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阳江农场:橡胶树“两病”防治工作探讨

 宝木宋宝 2015-08-23
作者:海南阳江农场    黄瑞湖  李世池
     一、概况
     国有阳江农场地处海南省中部的琼中县黎母山北麓,丘陵地带,平均坡度在15度—45度之间,土地利用率较高。属于低纬度热带雨林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湿度大,且较为静风,年平均气温23.5℃,春季(2~4月)月平均温度 23.3 ℃,年平均降雨量约2000毫米。阳江农场是理想的植胶区,但其气候条件也适合橡胶炭疽病和白粉病(以下简称为“两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属于“两病”的高发区和重病区。阳江农场的土壤分为两大类:花岗岩砖红壤和砂页岩砖红壤,土壤肥力较高。全场现有土地总面积168375亩,已利用面积121741亩。其中:橡胶面积7.25万亩,国有橡胶开割胶园5.2万亩,职工合作胶0.8万亩,橡胶中小苗1.25万亩。橡胶生产是阳江农场的主产业,2005年“达维”台风前,年产干胶都在5000吨以上,而每年橡胶“两病”防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橡胶开割树的高产稳产。因此,每年春季橡胶“两病”防治工作,农场都把它当作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二、“两病”发展趋势
     1、白粉病发展趋势   白粉病年年都有发生,发病率都在95%以上,病害的严重程度与当年抽叶物候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而病害发生的物候期是越来越早了,并且呈现早期发病重的特点。如:2002年以前,白粉病主要发生在淡绿叶期,自2003年以来,白粉病已出现在小古铜叶期,且病菌主要侵染叶片的主脉,病情呈愈来愈重之势。
     2、炭疽病发展趋势  1995年开始,阳江农场只发现个别生产队有炭疽病发生,当时的37队和35队等少数湿度大的单位,才是炭疽病的发病中心,发病面积仅约2000亩。1996年起炭疽病以发病中心为辐射点,全场发病面积扩大,达5000多亩。1997年以后,每年都有炭疽病发生,发生面积在不断扩大,病情逐年加重。特别是到了2001年,已发展到全场各个角落,且病害越来越难于防治。
     3、“两病”发展趋势的分析
     1995年,随着“四天一刀”割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开割树应用乙烯利刺激割胶,个别树位割胶刀数、涂药浓度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排胶强度过大,如果肥料投入不足,营养跟不上,极易因树体弱则病生,出现炭疽病发病中心,病害因气候适宜而不断扩展、蔓延和流行。在全面推行“四天一刀”割制起始几年内,基本上割胶刀数都控制在55刀以内,并且遵循浅割养树的原则,但推行几年之后,也曾出现过加刀和施肥质量差的年份,导致树体弱、“两病”病情加重。近年来,我场重视新割制的管理,把割胶刀数和耗皮限制到标准范围内,并对开割树加大有机肥投入,使胶树茁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白粉病和炭疽病都是气候型病害。“两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嫩叶期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低温阴雨是“两病”的发生和流行的综合因素,气温(一般指2~4月气温)是白粉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白天平均气温连续几天在26℃以上,则病情轻,反之则重;而嫩叶期湿度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所谓“一场大雨一场灾”就是对炭疽病和湿度关系的生动描述。
     白粉病和炭疽病都是真菌病害,在生产上使用的防治药物除硫磺粉是无机单体硫外,其它都是有机药物,病菌很容易对有机药物产生抗药性,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橡胶“两病”发生的总体趋势是发生早、早期病情重、发生面积和防治难度逐年加大。
     三、“两病”防治历程
     橡胶白粉病和炭疽病是橡胶树嫩叶期的两种主要病害。1994年以前,我场只有白粉病发生流行,只用硫磺粉防治即可,而炭疽病发生轻微,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不需要药物防治。
     1、白粉病防治历程
    自开展病害防治至今,橡胶白粉病防治主要依靠硫磺粉,也尝试过其它防治方法。如1999年,在三个生产队首次试用粉锈宁烟雾剂防治白粉病,防治面积6000亩,防效尚好。此后的2000~2003年每年均有5个生产队使用粉锈宁烟雾剂防治白粉病,防治面积年约10000亩,但连续使用4年后,白粉菌产生抗药性。到2004年只保留25队使用粉锈宁,防治面积1500亩,因防效不佳,故从2005年起已停止使用粉锈宁。
     2、炭疽病防治历程
     1994年以前,炭疽病不需防治,1995年开始对炭疽病发病中心(37队、35队)进行药物防治,使用药物是3%多菌灵烟堆,防治面积2000亩。1996年至今,每年都对炭疽病进行防治。1996年~1998年连续3年使用3%多菌灵烟堆局部防治,每年防治面积5000~10000亩;1999~2003年每年防治炭疽病面积约30000亩,其中大面积使用药物是硫磺粉与多菌灵粉的混合粉,小面积增加使用烟堆和烟雾(如:1999年~2001年增加使用3%多菌灵烟堆,2002~2003年增加使用百菌清烟雾剂);2004年停止使用混合粉,只用3%多菌灵烟堆防治炭疽病,防治面积15000亩;2005年~2008年每年防治面积40000~54000亩,大面积使用药物是咪.鲜酮,小面积使用3%多菌灵烟堆;从1996年开展炭疽病防治以来,主要趋势是防治面积逐年扩大,从最初的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54000亩,防治时间也越来越趋早,难度越来越大。
     四、防治工作体会
     今年,由于受50年来罕见的严重寒害的影响,橡胶树抽叶晚,枯枝多,菌量大,且树体养分消耗大抗病力差。因此,今年海南农垦橡胶树白粉病和炭疽病出现特重病流行年,而阳江农场湿度大,橡胶“两病”更属重病年景。但因防治得当,重病之年创奇迹,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不但防治成本低,且始割率高,达到96%。主要防治做法是:
     1、立足一个“早”字。
    (1)物资早准备。早在2007年10月,就开始着手准备下一年两病防治物资。一是备足药物,备足硫磺粉118吨、多菌灵烟堆10吨、咪.鲜酮烟雾剂7吨; 二是备足机械和配件,投入9.4万元,新购置18台烟雾机和各种机械配件一批。2008年春节前,植保机械全部维修保养好,并发放到各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配备3~4台。
    (2)人员早培训。今年1月14~16日举办植保员培训班,培训植保工作人员42名,主要学习“两病”防治理论和植保机械的保养及维修。
    (3)方案早制订。2008年1月15日就出台颁发阳胶生字[2008]1号文件,即“两病”防治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两病”防治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制定奖罚措施,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4)病害早防治。今年胶树物候比往年晚20多天,但“两病”防治依然贯彻“早防”原则,炭疽病防治是在抽芽期间分两阶段进行:3月21日橡胶树刚萌动抽芽,全场就先用烟堆点烟局部防治,3月27~29日橡胶树抽芽盛期再用咪.鲜酮烟雾剂全面防治。由于发病早,白粉病防治也及早进行,在胶树的小古铜叶期就开始进行全面喷硫磺粉防治。而后又全面加喷一次咪.鲜酮烟雾剂,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突出一个“严”字。
    (1)严格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防病期间,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未经请假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岗位,要准确掌握物候和病情进展,按时调查,及时上报报表,并做好硫磺粉的翻晒、过筛和防潮存放等工作。
    (2)严格施药。各生产队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施药标准施放药物,一是按规定的时间段施药,如烟堆在晚上12点~翌日晨8点前静风施放;二是按规定的药量施药,如硫磺粉每亩次0.6~0.8公斤;三是按时完成全面施药,如点烟堆要求2天内完成,喷烟雾和硫磺粉要求2~3天全面完成一遍;四是按规定的间隔期施药。如喷烟雾和硫磺粉视情况按5~7天喷一次。
     (3)严格检查。各生产队施药后,农场组织检查:一是检查仓库药物,看药物是否施放到位;二是检查树位施药情况,如每树位放烟堆多少包,叶片硫磺粉的粘粉量多少等,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责令返工重喷,严重的还要追究责任。
     3、坚持一个“新”字。
     今年橡胶“两病”发病的特点是:在物候早期病害发生早、早期病情重。根据这个特点,我们敢于创新,采取灵活的施药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主要做法是:①对抽芽萌动早的林段,先点烟堆局部防炭疽病。②在抽芽盛期,接着喷咪.鲜酮烟雾剂全面防治炭疽病。③小古铜叶期,喷硫磺粉全面防治白粉病。④在喷完硫磺粉后接着又全面喷咪.鲜酮烟雾剂一次。⑤对少部分后抽叶的割株,再次局部点喷硫磺粉。
     由于咪.鲜酮烟雾剂具有主防炭疽病兼防白粉病即“一药两治”的功效,今年首次创新实行喷烟雾和喷硫磺粉交叉使用,用硫磺粉杀灭叶面病斑,用烟雾剂杀灭叶背病斑,达到了既降低成本又取得高效的目的。今年全场全面喷硫磺粉平均1.3次(比去年减少1.2次),耗用硫磺粉56吨(比去年减少43.2吨),白粉病投入35.5万元(比去年减少6万元),在硫磺粉提高单价到4000~8000多元的情况下,防治成本平均每亩5.9元(比去年还减少1.8元)。经过防治,防治区白粉病四、五级病株率为0,三级病株0.5%,最终病指1.4,而对照区最终病指56.4,故防治效果为97%;炭疽病“烟防”及时,防治效果达90%。经过防治共挽回干胶损失340吨,避免经济损失680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8.6,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今年在全省橡胶“两病”防治成本成倍增加的情况下,阳江农场不但防效好,而且防治成本比去年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