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葡萄的起源与传播

 荣果 2015-08-23

葡萄,也称草龙珠、蒲桃、山葫芦等,与苹果、柑橘、香蕉并称“世界四大水果”,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果品。一串串绚丽多彩的葡萄绘制成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代表了甜蜜和幸福,一株株根深叶茂的葡萄树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条条枝蔓寓意手牵手、心连心般的亲密。此外,颗颗葡萄不仅晶莹剔透、玲珑可爱,累累成穗令人垂涎欲滴,而且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具有神奇的药效。特别值的一提的是,她的产品——葡萄酒,经过“发酵”、“成熟”、“陈酿”而转化和升华成为集健康、时尚、高雅于一体的“神的饮料”。因而,近年来葡萄及其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葡萄的起源——天滋瑰宝

毫无疑问,世界上所栽培的所有果树都起源于野生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人类的收集、整理、栽培、驯化而成为栽培种,即人为的活动和选择使野生种逐渐成为栽培种。各项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起源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连片地区,随着人类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而逐渐扩展到欧洲乃至全世界。

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6700万年~1.3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质层中发现了葡萄科植物。这表明,早在新生代第三纪乃至更早的年代,地球上已经存在葡萄科植物。在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6500万年)的化石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葡萄属植物的叶片和种子的化石。这一发现证实了早在新生代第三纪,葡萄属植物(如奥瑞基葡萄,Vitis olrikii Heer.)已经遍布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西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区,即现在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都发现了积存的大量的葡萄种子化石。这表明,葡萄科植物早在1万年以前已经在地球上存在。

Baranov认为,葡萄的远祖是生活中阳光充足地带上的灌木。随后,随着森林的扩张,为了获得对阳光的需求,在进化过程中葡萄的花序突变为卷须,并且获得了攀援习性。后期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芽发育成花序还是卷须明显依赖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两种内源激素的平衡(Srinivasan and Mullins,1981;Martinez and Mantilla,1993)。贺普超等认为,当时的葡萄种叶片多为心脏形,叶缘全缘。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葡萄逐渐获得了许多有利于攀援的习性,如根压大、输导组织发达等。

大陆的分离使得广阔的、连片的陆地被分割成几大块陆地,再加上第三纪上新世的冰河期中冰川的侵袭,及长期以来生存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葡萄逐渐由其原始祖先形成了许多种群。这些种群或由于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亡,或逐渐适应环境而成为新的种群。

欧洲和中亚遭受冰川侵袭最严重,导致大部分葡萄种在欧洲绝迹,如曾在法国发现的泰托尼卡葡萄(Vitis tentonica A. Br.)。仅有在北欧南部的少量森林葡萄(Vitis vinifera ssp. Silvestris Gmel.)保存下来,成为后来普遍栽培的欧亚种葡萄的原始祖先。当地也因而成为欧洲葡萄的发源地。

相比较而言,东亚地区受冰川侵袭较轻,保存下来的葡萄种较多,约4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原产于中国(贺普超等,1999)。目前,第三纪保留下来的东亚种群的葡萄野生种,适应了冰川的严寒而保存下来,有些在当地居民的无意识和有意识选择下形成了一些比较原始的栽培类型,是葡萄属中最大的东亚种群。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对这一种群尚未能全面的开展研究和利用。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这一种群在抗病、抗逆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如原产于我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朝鲜的山葡萄,能够忍受-50℃的低温而不产生任何冻害症状(而欧洲葡萄的抗低温极限值仅为-20℃~-22℃)是葡萄属中生长期最短、抗寒性最强的树种,成为抗寒性育种的优质种质。又如在江西由刺葡萄驯化而来的“塘尾”葡萄,不仅果实品质佳、耐贮运,而且具有很强的抗病性。在高温多湿、通风透光较差的环境下,欧美杂种葡萄不同程度的感染黑痘病、炭疽病,而“塘尾”葡萄未表现任何感病症状,成为抗病育种的最佳种质资源。

北美洲受冰川的侵袭程度较轻,因而保存下来近30个葡萄种(贺普超,1995),因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种,如河岸葡萄、美洲葡萄、沙地葡萄、山平氏葡萄、夏葡萄等。由于北美洲东南部是葡萄根瘤蚜、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的发源地,因而美洲葡萄种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多具有较强的抗病性。

综上所述,葡萄的起源地为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即北美、欧洲中南部和亚洲北部。全世界所有葡萄种都来源于同一祖先,但由于大陆分离和冰川的影响,使其分隔在不同的地区,进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葡萄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形成了欧亚种群、美洲种群和东亚种群。

葡萄的传播历史——艰辛之旅

欧洲葡萄是人类栽培驯化最早的果树之一。据史料记载,欧洲葡萄的栽培开始于公元前5000 年~7000年,那时在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等地已广泛栽培葡萄。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绘有描绘采摘葡萄及酿造葡萄酒过程的图案。这证明,早在5500年前,人类已开始成规模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此后,葡萄,这一“天赐瑰宝”随着旅行者、移民及其他交流活动逐渐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葡萄种植和葡萄文化逐渐形成。

葡萄在国外的传播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

虽然,欧洲葡萄起源于中亚细亚、阿富汗东北部到里海乃至黑海南岸等地,但在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酿酒的国家是希腊。一些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把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带到希腊的克里特岛,逐渐遍及希腊及其诸海岛。考古发现,在希腊的一座古墓的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2世纪的浮雕,清楚的向世人展示着阿波罗和胜利女神共同向造物主敬献葡萄的景观。结合其他史料,可以认为,大约在3000年前,希腊的葡萄栽培业已极为兴盛。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和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罗马人把葡萄园从高卢南部扩大到北部、从东部扩展到西部,直至其全部。葡萄园的扩大从罗纳河谷开始,相继经过勃艮第和波尔多、达卢瓦尔山谷、达香槟地区、洛林地区等地区,直至最北部罗马边界。在这一扩展过程中,基督教徒成为高卢葡萄园与葡萄酒的忠实推广者。葡萄的产品——葡萄酒,成为当时僧侣们交换的货币代表,这大大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葡萄文化的形成。在古罗马时代,葡萄种植已经非常普遍。“罗马法”(十二表法,Twelve Tables,颁布于公元前450年)规定:若行窃于葡萄园中,将施以严厉惩罚。

此后,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并最终进入欧洲陆地各国,形成很大的规模。葡萄酒在欧洲得以快速发展,以至于欧洲人视其为“生命之水”。随后,罗马帝国的衰败和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禁锢了葡萄和葡萄酒的传播,葡萄和葡萄酒的历史近1000年停滞不前。

15世纪~16世纪,跟随探险家们的步伐,葡萄和葡萄酒的传播速度加快。据记载,1530年,葡萄种植传播到墨西哥和日本。此后,秘鲁也引入了葡萄种植。随后,1655年南非开始种植葡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教士将欧洲的葡萄带到南美洲,欧洲葡萄开始征服美洲。 1861年,从欧洲引入葡萄苗木20万株,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葡萄园,但由于根瘤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侵袭及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葡萄园几乎全部被毁。19世纪中期,利用当地原产葡萄——美洲葡萄作砧木,采用嫁接技术使得欧洲葡萄获得了根瘤蚜抗性。至此,美国的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才逐渐发展起来。目前,美洲全部地区均有葡萄酒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如阿根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均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区。与此同时,181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开始引入葡萄。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叶,葡萄栽培和酿酒业在欧洲非常发达,许多欧洲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都是葡萄酒贸易的垄断国家。

与此同时,葡萄向东传到我国西部,并继续向东传到西北、华北一带。19世纪,葡萄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到目前为止,葡萄几乎遍布全世界。

葡萄在国内的传播

——丝绸之路

作为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我国的葡萄栽培历史悠久。我国有关葡萄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王风·葛藟》记载到:“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此外,《诗·豳风·七月》记载到:“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表明: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并认为葡萄是延年益寿的珍品。这也从侧面反映,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已存在野生葡萄。约3000年以前的周朝,我国就存在了人工栽培的葡萄园。《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场人,掌国人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不过,那时葡萄的栽培还未普及,仅作为皇家果园的珍稀果品。

西汉时期,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将中国的丝绸带入西方,使中国的丝绸成为西方贵族的身份象征,而且将西域的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技术引进中原,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从此以后,西方的葡萄酒文化也随之在华夏大地上广泛传播。因而,史上有“葡萄自西域而来”之说。当时,葡萄酒已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东汉时期,葡萄酒仍然十分珍贵。据《太平御览》(卷972)中引《续汉书》云:扶风孟佗(字伯良)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刺史。这足以表明葡萄酒在当时显贵心中的地位。后苏轼对此事感慨道:“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不仅自己喜爱葡萄及葡萄酒,认为葡萄“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发酒,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乎”,而且将之写成诏书,“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广示群臣。在魏文帝的大力推广下,民间葡萄种植业得到不断发展。到隋唐时期,葡萄的种植和文化传播出现空前繁荣的盛况。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成为我国葡萄种植和酿造的辉煌时期。《南部新书》中记载:“太宗破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约20公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同时,葡萄和葡萄酒走下神坛,由宫廷走向民间。李白诗中“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不仅反映了葡萄酒在唐代已经普及到民间,而且也表明葡萄价值不菲,可与金叵罗一样,作为少女出嫁的嫁妆。此外,唐代还有许多有关葡萄和葡萄酒的著名诗句,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刘禹锡的“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韩愈的“柿红葡萄紫,看果相扶檠”;白居易的“常撷紫葡萄,绔花红石竹”等。这都表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在唐朝广泛流传至民间。此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被贬后在《谢张太守送蒲桃》中写到:“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关蒲桃”。这表明,当时山西已广泛种植葡萄。

元朝虽然仅有短短的90年,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鼎盛时期。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十分喜爱。据《元史·卷七十四》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祭宗庙时所用的牲齐庶品中,酒采用“乳、葡萄酒,以国礼割奠,皆列室用之”。此外,元朝统治者还在太原、南京等地广泛种植葡萄。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记载:太原府园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那里有好多葡萄园,制造很多的酒,这里是契丹省唯一产酒的地方,酒是从这地方贩运到全省各地的。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朝天子·从嫁腾婢》中写到:“鸦,霞,屈杀了将陪嫁。规模全是大人家,不在红娘下。巧笑迎人,文谈回话,真如解语花。若咱,得地,倒了葡萄架”;《博闻录》中记载:“蒲萄,宜载枣树边。春间,钻枣树作一窍,引蒲萄技从窍中过。蒲萄枝长,塞满窍子;去蒲萄根,托枣根以生。其肉实如枣。北地皆如此种。”由此可见,在元朝不仅葡萄栽培受到政府的重视,而且其栽培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水晶葡萄晕色带白;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绿葡萄,出蜀中等。我国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载,“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入,饮人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经》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

文/ 温鹏飞(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