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城的2500年(134)】历史名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红豆居士 2015-08-22


杜牧与扬州,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纠缠,是一场无法错过的缘分,就连后世文人,在写诗添词时,也会不经意地把他和扬州联系起来:“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杜牧生平


杜牧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文宗大和二年(828)春,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同年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也被录取。他少年英俊,出身世家,又在同一年中两度折桂,春风得意,一时在长安城中传为佳话。杜牧以中书舍人致仕,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紫薇”、“杜樊川”。他擅长诗歌和古文,而诗才尤其出众,以英发俊爽,精警秀丽的风格,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后人将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与扬州


杜牧一生中,曾两度在扬州生活过。第一次是在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第二次到扬州是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




第一次


大和七年(833)四月,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由宣州(今安徽宣城)来扬州,在其幕中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

公务之余,杜牧夜间常常私服外出,饮酒宴游,留恋于花街柳巷。杜牧出身世家,本有贵公子习气,所谓“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如今来到扬州这样一个繁华的之都,正是如鱼得水。对此,牛僧孺不放心,但又不便拦阻。于是密派兵卒三十人,换了便服暗中跟随保护,而杜牧始终没有察觉。


大和九年(835),杜牧官拜监察御史,将赴长安供职,牛僧孺置酒为他饯行,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气度旷达,性情豪迈,将来必然前途无量,只是我常常担忧你风情不节,影响身体。”杜牧掩饰说自己平时很检点,并无冶游之事。牛僧孺笑而不答,命人拿出一个小匣子,当面打开,里面都是些便衣卫兵的密报,上写“杜书记过某家,无恙”之类,杜牧羞愧交加,泣拜致谢,此后终生感念牛僧孺。

临离开扬州时,杜牧与自己的红颜知己、扬州当地的一位歌女作别时,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赠别诗。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离开扬州后,杜牧还时常思念扬州,思念扬州的故人,于是,又写了几首感怀扬州的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二次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这一年秋天,杜牧的弟弟杜顗()患有眼疾,病情加重,看不见东西,遂辞官到扬州住在禅智寺。杜牧十分焦虑,请了一位眼医石公集,和自己一起东下扬州看望杜顗。此次重来扬州,既忧心弟弟,亦自伤前程,杜牧不再有当年的冶游豪兴,从《题禅智寺》一诗可以看出他心情的黯然:“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在不惑之年后,还写过一首追忆扬州幕僚生活的诗《遣怀》。这首诗借着对扬州旧梦的反省,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包含诗人对人生的辛酸感和无奈感。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因此,可以说,杜牧,因了扬州,而使自己的诗名长盛不衰;扬州,因了杜牧的诗,而在中国更加声名远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