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恩施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之路

 最终编辑 2015-08-24
恩施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之路

熊家岩特色茶产业。

  湖北恩施,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土家族文化的诞生地之一,民族文化积淀丰厚,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近几年来,恩施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民族节日活动的通知》,制订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恩施州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十年纲要》等。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恩施州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也推动了该州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活态传承”之路。

  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留住民族文化之根

  95岁的巴东堂戏艺人黄大国,从艺近80年,能唱100多出堂戏。2001年,他整理的《巴东堂戏》一书刚出版,就去世了。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民族文化工作者。当年12月25日,在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代表会上,恩施州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州民宗委原副主任田发刚提出了“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的倡议。

  2002年3月,恩施州民宗委、州民协、州文体局共同发起,在全州范围内寻访民间艺术大师,初步掌握了100多位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农民艺人。经过筛选认定,首批正式命名了16位“民间艺术大师”称号,政府还每年发给每位大师1200元津贴。截至目前,已经命名了近50名。这些“民间艺术大师”涉及肉连响、摆手舞等30多个民间艺术品种。

  “只有给予这些民间艺术大师应有的社会地位,他们才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动力。”田发刚说。在社会的激励下,这些民间艺术大师们开始公开招徒,传授绝技。

  利川肉连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恩施州命名的首批民间艺术大师吴修福就是肉连响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他的徒弟,20多岁的刘守红也已经成长为湖北省“非遗”项目最年轻的传承人,刘守红曾9次将肉连响跳进了央视舞台,两次进入人民大会堂表演。现在,他在利川城区组建起了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传授肉连响、板凳龙等各种民间绝技,先后培训了3000多人。

  “一系列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工作的目标,就是要让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活态传承’。”恩施州民宗委主任廖于实说。

  此后,恩施州人民政府还命名了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25支民族文艺演出队。这些民族文艺演出队成为农村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了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工作,2007年,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成立。协会经过两年的努力,摄制出品了《恩施州民间艺术·传统舞蹈系列》、《恩施州原生态演唱民歌》DVD光碟,成为活态保护恩施州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一个成功范例。

  近年来,协会还每年组织举办民族文化论坛。2012年,协会开展恩施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讨会,组织了39位民族文化工作者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20份。“许多地方政府都忙于申报‘非遗’项目,却忽略了申报成功以后的保护传承问题,我们召开这样的探讨会,就是期望能让相关部门在思想上重视申报成功后的实际工作。”现任协会会长田发刚说。

  此外,协会还在2013年组织举办了“恩施州杰出文化新人”评选活动,评选出11名“杰出文化新人”。为了给那些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老人荣誉和肯定,2014年,协会又组织了“恩施州文化守望之星”评选活动,最后评选出15位,由电视台为每人拍摄短片,并在《恩施日报》开设专栏介绍他们的事迹。

  截至2013年5月,恩施州已有13项“非遗”项目被列入了国家级名录,51项列入了省级名录,102项列入州级名录,拥有72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让民族服饰成美丽风景

  2013年5月,一场在恩施土司城举办的建州30周年土家族服饰展演,让观众大开眼界。8月份,恩施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带头穿戴民族服饰,参加州庆30周年活动,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恩施州民宗委将民族服饰,尤其是土家族服饰的研究制作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廖于实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恩施州民宗委就先后举办了民族服饰表演大赛、民族服饰设计大赛。21世纪以来,恩施州民宗委组织力量,致力于土家族服饰的研究、制作、展示、宣传和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学术研究方面,2007年5月,恩施州民宗委成立州民族研究学会民族服饰分会,积极开展土家族服饰的调查研究。2008年以来,先后发表了《论土家族服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论土家族服饰的当代变迁》等学术论文,初步完成《中国土家族服饰》的书稿,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13年,恩施州民族服饰协会正式成立。

  在研制和展演方面,2007年,恩施州民族研究所与民族服饰厂家共同研制了“土家之花”服饰。同年,又共同研制了包括教师服饰、学生服饰,以及土家族日常生活装和婚嫁、节日盛装等八大系列、150余套土家族服装,并与恩施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了土家族服饰展演活动。

  为了让群众更加了解土家族服饰。2008年,恩施州民宗委编辑出版了《鄂西民族·土家族服饰专辑》;2010年,恩施州民宗委和《恩施日报》联合开办《民族服饰》专栏,对土家族服饰进行集中宣传。近年来,恩施州民宗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宾馆酒店等平台,积极倡导在民族学校、宾馆酒店推广民族服饰。

  “恩施州民族服饰尤其是土家族服饰应该朝着生活化、大众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风格上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 恩施州民族服饰协会负责人说。

  文化精品迭出,民族体育不断发展

  2014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上,湖北选送的《毕兹卡》获得群舞银奖。这一展现恩施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舞蹈节目,在土家族传统毕兹卡中融入现代舞蹈元素,成为兼具民族特色和现代舞台艺术的优秀舞蹈节目。

  事实上,近年来,恩施州的文化精品迭出,充分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戏剧舞蹈方面,2013年,恩施州民宗委组织协调咸丰县南剧《女儿寨》参加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得银奖;2012年,《嗯嘎女儿会》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表演金奖; 2008年和2010年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上,恩施州选手“土苗兄妹”、巴东“撒叶尔嗬组合”均获得原生态组别的金奖 ……

  在文学方面,《远去的诗魂》、《巴国俪歌》相继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黑烟》获湖北文学奖,全州20余人次斩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屈原文艺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中国散文华表奖等。

  为了推进民族文化品牌的形成,从2007年以来,恩施州还创办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年年举办土家族节日盛会“女儿会”、“摆手节”等。

  恩施州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恩施州以各级学校为依托,建立了省、州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学校23所,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竞速、蹴球、陀螺、板鞋等项目的训练。

  2007年12月,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一举获得9金、7银、5铜的好成绩,恩施州运动员获得了5金、4银、5铜的优异成绩。2011年9月,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州举行,恩施州教练员和运动员占主体的湖北省代表团,在竞赛项目比赛中共夺得7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表演项目比赛获得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