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士全:“不无自我”现代中医心理疗法

 灵藏阁 2015-08-22

难得的朴素简洁 独特的探索视角

——“不无自我”心理疗法读后

如果在临床心理治疗中积累了足够的小时数,如果能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心理现象,我想,任何心理医生都会对“不无自我”现代中医心理疗法(下称“不无自我疗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作为这一疗法的较早阅读者和受益者,它带给我的已经不仅仅是印象的深刻,简直就是振聋发聩或曰空谷足音!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恐惧、焦虑、发怒、自卑的结果,而其相对应的根源在于怕死、有所谓、怪怨他人、自卑。这是多么朴素而又简洁的说法!在此归因下,克服的办法就是:不怕死、无所谓、自我批评、我很行,简称“不无自我”。郭士全老师用四个字概括了几十万字的内容,也从一个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视角,对心理现象乃至于人性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不无自我疗法”的朴素简洁是其最大的特色。正是因为这一点,当我第一次与其相遇,才可能几乎一口气读完。我相信,这是众多读者的共同感受。本书用百姓的语言写成,是写给那些有需求的普通百姓看的,但却在有意或无意间给诸多心理专家树立了榜样。当前的中国已经不缺乏心理学的书籍了,甚至于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这类书籍之多并不过分;当前的中国从事着与心理学相关专业的人员也不在少数,他们或被冠以专家的头衔或以专家自诩。现实是,有相当多的书不是为别人阅读或让人读懂而撰写或翻译的,作者或译者出书的目的大概只是想证明自己的专业(家)身份;而的确有不少专业人员,在面对普通百姓的心理治疗时,只会用专业术语表达,甚至故弄玄虚,让那些不懂专业的求助者听起来似乎不是“人”话。难怪国内某著名的心理医生一针见血地告诫社会大众: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咨询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医生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能看出满身的毛病来。(心灵飞舞,第263页)

“不无自我疗法”则不然。“本书是按照心理治疗的实际过程写出来的,阅读本书,就等于进行一次正规的心理治疗。”乍一看,似乎有点夸口,甚至会引来一些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嘲笑。但任何能按照“阅前必读”把书读完的人都会觉得,这话说得并不过分。的确,“不无自我疗法”融理论的讲授于实践,故事般娓娓道来,呈现给读者的,不再是一个板着面孔讲深奥道理的长着,更像一个面对面交谈的朋友,而这位朋友却总能从平凡中告诉你不平凡:平凡的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不平凡的则是经常被忽略了的主观心理。比如,书中所举的大量事例,你觉得司空见惯却又熟视无睹,经一点拨,读者顿有醍醐灌顶之感。想想,当一块石头从山上滚落时,你选择了逃跑,而当一条狗追你时,你还是选择了逃跑;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一块没有心理的石头和一条有心理的狗之间的差别,因此你才有了同样的逃跑行为。两种情况下,逃跑可以躲开石头的伤害,但你却促成了狗的追咬。“不无自我疗法”就是用如此生动形象的类比,告诉读者一个其实不难懂,只是因想不到才做不到的心理现象:越跑,狗越追你!那么,假若这条狗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狗”,诸如压力、焦虑、抑郁呢?逃避或逃跑的结果,不正加重了症状吗!我想,众多普通读者会因此而领悟;而有心理学背景的人,会立马从这个例子中想到“投射性认同”这样一个精神分析名词,以及对这个名词的生活化阐释:狗追你,是狗认为你不是什么好人,这是狗在面对你的时候内心不安全感的外在投射;你跑,是你的内心认同了狗对你的看法!也就是你承认自己不是什么好人。于是,狗的投射,得到了你的认同,你和狗之间就形成了追与跑的关系。那么,如何让狗不追你?“不无自我疗法”说得很明白:别跑!精神分析也会告诉你:不跑,是你内心安全感向外投射的结果,因为你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你不怕狗;狗就会认同你投射出来的安全和你的自我认识,把你当成好人而不再追你,甚至对你摇头摆尾成为你的朋友。

这只是书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可能有心理学专业人员会觉得这样的说法过于肤浅,但无数求助者就是在心理医生如此肤浅的解说下走出了心理困境。关于这一点,由于本书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无数人已经验证过了。

我很惊讶于“不无自我疗法”完整的体系。工作当中我接触过不少“中医心理医生”,不少医院也挂着诸如“中医心理咨询”或“中医心理治疗”的牌子,但稍微一深入交流就会发现:挂的是羊头,卖的却是狗肉。他们所使用的,差不多都是根据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从中医古籍中搜集来的东西,至多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而已,是典型的拉郎配。当然,在“信则灵”前提下,这种不土不洋的疗法也会助人,也会有效,但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传播与推广价值严重受限。不无自我现代中医疗法的不同在于,它基于对“不怕死”、“无所谓”、“自我批评”和“我很行”的中医哲学认识和一种近乎宗教情怀,根据实际(践),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和心理学术语写成。因此,很好地体现了“中医”和“现代”特色。而其作为一种心理疗法,从独创的“不无自我”讲起,详细地阐述了对心理、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危害、心理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看法——这些看法与现代心理学有着诸多不同,可谓慧眼独具的发现;“不无自我心理疗法”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是本书的核心,它将恐惧、焦虑、发怒、自卑四大障碍归结为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而怕死、有所谓、怪怨、我不行四大情结又是四大障碍的内在根源,由此,得出结论是:只有(要)消除四大障碍才能心理健康,其方法就是不怕死、无所谓、自我批评和我很行,即不无自我。至于如何让求助者真正做到不我自我,书中有着非常详细地讲解方法,只要读者能遵从“阅前必读”的指令,做到做好并不难。——正因为我是本书的先期实践者和受益者,才敢说这样的话。

对心理疾病逆反性规律的阐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当代人的主客思维下,我们其实是活在两个世界上,一个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主观的心理世界。正如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我们所感觉到的这两个世界是相互逆反的。比如物质世界是硬的,看得见摸得着,而心理世界是软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物质现象遵从了逻辑规律,相对应的心理现象就肯定是反逻辑的;物质世界遵从“减少原理”,心理世界就遵从“减多原理”,诸如此类,体现着矛盾与对立,更是统一。心理疾病的逆反性规律只是心理现象逆反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相对于物理现象或生理疾病的“顺”而言的。“不无自我疗法”的这一发现,直接导致了其方法论的诞生,当面对心理问题是采用“不”“无”“自”“我”的策略也就“逆”理成章:因为越怕死越死的越快,怕死就是找死!以此,还得“无所谓”、“自我批评”和“我很行”。

很久以前,弗洛伊德就发现了发生在神经症病人身上的强迫性重复现象,可以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他们“一根筋”,不知道变通,在思维方式上缘木求鱼,到头来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如何打破强迫性重复,就成了所有心理治疗的核心。在心理咨询或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常识是:用病人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病人的问题,也就是采用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的,相反,会强化其问题。祥林嫂式的诉说,其实就是总有人听、总有人同情而被“顺”出来的。充分利用心理疾病的逆反性规律,在临床上往往会收到奇效。从辩证法的角度讲,物极必反: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按逆的规律把问题推向极致,接下来问题势必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最值得推崇的是“不无自我疗法”中的感觉驱使论。人的心理过程表现为感觉→判断→决策→行为四个阶段。感觉驱使论认为,“人的一切心理行为都受感觉的支配和驱使。无论什么样的心理或行为,都在感觉的驱使下产生和完成,没有感觉,就不能产生和完成任何心理行为。”学过心理学的人可能由此体会到这一认识与心理学动机过程的异同点。在社会心理学看来,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过程表现为: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产生,循环往复。(社会心理学,第126页)读者诸君如果能体会一下两者之间的异同,可能会更坚信:“驾驭感觉的艺术,乃在于感觉驱使论,感觉驱使论的真谛全在于'不无自我’,精通感觉驱使论,人生的航船则轻松驶向幸福的乐园……”我个人觉得,感觉驱使论是需要下功夫阅读与体验的章节,否则,难以领会“不无自我疗法”的玄妙。

当郭士全老师把他的这本“不无自我疗法”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读毕,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是否读懂了这本书?是否领会到了其中的玄妙?答案是否定的。像任何一位读者一样,我读懂的只是我内心的“不无自我”,或者说只是我对“不无自我”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人读《王子复仇记》,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把防治心理疾病的方法归结为“不”“无”“自”“我”四种,是够简洁的。那么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简洁?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比如合并为“不无”和“自我”两种方法:“不怕死”和“无所谓”是指向外界,指向客体的,所针对的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外因;而“自我批评”和“我很行”则是指向自身,指向主体的,所针对的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内因。不怕死对付的是恐惧,无所谓对付的是焦虑;焦虑其实是一种弥漫性的恐惧。自我批评对付的是怨恨,我很行对付的是自卑;怨恨其实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如此说来,“不无自我”完全可以用“不我”表达,四变成了二。二其实是主客思维的结果,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主观与客观、物理与心理等二元对立。“不无自我疗法”就是建立在这种对立思维基础上的。这一疗法强调了“现代”二字,是十分恰当的,因为主客世界的划分及其对立统一,是现代哲学、现代文化、现代生活赖以建立的核心基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第335页)。

必须看到,目前我们已经站在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门槛上,“现代”正在经受着“后现代”的冲击与洗礼。现代主义的核心是理性主义精神,相信人们能够并且只能用客观的方法去发现普遍的规律,蕴含这理性至上、科学至上的思想。而后现代思潮的狠心就是:科学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在科学主义崇尚的观察中,也存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互动,观察对象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存在,真理依赖具体的语境而存在,因此不能够用任何非语境的方式予以证实。(叙事心理学,第4-5页)后现代心理医生超越了主客思维,在其眼中不再有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划分,他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因此诸如恐惧、焦虑、怨恨、自卑等都成了建构出来的存在,也可以说,根本就不存在。

把认识引入超越主客思维的高度,并非对“不无自我疗法”的否定,而是着眼于这一疗法今后的推广。中国的心理学界并不缺乏智者,他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人也创立了在临床上非常实用的疗法。但难以见到这些智者的衣钵传人,普及与传播的艰辛远远超过创立与完善的艰难!最后只能伴随着创立者的离去而销声匿迹。“不无自我疗法”开现代中医心理疗法之先河,是我国本土化的心理疗法,在当前众多的心理疗法中可谓独树一帜,我觉得它应该更多地与时代合拍,与国情合拍,真正能茁壮成长起来,推广开来。伴随着书的出版,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为推广不无自我疗法的普及鼓与呼!

我是学西医的,目前从事着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理论体系的差异并没有成为我阅读、理解和实践“不无自我疗法”的障碍。所有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都应该最终指向人性,而人性是想通的。这样说,并不代表我对“不无自我疗法”的完全认同。比如书中不断提到的“西医心理疗法”一词,就是作者为与“中医心理疗法”相对应而杜撰的,这样的表达让人困惑。再比如,书中对于森田疗法和精神分析等的认识,流于肤浅。对于任何一种心理疗法,如果没有足够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只做文字表达上的比较,是无法判定其优劣的。更何况,任何疗法都各有短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心理疗法无所谓优劣:信则灵,灵则优。优,才有普及与推广的价值。

“不无自我疗法”在广大受益者的呼声中付梓,的确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作为一名普通读者,郭士全老师让我作序,有点受宠若惊,以读后感的形式谈我对“不无自我疗法”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我至今与郭老师未曾谋面,接到让我作序的邮件后没几天,我即于5月30日踏上赴四川心理干预的征途。在灾区,我看到了那些“不无自我”的人们,也用掌握的不无自我疗法帮助求助者。这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面对灾难、疾病、困难,的确需要并发扬不怕死、无所谓、自我批评和我很行的精神!

是为序

 

李克富

2008年6月23日

 http://doctorjia.blog.sohu.com/94654064.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