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暑消退 秋景初微

 海派書鄉 2015-08-23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气温下降逐渐明显。在风雅而又富有情趣的古代诗人眼里,处暑节气也有它的独特和浪漫。


唐代诗人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诗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你看,到了处暑时节,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而不像盛夏时浓云滚滚成团成块。柔和的凉风习习吹来,让人感到阵阵凉爽,而不像夏天那样的热风,让人难以承受。农作物都已进入成熟期,夏天娇艳的荷花已变成结满莲子的莲蓬。全诗语言平实自然,诗意清新高远,抓住了处暑节气特有的季节特色加以点染,写出了夏暑消退、初秋来临时的天气变化,真实地再现了这一节气的自然景观。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袭美见题郊居十首》诗云:“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上阶来斗雀,移树去惊蝉。”仅仅“斗雀”、“惊蝉”,寥寥几个字就将一幅夏日将尽的动人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中的“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清代末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节气歌弹词》中的“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更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暑热消退、秋高气爽的清新境地。


宋朝诗人张嵲《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诗云:“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诗人以“尘世”、“山中”、“未徂暑”、“今授衣”、“蝉声咽”、“秋景初”6个词组,便将两个不同的季节同时描绘出来,你是选择在尘世中听嘈杂的蝉鸣声呢,还是选择去空气怡人的世外桃源,欣赏风光旖旎的初秋美景?


在为数不多的处暑节气诗词中,最著名的当推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诗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你瞧,一场“新雨”过后,在清爽怡人的初秋傍晚,月光透过松林将斑驳的静影撒落一地,叮叮咚咚流淌的泉水声伴随着洗衣姑娘的谈笑声,还有莲蓬和打渔的小舟,好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黄昏美景啊!


顾铁卿在《清嘉录》一书中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可见,处暑时节虽然是夏天的结束,这时暑气却未尽,偶尔也会酷热难耐,“秋老虎”也会时不时地杀出来。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不妨展卷读一读这些处暑节气诗词,让思绪徜徉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幽美意境中,也别有一番意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