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要结果不管过程”能包打天下吗?

 望云1120 2015-08-22

“我只要结果,不管过程。”这句话不知在什么时候成了管理圈子里的一种流行语。究其根源,应该是“以结果为导向”管理理论的变形。毋庸讳言,结果导向已经成为管理实践界和企业界的共识,任何管理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也就是说管理是为了一个预期的结果,也正因为此,彼得·德鲁克称管理学为最具有实践性的学问。问题在于,在我们国家的很多老板和管理者嘴里,这种结果导向轻而易举地就变成了“我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语调,似乎一下子就解放了自己,只要向下属要结果就是了,怎么做是别人的事。如果这一条成为规律的话,那白痴和懒汉也能当好管理者,只要整天跟部下讲“我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就够了,甚至说“我只要用好人就是了”。岂不知,“用”字何其难写!尽管一个好的过程未必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一个好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好的过程的结果。世界管理学界所追捧的6西格玛,其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就是:将所有工作均视为过程,过程决定结果。

南方的一家做包装纸的老板邀请我到企业考察,说他的企业执行力不强,且尤其是几位分公司的一把手工作不力,导致几家工厂都效率低下,有的工厂订单多还亏损,出现基层管理人员和个人怠工局面。

经过了解,老板其实是一个对管理比较热衷的人,也算是一个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不仅自己读了大学的EMBA,还让他的几位副手和分公司、子公司以及工厂的厂长读了各类的总裁班,并给那些远在县城上班的子公司和厂长在省城购买了房子,同时撂下一句话:“我只看结果,不管你们的过程”,很注意授权给这些人,一般情况下,他一个月也就去1-2趟这些子公司和工厂。他觉得这样很对得起几位高管了,这些高管应盯在厂里出效益了吧,几个月下来,他有些恼火了,一打电话,这些厂长和子公司的领导们基本上都不在厂里,常常在省城的家里,一问“为什么不在一线”,这些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已经授权给车间主任和班组长了,不用每天盯着,他们给我结果就是了”。

听了这样的介绍,我笑笑对老板说:“他们都让你培养成老板了!”

他很尴尬,也若有所悟。

一个基层的厂长和几十人的子公司连基本工作还不能做好呢,还大谈什么授权、谈什么只要结果?都是错误的管理理念惹的祸。

著名华人富豪、曾经的台湾首富、台塑创始人王永庆老先生非常重视管理的过程,他对细节关注的功夫令很多人惊叹不已。曾经有一位记者对此不理解,提醒王永庆只要关注结果就是了,不用如此用力盯住具体的过程,并称王永庆的过程功夫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意思是王永庆先生是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王永庆笑着问了一句:“如果你连树都看不见,哪里还有森林呢?”

接着,王永庆用比喻的方式给他讲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就像我们种桃树一样,肯定希望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更好吃的桃子(观赏树除外),这就是结果导向。可是,你怎样才能要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理想的桃子呢?大家都知道答案吧:要勤浇水、准时剪枝、合理施肥、勤防病虫害,还要进行必要的嫁接,更要注意天气的变化,稍不留神,以上哪一个环节没有做到位,桃树都可能死亡或者不结果,或者结出不理想的果子来。

按照王永庆先生的说法,你对结果的要求越高,你对过程的关注度应该越高。

可是,很多人谈过程而色变,只要一关注过程,要不就过多关注,要不就扣上“不授权”的大帽子,要不就指责“忘记了结果”,甚至有不少下属也希望上面的人少关注过程,口头禅是“我给你结果就是了”,可是往往还没有结果就出问题了!但是,真的出了问题,理由马上也就是随之而来了,“谁敢保证总是成功呢?”。试问,一个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有几次可以失败呢?很多企业一次失败就销声匿迹了,还有多少客户能够忍受你们企业的失误和失败呢?

战场上一次失败就全军覆没,商场上一次失败同样让你悔恨终身。可能也正因为此,复星当家人郭广昌才说“我是一个很小心的人”吧。

甚至不少人抬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来为自己不关注过程而拉大旗当虎皮,其实,这是对“无为而治”的亵渎,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无为而治其实就是不为而治!即使是真的无为而治也需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和修炼,你的能力本来就不够,又不认真修炼,反而拿老子的说法来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我觉得,无为而治其实讲得是心无旁骛的管理或者无痕迹的管理,而不是不为。一些老板和管理者,既没有订立什么规则,也没有好好地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更没有认真地修炼自己的心智模式,也不知道如何管理过程,干脆拿无为而治来为自己的懒汉行为和笨拙当挡箭牌。

殊不知,无是体现在有中的,理解了有,把握了有,可能才会把握无,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固执于某一点,心中永远保持空杯的状态,不把过去的经验当教条,不把具体的制度条文当终点。

海灵格先生在他的《在爱中升华》中有一个关于有与无的寓言故事,可以拿来分享:

一位僧侣,出外寻求“绝对”的“道”。

在市场上,他向一位商人乞讨食物。商人注视着他,在递出食物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你必须向我乞讨来维持生存的同时,却轻视我给你的东西呢?”

僧侣回答:“跟我所追求的道相比,其他的一切,的确是微不足道。”

商人问了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追求的道确实存在,那它绝非我们伸手可及。那么,人们又怎能确信一定找到它呢?”

僧侣回答:“只有那些能够放弃眼前一切,并愿意放下过去的人,才能得道。”

商人没有被说服:“假如这所谓的‘绝对’的道确实存在,它应该就在我们身边,被隐藏在那些显而易见且恒常的事物中,就如同‘无’隐藏在‘有’中。”

僧侣开始好奇地问:“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么,还有什么事留给你和我呢?”

商人说:“须臾的时间和大地。”

对于管理而言,把握现在的过程,是基本的常识。很多人是连“有”都干不好,都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还是大谈特谈“无”了。结果,管理界就出现了一批理论讲得呱呱叫,就是不愿意做点滴管理的所谓管理者或专家。

来源:周永亮博士公众账号“zhouyongliang89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