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媒体融合周年纪】喻国明:先认清环境再谈融合

 飞仙翁 2015-08-25

“不认清现在的媒介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型与融合。”采访一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教授喻国明就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如是说。在他看来,仅仅将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当做是一种新的媒介的看法是对我们身处的世界的深深误解,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媒介环境的基本构造和规则,所有领域都要在新的环境下做出调整。




不是低维度传播而是高维度裂变


维度是我们表达空间的一个概念,喻国明解释道:如果说零维是一个点,一维空间就是一条线,二维空间就是面,三维空间就是一个立体,加上时间则成了四维。目前人类能够感受到四维空间,但实际上空间的维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虽然对现代人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但它是确实存在的。”喻国明说,互联网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高维度的媒介环境,而传统媒体往往都是低维度的,即以版面或栏目的方式呈献给受众,只有从一端传向另一端,而缺乏互动。


“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所有媒介都是以机构为单位,任何人哪怕是意见领袖也必须通过这些机构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大多数人听到,因此传统的媒介思维也是控制好这个机构就好,但现在互联网恰恰激活了比机构更为基本的社会基本要素——个人,使每个人都成为这个传播系统当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基本单位。只要你传播的内容引起比较多的情感应和及价值认同,一个人的传播就会裂变成比过去一个机构传播面更广的范围和效应。这就是互联网所造就的新的传播格局,也是我们当下谈媒体融合的现实环境。”喻国明说。


不是“融掉谁”而是融进去


喻国明认为一些人对融合有一些误解,觉得好像应该是“谁吃掉谁”或“谁融掉谁”的问题,但实际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靠拢或与其对接,也不是传统媒体要加入网络的问题,而是在移动互联网所塑造的高维度媒介新景观之下,所有媒体如何转型的问题,其中也包括所谓的新兴媒体。


喻国明认为,在以个人为基本单位、以社会关系为传播特征的媒介现实下,传统媒体会产生渠道失灵的问题,“死”在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在融合的观念下,传统媒体就想到做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做客户端,希望拥有新媒体的一切形式,而这只是与一种传播形式的对接,传统媒体多了一个形式而已,不是真正嵌入到传播关系中,也没有真正进入互联网这个开放、平等、多元的平台。


“我们必须弄清楚,融合之下并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更不是一个媒介与另一个媒介对接的问题,而是适应今天传播新格局的问题,哪怕互联网企业也要在这个逻辑下去做。”喻国明说。


不是争取流量而是置换优势资源


那么,传统媒体究竟如何转型呢?对此,喻国明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基本有两条路径,一是与入口级信息平台对接进行资源置换,二是构建平台型媒体。


在不同场合,喻国明都给出了一组数据告诫传统媒体不能在入口级媒体的市场里“自嗨”。根据他的研究,面对成百上千个手机应用,用户下载到自己手机中的只有23个,而在这23个应用中,一周之内被打开一次以上的只有7个。“也就是说如果挤不进前7的话,这个应用甚至都不会被打开,因为用户早就习惯了微博、微信、百度、今日头条或淘宝等这样的入口级应用,这已是一个寡头竞争的市场。”在喻国明看来,传统媒体在争取流量方面显然已经处在弱势位置,但传统媒体可以以其丰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资源与入口级媒体对接,以垂直化服务实现资源价值的变现。


而对于平台级媒体,喻国明认为,传统媒体不能再延续过去的生产模式,而是要与互联网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也不能再将互联网当做一个传播的终端或出口,或作为延伸自己价值和影响力的一个平台、一个锦上添花的工具。他认为《纽约时报》同意脸书的即时分享政策而放弃跳转到自己的网页,算是摸对了门的一种转型,值得国内媒体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