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胀、没胃口、嗳气、恶心呕吐……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胃部不适的遭遇吧。日常饮食若不注意,招来消化不良可就该想想办法喽。那么,消除食积,给胃加足马力究竟有哪些良药?请随小编往下看。 【别名】鼠楂、山里红果、山里果子。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果实。 【野外识别特征】落叶乔木,高达6m。枝刺长1~2cm,或无刺。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6~12cm,宽5~8cm,有2~4 对羽状裂片,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伞房花序,直径4~6cm,花冠白色,花瓣5。梨果近球形,深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生于溪边、山谷、林缘或灌木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 【药材性状】呈圆形片,皱缩不一,直径1~2.5cm,厚0.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多脱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性味功效】酸、甘,微温。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内服煎汤9~12g;外用适量。 【常见病配伍】 1. 饮食积滞 常与莱菔子、神曲等配伍使用。 2. 泻痢腹痛、疝气痛 常与木香、槟榔、橘核等配伍使用。 3. 瘀阻胸腹痛,痛经 常与当归、香附、红花等配伍使用。 【验方精选】 1. 食肉不消 山楂肉120g,水煎服。 2. 痢疾初起 山楂30g,红蔗糖15g,白蔗糖15g,水煎冲细茶5g 饮服。 3. 产后面紫,痛经 当归尾9~15g,山楂6g,香附6g,红花6g,乌药3~6g,青皮4.5g,木香2.1g,泽泻4.5g,水煎服。 【其他功用】叶能活血化瘀,理气通脉。 注:同属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E.Br.的果实也作中药山楂用。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别名】鸡矢藤、臭屎藤、臭藤。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 的全草或根。 【野外识别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本,长3~5m。基部木质,多分枝。叶对生,托叶三角形,早落,叶片卵形、椭圆形、长圆形至披针形,长5~15cm,宽1~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叶纸质,新鲜者揉之有臭气。聚伞花序排成顶生的带叶的大圆锥花序或腋生而疏散少花;花紫色,几无梗,花冠筒长7~10mm,先端5裂。浆果球形,草黄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于溪边、河边、路边及灌木丛林中。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药材性状】茎呈扁圆柱形,稍扭曲,无毛或近无毛,老茎灰棕色,直径3~12mm,栓皮常脱落,有纵皱纹及叶柄断痕,易折断,断面平坦,灰黄色;嫩茎黑褐色,直径1~3mm,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灰白色或浅绿色。叶对生,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宽卵形或披针形,先端尖,全缘,绿褐色。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前者多带叶,后者疏散少花,花序轴及花均被疏柔毛,花淡紫色。气特异,味微苦、涩。 【性味功效】甘、苦,微寒。祛暑利湿,消积,解毒。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 【常见病配伍】 1. 饮食积滞,小儿疳积 常与山楂、神曲、麦芽等配伍使用。 2. 热痰咳嗽 常与瓜蒌皮、胆南星、枇杷叶等配伍使用。 3. 热毒泻痢,咽喉肿痛,痈疮疖肿,烫火伤 常与黄芩、金银花等配伍使用。 【验方精选】 1. 食积腹泻 鸡矢藤30g。水煎服。 2. 妇女虚弱咳嗽 矢藤根120g,红小芭煎头120g。炖鸡服。 3. 背疽 鸡矢藤60g。酒煎搽洗患处。 【其他功用】果能解毒生肌。 【别名】萝卜子、芦菔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种子。 【野外识别特征】两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直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外皮绿色、白色或红色。茎有分枝,无毛,稍具粉霜。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大多羽状半裂,长8~30cm,宽3~5cm,顶裂片卵形,侧裂片4~6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瓣4,白色、紫色或粉红色,倒卵形,具紫纹。长角果圆柱形,在种子间处缢缩。花期4~5月,果期5~6月。原产我国,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药材性状】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 【性味功效】辛、甘,平。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内服煎汤5~12g;外用适量。 【常见病配伍】 1. 食积气滞 常与山楂、神曲、陈皮等配伍使用。 2. 咳喘痰多,胸闷食少 常与白芥子、苏子等配伍使用。 【验方精选】 1. 饮食积滞 山楂15g,神曲15g,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0g,连翘10g,莱菔10g,研末制水丸服。 2. 咳嗽气喘 莱菔子2.5g,白芥子2.5g,苏子2.5g,水煎服。 【其他功用】鲜根能消食,下气,化痰,止血;叶能消食理气,利咽,消肿。 【使用禁忌】无食积痰滞及中气虚弱者慎服。 四、稻 芽 【别名】稻牙、谷蘖、稻蘖。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tiva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 【野外识别特征】一年生栽培植物。高20~70cm。茎纤细,中空有节;叶片扁平,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形;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黄色、褐色或紫色。颖果平滑。花果期6~10 月。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药材性状】呈扁长椭圆形,两端略尖,长7~9mm,直径约3mm。外稃黄色,有白色细茸毛,具5脉。一端有2枚对称的白色条形浆片,长2~3mm,于一个浆片内侧伸出弯曲的须根1~3 条,长0.5~1.2cm。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 【性味功效】甘,温。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 【常见病配伍】 1. 积滞不消及脾虚食少消化不良 常与麦芽、砂仁、白术、炙甘草等配伍使用。 2. 脾胃虚弱泄泻 常与茯苓、芡实、建曲、扁豆、泽泻、炙甘草等配伍使用。 【验方精选】 启脾进食 稻芽120g,研为末,加少量姜汁、盐,和做饼,焙干。加炙甘草、砂仁、白术各30g,研为末,白汤送服。 【使用禁忌】胃下垂者忌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