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耳穴压豆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观察
2015-08-22 | 阅:  转:  |  分享 
  
252

耳穴压豆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观察

魏杰

473000河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

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治疗顽固性

失眠的临床观察。方法:将60例顽固性

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治

疗组采用辨证取穴、耳穴压豆治疗。结

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P=0.0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压豆治疗

顽固性失眠疗效好,增加了非药物治疗

手段。

关键词顽固性失眠辨证取穴耳穴

压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

02.246

失眠的分类中,顽固性失眠是一种常

见病,而且与继发性失眠相比,它的治疗

难度更大。它证属中医“不寐”的范畴,

证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寐困难,有寐而

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

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多为情志所伤,

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失节

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不寐。

西医多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但这

些化学药物的成瘾性和依赖性并不能完

全帮助患者治疗失眠,反而会因为使患者

无法脱离药物正常睡眠,而造成患者失眠

问题的加重。为了减轻患者精神上的痛

苦,对顽固性失眠患者进行辨证取穴、耳穴

压豆的方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4月收治顽固

性失眠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

龄18~70岁,平均43.6岁。病程1周~

6年,其中重症(有时整夜不眠,经常睡眠

2~4小时)16例,中等度(每晚睡眠4~5

小时但时醒,醒后不易入睡,或偶有整夜

仅睡2~3小时)25例,轻症(每夜虽可睡

5~7小时,但质量不佳,多梦易醒)19例.

中医辨证分型:郁火扰心型28例,心胆气

虚型20型,脾胃不和型12例。随机将患

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性

别、年龄、临床证型、病情的轻重程度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

与诊断标准》(CCMD-3)失眠症的诊断

标准

[1]

:①以睡眠障碍为几乎惟一的症

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如难以入睡、

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难以入

睡及醒后不适、头晕、乏力、困倦等;②上

述障碍每星期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

月以上;③伴发有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影

响正常工作,或妨碍社会活动;④排除躯

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

18~70岁;就诊前5~7天未服用任何镇

静安神药。

排除标准凡是全身性疾病如疼痛、发

热、手术等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引起失眠

者;年龄<18岁或>65岁;已接受其他方

法治疗;合并有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

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辨证取穴、耳

穴压豆治疗。主穴为皮质下、心、交感、神

门;配穴为肝、胆、脾、胃、肾、角窝上、枕

等。由临床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护士负

责对患者辨证取穴耳穴压豆。根据耳穴

功能,以主穴为主,每次取2~3穴;如某

些症状明显,酌情取配穴1~2穴。辨证

取配穴,郁火扰心者配肝、角窝上;心胆气

虚者配肾、胆;脾胃不和者配脾、胃。患者

取平卧位,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

区域用探针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

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有明显疼痛

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

出判断,这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的准确

的耳穴刺激点。耳穴用75%酒精消毒待

干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

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敷,并用拇、示指尖

或指腹相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

的耳廓正面和背面,一压一松地垂直按压

耳穴上的药丸,以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

为度,每次压3秒,停3秒。每次每穴按

压2分钟左右,3~5次/日。双侧耳穴轮

流使用,2~3天1换。可选择在下午或

晚上增加刺激时间及次数,疗效更佳。对

照组遵医嘱给予口服阿普唑仑片0.4mg/

片,每晚服用1~2片,治疗30天。

评价判断标准:①痊愈:睡眠恢复正

常,停止治疗后不再复发;②显著好转:睡

眠明显改善,夜晚能连续睡眠5小时以

上;③好转:失眠已控制,但停止治疗后有

轻度复发,再治疗即可控制症状;④无效:

原有失眠症状丝毫无改善。

结果

两组治疗后效果比较,见表1。

讨论

本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

学说,通过辨证取穴,局部刺激耳穴达到

清心安神、交通心肾、调理阴阳平衡的目

的。耳与经络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早在

《灵枢·口问》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

人体十二经脉汇聚于耳。《灵枢·脉度》

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矣”;《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

……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

聋不聪”;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病理方

面息息相关。现代耳解剖证实,三叉神

经、枕小神经、迷走神经在耳郭上有分布。

因此刺激耳穴,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

功能,对人体的思维、意识、语言及脏器功

能失调起到调整作用,以达到治疗失眠的

目的。心主血脉而藏神,取心穴以养血宁

心安神。耳穴治失眠

[2]

,是通过耳穴的

刺激,引起大脑网状系统的正常有序化激

活和抑制,从而使病理性的睡眠状态向正

常的生理性的睡眠转化。现代医学认为,

失眠为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所

引起,故取皮质下以调节大脑皮质层的活

动功能。刺激神门可明显增加椎动脉及

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因而压之可改善大

脑供血。交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合以

达到镇静、安神、催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彦方.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

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118-119.

2李晓杰,毕丽萍.辨证运用针灸加耳穴治疗

失眠证133例.时珍国医国药,2007,3

(18):678.

表1两组治疗后效果(例)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4158390.00%



对照组301714873.33%

注:与对照组疗效比较采用X

2

=8.618,



P=0.035。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