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惊徐州

 圆角望 2015-08-24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去徐州。这徐州就让我惊诧了。
  古徐州是九州之一,它的雄浑和强悍我素有耳闻。当今徐州也毫不低调,云龙湖边万人游泳场让我喝彩;全城大啖伏羊让我兴奋;博物馆中汉墓构件上的天成纹饰让我暗暗醉倒,但这都不是我惊讶的原因。徐州惊到我,不是民风的差异,也不是饮食的南北,而是豪放中的婉约之气,让我刮目相看。
  这次我造访徐州,是有着一个风雅又云淡风轻的理由,说昆曲。徐州和昆曲,貌似浑不搭界,但一个是刘邦挥剑处,一个发源地毗邻项羽起兵地,冥冥中像有割不断的气息关联。这个去徐州说曲的消息是在六月份到达的,古吴轩的总编辑雪根兄吃面的时候遇见我,不由分说就安排好了我的行程,容不得我说个不字。去年,也是这位雪根兄不知从哪里打听来我大学时得了昆曲的一些皮毛,便举重若轻地将撰写《典范苏州》系列第一本《昆曲》的任务交到了我手里,交代我必须写好,而且要写得让人耐看。其实,那天我正吃得满头是汗,也没听明白,就糊里糊涂地接了这个活儿。后来感觉到了份量那已经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于是整理故旧打点行囊,一路曲事钩沉,荡开笔抖起胆写了下去。还好,有二十年文字生涯打底,有四年科班的本钱,这本书还算顺利地磨了出来,而且还出乎意料受到省内好评。然而,古吴轩赶鸭子上架,写了书,还要说书,而且还是我第一次对外地的读者讲昆曲,更是第一次在一个流动着各色读者的书市里说曲。为了给自己垫个底儿,我专门请来了苏州昆剧院的陈滨老师和新秀戚晴助阵。7月18日早上的火车我们中午抵达,一下车直奔云龙湖畔的江苏书市现场。
  一进书市我就吃了一惊,徐州人这么爱读书。书市的讲座空间在江苏馆,周围一片书山人海围绕,整个就像是一个文化大集,手拎肩扛的读者川流不息。然而这样的环境让讲座的难度瞬间爆表。一位徐州的书法家正拿着稿子端坐在江苏馆的讲座台前,正儿八经地宣讲“汉隶十八法”,声音被嘈杂的人声全面压倒。我心里暗想,那么好哉,这不单单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对昆曲的考验。看来要办成一个清谈的讲座是不可能了,更况且我对着江苏北部的读者,甚至可以说是来自全国的读者,他们中有多少人听过昆曲呢。而且也不能看讲稿,偌大的书市,闹闹哄哄,谁也不愿意看见一个作者像老学究一般坐在书案前,斤斤苦读讲座稿,那不太搞笑了吗。检查完音响,踏勘完场地,我和演员老师们就匆匆赶回酒店商量,三人一合计,就将清谈讲座改为互动的曲会吧,马上调整PPT。
  第二天上午8点多,一踏进书市,我又吃了一惊。在江苏馆里,已经在第一时间拥进了一群默默等待的听众,有携老伴一起前来的银发老人,有气质娴静的中年女性,还有带着孩子的母亲和眼中带着探秘之光的青年学生。他们静悄悄地坐着,与喧闹的书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知道,他们是在等待一次和传统的对接,或许这将是他们和昆曲互相启发的一次聚会。讲座一开始,我演示了一曲古调,“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是来自古徐州人李煜的《浪淘沙令》,也是我大学时代学习的第一首按古谱演唱的词,读者们的眼睛慢慢地开始亮了起来;接下来,我边说边唱,解说了诗词曲的变化关系,又示范了《长生殿》的曲牌【一枝花】;其后还将我体悟的昆曲字正腔纯板正的审美心法一一阐述。其间,两位昆曲老师表演了《牡丹亭·游园》和《玉簪记·琴挑》的精彩片段,一时间,江苏馆内古吴轩的展台前挤满了人,看不见的水磨味道像袅晴丝一般缠绕着整个江苏馆。
  而之后再次让我吃惊的是徐州读者的专业。在签名售书时,好几位读者提出,希望我另外找时间来徐州交流。一位女孩子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今天讲座的环境让我受累了,她眼里闪动着的光芒就像是代表徐州来向昆曲道歉一样。一位中年男性读者指着我投影文件里的昆曲审美心法,说书里没翻到,是不是可以来苏州和我探讨,还记下了我的号码,兴致勃勃约定要从徐州赶来。而我后来获悉,那几天,徐州书市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了前两年在苏州举办的上届江苏书市,尤其是古吴轩,不断地补货,不断地卖完,社长钱经纬手提肩扛着补货的高仿书画,一到现场便卖得飞快,到后来只好学房地产开盘现场加价,还是挡不住徐州人的需求。
  买书读书,成为了一个城市的节日,这让我对刘邦故里的徐州感动之余,不得不心生敬佩。这雄性的城市,玩起风雅 投稿邮箱来,却也是那么与众不同。 wbfukan@126.com

  ■广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