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百科 482期:文学奖评选争议为哪般

 昵称535749 2015-08-23
2015-08-19 17:09 | 网易新媒体

  8月16日,四年等一回的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束。中国作协的官方网站最先公布五部获奖作品,分别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

  茅奖评选始于1982年,是国内专业水准最高的严肃文学奖项。从2011年第八届起,每位获奖者奖金从5万升至50万。作者在得奖前后,一般会得到级别待遇的提升。作品一旦获奖也会顺势大卖,成为读者观察中国小说创作的风向标。伴随名利双收的结果,难怪围绕奖项的争议不断。


  历届评选前后,“评选标准不当”“评选办法不透明”的议论声层出不穷。今年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又被称为“史上最激烈角逐”——要从252部入围作品提名出十部长篇小说。但评选结束后,却少了往届的热闹。

「 hi,看“易百科”,请上“我爱热可乐”哦,域名www.52rkl.cn 」

  圈内人士评价,没有争论,不代表就是好事。这意味着这个结果不仅在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中,可见评选比较无趣。而这,又引发了新的争议。

  文学奖变成作家奖?

  从2011年第八届茅奖采用实名制评选以来,公众对评选结果的质疑声开始不断减少。上届的毕飞宇、刘震云、莫言到这届的格非、苏童、金宇澄,都被读者公认为一流作家。

  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获奖作家在文学界耕耘经营多年,个人已被列为“大家”或者“名家”。作家侯虹斌直指,茅奖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终身成就奖”。

  王蒙的《这边风景》获奖,这对81岁的他来说可谓实至名归。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王蒙就已经是任何一部当代文学史绕不开的重要作家,他的写作可以说标志着两三个历史时代。

  这一届奖项的其他得主格非、李佩甫、苏童等人,也都已经走过自己创作生涯的巅峰年代。他们的作品早已被公众关注,他们的写作人生需要被一个重要奖项所标识。于是,茅奖就“自然而然”降临了。


  从规则来看,参评茅奖的作品均为长篇小说,这一文体标志着作家在创作生涯中的最高成就,这一巅峰往往出现在其整个写作生涯里的某个阶段。但对评委来说,为了“稳妥”,将奖项授予创作能力和成就已经经过检验的成名作家,也是合理的。

  但这种“导向”是不是也意味着,很多年轻作家将无缘茅奖,奖项也失去了扶持新人,提携后进的功用。这一来,往往作家该获奖的时候没得到,再不获就说不过去时才领奖,茅奖的评选就有了从“作品奖”转化为作家“终身成就奖”的嫌疑。

  不过,不论是嘉奖作家还是嘉奖作品,对普通读者来说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只要嘉奖的是“值得嘉奖的”。

  而值不值得嘉奖,怎样判断才算客观?

  先作家后官员

  第八届茅奖评选81部入围作品名单公布时,围观者不淡定了。单子上排名前10的作品的作者,有8位是各地作协主席或副主席。茅盾文学奖是“主席文学奖”成为争议话题。

  这些年,中国作协和不少地方作协,都推选在文坛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担任主席、副主席,而这些人大多数保持着旺盛的持续写作能力,例如王安忆著《天香》,方方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作品《民的1911》,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2014年11月,电影《推拿》在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获六项奖项,并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提名。

  2014年11月,电影《推拿》在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获六项奖项,并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提名。

  从这个程度讲,争议似乎没有必要。文坛水平较高的作家当了领导后,他们依旧代表着当今的文学水平,作品入选概率较高,实属正常。茅奖的名声也被小心翼翼地维持着。

  相比之下,鲁迅文学奖在这一点上似乎难以服众。

  鲁奖第四届评选时,评委雷达、李敬泽、何建明、洪治纲集体获奖。到了第五届,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获奖。网友认为,车的诗歌,直白的几近不像诗,并将其命名为“羊羔”体。


  但作者认为这是他写作的一种风格,也是个人写作的尝试。当网友联想到车延高官员身份时,他撇清工作和诗歌创作的关系,直言灵感、想象力不是凭借权力就能够产生。

  第六届评选更是风波不断。作品公示阶段,湖北作协主席方方指出柳忠秧“跑奖”(参评作家在评选之前到处活动,拉拢评委为自己投票)。当最终投票结果出来后,网友读罢周啸天的“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纷纷表示无法淡定,表示还不如柳忠秧的作品。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作品《瞻对》在最后一轮获得零票。


  权威的奖项下的官员诗人身份和直白的诗作,将鲁奖羞辱的不成样子。

  评选过程的“小九九”

  在大环境下,文学圈似乎也逃脱不出“关系学”。

  中国每年大概诞生5000部以上的长篇小说,今年的茅盾文学奖从5月15日参评作品目录正式公布起,评委们需在三个月内看完252部长篇小说。

  不管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到曹禺话剧奖,作品评选都是由组委会对符合条件的参评作品进行一轮一轮的阅读和深入交流后投票选出。而组委会成员也从各地作家协会推选而来。

  鲁奖评选过程共五轮投票,每一轮评委之间都有讨论,交流意见,形成一个“基本盘”,最后的获奖结果,是组委会形成的共识。鲁奖评委白烨曾说过,评奖一定是讨论、协调、妥协和让步的结果。作品质量是评选的最根本要求,此外对作品的题材、作家的年龄、地域等因素也要考虑。

  与此同时,文学奖评选自身也存在腐败的可能。鲁奖有7个子项,每个子项5人,一次至少有35人获奖。正是这种数量庞大,给‘跑奖’和腐败提供了空间。另一个‘冰心散文奖’参评作品1000多部(篇),而获奖作品多达96部(篇)。

  评委能否代表大众?

  当今社会崇尚多元价值观,各类小众文化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在闹剧不断的时代背景下,茅盾文学奖的严肃性与公信力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可它是否就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文化导向?

  不管是茅奖还是鲁奖,评委们引以为傲的“纯文学”“严肃文学”这些类型,仅仅是文学版图的很小一块,且地盘缩小之势也日渐明晰。年轻人的各种创作体验正在风起云涌,网络文学或自媒体作品纷繁丰富。他们往往有良好的外语阅读能力和不同于传统的创作经验,他们还有自己的交流圈子与沟通方式。

  但这些鲜活且不乏佳作的新生力量,基本无法进入评委们的视线。评委们多是在行业内小有成就的前辈,他们对新事物反应的速度已经不及年轻人。没有作者的名望作背书,有些评委甚至难以裁决作品好坏。

  第八届茅奖上,网络文学首次被接纳。但初评结果令很多网民失望,仅《遍地狼烟》入围名单,排名还很靠后。而第九届茅奖的的评选中,几本抓人眼球的网络文学,也不出意外没有进入终审名单。究竟是网络文学作品本身不过关,还是茅盾文学奖根本上“排挤”网络文学?

  针对网友的不满,有评委回应,他们不存在偏见,放在案头的就是文学作品,没有网络和非网络之分。根据评审条例,参评的网络长篇小说必须是图书形态,经过严格的编辑、校对和审定。之后,对所有参评作品都一视同仁。


《花千骨》《盗墓笔记》等网络小说广受欢迎,并被改编为电视剧亦受追捧

事实上,优秀的网络文学基本都会出版成书。评奖面对的真正问题是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
金宇澄的获奖作品《繁花》,也是“网络写作”完成,网上连载时他也多与读者交流互动。但没有一位文学评论家或网络作家甚至读者,会把《繁花》纳入网络文学的范畴。

  在这两届茅奖评选时,组委会也向外界表达了不少与时俱进的决心,推出“实名制投票”“接纳网络文学参选”“扩大评委地域性”等。但这些方式的改变似乎难能追赶上时代和观念的变化。

  文学本身是主观作品,文学奖又由评委来评定,即便有统一的标准,也不会绝对客观。余华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倘若能做到如此,那得不得奖又何妨?

  文|刘文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