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天孩子终将远行,到时候你会不会还有自己?

 税筹小卢 2015-08-23

  临近开学,孩子们又将远行:空巢综合征,已然早早来临

  20年前,当我们离开自己的城市求学求职闯天下时,我们的父辈就成了空巢老人。

  那时,我们从未曾设想,自己也会有这一天。

  即便想过,也从未想到“空巢”会来得这么快——不需要等到孩子上大学,也无需等到孩子出国留学,只要孩子考上寄宿制高中,一直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就瞬间被抽空。

  有时,甚至不用等到孩子上高中,从初中开始,当孩子早晨6点半出门,晚上回家吃晚饭到睡觉前都没时间和家长聊上几句——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已经进入“准空巢”期,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眼下,又一年开学季将临,那些考上大学的、出国留学的、成为交换生的……不过15岁到20岁年纪的孩子们,好不容易在家待了一个多月,又要离家去远行、去奋斗了,而身为家长的你,对于中年空巢综合征,是否已准备应对?

  “空巢,这个曾经对我来说如此遥远的词汇,竟然这么快就降临了。我对自由的假想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因为被剥夺了当“孩奴”的资格而感到失落。那是一种失去了自己一部分的感觉。”

  “很多过来人‘警告’过我,千万别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否则孩子一独立,自己就惨了。但是我想,等到孩子成家立业再享受生活还来得及啊。没想到,‘自由’来得这么快,而且我一点也不享受。”自从儿子今年中考进了四大名校,谢苇妍突然发现,她的生活失去了目标。

  在孩子考上寄宿制高中前,谢苇妍无数次想象过,等孩子独立了,自己的生活会重拾自由,每天早晨不再有人需要她催着起床,然后如旋风一样地端上早饭、打开录音机,收拾停当后又一溜烟地下去开车送他去上学;每天晚上也不需要陪读,睡觉前更不需要盘算第二天的早餐和晚餐吃什么;当然也不再需要当司机陪孩子去上辅导班,当儿子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自己却不得不在商场闲逛打发时间,或者无聊地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

  但是,当自由真的来临时,谢苇妍发现,自己一下子闲了下来,有大把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想晚上找人聊聊天,发现身边的朋友大多数还在当着“孩奴”,回家和先生坐不到多少时间,两个人又会不约而同地说:“打个电话,看看儿子现在在干什么。”

  从前,谢苇妍看到身边一些朋友每天要给上大学的孩子打两个电话,总是感到很好笑:“孩子大了,自然有自己的生活,何必每天唠唠叨叨呢?”可现在,谢苇妍夫妇每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晚上8点半准时给结束晚自习的儿子打电话。即使在外面和朋友吃饭,一到这个点,就会坐立不安,想着孩子没接到电话会不会失落。在儿子刚开始住校时,她晚上甚至会忍不住到儿子房间去坐坐,想象着儿子要是在家,这个时候会在干什么。

  事实上,儿子很忙,每次接通电话也说不上几句话,话题无非是“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考试考得怎么样”以及“这个周末什么时候来接你”。

  现在,每周五下午5点,谢苇妍就准时出现在儿子学校的门口,等着把已经1米8的儿子带回家,一家三口围在一起吃晚饭。“我比我的父母提前了起码7年感受空巢生活。虽然我知道不能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现在的感受简直比丢失了最宝贵的私产还要失落。”

  “过去16年,我们家所有的决定和改变都是根据孩子来做出的,大到两次搬家换房、我辞职回家,小到每天吃什么、晚上几点睡觉。和许多家庭一样,找补习班、找学区房、找留学中介……孩子就是家庭的中心,是家长生活中的‘风向标’。”

  儿子出生前,谢苇妍和丈夫在同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工作,丈夫是负责市场的中层经理,她是行政骨干,也是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每年的年会都由她负责策划主持。儿子刚出生时,为了方便家住中山公园附近的母亲帮忙照顾孩子,小两口不得不搬家,从公司所在的金桥地区附近搬到市中心,尽管就此自己得每天早起坐一个多小时班车去上班。

  为了方便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在儿子出生半年多后,他们买了家中的第一辆车——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家用车还没那么普及,况且那时候他们连房子的贷款都没还完。

  2002年,虽然父母都不同意,谢苇妍还是毅然辞职了,因为儿子没能考进她心目中的好小学,只能进家门口的普通小学——在她眼里,这几乎就是弄堂学校。她把这个归咎于自己工作太忙、加班太多、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少。为了不让自己以后后悔,她辞职后开始每天早晨自己送孩子,下午则和一群爷爷奶奶们站在门口等孩子放学。

  每天早晨送完孩子,她就在家上网,常去的是各种育儿论坛。在这些论坛上,她和家长们交流怎么带孩子,话题从用电蒸锅隔夜准备早点,一直到怎么让孩子改掉不会自己收拾东西的坏习惯。

  为了弥补孩子没能上名牌小学的缺憾,谢苇妍费了不少心思,从认识的其他名牌小学学生家长那里拿到那些学校的校本教材和考卷。当然得是世外、上外附小这样的学校。

  ”那些名牌小学的孩子每天学些什么、考些什么,时间怎么安排的,我可不比那些学校的家长了解得少。”虽然孩子上的学校学习抓得并不紧,但谢苇妍说:“学校的功课松,也正好给了我折腾孩子的时间,别的学校重要考试的卷子,儿子一套没落下。我还总结了其他学校和我们学校英语教材的差别。到书店和网上淘阅读材料。”因为觉得给小学生用的英语听力材料太少了,英语专业8级出身的她自己在家录了故事给儿子听,“现在家长中流行的自己讲故事录音,我早就做了,还是英语的。”

  2007年,因为儿子,谢苇妍搬了第二次家——儿子如愿考上了名牌初中,为了让孩子早晨能多睡会儿,他们搬到了离学校10分钟车程的地方。“一接到录取通知书,我们就花两周时间在学校周围找房子,车程15分钟之内的房子才考虑。我还连续一周在早高峰时试开过,确定不论是周一还是周五,早晨孩子上学时间都不会因为交通问题受影响。”

  “其实从初中开始,我已经成为一名准空巢家长了,进入竞赛班的儿子,除了周末有时间和我们聊几句,平时功课都要做到晚上10点、11点。但那时,即使我想回归职场,却发现所有的坑都被填满了。我只能重新做一个24孝好妈妈。”

  儿子上初中时,谢苇妍就已经从一个全天候陪读妈妈转道“半下岗”状态了。

  小学时,谢苇妍每天下午3、4点钟就要去接儿子,晚上陪儿子一起做功课;儿子做完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她就要“大展身手”为孩子加课。通常,谢苇妍买来教辅书后,都要从那些题海中挑选出有意思、不重复的题目,重新整合成卷子给孩子做,“去芜存精嘛,谁都知道题海战术不可取”。除此以外,她还要为孩子开拓视野挑选一些额外的“辅导材料”,大多数时候是一些纪录片。她会根据给孩子买的碟片准备问题,让孩子有时间看碟片时带着问题看,看完了顺带还可以写篇读后感;周末的主要任务则是带着孩子去上辅导班。

  刚开始,儿子很不习惯妈妈的“盯人”战术,甚至在作文里说妈妈“就像紧紧缠着我的大蟒蛇”。儿子很多次地问:“妈妈你这样累不累啊?”后来儿子好像也习惯了。

  初中时,孩子每天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多,因为儿子被选进了学校的竞赛班,没空去参加校外的辅导班了,每天晚上回家都要超过7点。谢苇妍担心学校的饮食不好,又担心晚上放学晚,儿子会饿着。“反正我就像一个老年人,在照顾儿子方面有着一颗老太太绣花般的细心”。

  一开始她和儿子约好,每天中午吃饭时,她带一小盒菜或者水果等在儿子的学校门口,儿子出来拿。结果没几天,儿子就抗议了——“妈妈,你这样也太怪异了”。

  在儿子身上没事干,谢苇妍开始琢磨重回职场。其实在她开始全职家庭主妇生活的头两年,她还尝试着去应聘过几家公司,虽然每次都被录用,但她都没真的去上班。“那时候,我应聘是为了看看自己在人才市场上还有没有价值,担心自己脱离社会时间太长了。”但现在谢苇妍却发现,社会上已经没有适合她的岗位了——很多企业的岗位招聘要求都写着,年龄35岁以下。“像我这样的,事业已经在黄金年龄终结。要想在40岁时重新寻找事业,简直是开玩笑。”

  等到儿子上高中,谢苇妍更闲了。开始时,她三天两头下班后就到儿子学校门口等着和儿子见一面,并结识了不少家长,他们大多和她一样,不习惯孩子离家。

  这一时期,她也更热衷育儿论坛,在网上认识更多的“空巢”家长,“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这里聚集着很多全职妈妈,甚至还有全职爸爸。不少家长受过高等教育,有不少是海归,对于孩子的离开,他们和她一样失落。

  “有一些家长比我们更空虚,他们的孩子到国外去读书了,每周只能在网上说上两句。有个妈妈女儿在美国读高中,平时她和先生两人一天假都不休,一到晚上就挂在网上,任何时候我爬上去,这个妈妈几乎都在上面。如果她晚上不上线了,那就说明女儿回家了,他们全家都休假了。”谢苇妍说。

  “空巢家长”之间有时候也会讨论,这样培养孩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很多人说,孩子就是上天寄养在你这里,等他长大了,你要把他还给社会。但是我们把孩子还给了社会,我们还有什么?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快乐,但是快乐越多,失落也就越多。家庭之所以是一家三口,是因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缺少一个角,稳定性就会变差很多。”

  在谢苇妍的群里,还有很多工作着的妈妈们,她们每天都在为孩子的学习操心;而爸爸们甚至仅仅因为孩子在家不听话,会立马放下在外地的工作,一周飞回来两次。等到孩子上了高中,很多夫妻发现,他们的话题已经只剩孩子。这个时候,为了空巢而焦虑的就不仅仅是妈妈了,还有爸爸。

  近年来,中学留学生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很多大城市的一些重点高中也都实行了寄宿制,教育结构和家庭结构的调整,使尚未成年的子女们提早从家庭中“独立”出来,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年人提早进入空巢状态——空巢现象越来越明显。

  对于老年人来说,空巢综合征往往是本身已经退休,子女又离开自己,会有孤独感受。但是对于不少中年人来说,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使得他们在孩子离开自己时备感空虚。“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是这个家庭的主轴,那么孩子的离开会使这个家庭失去重心,从而使原本全身心投入孩子教育的家长感到空虚。” 按理说,中年人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忙碌的生活应该使他们在空巢期不太会出现‘空巢综合征’这样一个听上去很不靠谱的‘疾病’”,但事实却是,在中年人群中,“空巢综合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症状甚至比老年人还显著。

  也许,“一切为了孩子”,这个被很多人熟知的口号,正是空巢家庭越来越年轻现象的最好注解。


  爱孩子,也要爱自己

  回到檩子在前面提的问题:为了孩子,是否应该牺牲自我,必须牺牲自我?在另外一位妈妈的博客-面面妈妈碎碎念-里看到过以下这些精彩的文字,正好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这位妈妈的看法很简单,也很精辟,就是: 爱孩子,也要爱自己

  和大家分享她的观点,或许是对这篇“空巢”文章的最好评论:

  在大陆亲职作家梁小桥的书里读到这样一段话:

  「一个女人,如果你没有蒸蒸日上的事业能够养得起自己的先生,如果你也没有千年不老的妖法魅惑住男人,那么就请你安分守己地经营好自己的孩子吧,因为你的孩子便是你的姿色,你的小孩能打几分,你的姿色便有几分。」

  我并不赞同这样的想法。孩子生下来了,当然要用心教养,尽到母亲该负起的职责;然,孩子并非我们生命的全部,要说孩子是母亲姿色的展现,我实在不能苟同。

  我爱我的两个孩子,也享受我们亲子彼此作伴的居家生活,但除此之外,我也享受家庭生活外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有一份富含助人意义的教职工作,我有几个交心的好友及一群相处和谐融洽的同事,我有我的兴趣与热爱,我爱阅读、写作、旅游与手作。正因我的人生有这么多不同面向的交织,我的生命愉悦而丰盈。倘若我把我人生这么多的面向都拿掉,不再与家庭以外的世界保持连结,只一心一意在教养孩子这件事情上,我想我会过得很不快乐,而不快乐的母亲又怎能教出快乐、阳光的孩子呢?

  我很喜欢《为什么法国妈妈可以优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闹?》一书里的一段话:「在法国家长看来,亲子间适当的分离不只对父母有益,对孩子本身也很重要,因为孩子必须了解父母也得追求自己的快乐。《你的孩子》一书里就写道:『如此孩子才能了解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而这对他们的发展至关紧要。』」

  还看到过一段深得我心的文字:「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母亲本身即为快乐的女性。即便母亲外出工作,一天之中有大半时间将孩子交给托儿所,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但这四个小时之中,妈妈却能保持百分之百的幸福,这样就够了!这么一来,女儿也会感到这股幸福。『妈妈跟我在一起的时候都好开心。真幸福!』将孩子培养成快乐女孩的最佳途径,就是母亲本身发自内心感到快乐。」

  同样的,《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引导式对话法》一书也鼓励为人父母者活出自己、享受人生:「看到父母亲眼中,除了孩子之外,还有自己的世界,能愉快享受自己的人生,孩子也会觉得,『我也想有这样的人生』。」

  「如果父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孩子就会看到面带笑容说出:『真开心』、『好棒』、『太幸福了!』等,具有正面能量的人生典范。」

  此外,美国心灵作家Barbara Angelis 也在《活在当下》一书中恳切的提醒父母:「为了儿女而忽略了自己,对孩子其实没有一点好处。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完全不顾自己的需要,那么你教给孩子的只是如何牺牲自己以取悦他人。这是一个绝对行不通的价值观。」

  「如果你能运用时间丰富自我的心灵,孩子就会学着丰富他们自己的心灵,而不会陷于情感的真空。与其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不如为他们活出一个值得仿效的典范。」

  是的,孩子需要知道他们不是世界的中心,父母不是一天24小时都得绕着他们团团转,父母也应当有追求幸福的想望与行动。而父母追求幸福与自我实现,与教养孩子并无冲突,别担心会因此而无法周全的照顾孩子,其实太多的照顾与呵护,反而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与练习独立的机会。且当孩子看到我们在扮演亲职与其他人生角色时,都如是乐在其中,活得积极认真精采,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生命态度的示范。

  爱自己,不是不顾孩子,只一味的去追求自我实现;爱自己,不是凡事以己为重,只想到自己而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照顾与支持。既然选择生育孩子,就有责任负起教养之责,尽心陪伴孩子成长。只不过在这陪伴的过程中,别失落了自我,要不断的滋养自己的心灵,不使之干枯。

  其实,父母追求兴趣与热爱不必然一定会压缩到亲子相处的时光,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热爱融入在亲子生活中,比如说,我爱阅读、旅行和制作手工卡片,我就引领孩子跟着我一起阅读、一起出游、一起享受手作的乐趣。在这过程里,不只是我单向在影响、启发孩子,孩子纯净的心眼和丰富的想像也常让我有机会以不同角度和眼光看待这世界。这样相互滋润彼此心灵的亲子相处模式是我所喜欢的!

  此外,如果我的孩子他日成为一个在世俗眼光中优秀成功的人,我绝对不会认为「孩子的成就是母亲的姿色」,我的姿色由我自己生命的宽度与深度来定义,无须仰赖孩子的成功与否。我当然会用心教养孩子,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他们天生的习性与气质,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思想,并不是我们想要雕塑他成为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成品,就一定能如愿的。倘若我们百般花尽心思,孩子的表现还是不尽如人意,难道这就是为人父母者的失败吗?我总认为凡事但求尽力,尽力就无愧于心,不要把孩子的各项表现看成是我们自己的成功与否,只要孩子快乐自信、正直善良、积极向上,不管他成绩是否优异,不管他能否文武兼俱,不管他长大之后有多少功成名就,我都会深深的感到欣慰并以他为荣。

  孩子可以是我们的最爱,却不是我们的全部,别吝惜爱自己,唯有真正学会爱自己,让自己活得幸福快乐,我们才能真正以健康的态度去爱孩子,爱自己就是给孩子最佳的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