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二十一) 化痰止咳平喘药 止咳平喘

 寂寞在繁衍 2015-08-26

白果

 

       为银杏科植物银杏 Ginkgo biloba L. 的种子。亦名银杏等。味甘、苦、涩,性平,有毒。入肺、肾经。功能: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主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内服:煎汤,5~10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黄酮类化合物,如山柰黄素(Kaempferol)、山柰黄素-3-鼠李葡萄糖甙(Kaemp- ferol-3-rhamnoglucoside)、七乙酰基山柰黄素葡萄糖甙(Heptaacetyl Kaempferol glucoside)、槲皮黄素( Quercetin )、异鼠李亭(Isorhamnetin)、八乙酰基-槲皮黄素-3-葡萄糖甙(Octaacetyl quercetin-3-glucoside)、芦丁(Rutin)、白果素(Bilobetin)、银杏黄素(Ginkgetin)、金松素(Sciadopitysin)、穗花双黄酮(Amentoflavone)。

       亦含酚类和有机酸类物质,如白果酸(Gink- golic acid)、氢化白果酸(Hydroginkgolic acid)、氢化白果亚酸(Ginkgolinic acid)、白果酚(Ginkgol)、白果二酚(Bilobol)、漆树酸(Anacardic acid);奎宁酸(Quin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抗坏血酸(Asorbic acid)。外种皮含有甲酸(Form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

       尚含有醇类和其他成分,如α-己烯醇(α-He- xenol)、红杉醇(Sequoyitol)、蒎立醇(Pinite)、二十六醇-1(Hexacosanol-1)、二十八醇-1(Octacosanol -1)、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九烷醇-10 (Nonacosyl alcohol-10)、白果醇(Ginnol);芝麻素(Dsesamin)、白果酮等。

       此外,白果种子含少量氰甙(Cyanophoric glucoside)、赤霉素(Gibberellin)和动力精样(Cyto- kinin-like)物质。内胚乳中还分离出两种核糖核酸酶。外种皮中含有天门冬素(Asparagine)。

       药理作用:

       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银杏乙醇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呼吸道酚红排泌增加,似有祛痰作用。灌胃给药,对小鼠氨雾所致咳嗽镇咳作用不明显。复方银杏喷雾剂用于大鼠实验性慢性气管炎(二氧化硫法),能使气管黏膜分泌机能改善,杯状细胞减少,黏液分泌减少,炎症病变减轻。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银杏毒对离体蛙心先兴奋、后抑制,乃至停跳。小剂量能使血管收缩,大剂量扩张。银杏提取物对健康人血压和心率均无影响。

       银杏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能使离体豚鼠冠脉扩张,使在位豚鼠后肢和离体大鼠后肢血管扩张,能增加兔颈动脉和耳动脉血流量。治疗剂量对大鼠、豚鼠、猫和兔的心率、血压和呼吸均无明显影响。用治疗量的100~1000倍时,对豚鼠能引起血压中等强度降低、呼吸加快、心率减慢。

       银杏果实中的银杏二酚对蛙心无影响,对兔有短暂的降压作用。银杏二酚有组胺释放作用,能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水肿,但该作用可被扑尔敏所对抗。

       银杏外种皮水提物0.2g/kg 能显著降低麻醉犬血压,去甲肾上腺素和心得安均不影响其降压效应,重复给药易致耐受性。

       3. 对脑循环系统的作用 银杏叶对麻醉猫、犬的脑血管,有显著扩张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亦降低心肌张力-时间指数。银杏叶与罂粟碱的作用相似,但罂粟碱能显著增加狗的心率。有报告指出,银杏能改变血液流变学,增加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度,可能还影响前列腺素,从而扩张血管。

       4. 抗菌作用 银杏果实的汁与肉以及白果酚、白果酸在试管内有抑制结核杆菌生长的作用,但实验治疗于小鼠或豚鼠,则无显著疗效。白果对多种类型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果肉的抗菌力较果皮强。水浸剂对真菌亦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漆树酸为银杏中的主要抗菌成分,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抑制作用。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13种实验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用5%浓度抑制真菌的有效率为92.3%。银杏甲素(白果酸类)和银杏乙素(黄酮类)抑制真菌生长的有效率分别为92%和53%,证明白果酸类物质对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杀伤和抑制生长作用。二者对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5. 对平滑肌的作用 银杏叶的乙醇提取物对气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且能解除磷酸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离体气管的致痉作用,制止豚鼠组胺性哮喘发作。实验表明:其所含的黄酮类,对动物支气管有扩张作用,但该作用可被心得安所对抗,提示其作用可能与β-受体有关。

       银杏叶的乙醇提取物与黄酮甙类对豚鼠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的痉挛,其作用强度与罂粟碱相似,但较持久。双黄酮具有对抗缓激肽、兴奋豚鼠回肠的作用。

       实验证明:银杏根提取物能减轻输尿管张力,对输尿管腔有扩大作用,而加入乙酰胆碱则有增加张力作用。银杏根高剂量对抗乙酰胆碱对十二指肠及输尿管作用不明显。有报告认为,银杏根用于排石的机制是在减低输尿管张力、扩大管腔和促进蠕动的推动下,促使输尿管结石的排出,并认为大量饮水对结石的排出有利。有人指出,银杏根对输尿管平滑肌的作用不是通过受体起作用,而是通过植物性神经起作用。

       6. 其他作用 银杏甲素能阻止过敏介质释放及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并对过敏介质引起的豚鼠平滑肌的收缩反应有直接拮抗作用。银杏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银杏叶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能明显改善东莨菪碱引起的记忆损害,醇提取物的作用较水提取物作用强,且对成年小鼠亦有促进记忆保护作用。银杏肉有收敛作用。双黄酮用作润肤油,能增加皮脂腺的分泌,使干燥或衰老的皮肤增加红润色泽。银杏叶提取物能使红细胞的聚集作用降低;银杏提取物则有使血流速度增加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慢性喘息性气管炎a. 炒白果21枚(打碎),炙麻黄、黄芩、制半夏、款冬花、桑白皮、炙苏子、杏仁各9g,炙甘草3g。以上为1日量,水煎,分2次服,连服10剂为1疗程。有继发感染、吐黄脓痰者,酌加鱼腥草、蒲公英。治疗100例,近期控制48例,显效3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新医学 1972;(9):14〕

       b. 白果、白芨、川贝各50g。研末分40份,每日晨起用沸水冲鸡蛋及药粉1份,空腹服,40天为1疗程。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迁延数月未愈或慢性支气管炎,以证属久咳肺虚,无明显热象者,疗效显著。〔中医杂志 1988;(3):18〕

       2.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银杏仁30g(有恶心呕吐者加干姜6g),共研细末,分4等份,每次1份,温开水送服。早晚各服1次。一般服4~8次即愈。曾治疗1例患病10余年的患者,按上法服4次即愈,随访5年未复发。〔中医杂志 1986;(11):63〕

       3. 治疗神经性头痛 带壳生银杏60g,捣裂,加水500ml,文火煎至300ml,分早晚两次服,上药可连煎3次,服3日。治疗10例,全部治愈。大多服药1剂见效。〔中医杂志 1982;(4):72〕

       4. 治疗痤疮 白果仁去外壳,切平面,每晚睡前用温水洗患部(不用香皂等)后,再用白果仁频搓面部,边搓边削去用过部分。次晨洗脸。治疗116例,全部获效。一般用药7~14次即愈。〔新中医 1982;(1):19〕

       5. 治疗尿石病 白果根120g,等量冰糖煎服,每周4~5剂。并发尿路感染者同时用八正散加白花蛇舌草,并按医嘱配合饮水和运动。治疗50例,治愈3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33天。〔江西中医药 1982;(1):15〕

       6. 治疗乳糜尿 白果仁10枚,射干12g,桔梗、川朴各10g,菖蒲、白芨各15g,萆薢30g,甘草5g。随证加减。水煎早晚分服,日1剂。10天为1疗程。

       治疗32例,近期治愈26例,显效5例,好转1例。〔时珍国药研究 1992;4:181〕

       7. 治疗崩漏 银杏10 粒、鸡冠花60g,水煎,分早晚两次服。兼有气虚者加黄芪12g,党参、白术各9g。治疗多例,效果良好。〔新中医 1976;(5):14〕

       8. 治疗带下病 白果10g,炒山药、芡实各30g,黄柏6g(盐水炒),车前子3g。每日1剂。酌情加减或内服外洗结合应用。治疗110例,结果:痊愈89例,显效21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7;21(8):366〕

       方剂选用:

       1. 治疗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秘传经验方》)

       2. 治疗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济急仙方》)

       3. 治疗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敷之。(《救急易方》)

       4. 治疗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盛药煮烂,空心食之。(《濒湖集简方》)

       配伍效用:

       白果配伍麻黄 白果甘苦涩而性平,敛肺定喘祛痰;麻黄辛苦而温,宣肺平喘。二者伍用,麻黄得白果,宣肺而不耗散肺气;白果得麻黄,敛肺而不使肺气壅滞。肺气宣降有度、气机调畅,其平喘止咳之功效更强,用于治疗喘咳日久不愈因素体气虚、痰浊壅肺者。

       【注意事项】

       宜忌:有实邪者忌服。

       种子有毒,以绿色胚芽毒性最大。入药时须去其外种皮及内层的薄皮与心芽。

       禁与西药麻醉剂、镇静止咳嗽剂等同用,以免引起严重的呼吸中枢抑制。

       毒副作用:白果外种皮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02±0.31g/kg。种仁中的中性成分给小鼠皮下注射460mg/kg,半小时后致惊厥,延髓麻痹,随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用油浸白果及其粗制酸性成分喂饲豚鼠60天,或以白果粉喂饲小鼠,均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不同程度肝脏损害,肾小球肾炎,甚至死亡。

       外果皮内含的银杏毒可引起皮炎,与斑蟊素类似。白果酚和银杏毒均有溶血作用。银杏毒对蛙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兔静脉注射银杏毒0.2g/kg,先有短暂的升压作用,而后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动物惊厥而死。银杏叶提取物大剂量给狗连续静脉注射一周,出现流涎、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黄酮醇大剂量可妨碍血液凝固。

       生银杏有毒。炒食或煮食过多可发生中毒。以10岁以下小儿为多。中毒者服食量小儿自7粒至150粒,成人自40至300粒不等。中毒出现的时间在食后1~12小时不等。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表现为呕吐、昏迷、嗜睡、恐惧、惊厥,或神志呆钝、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症,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数升高。少数病例尚可出现末梢神经功能障碍,双下肢呈完全性弛缓性瘫痪或轻瘫,触觉和痛觉均消失。如中毒过重或抢救过迟则会出现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屡有服食过量引起中毒的报告;亦有外用白果酊剂,偶致过敏的报告。

       中毒救治:

       1. 立即洗胃,导泻,服鸡蛋清、活性炭。

       2. 对症处理:抽搐、惊厥者,给予镇静剂,如注射安定、苯巴比妥类药物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并酌情应用呼吸兴奋剂,如注射尼可刹米、山梗菜碱等,但惊厥期间不宜用;心力衰竭者,给予强心剂,如注射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强心甙类药物。

       3. 酌情补液,并给予抗生素。

       4. 中草药治疗:

       a. 中毒轻者,用生甘草、绿豆各60g,水煎频服。

       b. 有末梢神经麻痹者,用黄芪、防风、地龙各30g,甘草20g,水煎服。

       【医家论药】

       “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本草纲目》)

       “白果,虽属一物,而生熟攸分。不可不辨。如生食则能降痰解酒,消毒杀虫,以浆涂鼻面手足,则去皶皰油腻及同汞浣衣,则死虫虱。何其力锐气胜,而能使痰与垢之悉除也。至其熟用,则竟不相同,如稍食则可,再食则令人气壅,多食则即令人胪胀昏闷,昔已有服此过多而竟胀闷欲死者。然究其实,则生苦未经火革,而性得肆其才而不窒,熟则经火煅制,而气因尔不伸。要皆各有至理,并非空为妄谈已也。”(《本草求真》)

       “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止咳除烦,生肌长肉,排脓拔毒,消疮疥疽瘤。”(《本草再新》)

       “上敛肺金除咳逆,下行湿浊化痰涎。”(《本草便读》)

       附药 银杏叶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 Ginkgo biloba L. 的叶。亦名白果叶(《品汇精要》)。味甘、苦、涩,性平。功能:益心敛肺、化湿止泻。主治: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痰喘咳嗽、泻痢、白带。临床常用于肺虚咳喘及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及脑血管痉挛等证的治疗。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银杏叶含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鼠李葡萄糖甙、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槲皮甙,白果双黄酮(Ginkgetin)、异白果双黄酮(Isoginkgetin),白果苦内酯A、B、C(Ginkgolides A、B、C),儿茶精、表儿茶精、没食子儿茶精等鞣质类成分。

       银杏叶尚含白果醇(Ginnol)、廿九烷、廿九烷-10-酮、廿八烷醇。亦含莽草酸(Shikimic acid)、α-己烯醛、亚麻酸、β-谷甾醇及豆甾醇等。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从银杏叶中提取的黄酮醇对豚鼠离体心脏灌流能引起冠状血管扩张;注射给药对豚鼠后肢血管亦有扩张作用。叶的粗提物(每毫升含总黄酮甙4.263mg)可对抗肾上腺素所致离体兔耳的血管收缩作用,总甙的作用较弱;对麻醉兔肌肉注射临床用量的20~40倍,对血压、呼吸均无影响。叶的提取制剂口服或静脉注射,可使巴金森病患者的脑血流量增加,改善脑的营养。

       2. 对平滑肌的作用 黄酮醇对豚鼠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并能对抗组胺及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其作用强度与罂粟碱相似,但较持久。叶的乙醇提取物对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和回肠痉挛有拮抗作用;腹腔注射可制止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

       3. 其他作用 银杏叶对高血压病人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幅度不大。在试管内,银杏叶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注意事项】

       宜忌:有实邪者忌服。

       毒副作用:银杏叶的副作用较少,临床应用本品,少数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便溏、腹胀,口干、鼻塞及头晕、头痛、耳鸣等,个别病例可出现过敏性皮疹。

 

矮地茶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全株含挥发油 0.1%~0.2%。在去油后的残渣中分离得镇咳有效成分矮茶素 1 号(即岩白菜素,Bergenin)和矮茶素2号。尚含2-羟基-5-甲氧基-3-十五烯基苯醌等化合物及三萜类化合物。从紫金牛全草中分离得紫金牛素(Ardisin)、紫金牛酚Ⅰ、Ⅱ(ArdisinolⅠ,Ⅱ)。叶中含有槲皮甙(Quercitrin)、杨梅树皮甙(Myricitrin)、岩白菜素和冬青萜醇(Ilexol)。

       药理作用:

       1. 止咳作用 矮地茶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其止咳的主要成分是矮茶素。矮茶素的止咳作用强度,对猫和小鼠的实验性咳嗽,相当于磷酸可待因的1/4~1/10。煎剂15~20g/kg给猫腹腔注射或灌胃,对电刺激喉上神经或氨水引起的咳嗽均于30~80分钟后产生明显的止咳作用,持续时间约为3~7小时,以腹腔注射作用较快而强。用量在5g/kg体重以上10~40分钟内即有明显止咳作用,作用持续5小时以上。连续用药23天未产生耐受性。有报告认为,矮茶素1号可能为作用于中脑的中枢性止咳药,但不能对抗尼可刹米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矮茶素1号对中枢抑制剂硫喷妥钠、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大剂量时亦不产生中枢抑制作用,因此判断它为咳嗽中枢的选择性抑制剂。矮地茶中的黄酮和挥发油无止咳作用。

       2. 祛痰作用 矮地茶煎剂给小鼠灌胃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酚红法),作用强度与桔梗相当,腹腔注射的作用更强。其祛痰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甙。实验证明其黄酮甙有增加小鼠(酚红气管排泄法)和大鼠(毛细血管吸收分泌液法)气管分泌的作用,对麻醉猫有促进气管纤毛排痰作用。

       3. 平喘作用 矮地茶中之矮茶素1号和三萜类无平喘作用,而所含黄酮给豚鼠肌注或腹腔注射有明显的平喘作用(氨水喷雾法)。给药后发生轻度惊厥,然而可自行恢复,但灌胃则平喘作用不明显。其所含挥发油亦有平喘作用,但需达中毒剂量时才出现。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矮地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其抗菌作用消失。矮茶素1号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矮地茶黄酮的作用更强,但在体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临床观察证明,紫金牛全草的乙醇可溶(水不溶)部分对肺结核的治疗效果较佳。从该有效部分离析所得紫金牛素,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紫金牛酚Ⅰ、Ⅱ亦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活性。矮地茶中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杀菌作用较桉叶油强,对大肠杆菌的作用与桉叶油相似。但不同批次提出的挥发油抗菌效价差异较大。

       5. 其他作用 矮地茶有降低大鼠气管-肺组织耗氧量的作用。矮茶素1号作用于含巯基必需基团的酶体系,因而降低了组织呼吸,但作用不强。

       矮茶素1号给每日吸入二氧化硫而产生慢性气管炎的大鼠内服,有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表现为杯状细胞减少,炎细胞浸润、肺气肿及肺萎陷程度减轻。

       本品口服吸收快,排泄亦快,因此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三分之二病人服药后3~4天内起效,重复治疗无耐药性。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慢性气管炎 矮地茶(干枝)15~24g,石膏(捣碎)15g,桔梗12g,干地龙9g,蜂蜜30g,猪胆汁1个,甘草4.5g。用水400ml,文火煎矮地茶、石膏、桔梗、干地龙至200ml,过滤后加入蜂蜜、猪胆汁,搅拌约煮沸5分钟即可。每日1剂,每次口服60ml,每日3次,2剂为1疗程。治疗单纯型、喘息型慢性气管炎88例,均有明显效果,大多数病人服药2剂后即见明显效果,体征、症状很快消失。〔陕西新医药 1972;(5):24〕

       方剂选用:

       1. 治疗肺痈:紫金牛一两,鱼腥草一两。水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2. 治疗血痢:紫金牛茎叶,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注意事项】

       毒副作用:矮茶素1号毒性小,安全范围比可待因大5倍以上。给小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10g/kg,相当于临床一次用量的4000倍。给犬肌内注射相当于人体口服剂量80倍的矮茶素1号,连续给药5天,对肝脏有轻度损害。

       给小鼠腹腔注射,粗黄酮甙的半数致死量为 1.31g/kg;纯黄酮甙的半数致死量为0.84g/kg。口服毒性低,给大鼠口服相当于临床用量的60~330 倍的矮地茶或矮茶素,连续60天,对其生长发育和各个主要脏器均无毒性作用。

       临床应用本品,个别病人可有头痛、头晕及胃部不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口干、胸闷等,均较轻微,短暂,继续服药绝大多数可自行缓解。亦有报告,1例肺结核患者服用紫金牛1月后引起黄皮症(皮肤多处黄染,巩膜不黄,肝功能无异常)。

       【医家论药】

       “治吐血劳伤,怯症垂危,久嗽成劳。治偏坠疝气。”(《本草纲目拾遗》)

       “治风湿顽痹,肺萎久嗽。”(《草木便方》)“治肿毒,血痢,解蛇毒,救中暑。”(《植物名实图考》)

 

洋金花

 

       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 Datura metel L. 或毛曼陀罗 Datura innoxia Mill. 的干燥花。亦名曼陀罗花(《御药院方》)、大闹杨花(《生草药性备要》)等。味辛,性温,有毒。入肺、心、脾经。功能:定喘、祛风、麻醉止痛。主治:哮喘、惊痫、风湿痹痛、脚气、疮疡疼痛。并作外科手术麻醉剂。

       内服:煎汤(或泡水),0.3~0.45g;入散剂,0.1~0.15g;煎酒或作卷烟吸,分次用,作卷烟吸时每日量不超过 1.5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白曼陀罗植物各部分都含生物碱,但以花中含量最高,达0.43%。生物碱中以东莨菪碱(天仙子碱,Scopolamine)为主,莨菪碱(天仙子胺,Hyoscyamine)次之。此外,尚有阿托品(Atropine)及对甲氧基苯甲酸组成的化合物 Datumetine。毛曼陀罗花头含生物碱约0.3%~0.4%,主要为天仙子胺及天仙子碱。亦有报告指出,在曼陀罗中还发现两种中性结晶物,定名为曼陀罗精(Datugen)及曼陀罗配质(Datugenin)。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东莨菪碱小剂量(0.1~0.2mg/kg)能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大剂量(2~40mg/kg)能使活动增加。给动物(猫、兔、大鼠、小鼠等)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均可引起翻正反射消失,除小鼠出现兴奋外,其他动物均未见兴奋活动。小鼠腹腔注射东莨菪碱4mg/kg,能增加中枢兴奋药(苯丙胺、去氧麻黄碱、咖啡因等)引起的活动增加,并能对抗利血平及氯丙嗪引起的活动减少,表现中枢兴奋作用。

       人肌注或静脉滴注洋金花总碱后,表现为头昏、眼皮重、懒言、肢体无力、站立不稳、嗜睡等中枢抑制作用,继而出现一系列的兴奋现象,如睁眼、抬头、谵语等,然后进入麻醉状态。人口服东莨菪碱0.65mg,可使精神活动减弱,2.0mg 可引起健忘,4.5mg则发生幻觉、健忘、定向力障碍;如果肌注5~50mg可导致昏迷。亦可延长乙醚、巴比妥类药物的麻醉时间。东莨菪碱与冬眠合剂合用,对人、猴、犬均可产生全身麻醉作用。东莨菪碱与戊巴比妥或眠尔通合用亦可使小鼠活动明显减少,表现出与中枢抑制药的协同作用。

       阿托品与东莨菪碱不同,人应用大剂量阿托品时,出现以兴奋为主的精神症状。给家兔侧脑室注射阿托品(1.0~6.0mg/kg)后,在出现翻正反射消失的同时,发生阵发性强烈抽搐,甚至强直性惊厥。东莨菪碱与冬眠合剂合用,可引起全身麻醉以进行外科手术,而阿托品则不能。

       东莨菪碱和α-受体阻滞剂相似,通过其抗肾上腺素能作用,产生镇痛和加强度冷丁的镇痛作用。东莨菪碱在以有高级中枢参与的嘶叫或定向咬为指标时,可加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在大鼠甩尾测痛中东莨菪碱不影响吗啡镇痛,但在夹尾测痛中则能加强其作用。在电刺激猴脚底测痛中,东莨菪碱有加强吗啡镇痛的作用。实验表明:无论用家兔钾离子透入法测痛或小鼠热板法测痛,东莨菪碱均能提高痛阈、加强度冷丁的镇痛作用。

       关于洋金花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机制,有报告指出:东莨菪碱及其类似物的中枢抑制作用,与其阻断中枢M-胆碱受体有关。东莨菪碱和樟柳碱注入家兔侧脑室所致翻正反射消失,均可为毒扁豆碱所拮抗。临床应用此类药物麻醉,用毒扁豆碱可以催醒。东莨菪碱、樟柳碱和阿托品能拮抗乙酰胆碱、毒扁豆碱、槟榔碱和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脑电去同步化反应;反之,毒扁豆碱亦能对抗上述三种抗胆碱药所致脑电同步化反应。毒扁豆碱能拮抗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对条件反射的影响。东莨菪碱等破坏学习行为,减弱记忆能力尤其近期记忆,亦可为毒扁豆碱、槟榔碱等所拮抗。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均可使脑组织乙酰胆碱含量减少。实验表明:脑中乙酰胆碱含量减少与行为无一致关系。但亦有报告认为,东莨菪碱抑制大鼠回避性条件反射与脑中乙酰胆碱含量下降呈平行关系。

       研究表明:东莨菪碱与拟肾上腺素药在中枢部位发生相互拮抗作用。拟肾上腺药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和苯丙胺均能拮抗东莨菪碱的中枢抑制作用,使东莨菪碱所引起的家兔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抑制程度变浅。脑电亦由高压慢波短暂地转为低压快波。有报告认为,东莨菪碱中枢抗肾上腺素能作用可能与阻滞α-受体有关。

       关于东莨菪碱中枢抑制的作用部位,有报告认为,东莨菪碱类结构药物选择性地作用于大脑皮层、海马、脑干网状结构等处,阻滞M-胆碱受体,亦可能阻滞α-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影响意识、学习记忆等机能活动。

       关于洋金花对中枢兴奋作用的机制,有报告认为与阻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M-受体和使乙酰胆碱释放增多,激动 N-受体有关。阿托品等的中枢兴奋作用,可能是皮层胆碱能抑制机制的去抑制。实验证明:东莨菪碱、阿托品和樟柳碱均可使脑中乙酰胆碱释放增多3~4倍或更多,释放增多原因是由于此类药物阻断了胆碱能神经突触前M-受体。

       阿托品的中枢兴奋作用较东莨菪碱强,但后者的抑制作用较前者强。这与其化学结构不同有关,亦可能与其在脑内的分布不同有关。东莨菪碱分布以大脑皮层、海马、膈区、间脑等处为高,而这些部位正是M-受体集中区域,阻断这些部位的 M-受体,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而阿托品在脑内分布比较均匀,因此M-受体集中区域浓度不够高,故抑制作用弱,而其他区域浓度则相对较高,促使乙酰胆碱释放,激动N-受体,因而兴奋作用较强。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洋金花生物碱在小剂量时兴奋迷走中枢使心率减慢,剂量较大时,则阻滞心脏M-胆碱受体,使心率加快。东莨菪碱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故心率加快,其加速的程度随迷走神经对心脏控制的强弱而不同。在迷走神经控制最强的青壮年作用明显,中麻开始后,心率可达120~160次/分,15分钟后逐渐下降而稳定在100次/分左右。在中药麻醉过程中,心率显著加快,可在麻醉前用心得安预防之。因为,心得安能使洋金花引起的心率加快明显减慢;但对老年人的心率无明显影响。阿托品有类似作用,而且更强。阿托品2~4mg/kg或东莨菪碱4mg/kg 给正常兔和麻醉犬静脉注射后,可拮抗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所诱发的心律紊乱(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但不能拮抗引起的心率加快。抗心律失常的原理尚不清楚。有报告指出,阿托品类药物用量过大,本身亦可诱发心律失常。

       洋金花生物碱治疗剂量对血管无明显影响,但对拟胆碱药引起的血管扩张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大剂量时亦能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作用。阿托品的血管解痉作用较东莨菪碱为强。有报告指出,阿托品有阻断α-受体的作用。

       洋金花对心排血量亦有影响,其影响与血容量有关。实验表明:洋金花总碱给出血性休克犬静脉注射,心排血量未见增加,但通过输血补充血容量后,洋金花总碱则能使心排血量增加。

       一般认为,东莨菪碱对血压的影响较小。东莨菪碱给麻醉兔静脉注射能拮抗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但该作用较阿托品弱,因其用量比阿托品大2.5~5.0倍。

       3.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东莨菪碱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并能对抗冬眠药物的呼吸抑制。在使用中药麻醉时一般呼吸平稳,但有时可见呼吸抑制(多为度冷丁给药过快或年老体弱者),呼吸不规则(多见于麻醉深度不够,强烈刺激时),呼吸道梗阻(舌下坠或误吸所引起)。

       洋金花生物碱有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其机制是药物作用于效应细胞的M-胆碱受体,阻滞乙酰胆碱作用的结果。

       洋金花使用于慢性气管炎患者,能使痰量减少,痰液变稠,而且容易咳出。其作用机制一是由于抑制了黏液的过度分泌,另一方面是由于改善了纤毛运动,从而有利于痰的排出。

       4. 对体温的影响 洋金花总碱或东莨菪碱在中药麻醉时,病人周围血管扩张,体表温度比麻醉前提高,而体温绝大多数下降1~3℃,少数甚至可降4~5℃,无一例升高,这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散热量增加所致。但是,在术后2~6小时,体温出现回升,回升体温大都在37.8~38.5℃之间,甚至有个别高达39℃或39.1℃,因此在中麻后要警惕高热的发生。但是亦有报告认为中麻对体温影响不大。

       5. 其他作用 临床应用洋金花后可见中度以上的瞳孔散大,视物模糊,此系由于抗胆碱作用所致,大多数病人在24~48小时后自行恢复,无需处理。

       东莨菪碱的作用时间较阿托品短。

       洋金花有抑制多种腺体分泌作用,抑制唾液腺分泌,可感口干;抑制汗腺,散热困难,体温升高,尤以夏天明显,但体温升高大多在48小时内自行消退。小儿用药后体温上升较为明显,因此夏季小儿应用中药麻醉,应予重视。

       东莨菪碱能降低胃肠道的蠕动及张力,能阻断胆碱能神经的功能,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肌收缩,引起尿潴留。

       东莨菪碱在烧伤临床中有抗烧伤渗出的作用,能明显抑制大鼠烧伤部位水肿的形成。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慢性气管炎 洋金花15g,研为极细末,倒入60度粮食白酒500ml内摇匀,密封存放7天后开始服用。每次1~2ml ,最大剂量不超过2ml,日服3次,服500ml 为1疗程。治疗118例,治愈42例,显效34例,有效31例,无效11例。〔黑龙江中医药 1992;(1):18〕

       2. 用于麻醉 洋金花65g,川乌5g,当归10g,制成注射液,用6~10ml注射液加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ml,5~10分钟注射完,用药后很快进入麻醉期,10~15分钟后即可施行手术。对60例患者、17种手术用此法进行手术,无1例发生意外。〔陕西新医药 1972;(1):25〕

       3. 治疗精神分裂症 曼陀罗花2g,钩藤30g,制川乌、红花各5g,甘草10g,冰糖适量。上药为青壮年成人1日量。水煎,分3~4次服,日1剂。初服可用小剂量,以后逐渐加量。治疗精神分裂症200例,结果痊愈52例,显效87例,有效26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2.5%。〔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7;7(4):17〕

       方剂选用:

       1. 治疗哮喘:曼陀罗花两五、火硝一钱、川贝一两、法夏八钱、泽兰六钱、冬花五钱。上共研细末,用老姜一斤,捣烂取汁,将药末合匀,以有盖茶盅一只盛贮封固,隔水蒸一小时久,取出,以熟烟丝十两和匀,放通风处,吹至七、八成干(不可过于干燥,恐其易碎)时,贮于香烟罐中备用。每日以旱烟筒或水烟袋,如寻常吸烟法吸之。(《外科十三方考》立止哮喘烟)

       2. 治疗阳厥气逆多怒而狂:朱砂(水飞)半两,曼陀罗花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若醉便卧,勿令惊觉。(《证治准绳》祛风一醉散)

       3. 治疗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贴之。(《卫生易简方》)

       【注意事项】

       宜忌:内服宜慎。体弱者禁用。

       毒副作用:洋金花注射液给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8.2mg/kg。犬静脉注射洋金花总碱后,可发生强烈惊厥或角弓反张,终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犬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80mg/kg,麻醉的最小有效量为2mg/kg。

       曼陀罗的花、叶、果实、种子均能使人中毒。临床屡有洋金花中毒的报告,其中以果实种子中毒的报告最多,其次为叶、花、根茎。中毒原因是误食误服或用量过大。亦有吸入其花、叶的粉尘及外敷其叶引起全身中毒的报告。成人干花中毒量为1~30g。洋金花注射液肌注,每日6mg,可导致死亡。尚有报告指出,中麻用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无论口服或注射洋金花制剂均出现恶心、呕吐,并发现1例胃出血,1例有喉头痉挛引起的呼吸抑制。另在47例的治疗中发现4例心电图有程度不同的心肌损害现象。在中麻下为肝癌病人行肝叶切除后发生四肢、腹壁静脉炎1例。

       中毒后开始发病的时间,间隔短者仅10分钟,最长者为3小时,一般为0.5~1小时。中毒的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功能阻断症状和中枢神经兴奋症状:

       颜面及皮肤潮红、躁动不安、谵妄、脉率增快、步态不稳、头晕、幻觉、幻听、口干、口渴、口发麻、呕吐、言语不灵、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甚至高烧、昏迷、大小便失禁、阵发性抽搐及痉挛等。上述症状多在24小时以内消失或基本消失,严重者在12~24小时后出现昏睡、痉挛、发绀,最后昏迷死亡。

       因此,对中毒病人的观察应在24小时以上。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加,其中嗜中性粒细胞比率多在65%以上。

       中毒救治:

       1. 排除体内毒物:用高锰酸钾溶液彻底、反复洗胃;硫酸镁导泻;若中毒超过6小时者,可用生理盐水高位灌肠,同时配合输液以稀释毒素。

       2. 应用解毒剂:

       a. 毛果芸香碱3~10mg,皮下注射,4~6小时1次;严重中毒者,必要时可每次皮下注射3~5mg,15~30分钟1次,直至瞳孔缩小,口腔湿润后逐渐减量并停药。该药为副交感神经兴奋药,能拮抗洋金花总生物碱的周围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及血压变化,老年患者忌用。

       b. 新斯的明0.5~1mg,皮下或肌肉注射,3~4小时1次,症状减轻后可逐渐减量或改为口服10~15mg/次,每日2~3次。 c. 水杨酸毒扁豆碱1~2mg,皮下注射,15~60分钟1次,症状减轻后逐渐减量并停药。

       3. 对重症患者,宜早期、足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 对症处理:狂躁不安或惊厥者,可选用安定、氯丙嗪或水合氯醛;若中毒引起中枢神经抑制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可用兴奋剂,如苯甲酸钠咖啡因等,禁用吗啡及巴比妥类药物,以免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呼吸抑制作用;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如冰袋降温、乙醇擦浴、冷盐水或冰水灌肠。

       5. 中草药治疗:

       a. 金银花30g,连翘12g,甘草20g,绿豆50g。水煎服。

       b. 金银花9g,连翘15g,川连3g,生大黄9g,龙齿16g,远志、甘草各6g,水煎送服至宝丹1粒;另生绿豆120g,水煎代茶频饮。

       【医家论药】

       “大闹杨花,食能杀人,迷闷人。不过用三分,但服俱去心蒂。若食后迷闷,用黄糖可解,甘草亦可。”“少服止痛,通关利窍,去头风。”(《生草药性备要》)

       “诸风及寒湿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本草纲目》)

 

马兜铃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 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或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苦,性寒。入肺经。

       功能:清肺降气、化痰止咳。主治:肺热咳喘、咯血、失音、痔瘘肿痛。内服:煎汤,3~9g。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马兜铃种子含:马兜铃酸(Aristo- lochic acid ) A、B、C,7-羟基-马兜铃酸A(7-Hy- droxyaristolochic acid A),7-甲氧基-马兜铃酸A(7-Methoxy-aristolochic acid A),马兜铃酸C6-甲醚(Aristolochic acid C6-methyl ether),马兜铃酸D6-甲醚(Aristolochic acid D6-methylether),马兜铃酸A甲酯(Aristolochic acid A methyl ester),马兜铃内酰胺-N-己糖甙(Aristolochamine-N-hexoside)和一种季铵盐的生物碱。根中含有季铵盐生物碱木兰花碱(Magnoflorine),汉防己碱(Tetrandrine)。

       欧洲植物铁线莲马兜铃的酸性部分经色层分离,可分得马兜铃酸Ⅰ、Ⅱ、Ⅲ、Ⅲa、Ⅳ、Ⅳa。

       北马兜铃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马兜铃酸(Aristolochia acid)A、B、C、D、E,尿囊素(Allantoin),木兰碱(Magnoflor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

       药理作用:

       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马兜铃煎剂1g/kg 给麻醉兔口服,有微弱的祛痰作用,但效果不及紫菀和天南星。1%的浸剂给离体豚鼠支气管肺灌流有使其舒张的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及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但不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实验表明:

       北马兜铃醇提取物10g(生药)/kg,给小鼠灌胃,连续3天,有明显止咳作用(氢氧化氨喷雾法);5g (生药)/kg给猫灌胃,给药后1小时能显著抑制电刺激喉上神经引起的反射性咳嗽。

       实验表明:马兜铃浸剂能增加离体豚鼠支气管肺灌流量,提示其有扩张支气管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及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但对氯化钡所致之支气管痉挛无拮抗作用。北马兜铃醇提取物(20mg/ml)对组胺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痉挛亦有拮抗作用。

       2. 抗菌作用 马兜铃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鲜北马兜铃果实及叶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果实的作用比叶强,除去鞣质后仍然有效,加热后抗菌作用减低或丧失,对绿脓杆菌无作用。

       3. 其他作用 有报告指出,马兜铃酸对肿瘤有抑制作用。马兜铃酸Ⅰ100~200μg /ml对小白鼠肉瘤-37的细胞能完全抑制,体内每天剂量2.5~5mg/kg,于接种次日开始给药3天,抑制率为40~50%。对Hela细胞组织培养,抑制剂量小于2.5μg / ml。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50μg /ml即可得到保护。注射10~100μg /kg对腹腔巨噬细胞明显兴奋。临床实验表明:马兜铃具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适用于较早期的高血压病。马兜铃浸膏、马兜铃醇浸煎剂、马兜铃煎剂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压的作用,病人自觉症状亦获得改善甚至消失。

       有报告指出,马兜铃酸Ⅰ能强烈兴奋白细胞吞噬作用,提高机体的自然防御机能。对冷血动物(鲤鱼、蛇)腹腔注射马兜铃酸Ⅰ能强烈兴奋其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但对特异性抗体的形成无影响。马兜铃酸Ⅰ能抵消豚鼠由于氯霉素引气的吞噬作用的减弱。马兜铃酸Ⅰ的剂量为2.5mg/kg时能改进由于强的松引起的白细胞吞噬功能减弱,但1mg/kg时作用不明显。马兜铃酸Ⅰ也能弥补由于环磷酰胺(即使是大剂量)引起的吞噬作用减弱。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梅核气 马兜铃12g,水煎服,治疗17例,服1剂而愈者7例,2剂而愈者4例,3剂而愈者5例,无效1例。〔赤脚医生杂志 1977;(11):12〕

       方剂选用:

       1. 治疗心痛: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摘元方》)

       2. 治疗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简要济众方》)

       3. 治疗小儿肺虚,气粗喘促:阿胶一两五钱(麸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五钱(焙),杏仁七个(去皮、尖),糯米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小儿药证直诀》阿胶散)

       【注意事项】

       宜忌:虚寒咳嗽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毒副作用:有报告指出,静脉注射30mg/kg马兜铃酸Ⅰ于雄性大鼠,可引起肾衰竭,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血内尿素和肌酐,损害尿浓缩能力。

       临床应用本品,除少数病例有恶心感、腹泻、食欲减退外,未见有其他不良反应。长期服用亦无任何严重副作用。

       曾有1例慢性气管炎患者一次服用30g马兜铃煎剂后10分钟,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心烦、头晕、气短甚至吐血等反应的报告。

       【医家论药】

       “马兜铃,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其不能补肺,又可推矣。”(《本草纲目》)

       “马兜铃,入肺除热,而使气下降。咳嗽者,气升之病也,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瘘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权用以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洁古用以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者,皆除热降气散结之力也。”(《本草经疏》)

       “马兜铃,虽云无毒,而偏寒之性,多服必令吐利不止也。《内经》云,肺喜温而恶寒,若《开宝》所云肺热咳嗽,为绝少之证,且所主咳嗽痰结喘促症,与血痔瘘疮外症,同一施治,其为凉泻攻坚之性无疑。”(《本草经读》)

 

枇杷叶

 

       为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 的叶。味苦,性凉。入肺、胃经。功能:清肺和胃、降气化痰。主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内服:煎汤,10~15g(鲜品 15~30g);熬膏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枇杷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Nerolidol)和金合欢醇(Farnesol)。尚有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芳樟醇、α-衣兰烯、α和β金合欢烯、樟脑、橙花醇、牻牛儿醇、α-毕澄茄醇、榄香醇、顺-β,γ-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亦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齐墩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鞣质、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还含山梨糖醇(Sorbitol)。

       药理作用:

       1.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本品所含苦杏仁甙在体内水解产生的氢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叶所含之挥发油有轻度祛痰作用。亦有报告指出,枇杷叶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较差。

       2. 抗菌作用 实验表明:本品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有人认为,枇杷叶无抗菌作用,并能刺激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3. 其他作用 有报告指出,枇杷叶乙醇冷浸提取物对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局部用药有抗炎作用,温浸提取物局部用药或灌胃给药、冷浸提取物灌胃给药均无抗炎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青年痤疮 枇杷叶、桑白皮、黄柏各9g,黄连、甘草、人参各6g,水煎服。治疗103例,痊愈9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5%。〔河北中医1984;(3):36〕

       2. 治疗儿童呕吐 枇杷叶、党参、半夏、槟榔各6~10g,茯苓10~15g,、生姜3~6g,茅根15~20g。水煎频服。日1剂。治疗19例,皆愈。其中服药2~4剂即愈者12例,服药6~8剂而愈者6例,1例百日咳服药18剂而愈。〔辽宁中医杂志 1982;(9):36〕

       方剂选用:

       1. 治疗哕逆不止、饮食不入:枇杷叶(拭去毛,炙)四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五两,甘草三两(炙)。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枇杷叶汤)

       2. 治疗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本草衍义》)

       3. 治疗小儿吐乳不定:枇杷叶一分(拭去毛,微炙黄),母丁香一分。上药捣细罗为散,如吐者,乳头上涂一字,令儿咂便止。(《太平圣惠方》枇杷叶散)

       4. 治疗衄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干末之,茶调下一二钱,日三服。(《本事方》)

       配伍效用:

       枇杷叶配代赭石、旋覆花 枇杷叶清胃降逆化痰;代赭石降逆;旋覆花降气止呕化痰。三药伍用,有降逆止呕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呕吐因痰湿所致者。

       枇杷叶配伍芦根、竹茹 枇杷叶、竹茹均清胃降逆;芦根清热生津止呕。三者伍用,有清热生津、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热所致之呕吐、口干等症。

       枇杷叶配伍前胡、桑叶 枇杷叶清肺下气、化痰止咳;前胡清热化痰解表;桑叶疏散风热。三者合用,有疏风、清热、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之发热、咳嗽、痰黄者。

       枇杷叶配伍沙参、黄芩、桑白皮 枇杷叶清肺下气、止咳化痰;沙参养阴清热;黄芩清热泻火;桑白皮泻热平喘。四药共用,有清热养阴、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所致之高热口渴、咳喘痰黄者。

       枇杷叶配伍生姜 枇杷叶清胃止呕化痰;生姜温中止呕化痰。二者相伍,寒温并用,有止呕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痰饮所致之呕逆。

       【注意事项】

       宜忌:“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本草经疏》)

       毒副作用:枇杷叶毛对口腔黏膜有刺激性,可引起强烈咳嗽和呕吐。

       临床曾有因服用前未去毛而致严重咳嗽,乃至喉头水肿1例的报告。

       【医家论药】

       “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本草纲目》)

       “枇杷叶,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也。沈孔庭曰:主呕哕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气也;或气逆痰滞而咳嗽靡宁,润肺气也;或虚火烦灼而舌干口燥,养肾气也;或瘟疫暑而热渴不解,凉心气也。”(《本草汇言》)

       “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重庆堂随笔》)

       附注:实验结果表明:带毛枇杷叶在煮提过程中绒毛不易脱落,而且极大部分可以过滤除去。因此用枇杷叶作制膏原料应用时,可以不刷去其绒毛,而以加强过滤,防止绒毛过多进入药液来控制。在作为原料细粉及配方应用时,则叶上绒毛必须刷净,以免绒毛直接刺激黏膜而产生致咳副作用。

 

桑白皮

 

       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 除去栓皮的根皮。亦名桑根白皮(《本经》)。味甘,性寒。入肺、脾经。功能: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主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内服:煎汤,6~15g;或入散剂。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和黄酮成分桑根皮素(Morusin)、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环桑素(Cyclomulberrin)、环桑色烯(Cyclomulberrochromene)等。亦含有作用类似乙酰胆碱的降压成分,并含鞣质、黏液素、挥发油、树脂丹宁醇(Resinotannol)、谷甾醇(Sitosterol)、右旋葡萄糖及棕榈酸等。

       药理作用:1. 降压作用 桑树煎剂给动物口服有轻微缓慢的降压作用,根或枝的皮降压效果显著,而根和新梢叶则无作用。用乙醚、热水或温甲醇的提取液给兔皮下注射1g(生药)/kg 时,可使血压下降15~25mmHg(1.995~3.325kPa)。实验表明:桑白皮醇提液对麻醉动物十二指肠给药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的动物灌胃给药亦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与迷走神经、窦神经的完整性无关;亦与神经介质无关。桑白皮降压过程中,抑制了颈动脉加压反射,提示桑白皮的降压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而产生的。亦有报告指出,从桑皮中提取得一种乙酰胆碱样物质,给兔静脉注射 10mg/kg,血压立即显著下降;切断颈迷走神经或颈椎,此作用仍存在。该物质能抑制离体蛙心、兴奋兔离体肠管,且其作用能被阿托品所阻断。对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蛙下肢血管则呈收缩作用。

       2. 其他作用 桑白皮煎剂2g/kg 给兔灌胃,6小时内排尿量及其氯化物均有显著增加,7~24小时恢复正常。

       桑白皮提取物对小鼠有镇静作用。桑白皮中提得的乙酰胆碱样物质能兴奋兔离体子宫,轻度促进兔耳下腺的分泌;如直接涂于颈交感神经节上,则可抑制电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但注射(动脉或静脉)给药对猫瞬膜收缩则无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桑白皮线缝合创口无需拆线,并能被组织肌肉吸收。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慢性喘息型气管炎 蛤蚧1对,人参15g,茯苓、甘草、桑白皮、核桃仁、淫羊藿各25g。共为细末,每服5g,日服2次,白开水送服,缓解期可常服。治疗15例,临床控制7例,显效8例。〔吉林中医药 1991;(3):19〕

       2. 治疗食管癌、胃癌 鲜桑白皮30g,加米醋90g,炖1小时后1次服下,或分数次服完,如嫌味酸,可加入一些葡萄糖粉矫味。治疗食管癌3例、胃癌2例,用药后症状缓解和好转者4例,无效1例(胃癌)。〔福建中医药 1965;10(3):23〕

       3. 治疗小儿流涎 桑白皮20g(不足1岁用10g),加水适量,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连服3~7日。治疗21例(年龄5个月~10岁,病程5天~9年),皆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云南中医杂志 1987;8(1):37〕

       方剂选用:

       1. 治疗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2. 治疗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黄黑,锉,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勿用盐。(《肘后备急方》)

       3. 治疗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配伍效用:

       桑白皮配伍车前子 二者皆可利水消肿,相伍为用,共奏清热利尿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所致之水肿。

       桑白皮配伍阿胶 桑白皮泻肺平喘;阿胶补血养阴润肺。二者伍用,补泻兼施,相辅相成,共奏补血养阴、润肺止咳、泻肺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肺阴亏虚,或燥邪伤肺之咽喉疼痛、咳喘少痰、痰中带血者。

       桑白皮配伍黄芩 桑白皮甘寒,泻肺平喘、利小便而导热下行;黄芩苦寒,清泻肺热。二者伍用,有清热泻火、平喘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壅盛所致之发热、咳嗽、气喘、痰黄者。

       桑白皮配伍橘皮 桑白皮味甘性寒,入肺、脾经,功擅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作用主要在肺;橘皮苦辛性温,入脾、肺经,长于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作用重在脾胃。二者合用,肺脾并重,共奏清肺泻热、燥湿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者。

       桑白皮配伍桑叶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叶疏风解表、清肺止咳。二者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泻肺、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郁表袭肺所致之发热、咳喘、痰黄者。

       桑白皮配伍苏子 桑白皮泻肺平喘;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二者相伍,寒温并用,用于治疗各种喘症。

       【注意事项】

       宜忌: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毒副作用:本品毒性较小,临床应用较为安全。实验表明:桑白皮醇提液无论是大剂量一次给药或小剂量较长期给药,对实验动物均无明显不良影响。

       【医家论药】

       “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本草纲目》)

       “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药品化义》)

 

紫菀

 

       为菊科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 f. 的根及根茎。味辛、甘、苦,性温。入肺经。功能:温肺、下气、消痰、止嗽。主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紫菀根含紫菀酮(Shionone)、紫菀皂甙(Astersapon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无羁萜(Friedelin)、槲皮素(Quercetin)。其挥发油中含毛叶醇(Lachnophyll- ol)、乙酸毛叶酯(Lachnophyllol acetate)、茴香醚(Anethole)。此外,尚有芳香族酸、脂肪酸、烃等。从紫菀的甲醇提出液中得到两种荧光物质。一种为蓝色荧光物,另一种为紫色荧光物质。

       药理作用:

       1. 祛痰、镇咳作用 实验证明:紫菀水煎剂1g/kg给家兔灌胃,显著增加气管分泌量,祛痰作用持续4小时以上。紫菀浓缩水煎剂10g(生药)/kg给小鼠灌胃,有显著祛痰作用,而5g(生药)/kg剂量组祛痰作用不明显。粗提取物给大鼠灌胃,气管分泌物明显增加。

       紫菀水煎剂灌胃,对小鼠咳嗽有镇咳嗽作用(氨水喷雾法);紫菀乙醇提取物 15g/kg 给小鼠灌胃,其镇咳率为53%(二氧化硫刺激法)。但是,煎剂0.9g/kg或1.4g/kg灌服,对碘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则无镇咳作用。

       2. 抑菌作用 在试管内,紫菀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 对肿瘤的作用 有报告指出,从紫菀中分离出来的表无羁萜醇对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久咳 紫菀、杏仁、川贝母、款冬花各10g,沙参、麦冬各30g,枳壳、橘红各12g,黄芩、炙甘草各6g,炙桑皮、知母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250~300ml,10日为1疗程。治疗64例,完全缓解46例,基本缓解12例,好转 2例,无效4例。疗效优于医药治疗组。〔陕西中医 1992;13(11):

       488〕

       2. 治疗百日咳 百部、紫菀各9g,白附子、白僵蚕、川芎、乳香各5g,胆南星3g,代赭石10g,水煎,日服1剂。治疗150例,初期者服3剂即可止住阵咳,中期6剂咳停,发病2个月服8~10剂方可止住阵咳。治愈后在1年内重新出现百日咳样的咳嗽时,服上方3剂可愈。〔湖北中医杂志 1983;(5):24〕

       3. 治疗热性咳嗽 桔梗、紫菀、炒杏仁、浙贝母各9g,沙参、麦冬、制枇杷叶各10g,白前、炙麻黄、甘草各6g,生石膏15g,芦根20g。水煎服,日1剂。小儿用量酌减。临床可随证加减。治疗40例,结果:痊愈37例,好转2例,无效1例。平均疗程4.5天。〔河北中医 1991;13(6):8〕

       方剂选用:

       1. 治疗久嗽不瘥: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

       (《本草图经》)

       2. 治疗伤寒后肺痿劳嗽,唾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天门冬一两(去心),贝母一两(煨令微黄),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黄一两半。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太平圣惠方》紫菀散)

       3. 治疗吐血、咯血、嗽血:真紫菀、茜根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时。(《鸡峰普济方》紫菀丸)

       4. 治疗妊娠咳嗽不止,胎不安:紫菀一两,桔梗半两,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钱半,天门冬一两。上细切,每服三钱。竹茹一块,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温服。(《伤寒保命集》紫菀汤)

       5. 治疗小儿咳逆上气,喉中有声,不通利:紫菀一两,杏仁(去皮尖)、细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更量大小加减。(《圣济总录》紫菀散)

       配伍效用:

       紫菀配伍款冬花 紫菀辛散苦泄,化痰止咳,功擅祛痰;款冬花辛温,宣肺止咳,长于止咳。二者伍用,有泄肺祛痰之功效;若蜜炙后用,其润肺止咳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或内伤、或外感之咳嗽气喘、痰多咯吐不爽者。

       紫菀配伍百部 紫菀辛散苦降,偏于化痰止咳而宣肺;百部甘润而平,偏于润肺止咳而宣肺。二者合用,化痰而不燥,润肺又不碍祛痰,共奏降气祛痰、润肺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咳嗽无论新久虚实,或咯痰带血者。

       紫菀配伍阿胶 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阿胶滋阴润肺、补血止血。二者伍用,有滋阴润燥、祛痰止咳、养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虚劳肺萎、咯痰带血者以及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咯血诸症。

       紫菀配伍荆芥、白前、陈皮 紫菀、白前均化痰止咳,相伍为用,其功更著;荆芥祛风解表;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四药伍用,有解表理气、止咳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之恶寒无汗、咳嗽胸闷、痰白清稀等症。

       紫菀配伍款冬花、细辛、杏仁 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杏仁止咳平喘;细辛温肺化饮解表。四药合用,有解表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恶寒无汗、咳痰色白因外感风寒所致者。

       【注意事项】

       宜忌:有实热者忌服。

       “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本草经集注》)

       “恶藁本。”(《唐本草》)

       【医家论药】

       “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本草正义》)

       “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用入肝经,凡劳热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热结气,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无不奏效。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肠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宣通壅滞,大有神功。同生地、麦冬入心,宁神养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热凉血。其桑皮为肺中气药,紫菀为肺中血药,宜分别用。”(《药品化义》)

       “紫菀,肺金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经血气之效。《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血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与紫参同功。”(《本经逢原》)

       “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惟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窍,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恋邪等弊,岂非正治?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惟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本草正义》)

       “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本草通玄》)

       “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本草经疏》)

       附注:紫菀根茎呈圆形疙瘩头状,故亦称紫菀头;因其头部蔟生极多细根,质柔软如茸毛而不易折断,又有紫菀茸、软紫菀之称。紫菀一药品种较杂,如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等地各用不同品种,然品质大多较次,临床为强调正品入药,常用真紫菀之名。正品紫菀主产于我国河北等北方诸省,故亦称北紫菀。

 

百部

 

       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 Stemona japonica (Bl.)Miq.、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Miq.) Franch. et Sav. 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Lour. 等的块根。味甘、苦,性微温。入肺经。功能:温润肺气、止咳、杀虫。主治:风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老年咳喘、蛔虫病、蛲虫病、皮肤疥癣、湿疹。内服:煎汤,3~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各种百部的根含多种生物碱。蔓生百部的根含:百部碱(Stemonine)、百部定碱(Stemonidine)、异百部定碱(Isostemonidine)、原百部碱(Protostemonine)、百部宁碱(Paipunine)、华百部碱(Sinostemonine)。

       直立百部的根含:百部碱、原百部碱、百部定碱、异百部定碱、对叶百部碱(Tuberostemo- nine)、霍多林碱(Hodorine)、直立百部碱(Sessi-listemonine)。

       对叶百部的根含:百部碱、对叶百部碱、异对叶百部碱(Isotuberostemonine)、斯替宁碱(Ste- nine)、次对叶百部碱(Hypotuberostemonine)、氧化对叶百部碱(Oxotuberostemonine)。

       此外,尚含糖、脂类、蛋白质、灰分及乙酸、甲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等。

       药理作用:

       1. 镇咳、祛痰作用 百部生物碱能降低动物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具镇咳之效。亦有报告指出,百部煎剂 0.6~0.9g/kg 灌服,对用1%碘液注入猫的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百部生物碱提取液10ml/kg 腹腔注射,对用二氧化硫引咳法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无镇咳作用。100%百部生物碱提取液2ml/kg 给兔灌服,无祛痰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百部煎剂及醇浸剂对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以及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蔓生百部水浸液在体外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百部煎剂能降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对已感染的小鼠亦有治疗作用。

       用鸡胚培养的新城病毒试验表明:百部能延长鸡胚寿命36小时。

       3. 杀虫作用 蔓生百部与其他品种百部的水浸液及乙醇浸液,对蚊蝇幼虫、头虱、衣虱及臭虫等均有杀灭作用,醇浸剂较水浸剂的效力为大。百部乙醇浸出物的 50%蒸馏水混悬液接触阴虱数分钟即可将其杀死,水浸液则无效。用70%的乙醇浸出液杀头虱和阴虱的效力比DDT和除虫菊强。高浓度百部在体外有杀死鼠蛲虫的作用。

       4. 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100%百部生物碱提取液0.2ml对组胺所引起的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松弛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氨茶碱相似,但较缓慢而持久。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肺结核 百部18g,黄芩、丹参、桃仁各9g,煎成60ml,每次服20ml,每日3 次。治疗30例,与异烟肼组对照,两组疗效接近,从患者体重观察,百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浙江中医杂志 1982;(11~12):497〕

       2. 治疗百日咳a. 百部250g,煎制成糖浆 800ml。2岁以上每次10~15ml,2岁以下每次2~5ml,日服3次,1周为1疗程。治疗95例,痊愈42例,进步39例,无效14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6;(8):857〕

       b. 百部晒干,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口服,每日3次。1岁以下,每次3~10丸;2~4岁20~30丸,5~8岁40~50丸。或用百部、白前各500g,加水4kg煎煮,滤出药液,加蜂蜜1kg再煎,煎至2kg左右,制成百部白前合剂。1岁以内每次服3~9g;2~4岁18~24g,5~8岁30~4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125例,治愈率90%以上。〔中医杂志 1958;(12):814〕

       c. 百部50g,杏仁、桔梗各20g,加水700ml,煎取药汁350ml ,加白糖60g 溶化,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每次用量分别为:1岁以下2~4ml;1~3岁4~6ml;3~6岁7~9ml;7~9岁10~13ml;10岁以上15ml。治疗140例,治愈132例,好转6 例,无效2例。〔河南中医 1982;(5):15〕

       3. 治疗慢性气管炎 百部20g,水煎2次,合并药液约60ml,每次20ml,日服3次。治疗110例,近期控制36例,显效35例,好转25例,无效14例。〔陕西中医 1986;7(10):439〕

       4. 治疗蛲虫病a. 生百部30g,加入55%乙醇150ml 中浸泡3天后收集药液备用。用棉球蘸药液擦肛门周围皱襞,每晚1次,7天为1疗程。治疗百余例,一般3个疗程即愈。

       〔中医杂志 1986;27(1):24〕

       b. 生百部30g,煎汁30ml,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连续10~12天为1疗程。并在当天下午2时、8时内服使君子粉,每日量比周岁年龄多1g,即1岁2g,2岁3g,加到10岁量为限;第2日清晨空腹饮大黄水,每日量比周岁多0.3g,即1岁0.6g,2岁0.9g,加到10岁量为限;均服3~6日。治疗58例,痊愈51例,无效7例。〔中医杂志 1957;(3):145〕

       5. 治疗手足癣 生百部60g(切碎),鸦胆子仁15g(打碎),60度白酒(或用60%乙醇)、食醋各500ml。此为治疗双手或双足用量。将上药均装入广口瓶中密封。在15~30℃室温下浸泡7~10天,每日振摇1次。用时先除去液面之油滴,以防鸦胆子油引起接触性皮炎。将手插入瓶中,每次浸泡30~60分钟,每日2次;足癣者可将药液装入双层食品塑料袋内,患足放入药液中后用线扎住上口,浸泡时间同手癣。泡至第6~7日时,患手(足)皮肤变得红嫩而薄,应继续浸泡。治疗21例(手癣2 例,足癣19例),痊愈19例(手癣2例),好转2例。轻者3~5天即愈,重者10天左右可愈。除1例浸泡1周后双腕关节上方与液面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炎症外,其他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中医药信息 1988;(6):35〕

       6. 治疗阴囊湿疹 百部、黑面神(鲜品)各 60g,苦参30g,加水1000ml,煮沸2分钟,去渣待冷后洗患处,每日1~2次。治疗18例,全部治愈。少则洗1次,多则洗4次。〔广西中医药 1988;11(1):5〕

       7. 治疗酒渣鼻 百部洗净,泡于95%乙醇中(比例为1:2 ),一般泡5~7天后即可搽用。每日搽2~3次,1月为1疗程。治疗13例,痊愈5例,显效7例,好转1例。〔中医杂志 1981;(4):33〕

       8. 治疗疥疮a. 采用隔离治疗,全身用百部酊(百部100g,白酒500g,浸泡2~3天)擦洗,每天2次,同时给予抗组胺、镇静药等,并严格消毒更衣。治疗12例,连续用药2周后全部治愈。〔新医学 1983;14(2):101〕

       b. 百部、蛇床子各250g,研成粗粉,以冷开水浸湿30分钟,加入75%乙醇4000ml内密封,浸渍15天,取浸出液放置后倾取上清液备用。每日用药液擦洗全身1次,皮损处或结节表面每日搽药2次,5日后洗澡并更换衣被。伴有湿疹者,加用抗过敏药或先按湿疹处理后再用药;合并感染者,同时用野菊花煎汤外洗,严重感染者,加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中药。治疗152例,用药1周后,治愈108例,显效29例,无效15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0;25(1):18〕

       9. 治疗阴道滴虫病 生百部、野菊花各15g,黄柏、土槿皮各12g,韭菜20根,加水100ml,煮沸去渣,熏洗阴部,每日1次,2~3次见效。治疗20例,治愈14例。〔中医杂志 1966;(4):31〕

       方剂选用:

       1. 治疗寒邪侵于皮毛,连及于肺,令人咳:桔梗一钱五分,甘草(炙)五分,白前一钱五分,橘红一钱,百部一钱五分,紫菀一钱五分。水煎服。(《医学心悟》止嗽散)

       2. 治疗卒得咳嗽:生姜汁,百部汁。和同合煎,服二合。(《补缺肘后方》)

       3. 治疗久嗽不已,咳吐痰涎,重亡津液,渐成肺痿,下午发热,鼻塞项强,胸胁胀满,卧则偏左其嗽少止,偏右嗽必连发,甚则喘急,病必危殆:百部、薏苡仁、百合、麦门冬各三钱,桑白皮、白茯苓、沙参、黄耆、地骨皮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百部汤)

       4. 治疗三十年嗽: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备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百部配伍人参、白术 百部润肺止咳;人参、白术健脾益气。三药伍用,有润肺止咳、益气健脾之功效,用于治疗咳嗽因虚寒所致者。

       炙百部配伍生姜汁 炙百部润肺止咳;生姜汁温肺止咳。二者伍用,有温肺润肺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咳嗽因卒感寒邪所致者。

       【注意事项】

       宜忌:“热嗽,水亏火炎者禁用。”(《得配本草》)

       在服药期间,如出现副作用者,当立即停药,以免发生中毒。

       毒副作用:百部制剂口服有胸部灼热感、口鼻及咽喉发干、头晕、胸闷、气急、厌食等反应,少数病人可见腹痛、腹泻,偶见鼻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30%。

       百部服用过量时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表现为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躁动不安,甚则昏迷、抽搐。

       中毒救治:

       1. 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者,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给氧及注射呼吸兴奋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躁动不安、抽搐者给予安定等镇静剂。

       2. 酌情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

       【医家论药】

       “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门冬性寒而不热,热嗽宜之,此为异耳。”(《本草纲目》)

       “百部,乃先哲多谓其能治久嗽,损庵所云,治久嗽用以保肺者也。以此治暴嗽者,宜于肺气素虚之人,而随分寒热,有以佐之,如寒则生姜,热则和蜜,如治久嗽者加蜜,固为其虚而定有热也,岂漫无区别乎哉!”(《本草述》)

       “百部,杀虫而不耗气血,最有益于人,但其力甚微,用之不妨多也。然必与参、茯、芪、术同用为佳。大约用百部自一钱为始,可用至三、四钱止,既益肺胃脾之气,又能杀虫。倘痨病有传尸之虫者,须同地骨皮、沙参、丹皮、熟地、山茱共用为好。”(《本草新编》)

 

杏仁

 

       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山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ansu Maxim.、辽杏Prunus mandshurica (Maxim.) Koehne及西伯利亚杏Prunussibirica L. 或巴旦杏Prunus amygdalus Batsch. 的成熟种子。味苦,性温,有毒。入肺、大肠经。功能: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主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杏和山杏的种子均含苦杏仁甙(Amy- gdalin)。苦杏仁甙受杏仁中的苦杏仁酶(Amygdalase)和樱叶酶(Prunase)等β-葡萄糖甙酶的水解,依次生成野樱皮甙(Prunasin)和扁桃腈(Mandelonitrile),再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氢氰酸。

       苦杏仁含脂肪油(杏仁油)为50.1%。其中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含量最高,其次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十四烷酸(Tetradecano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和廿碳烯酸(Eicosenoic acid)。

       尚含有挥发性成分,主要有β-紫罗兰酮(β- Ionone)、芳樟醇(Linalool)、γ-癸酸内酯(γ-Decanolactone)、己醛(Hexanal)等。苦杏仁中还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

       药理作用:

       1. 镇咳平喘作用 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在体内能慢慢分解,逐渐产生微量氢氰酸。服用小量杏仁,能起到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而达镇咳、平喘作用。苦杏仁甙对正常动物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在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实验动物中不仅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并且可使病理改变得到改善。

       2. 抗肿瘤作用 有报告认为,杏仁热水提取物粗制剂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的抑制率为50%~70%。体外实验证明:氢氰酸、苯甲醛、苦杏仁甙均有微弱的抗癌作用。如果氢氰酸加苯甲醛、苦杏仁甙加β-葡萄糖甙酶均能明显提高抗癌活力。苦杏仁甙对W256癌肉瘤的大鼠有延长生存期的作用。给小鼠自由摄食苦杏仁,可抑制艾氏腹水癌的生长,并使生存期延长。临床试验亦表明:苦杏仁甙对肿瘤有较好的疗效。

       但亦有报告指出,在鼠体内试验,苦杏仁甙对P388 淋巴细胞及P815肥大细胞白血病无效。苦杏仁甙对移植肿瘤S180、血细胞瘤LPC-1、白血病 L1210、Mecca 淋巴肉瘤、骨肉瘤、乳腺癌 E0771、肝癌及W256 癌肉瘤等亦均无效。

       3. 其他作用 苦杏仁甙水解产物苯甲醛在体外以及在健康者或溃疡者体内,均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提示其有抗溃疡作用。杏仁水溶性部分的胃蛋白酶水解产物对经过四氯化碳处理过的大鼠给药,有抑制SGOT、SGPT水平和羟脯氨酸含量的升高,并抑制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延长。

       苦杏仁甙水解后生成的苯甲醛,经安息香缩合酶作用生成安息香,安息香具有镇痛作用,因此用苦杏仁治疗晚期肝癌可解除病人的痛苦,有的甚至不用服止痛药。

       杏仁的胃蛋白酶水解产物对乙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和棉球引起的大鼠肉芽肿炎症有抑制作用,但并不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脚爪急性肿胀及佐剂所致的大鼠关节炎的一期和二期损伤的发展。对佐剂引起的关节炎鼠,杏仁的胃蛋白酶水解产物给药 2个月能延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并抑制腹动脉结缔组织的增殖。

       实验表明:苦杏仁煎剂对正常家兔有促进总磷合成的功能,治疗油酸型成年兔呼吸窘迫综合征取得了病理改善的结果。提示苦杏仁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可试用于临床治疗成人呼吸窘迫总综合征。

       苦杏仁甙尚有预防和治疗抗肿瘤药阿脲引起的糖尿病的作用。

       苦杏仁油尚有驱虫、杀菌作用,体外试验对人蛔虫、蚯蚓均有杀灭作用,并能杀死伤寒、副伤寒杆菌。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急慢性呼吸道感染a. 杏仁、生半夏等份为末。取药末适量、大蒜白头去根须及外皮少许,捣烂和匀成稠糊状,用温水洗脚后,取蚕豆粒大药糊外敷双足涌泉穴,胶布固定。

       早晚各更换1次,连用3天为1疗程,小儿如足下有灼热感可提前取下,发泡者勿挑破,用紫药水外涂即可。停用其他药物。治疗116例,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76例,显效66例,有效9例,无效1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百日咳5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2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2;11(1):45〕

       b. 杏仁、黄芩各10g,连翘15g,鱼腥草30g,桔梗、甘草各5g,水煎浓缩加糖制成100ml,每次口服10~15ml,日3次。治疗小儿上感30例,支气管炎40例,支气管肺炎20例,共90例,痊愈73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江苏中医杂志 1986;(5):47〕

       2. 治疗百日咳 杏仁、桔梗各20g,百部根50g。上药加水700ml,煎至350ml,滤汁加白糖60g,以文火将糖熔化。温开水冲服,日3次。1岁以下每次2~4ml,1+~3岁4~6ml,3+~7岁7~9m,l,7+~10岁10~13ml,10岁以上15ml。治疗140例,痊愈132例,好转6例,无效2例。疗程最短5天,最长12天,平均6天。〔河南中医 1982;(5):15〕

       3. 治疗蛲虫病 连皮杏仁30粒碾泥,加入沸水淹药面一指深,文火煎煮浓缩。在患者夜间自觉肛门发痒时,用脱脂药棉球蘸药液塞入肛门内,次日晨取出。治疗50余例,80%疗效满意,一般3~6次可治愈。20%因肛门脓肿、脱肛、痔漏无效。〔四川中医 1984;(4):53〕

       4. 治疗腹部术后综合征 苦杏仁、清半夏、制川朴、炒枳壳、炒白术各9g,藿香6g,砂仁粉3g(分2次冲服)。浓煎200ml,手术后8小时开始服药,先服100ml,隔4小时后再服100ml,以后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2剂。11例患者服药后,恶心呕吐症状消失,脘腹胀痛减轻,肛门排气较未服药者提前12~28小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0;(6):24〕

       5. 治疗足癣 苦杏仁100g,陈醋300ml。浓煎为150ml。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晾干后涂上药,日3次。治疗31例,除1例中断治疗外,皆愈。〔广西中医药 1986;(5):45〕

       6. 治疗阴道滴虫 杏仁50个,枯矾末、硫磺末各3g,雄黄末1.5g,白芨末适量。杏仁捣泥,加入硫磺、枯矾、白芨水泛为丸,雄黄末为衣。阴部瘙痒、阴道滴虫者,可用纱布包裹上药纳入阴道内,24小时后取出;外阴瘙痒者,可取药调糊外搽,一般治疗1~2次即愈。〔江苏中医杂志 1982;(3):51〕

       7. 治疗宫颈糜烂 杏仁、雄黄、白矾各200g,乳香、没药各50g,冰片10g。上药制成粉剂。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上药,用95%乙醇涂于糜烂面上2分钟左右,再敷上药粉,日1次,5天为1疗程。治疗90例,痊愈60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5例。〔实用妇产科杂志 1988;3:139〕

       8. 治疗小儿疳积 杏仁、桃仁、山栀子、皮硝各10g,白胡椒7粒,寸许葱白7根。上药研末,加鸭蛋清1枚,白酒5ml,调拌。用纱布扎成药饼,外敷神阙、命门二穴,24小时取下。治疗小儿疳积数百例,屡效。〔江苏中医杂志 1987;(5):14〕

       9. 治疗小儿脓疱病(黄水疮) 苦杏仁烧炭研末,加香油调成稀糊状涂患处。治疗40余例,均获良效。一般1~2次脱痂,3~4次痊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0;4(3):66〕

       10. 治疗鼻息肉 杏仁、甘遂3g,枯矾、草乌各5g,轻粉6g,各研末和匀。用芦荟末蘸药末少许频吹患处,每日3~4次,或用油类调敷患处,7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10天。治疗50例,痊愈28例,显效15例,进步4例,无效3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0;15(5):221〕

       方剂选用:

       1. 治疗肺寒卒咳嗽:细辛半两(捣为末),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上药,于铛中熔蜡半两,次下酥一分,入细辛、杏仁,丸如羊枣大。不计时候,以绵裹一丸,含化咽津。(《太平圣惠方》)

       2. 治疗咳逆上气:杏仁三升,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内杏仁捣,令强,更内一分捣之如膏,又内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则痢。(《备急千金要方》杏仁丸)

       3. 治疗上气喘急:桃仁、杏仁(并去双人皮尖,炒)各半两。上二味,细研,水调生面少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蜜汤下,微利为度。(《圣济总录》双人丸)

       4. 治疗久患肺喘,咳嗽不止,睡卧不得者:杏仁(去皮尖,微炒)半两,胡桃肉(去皮)半两。上件入生蜜少许,同研令极细,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生姜汤嚼下,食后临卧。(《杨氏家藏方》杏仁煎)

       5. 治疗气喘促浮肿,小便淋沥:杏仁一两,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极熟,空心吃二合。(《食医心镜》)

       6. 治疗久病大肠燥结不利:杏仁八两,桃仁六两(俱用汤泡去皮),蒌仁十两(去壳净),三味总捣如泥;川贝八两,陈胆星四两(经三制者),同贝母研极细,拌入杏、桃、蒌三仁内。神曲四两研末,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钱,淡姜汤下。(《方脉正宗》)

       7. 治疗诸疮肿痛:杏仁去皮,研滤取膏,入轻粉、麻油调搽,不拘大人小儿。(《本草纲目》)

       8. 治疗鼻中生疮:捣杏仁乳敷之;亦烧核,压取油敷之。(《备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杏仁配伍川贝母 杏仁辛苦微温,降气祛痰、止咳平喘;川贝母味甘性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二者合用,其清热润肺、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阴虚肺燥之久咳、咽干、痰少以及咳嗽不止、咯吐黄痰等证因外感风寒、痰热壅肺者。

       杏仁配伍冬瓜仁、鱼腥草 杏仁止咳平喘;冬瓜仁清肺化痰排脓;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三药合用,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排脓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所致之咳嗽痰黄或肺痈之发热咯脓因热毒所致者。

       杏仁配伍瓜蒌、枳实 杏仁苦泄降气而润肠通便;瓜蒌宽胸理气而润肠通便;枳实化痰破气而通便。三药伍用,有行气降气、宽胸润肠之功效,用于治疗肺气不降、大肠气滞之便秘。

       杏仁配伍桔梗 杏仁降气祛痰、止咳平喘、滑肠通便,主降;桔梗开宣肺气、升清降浊,能升能降,以升为主。二者合用,共奏宣肺止咳、降气祛痰之功效,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或肠燥便秘等症。

       杏仁配伍桑叶、菊花 杏仁止咳平喘;桑叶、菊花皆疏散风热。三药共用,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之发热恶寒、咳嗽气喘等。

       杏仁配伍五味子 杏仁止咳平喘而降气;五味子敛肺滋肾而宁嗽定喘。二者伍用,有敛肺滋肾、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虚咳喘、自汗、盗汗等症。

       杏仁配伍郁李仁、桃仁 三药均润肠通便,相伍为用,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老年人或产后阴虚之肠燥便秘。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毒副作用:苦杏仁甙一次静脉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大于5g/kg。苦杏仁甙给小鼠静脉注射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5g/kg和887mg/kg;给大鼠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5g/kg、8g/kg和0.6g/kg。

       苦杏仁甙经酶水解可产生氢氰酸和苯甲醛,普通1g杏仁约可产生2.5mg氢氰酸。氢氰酸是剧毒物质,人的致死量大约为0.05g。苦杏仁甙口服易在胃肠道分解出氢氰酸,故毒性比静脉注射大。成人服巴旦杏仁约50~60个,小儿7~10个即可致死,致死原因主要为组织窒息。

       临床应用本品,有内服引起中毒的报告。亦有报告指出,食苦杏仁中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即除常见中毒症状外,尚有双侧下肢肌肉弛缓无力,肢端麻木,触觉痛觉迟钝,双肢反射减弱。

       杏仁的中毒症状,一般表现为口内苦涩、流涎、头痛、眩晕、呕心、呕吐并有水样腹泻、烦躁不安和恐惧感、心悸、四肢软弱,严重者可见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下降、心跳速而弱、牙关紧闭、全身痉挛、四肢冰冷,最后可因呼吸麻痹、心跳停止而死亡。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服硫代硫酸钠2g,用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亦可每15分钟口服1匙硫酸亚铁亚液。

       2. 解除氰化物:首先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0.2ml,每隔2分钟吸入30秒;再用3%亚硝酸钠溶液按6~12mg/kg体重缓慢静脉注射(成人用量为10~15ml;儿童用量为1%,10~25ml,加入25~50%葡萄糖液40~60ml),如血压下降,即肌注肾上腺素;继续用50%硫代硫酸钠溶液50ml加入5%葡萄糖液1 000ml中,静脉点滴。如症状未改善者,可用半量重复注射1次。

       3. 对症处理:酌情静脉点滴高渗葡萄糖及大量维生素C;有抽搐者,可选用安定、苯巴比妥纳、水合氯醛、冬眠灵等;呼吸衰竭者应给予呼吸兴奋剂和吸氧;循环衰竭者给予强心剂和升压药等。对重症病人可给予细胞色素C。

       4. 中草药治疗:

       a. 生萝卜或生白菜1 000~1 500g,捣烂取汁,加红糖或白糖适量,频饮。

       b. 甘草、大枣各120g,水煎服。

       c. 绿豆60g,水煎加砂糖内服。

       d. 桂枝、乌药、赤芍各9g,红花、桃仁各15g,朱砂1.5g(冲),水煎,早晚分服。

       【医家论药】

       “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本草纲目》)

       “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杏仁气味俱备,故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喘嗽咳逆、胸满便秘、烦热头痛,与夫蛊毒、疮疡、狗毒、面毒、锡毒、金疮,无不可以调治。东垣论杏仁与紫菀,均属宣肺除郁开溺,而一主于肺经之血,一主于肺经之气;杏仁与桃仁,俱治便秘,而一治其脉浮气喘便秘,于昼而见;一治其脉沉狂发便秘,于夜而见。冯楚瞻论杏仁、栝蒌,均属除痰,而一从腠理中发散以祛,故表虚者最忌;一从肠胃中清利以除,故里虚者切忌。诸药貌虽相同,而究实有分辨,不可不细审而详察也。但用杏仁以治便秘,须用陈皮以佐,则气始通。”(《本草求真》)

       “杏仁主治胸间停水,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药鉴》)

       “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皆麻黄、杏仁并用,盖麻黄主开散,其力悉在毛窍,非借杏仁伸其血络中气,则其行反濡缓而有所伤,则可谓麻黄之于杏仁,犹桂枝之于芍药,水母之于虾矣。”(《本经疏证》)

       “凡仁皆降,故(杏仁)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能润大肠,故大肠气闭者可用之。考杏仁之性似无辛味,似乎只有润降之功,而无解散之力,但风寒外束,肺气壅逆,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使气顺而表方得解,故麻黄汤用之,亦此意耳。桃仁、杏仁,其性相似,一入肝经血分,一入肺经气分。至于解毒杀虫,彼此均可,在乎用者之神明耳。”(《本草便读》)

       附注:杏仁系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山杏之原药材经整理加工而入药者,主产于我国东北,常称北杏仁,简称北杏。因其味苦,又有苦杏仁之称。苦杏仁性属苦泄,善降气,其平喘止咳疗效可靠,无论外感、内伤均可选用,对邪实者最宜。

       甜杏仁系巴旦杏的原药材经整理加工而入药者,其味多甘甜,故称甜杏仁。为便于与苦杏仁区别,又将甜杏仁取名为南杏仁,简称南杏。甜杏仁偏于滋润、养肺气而无宣散之力,药力较为和缓。其润肠通便之功较苦杏仁为著,适用于肺虚久咳或津伤便秘等证。

       巴旦杏仁亦有苦巴旦杏仁和甜巴旦杏仁之分,古代多以甜巴旦杏仁入药,目前则多以苦巴旦杏仁供药用。从成分上来看,甜杏仁和苦杏仁的区别主要在于所含苦杏仁甙及含油量的不同。甜杏仁不含或仅含 0.1%苦杏仁甙,而含油量达 45%~67%(平均 59%),苦杏仁则含苦杏仁甙 2%~4%,其含油量为 35.5%~ 62.5%(平均 5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