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三)

 寂寞在繁衍 2015-08-24

第七章  补 益 剂

概念

凡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

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

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属

八法中的“补法”。

适应范围

   补益剂为治疗虚证而设,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即人体的气、血、阴、阳等不足而产生的病证,具体的说即久病体虚,脏腑亏损、津血不足、机能衰退等各种病证。

病因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不足

思虑太过,过度劳倦—劳伤气血营阴

房事不节—损伤肾精元气

大吐、大汗、大泻-阴液气血耗损

分类

气虚(肺、脾)—补气—四君子汤

阳虚(心、脾、肾)—补阳—金匮肾气丸

血虚(心、肝、脾)—补血—四物汤

阴虚(肝、肾)—补阴—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八珍汤

阴阳两虚—阴阳并补—地黄饮子

使用注意

   1、要掌握补益剂的使用原则,必须在外邪已解、正气已虚的情况下才可应用。若正

气已伤而余邪未尽,则在补虚扶正的同时兼以祛邪,即“补正不忘祛邪”。

   2、要辨别虚实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如“大实有羸状”之真实假虚之证,至虚有

盛候”得假实之证  

   3、要注意观察脾胃功能

   4、不可滥用补益剂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保持精神愉快

   5、补益剂的组成药物多味厚滋腻,煎煮时间应稍长,使性味尽出,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30~60分钟,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6、在运用补益剂的时候,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补益法:直接补益虚损的脏器。二是间接补益法:可以依据脏腑相生的关系补益虚损的脏器。

第一节  补 气

四 君 子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

      本方中的四味药物,皆属平和之品,不热不燥,补而补滞,益气补中,健脾

养胃,如同宽厚和平的君子一般,不偏 不倚、故名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

人参苓术甘草比;

益气健脾基础剂,

脾胃气虚治相宜。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

      症见:面色晄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

方解

人参:大补脾胃之气       —君

白术:燥湿健脾                  —臣

茯苓:渗湿健脾                 —佐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佐使

与理中丸比较:

   本方与理中丸的药物组成中均有人参、白术、炙甘草三味,皆可益气补中,治疗脾虚之证。但四君子汤与茯苓配伍,以人参为君,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理中丸与干姜配伍,以干姜为君,重在温中祛寒,主治中焦虚寒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的基本方,很多补气或健脾的方剂都是由本方演化而来。

主要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乏力而致的各种病症,以面色晄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呕吐加半夏;胸膈痞瞒加枳壳、陈皮;心悸失眠加酸枣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干姜、附子。

   3、临床运用:临床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虚弱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理中丸与四君子汤的比较

 

参 苓 白 术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

莲草山药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

四君子汤、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证

   症见: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腻、脉虚缓。 病机关键:脾虚夹湿

方解

四君:益气健脾          —君

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补脾渗湿止泻     —臣

砂仁:行气化湿、便补而不滞

桔梗:载药上行、宣开肺气         —佐

1.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方中桔梗:

   (1)桔梗苦辛而平,借其升浮之性,与渗湿的药物配伍而使降中有升,以恢复气机的升降功能。

   (2)桔梗上行入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水道通利而湿有去路。

   (3)宣利肺气,借肺的布精而养全身。

《素问》中言“食气入胃…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桔梗宣通肺气,通过肺之布津而养全身。

   (4)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引脾气上行,使输精于肺,达到“培土生金”之用。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使

     纵观全方,补中有行、行中有止、

功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本方除补脾胃之外,尚有补肺之功。

1、直接——山药有补肺

2、间接——脾肺为母子关系、培土可生金、肺得脾之转输、可得到营养;桔梗载药上行,使精微上达于肺,故肺气不足亦可选用此方。

 配伍特点:

    1、 药性平和,温而不燥, 补而不滞。

    2、肺脾同治,培土生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临床以泄泻、舌苔

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属脾虚夹湿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解中桔梗的配伍意义。

 

补 中 益 气 汤 《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参术,

炙草升柴归陈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

气虚发热甘温除。

组成

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症见:食少、体倦

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3、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

黄芪(重):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君

      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黄芪不仅能益气补脾,又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

     黄芪生用,其性轻清而锐。轻清可升阳举陷,锐则补益更速,通达内外。

人参:大补元气

炙甘草:益气调中 

白术:燥湿健脾          —臣

当归:养血和营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佐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升提阳气        —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1、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2、补益药中配伍了少量行气药物,既可调气机的升降,又可使补而不滞。

名词

       甘温除热——用甘温的药味以解除因

虚而致身大热的方法、代表方为补中益

气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小建中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虚无力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白芷、细辛。腹痛加白芍。

兼气滞,加木香、枳壳。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

兼贫血,加补血药(四物)、补肾药(枸杞、鹿胶)。

月经过多,去柴胡、当归,重用人参或加止血药。

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

便秘,重用当归或加适量火麻仁、肉苁蓉。

   3、临床应用

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黄芪与升麻、柴胡的配伍意义)。

 

生 脉 散 《医学启源》

生脉麦味与人参,

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脉绝急煎斟。

组成

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津证。

   症见:神疲乏力,短气;多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

   症见: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汗出,脉虚细。

方解

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           —君

麦冬:润肺养阴                 —臣

五味子:敛肺止汗,益气生津         —佐

       三药合用,一补(人参)一润(麦冬)一敛(五味子),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暑热气津耗散,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肺虚久咳得之,可益气养阴,敛肺止咳。

运 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阴两虚的常用方,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阴虚有热,以西洋参代人参; 元气大虚,用红参; 虚而有火,用西洋参;气阴不足轻者,可用党参。 病情急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3、现代运用:现用于肺结核、慢支、神经衰弱所致的咳嗽,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玉 屏 风 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命名

       玉者,珍贵之品;屏风,挡风的屏障。喻本方的功能如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通过本方的应用,可补益肺气,增强卫外之功,由此一来,则风邪不能内袭,汗补外泄,从而

玉屏组合少而精,

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

固卫敛汗效特灵。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症见: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病机:肺卫气虚,腠理不固。 表虚自汗。

主治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均可以治疗表虚自汗。本方的自汗是由于卫气虚弱,腠理不固而致;桂枝汤的自汗,是由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正如吴昆所言:“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可用于治疗表自汗,二者有何区别?

方解

黄芪:补益脾肺之气,固表止汗                     —君

白术:益气健脾,加强固表之功                   —臣

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                        —佐

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黄芪与防风相伍,一收表,一散表,二药合用,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相畏相使,实系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之意。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以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此外,体虚易感冒者也可应用。

 2、加减变化:

(1)自汗重,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

(2)有表证:合桂枝汤;

     无表证:合补中益气汤+淫羊藿

运用

    3、现代运用:现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肾小球肾炎易于感冒而反复发作者。属表虚外感之人。

 重点

 玉屏风散的组成、功用、主治

 玉屏风散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第二节  补 血

四   物   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四物熟地归芍芎,

补血调血此方宗;

营血虚滞诸多证,

加减运用贵变通。

功 用

补血调血(和血)

主治

营血虚滞证。

   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血色淡;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病机关键:

营血虚滞、冲任虚损、血行不畅。

营血亏虚

    脏腑失养

    血行不畅

冲任虚损 营血瘀滞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妇人月经不调、量少、血色淡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

方解

熟地:大补肝肾、滋阴养血     —君

当归:补血和血                 —臣

白芍:养血益阴,缓急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                    —佐

      补中有散,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血为主,调血为辅。

配伍特点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血、调经之基本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血家百病此方宗)

   2、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血崩气脱等证,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现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营血虚滞者,均可应用。

重点

四物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归 脾 汤 《校注妇人良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

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功 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2.脾不统血证。

   症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方解

配伍特点

1、气血双补,以补气为主。

2、心脾同治,重在补脾。

3、补中有行,补气养血方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失血、

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皮下出血,加紫草、仙鹤草、花生衣。若用于再障,加阿胶、肉苁蓉、补骨脂。用于贫血,可加熟地。

运用

   3、现代运用:现用于各种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于心脾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还可用于妇女月经不调。

重点

归脾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

归脾汤中配伍木香的意义

 

第四节   补 阴

六 味 地 黄 丸《小儿药证直诀》

命名

    由六味药组成,以地黄为主药,故名。本方原治疗小儿发育迟缓——五迟(立、行、发、齿、语)及囟门闭合晚,后用于补肾阴的方剂,因小儿发育迟缓与骨骼缺钙有关。 中医认为,通过补肾可使发生骨长,二者实质上是相同的。

方歌

六味地黄山药萸,

泽泻苓丹三泻侶;

三阴并补重滋肾,

肾阴不足效可居。

组成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功用

滋阴补肾

主治

肾阴虚证

     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消渴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肾阴不足,水亏火旺,以阴虚为主 

方解

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直补先天)        —君

山茱萸:温养肝肾而涩精

山药:补脾固肾                         —臣

泽泻:利湿泄浊

丹皮:清泄相火

茯苓:健脾渗湿                   

配伍特点:

   1、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2、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玄参。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

   3、现代运用:现代应用较为广泛,如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亢,无排卵性宫血。更年期综合证等属于肾阴虚者。

掌握: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配伍特点)

 

一 贯 煎 《续名医类案》

方歌

一贯煎中生地黄,

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

阴虚胁痛此方良。

组成

生地黄、沙参、当归、枸杞子、麦冬、川楝子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病机:肝肾阴虚,肝气失舒。

方解

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君(滋水涵木)

沙参、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

                        ——臣(佐金平木、培土抑木)

枸杞子、当归:养血柔肝

                                  —臣

川楝子(少许):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佐

配伍特点:

   1、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病必求于本”,针对肝阴不足证,采取滋水涵木,佐金平木,培土抑木三法。

  2、大队养阴药配少量行气药,补肝与疏肝结合,以补为主,既体用并调,又补而不滞 。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滋阴疏肝的代表方、常用方。可治疗阴虚胁痛。以胸胁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胁痛甚:+柴胡、佛手、白芍、甘草;

   包块,痛处固定不移,舌黯而干:+川芎、赤芍、丹参、鳖甲;

   3、现代运用: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均可以此方

   4、使用注意:有停痰积饮或苔白腻,则不宜使用。

掌握: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川楝子的配伍意义

 

第五节  补阳

肾 气 丸 《金匮要略》

命名

    本方由八味药组成,故名八味丸,但此方为补阳之品,为何名肾气丸?前所言,此方与六味地黄丸仅两味药之差。补阴之品多了桂枝、附子,既补阴又补阳,非大队的温阳之品,温阳作用不甚强。故非补火之意,而在于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主要作用是温化肾气。故本方不叫“温肾丸”而叫“肾气丸”。

方歌

肾气丸主肾阳虚,

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苓泽丹,

水中生火在温煦。

组成

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

     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解

附子:温肾助阳

桂枝:温阳通脉,化气行水         —君

地黄(生地):滋阴补肾

山茱萸:补肝涩精

山药:健脾益肾                     —臣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丹皮:清泄肝火,泄阴中之火              —佐

虽为补阳之剂,却是少量补阳与大队补阴同用,为何要重用补阴之品?

   1、阴根于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阳是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肾阳亦是由真阴所化生。本方以少量的桂枝、附子,纳入补阴药中十倍之一。是阴中求阳、取“少火生气”之义,使之微微生火、以生肾气,使在真阴充足的基础上,微微生火以化生肾气。

   3、从药物作用的角度来看,治疗肾阳虚多用丸剂缓补,故需久服、多服方可奏效,但补阳药多为温燥之品,若纯用补药,必温燥伤阴,故在补肾阳的同时必须固护肾阴,因此必须补阳药与补阴剂同时配伍应用。

   2、从疾病的性质来看,肾阳虚系统慢性病的一个过程,疾病发展到这一阶段,阴阳俱虚、而以阳虚较为突出,故在补阳的同时必须补阴。

配伍特点:

   1.补阳药配补阴药,意在“阴中求阳”。

   2.大量补阴药配少量补阳药,意在“少火生气”,鼓舞肾气。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以腰痛脚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脉来尺脉沉弱。

    2、加减变化:

       方中干地黄、现多用熟地;

       桂枝,多用肉桂则效果更好。

    3、现代运用:现多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低性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支哮喘、更年期综合症等属肾阳不足者,均可加减使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配伍特点)

第六节 阴阳双补

地 黄 饮 子 《圣济总录》

方歌

地黄饮萸麦味斛,

苁蓉附桂阴阳补;

化痰开窍菖远茯,

加薄姜枣喑痱服。

组成

滋肾阴—熟地、山萸、麦门冬、石斛、五味子补阳—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

化痰开窍—石菖蒲、远志、茯苓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

喑痱证

  喑:(1)暗哑,咽喉不利。

     (2)错语,所言非所想,“命名性失语”。

     (3)舌强不能言:舌咽神经麻痹,如:脑血栓、脑出血后遗症。

  痱:足废不能用。指腿脚不利,不听使唤。

病机: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

方解

补肾阴:熟地、山萸—滋阴补肾

补肾阳: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      —君

附子、肉桂—温阳散寒

石斛、麦冬、五味子 —滋养肺肾         —臣

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        —佐

生姜、大枣   —和中调药   —佐使

       纵观本方,既补肾阴,又温肾阳,且两方面药效相当,阴阳双补;既补下元、又治上窍,上下同治,而以治下治本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舌暗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而弱。

  2、随证加减:

  若痱而无瘖,去菖蒲、远志;

  瘖痱以阴虚为主,痰火偏盛者,去桂、附,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

  兼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

  3、使用注意:本方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使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第八章   固 涩 剂

概   念

凡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以“散者收之”立法,属“十剂”中的“涩”剂。

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适用于气、血、精、津液耗散滑  脱不禁之证。

症见: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

分      类

     固表止汗——牡蛎散

     敛肺止咳——九仙散

     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

     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

     固崩止带——固冲汤

使 用 注 意

1、掌握应用原则:必须在纯虚无邪而耗散滑脱时才可应用,否则会“闭门留寇“。

2、本方属治标之法,故在治疗时,应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找出耗散滑脱的原因配伍相应的药物。

3、本类方剂所治之证,多以虚为本,故多配伍补益剂。

第三节   涩肠固脱

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的泻痢日久,滑脱不禁。

症见:泻痢不禁,腹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饮食减少。

常用药物

 1、涩肠止泻药:如赤石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等。

 2、温里散寒药:如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3、滋阴养血药:如当归、阿胶等。

 4、理气药:如陈皮、青皮、丁香等。

 

真 人 养 脏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

真人养脏木香诃,

当归肉蔻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

脱肛久痢服之瘥。

组成及功用

〖组成〗木香、诃子、当归、肉蔻、粟壳、白术、芍药、人参、肉桂、甘草。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

久泻久痢。

症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不思不饮,舌淡苔白,脉迟细。

《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生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乃至合污而降,而泻痢作矣”。

病机分析: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或因久泻久痢,损伤脾胃,累及于肾,致脾肾阳虚、关门不固。

脾肾阳虚、关门不固—久泻久痢、滑脱不禁。

脾虚中气不足—肛门坠下。 

脾胃虚寒—脐腹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虚弱,运化无常—不思饮食。

    

方解

      本病为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脾肾阳虚为本,久泻久痢为标,故治疗时当标本兼顾、除此外并依据本虚表实的轻重度有所侧重。泻痢滑脱不禁,精微外泄,脏气已虚,当“滑者涩之”,急则治其标。

罂粟壳:涩肠止泻。

                               ——君       

诃子:助君药涩肠止泻。    

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臣

肉桂:温补肾阳、暖脾助运。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补中。

当归、白芍:养血益阴,补耗伤之阴血。

木香:调气醒脾。               

(1)与归、芍配伍调和气血,以除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2)与温补脾胃药同用,可促进脾胃运化,使本方补而不滞。

(3)与涩肠固脱药同用,可使涩而不滞。

                               ——佐

甘草:调和诸药,合芍药又可缓急止痛。

                               ——佐使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重在治标;

  脾肾同调,补脾为主;

  补中有行,补而不滞。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用于脾肾虚寒、久泻久痢。以 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脾肾虚寒甚者,加附子;脱肛加升麻、黄芪。

现代运用:

      现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日久不愈者。

使用注意:

      若泻痢虽久,湿热积滞未去者,忌用本方。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木香的配伍意义

 

四 神 丸《内科摘要》或《证治准绳》

 

方歌

四神故纸与吴萸,

肉蔻五味四般齐;

大枣生姜同煎合,

五更肾泻最相宜。

组成与功用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用法〗姜、枣同煮,枣肉为丸。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

五更泻(肾泄)。

——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症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肾火衰弱,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肾虚寒,又正值五更之时,由于肾阳虚,阳气当至而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而泄泻。由此可见,本方证虽然是脾肾阳虚所致,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肾阳虚。

病机分析: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

肾阳虚衰——五更泄泻,久泻不愈,腰酸肢冷,脉沉迟无力。

脾虚失运——不思饮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腹痛喜温,舌淡,薄白。

方解

补骨脂:补肾壮阳,暖脾止泻。

                               ——君

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

                               ——臣

吴茱萸:温中散寒。

五味子:酸敛固涩止泻。

                               ——佐

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促进运化。

                               ——使

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与五味子散两方组合而成。二神丸由肉豆蔻、补骨脂组成,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五味子散由五味子、吴茱萸组成,专“治肾泄”。两方组合,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之功益佳。

比较:四神丸与真人养脏汤

 二者均为固涩止泻之剂,有脾肾并补之功,但所治各异。

    本方重用补骨脂为君药,以温肾为主,补命门以暖脾土,兼以酸涩固肠,主治命门火衰,火不生土的肾泄。

    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君,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主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以脾虚为主者。

真人养脏汤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

四神丸以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五更泻。以五更泻泄, 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证治要点。

随证加减:

     根据阳虚程度,可合理中丸或附子、肉桂同用。

现代运用:

     适用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属脾肾虚寒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的比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