相待。《后汉书·东夷传》称,箕子在朝鲜传播文化和田蚕技术,其后裔传四十余世,延续至于汉朝初年。但很多人对这段历史表示怀疑,因为箕子在东北和朝鲜缺少文献记录和文物证据。 成王时期,平定武庚叛乱后,周以微子代武庚,以奉殷之先祀,抚殷之遗民,国于宋,宋有今之河南闻邱,微子甚得殷遗民的拥戴。 微子之后与箕子之后,同属于殷商系统的宗族。《史记·殷本纪》称殷商系统的宗族,尚有来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都是"以国为姓",可已不详考。《潜夫论·志姓氏》记子姓的宗族,有孔氏、宋氏、皇甫氏、华氏、鱼氏、牛氏、目夷氏、沙氏、成氏、边氏、戎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乐氏、穆氏等,萧氏则因功建立萧国。依汪继培为《潜夫论》所作笺注,这些姓氏,差不多都可明确其属于宋国内部的宗族系统。这些氏姓,都代表贵族间不同的政治势力,是以血缘为本位的政治体制之显著的特点。与宗族制度相联系。宋国在西周时期采取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轮替,这在西周其实是普遍现象,例如周礼的象征鲁国就是先兄终弟及再让弟弟的儿子接班,之后儿子的弟弟上位。 3国君世系编辑
注:西周的宋国世系有缺失 4史书记载编辑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於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璿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於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於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於上,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於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武王曰:“於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箕子对曰:“在昔鲧堙鸿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乡用五福,畏用六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傅锡其庶民,维时其庶民于女极,锡女保极。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维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女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离于咎,皇则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则锡之福。时人斯其维皇之极。毋侮鳏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女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毋好,女虽锡之福,其作女用咎。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不友刚克,内友柔克,沈渐刚克,高明柔克。维辟作福,维辟作威,维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辟,民用僭忒。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立时人为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女则有大疑,谋及女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而身其康彊,而子孙其逢吉。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卿士逆,吉。女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庶徵:曰雨,曰阳,曰奥,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序,庶草繁庑。一极备,凶。一极亡,凶。曰休徵:曰肃,时雨若,曰治,时旸若;曰知,时奥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奥若;曰急,常寒若;曰雾,常风若。王眚维岁,师尹维日。岁月日时毋易,百谷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治用昏不明,畯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维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 其後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 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湣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是为厉公。厉公卒,子釐公举立。 釐公十七年,周厉王出奔彘。 二十八年,釐公卒,子惠公琤立。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 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 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原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於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於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後诸侯数来侵伐。 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弑其君隐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於郑而立之,为庄公。 庄公元年,华督为相。九年,执郑之祭仲,要以立突为郑君。祭仲许,竟立突。十九年,庄公卒,子湣公捷立。 湣公七年,齐桓公即位。九年,宋水,鲁使臧文仲往吊水。湣公自罪曰:“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脩,故水。”臧文仲善此言。此言乃公子子鱼教湣公也。 十年夏,宋伐鲁,战於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宋人请万,万归宋。十一年秋,湣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诸公子饹萧,公子御说饹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说,是为桓公。宋万饹陈。宋人请以赂陈。陈人使妇人饮之醇酒,以革裹之,归宋。宋人醢万也。 桓公二年,诸侯伐宋,至郊而去。三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迎卫公子毁於齐,立之,是为卫文公。文公女弟为桓公夫人。秦穆公即位。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未葬,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公往会。 襄公七年,宋地霣星如雨,与雨偕下;六鶂退蜚,风疾也。 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於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於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戹,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楚成王已救郑,郑享之;去而取郑二姬以归。叔瞻曰:“成王无礼,其不没乎?为礼卒於无别,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於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 十四年夏,襄公病伤於泓而竟卒, 成公元年,晋文公即位。三年,倍楚盟亲晋,以有德於文公也。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告急於晋。五年,晋文公救宋,楚兵去。九年,晋文公卒。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十六年,秦穆公卒。 十七年,成公卒。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 昭公四年,宋败长翟缘斯於长丘。七年,楚庄王即位。 九年,昭公无道,国人不附。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先,襄公夫人欲通於公子鲍,不可,乃助之施於国,因大夫华元为右师。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文公元年,晋率诸侯伐宋,责以弑君。闻文公定立,乃去。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缪之族。 四年春,楚命郑伐宋。宋使华元将,郑败宋,囚华元。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宋以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赎华元。未尽入,华元亡归宋。 十四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楚,楚复释之。 十六年,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九月,楚庄王围宋。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 共公十年,华元善楚将子重,又善晋将栾书,两盟晋楚。十三年,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饹晋,鱼石止之,至河乃还,诛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 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四年,诸侯共诛鱼石,而归彭城於宋。三十五年,楚公子围弑其君自立,为灵王。四十四年,平公卒,子元公佐立。 元公三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自立为平王。八年,宋火。十年,元公毋信,诈杀诸公子,大夫华、向氏作乱。楚平王太子建来饹,见诸华氏相攻乱,建去如郑。十五年,元公为鲁昭公避季氏居外,为之求入鲁,行道卒,子景公头曼立。 景公十六年,鲁阳虎来饹,已复去。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三十年,曹倍宋,又倍晋,宋伐曹,晋不救,遂灭曹有之。 三十六年,齐田常弑简公。 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六十四年,景公卒。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孙也。昭公父公孙纠,纠父公子珰秦,珰秦即元公少子也。景公杀昭公父纠,故昭公怨杀太子而自立。 昭公四十七年卒,子悼公购由立。悼公八年卒,子休公田立。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淫於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於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於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襃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7] 5文物遗存编辑 都城遗址 宋国都城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隅,是周初封微子于宋国都城的遗址,也是我国历史上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1 ![]() 994年春至1997年秋,中美联合考古队对宋国都城遗址通过钻探和发掘,确定了城墙的方位、大小和基本结构,揭示了周代宋城、秦汉睢阳城、明弘治十五年前归德府旧城和明正德六年后现归德府城的地层关系,证明在现存的归德府城附近,上下叠压着数座城。 宋国故城西墙的大部分以及南墙和北墙的西段保存较好,城墙顶部距地表最浅处约一米左右。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2900米,南墙长3550米,西墙长3010米,北墙长3252米,总面积10.2平方公里。 2000年宋国故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宋国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建国,是春秋时期有名的五霸之一,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其都城在今商丘。可惜宋城在明朝弘治十五年( 1502 ),被黄河决口淹毁。 九年后,即明正德六年( 1511 ),知州杨泰在故城北面又新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其南门正是宋城北门故址,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归德古城。 正德八年( 1513 )又建了四门外楼,以后又经过多次重修,到 1926 年仍保存完好,南门城楼重檐挑角,楼上悬横匾三块,中间为“南通古亳”,西为“众志成城”,东为“古宋名城”。 其余三门即西、东、北三座城门楼也都重檐挑角,悬挂匾额,十分雄伟。这四座城门分别叫:南拱阳、北拱辰、东宾阳、西轾泽。全城 93 条街道成棋盘式格局,整个古城规划严整、造型古朴、独具特色。 人们到商丘,凭吊古迹,无不亲临城楼,由归德古城联想宋国故城,3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该蕴藏着多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宋国蒙遗址 宋国蒙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一带,是哲学大师庄子的出生地。“蒙”地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至秦汉时期,也不过是个小县。然而,这里自出了个大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知名度较之前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在庄子之前关于记载蒙地的典籍失传,后来的人们便不知其初时的所在。当今能查到的关于蒙地的记载,最早的恐怕要推司马迁的《史记》了。 《史记》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或许当时的司马迁没有预料到后人会怎样讨论庄子,亦或许当时在他所知道的“蒙”只有宋国这一个,没有第二个,无须记载得那么详细,只记载庄子是蒙人便不会引起后人的误会,所以没有记载“蒙”的国属。西汉晚期的刘向校阅《庄子》,弥补了司马迁的疏忽,在《别录》中注明庄子为“宋之蒙人”。《汉书·艺文志》也注明庄子“名周,宋人”。宋国本是春秋强国,都睢阳(河南商丘)。《汉书·地理志》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由此可见其版图。 “宋之蒙”到底在哪里?《辞海》庄子条目中记述:“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商丘县东北)人。”中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庄周,宋国蒙(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初中、高中课本、大学教科书中对庄子生平注释: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河南商丘县东北35里)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及当代许多全国著名学者如王力、杨宽、翦伯赞的研究结果都与此无二。可见是比较准确的。 古蒙城在商丘,是如今世界级文化巨人庄子的出生地。 古蒙城是《商丘县志》记载的商丘的重要古迹。上面记载说:“蒙城:在(县城)东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蒙泽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汉置蒙县,属梁国。”看来,庄子出生的“蒙”就是这个地方了。此地名为蒙墙寺,坐落在商丘市北12公里左右的一段黄河故堤上,国家森林公园南侧,包括堤南堤北两个村庄。这是一个古老的名字,因一古寺而得名。古寺原名蒙城寺,是蒙城的一个最大的寺院。当时的规模有多大,人们说不清楚了。村上的老人们还记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寺里的僧人还有几百人,如今堤南堤北两个村庄耕种的土地都是当时古寺的田产。当地百姓至今还流传着古寺易名的原因:隋朝末年,起义军名将秦叔宝、罗成和程咬金常带兵在这一带与隋军打仗,古寺曾是他们的一个据点。将士们每次经过激战后,都到古寺里歇息,卸去汗水淋淋的盔甲和衣服,搭在寺院的墙上晾晒,把整个寺院的墙壁都蒙住了。这样的事发生的次数多了,将士们和当地百姓便称古寺为“蒙墙寺”,之后便沿袭下来。 古寺的遗址在堤南侧的蒙墙寺村中。走进村里,村民把我们领到遗址观看。首先闯入眼帘的是1982年12月商丘县人民政府为古迹立的标牌,上面的文字是:“该文化遗址为战国时宋国蒙县和汉代梁国的蒙县遗址。经考证也是古代大哲学家、思想家庄子的出生地,此遗址曾先后出土过不少文物,但大多数失散民间。可幸存的还有:汉代古城墙遗址、汉代古井、汉代砖雕、古代大殿明柱礅、古建筑龙纹琉璃大脊等……该文化遗址现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牌的后面便是前几年重建庄子祠时砌成的房墙,当时的重建因为经济实力不够而搁浅。墙前,于此处出土的几幢古碑或立或卧,标示着村庄历史的悠久。碑上的字迹多为历史磨损,难以准确地判断出立碑的年代与意旨,躺卧在地上的一块,上面还有明代成化年间的字样,说的是当时重修古寺的事。四个约有两抱粗的石礅,就是标牌上说的明代大殿明柱礅了。古井坐落在最东边,站在井沿下望,见井水清清,这便是标牌上说的那眼汉代古井了。村民们说,上世纪70年代,一次下大雨,冲出了古代的砖,村民扒砖,越扒越多,扒到深处,出现一口古井,古砖所砌。后来经专家鉴定,为汉代古井。当时的生产队曾组织人下淘,从井下淘出不少秦砖汉瓦和陶器的残片,其中有一个尖底的陶罐。专家解释陶罐说是汉代以前的器物,古人为了汲水时易于陶罐在井下放倒汲水才这样制作的。此井和井下出土的文物证明,蒙城寺建筑的年代至晚是在汉代。 遗址的西南角上是一段古城墙遗迹,即标牌上说的“汉代城墙”。村人们说,是上世纪50年代一场大雨冲出来的,当年可见段有五六十米长,后来又被封于地下。掘出来的3米多长的一段,可见墙体为古砖砌成。至于地下的城墙到底有多长,城的面积多大,还待今后出土时才能知道。 村人们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浇田,多次打井,每次打井都打出过各种各样的文物,只是当时保护文物的意识薄弱,打出的文物都失散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可惜再无处找回来了。村上的闫召民是一个热心人,他把能搜集到的都拿到家里,精心保护。记者去他家采访时,他把所保存的几十件文物都陈列了出来,其中有古碑残片、秦砖汉瓦残片、古建筑残片,还有不少叫不上名来的东西。有一块古碑残片上还可见“古蒙”字样,证明这里确实是古代的蒙地。 我们听村上的人们说,在本村和邻近村庄里,如今年纪最大的要数本村86岁的闫儒曾、82岁的闫世礼、邻村吴庄82岁的李振海三位老人了。为此,我们找这几位老人采访。 82岁的李振海老人说,他原来住在离蒙墙寺二里的南郭庄,离蒙墙寺二里多,小时候上九年私塾,《诗经》、《书经》、《易经》都念过。他从小就听老人们说,蒙墙寺原名蒙城寺,蒙城原是一座县城。他十五六岁时古城还在,城墙、城门都有,土城墙,从西门到东门有二里远,南门到北门有一里半。南门、北门、西门城门还有瓮圈,东门没有了;那时的老人们都说,当时的城是在被淤住了的古蒙城上面建的城。他指着一棵小杨树说,城墙比它矮一点(约有一丈五尺高),墙上垒墙,痕迹明显。城里有学校,有个奶奶庙,学校就在奶奶庙旁边,今天的蒙墙寺在当时城东门北的东豁口子处。从这一传承来看,蒙墙寺村是古蒙城遗址无疑。 86岁的闫儒曾老人说:我小时候见过,庙(寺)在城里,有前大殿、后大殿,庙外是城墙;城东西有二里多长,有四门,听当时的老人说,明朝打大堤时把东门打住了。我小时候,蒙墙寺里有两个老和尚,一个姓张,一个姓顾,我和他俩说话时听他俩说过,我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子就是这地方的人,我问他们咋知道,他们说是他们寺里的和尚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和尚说:你若不信,看看这本书,这书上有。他说你们本来都姓庄,都是后来改了姓。还说庄子光搞文化不做官,有一次一个大官让他去济南做官,他不做,离家出走了,二三年后才回来。庄子小时候以卖草瓮子(草鞋)为生。 82岁的闫世礼老人说:老辈子相传,庄子就是俺这儿的人。俺这蒙墙寺东边,古时候有个蒙泽(与《商丘县志》记载大体吻合)。老辈子相传,蒙泽是庄子常去的地方。他(庄子)是个“文民”(文化人),他一家人都是“文民”。他家里出身很穷,城南有个漆园,他年轻的时候在那里当过会计(史书记载,庄子曾做过漆园吏,也就是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被民间传为会计)。俺庄姓闫的都是庄周的后代——“门三”闫,自古相传,“庄”、“闫”一家。问其这两姓为什么是一家,他说:庄子以后,姓庄的遭了大祸,不敢再姓庄,才改成姓“严”——严肃的“严”。多少年后(明朝嘉靖年间),姓严的出了个人人唾骂的大奸官名叫严嵩,他们这里姓严的不愿与其同姓,改成姓闫。 站在“战国时宋国蒙县”遗址的标牌前,望着面前的一切,遥想当年古蒙城的景况,脑海里似乎浮现出当年生活穷困但却思想超俗的庄周。在当时世界氛围里,就是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一个前无古人、世界敬仰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因他在世界文化史上作出的贡献而骄傲,商丘更为这里出过这样一个文化巨人而骄傲。 除了那腔滚烫的热血,除了这般豪爽的情怀,河南人也有其秀致明艳的一面。地域文化中,河南文人历来就以想象瑰丽奇特,文笔精致艳丽著称。 这一点的代表性人物自然是商丘人庄子了。这个梦蝶忘我,鼓盆葬妻的河南人,现实中活得非常寒碜,甚至有些萎缩。人瘦得“槁项黄馘”,住在“穷闾陋巷”,靠钓鱼、打草鞋维持生活。但他的精神世界,却丰富得一蹋糊涂,潇洒得有天没地。那洋洋洒洒的一本《庄子》,文笔优美诙谐,想象恣意汪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士必读之书。它不但涉及哲学、人伦、政治,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闻一多和郭沫若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导源于庄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都是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 众所周知,庄子的文章真得称得上天马行空,他自由自在地在各种时空、概念里逍遥穿行,读起来非常快感。而庄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编故事挪揄挖苦人。这一点的技巧,他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高明。如果庄子活到今世,面对世人对河南的群起攻击,我想他一个人对付,已经绰绰有余了。而庄子文章语言的精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创造了许多新词和譬喻,至今还为世人所喜爱,所引用。 庄子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家乡的文人,自然也不例外。唐时有一位很有名的河南诗人李贺,其诗作多以想象诡奇取胜,构思奇巧,文笔绝美,似有神助,时人称为鬼才。而晚唐诗人李商隐,善用比兴,色彩瑰丽,精于用典,形成了缜密婉丽、旨趣深微的艺术风格。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都是美得不得了的千古名句。 6考古发掘编辑 宋国是殷商后裔,文化源远流长,且不说孔子祖籍宋国,墨子、庄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宋国人,陶朱公最终也成名于此,能产生这几位,宋国文化之丰富多彩,我情不自禁要膜拜一下。要理解宋襄公,似乎要从宋国人的独特身份说起:他们是殷商后裔。[8] 睢阳城基 数千年不移 宋国曾是中原重要的诸侯国,但由于历史上黄河一次次的泛滥,使原本10多米高的城墙,被黄土完全覆盖,以至于在春秋战国各大诸侯国的都城中,宋国都城最后一个被找到。商丘市阏伯台西侧百多米,一块石刻铭牌安闲宁静,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国故城”字样。站在石碑旁环顾,周围地势平坦,寻不到一点故城模样。此情此景,让人不由联想到郑韩故城。位于新郑的郑韩故城,至今仍有高大绵延的城墙。宋国、郑国都曾是中原重要的诸侯国,其城墙规模应该差别不大,缘何宋国城墙不见踪影?“宋国城墙,就在我们脚下。”指着平整的地面,商丘市文物局副局长刘昭允说。刘先生曾参与故城发掘,对故城十分了解,据他介绍,历史上黄河一次次的泛滥,将豫东原有的地面深深淤埋。 原本10多米高的城墙,被黄土完全覆盖,其顶部距离现在地表最浅处,也只有一米左右。正因为被黄土完全淤埋,在春秋战国各大诸侯国的都城中,宋国都城最后一个被找到。这座先秦名城的发现者,是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张光直是台湾省台北市人,大学期间师从李济、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等,这几位大家都是在殷墟考古发掘中成长起来的,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张光直对商文明情有独钟。他后来去美国发展,成为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张光直多次到北京,希望与中方有关部门合作开展田野发掘。1990年,他前来商丘,进行地质勘察和磁力测试,了解基本考古信息。1994年1月,张光直代表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与中方有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随后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奔赴商丘。他们带着张光直从美国选购的商丘的卫星照片,美国队员包括地质考古和地球物理方面的探测专家。 张光直的目标是早期商文明遗址。但豫东的考古环境极其独特,挖下去数米,地下水奔涌而出,必须边排水边发掘,耗资巨大。挖到10多米深,见到春秋时期宋国城墙根儿之后,无法继续下挖。1997年10月,张光直已身患重病,仍执意亲来商丘发掘现场考察,当时是用担架抬上火车,用轮椅推到场地的。3年多后,老人在美国病逝,没能找到先商都邑遗址,成为他生平一大遗憾。 即便如此,持续三年多的考古发掘仍收获巨大,在今商丘市地面下,从上到下依次发现了明弘治十六年归德府旧城、宋代应天府城、隋唐睢阳城、秦汉睢阳城,以及春秋宋国都城。宋国都城呈长方形,东墙长2900米,南墙长3550米,西墙长3010米,北墙长3252米,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是今天归德古城面积的10倍。 数座城叠压,基址两千多年不移,验证了张光直先生的观点:不同于西方突变、断裂的文明发展模式,中国文明呈现连续性模式。既然睢阳城址数千年不移,就有理由相信,西周初年,周王朝之所以将微子启分封于商丘,是在承续先商的根基。 殷商遗民立国商丘 灭掉商朝,周王朝并没有将商朝王族赶尽杀绝。作为纣王庶兄的微子启被封于商丘,国号为宋。但被灭国的痛苦,数百年难以消解,复兴殷商,一直是宋国上下最大的梦想。 武王伐纣,灭掉商朝,没有将商朝王族赶尽杀绝,仍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于今安阳,以奉其宗祀。后来武庚叛乱被杀,周王朝另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 这是当时的规矩。一个正统王朝建立,要先做好三件事:“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样才能使“天下之民归心焉”。所谓兴灭国,即分封灭亡之国,如周王朝封夏代之后为杞国,商代之后为宋国;继绝世,即承继绝祀的世族,如分封黄帝、尧、舜之后;举逸民,即提拔隐逸的人才为官员。所以汤武革命,都没有赶尽杀绝,按《公羊传》的说法,是“善善(彰扬善行)及子孙,恶恶(惩处恶行)止其身”。微子启与萁子、比干,是殷纣王时三位贤臣。比干死谏纣王,被剖心而死;萁子苦谏纣王不听,佯狂披发;微子启多次劝谏未果,说道:“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逃亡。 武王伐纣,攻占殷商都城时,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微子启在商丘建立的宋国,既继承了殷商深厚的文化传统,但被灭国的痛苦,数百年难以消解,直到宋襄公时,“亡国之余”的沉重记忆,仍让他难以释怀,复兴殷商,成为他最大的梦想。 宋襄公的殷商复兴梦 宋襄公是宋国的第二十位国君,虽然历史上关于宋襄公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即位后,宋襄公对内重用贤能,对外追随齐桓公,表现还是相当突出的。尤其是“亡国之余”的沉重记忆,让他始终怀抱复兴殷商之梦想…… 宋国立国三百多年后,宋襄公成为第二十位国君。即位之时,这位年轻的国君就赢得了宋国内外一片喝彩声。 让他赢得掌声的,是一个异常重大的举动:“让国”。 宋襄公,名兹父,是宋桓公的嫡长子,他有一个庶兄名叫目夷,字子鱼,贤明能干。公元前652 年,宋桓公一度病危,兹父对桓公说:“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目夷不敢受命,当时就推辞说:“弟弟能以国君之位相让,什么能比这种仁德更重要呢?这是我远远不及的,况且我即位做国君,名不正言不顺”。第二年,宋桓公病逝,兹父即位,是为宋襄公。 此时是春秋初期,正是礼崩乐坏之际,各诸侯国对外交战,内部 ![]() 相互倾轧,为了争夺国君之位,父子相争、兄弟相残之类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屡见不鲜。在这样的背景下,宋襄公让位之举,被视为一种“仁者”的姿态,自然赢得广泛的赞赏,即位之初,这位新国君即名动诸侯。 宋襄公即位后,重用目夷,任命为相,主持国政。兄弟齐心,宋国大治。 后来有人质疑宋襄公“让国”之举,找出各种证据,证明此举显示了宋襄公的“虚伪、狡诈”;但也有人为之辩解:让个梨,夸个没完,让国君之位,被骂虚伪,难道只容得下“小仁小义,容不得“大仁大义”? 仔细审视历史,会发现宋襄公即位之后是相当成功的。他对内重用贤能,对外追随齐桓公,力助桓公完后霸业,成为桓公霸业最可靠的盟友。齐桓公对他信任有加,临终将太子托付给他。这个托付,无意中让宋襄公看到了一个机会,一个殷商复兴的大机遇。 7宋国名人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