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肝炎治疗经验

 寂寞在繁衍 2015-08-26

慢性肝炎由于湿热之邪留恋,肝脾久病而致气虚血亏,或气滞血瘀,迁延不愈,演变而来。因为病程较长,肝功能长期损害,正虚邪恋,不易骤效,其病理变化,因禀赋有强弱,感邪有轻重,而各有不同。约言之,有伤阴、伤阳之异,在气、在血之分。必须把握病机,知常达变,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一、疏肝与养肝

肝病之证治,头绪纷繁。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曾总结出治肝三十法。笔者认为疏肝与养肝是治疗肝脏自病的基本大法。

肝为藏血之脏,其体柔,主疏泄,性喜条达,对人体气机的运行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其为病则显露出刚强之性,故古人日"木日曲直"。肝属厥阴,但中寄相火,易于化火动风,所以前人用"体阴用阳"来概括它的生理功能。肝脏的疏泄功能是与肝体密切相关的,肝血充沛,肝体不燥,则疏泄有度;肝血不足,肝气有余,则易于横逆致变。"肝体愈虚,肝用愈强",前人的这一论点是精确的。

疏肝法是理肝"用"的一种方法,凡肝脏"曲"而不"直"者宜之。养肝法是濡养肝"体"的一种方法,凡肝脏"直"而不"曲"者宜之。"疏"与"养"是中医治疗学动静观的体现。

历代典籍的治肝方剂,纯用疏肝药或养肝药是少见的,疏养结合则是普遍规律。如四逆散,是疏泄厥阴的代表方,既用柴胡疏肝理气,枳实宣通结滞,复用白芍柔肝敛阴,甘草和中缓急,以疏理为主,柔养次之,并行不悖,开合有度,在疏泄中不忘柔养。一贯煎是柔养肝体之要方,于柔养中不忘疏泄,方取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大补滋阴养血之品,假使没有当归之辛润活血,川楝之疏肝,则全方不免失之呆滞,就不符合肝喜疏泄之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柴胡与川I楝虽同为疏肝药,但柴胡其性升疏,川楝功在泄降,一般肝气郁结,阴伤未著者,取柴胡;若肝郁化热,肝阴已伤,取川楝,取其清肝止痛。在仲景年代,疏肝多取柴胡,至清代叶天士、魏玉璜等医家又认识到柴胡疏肝有升动肝阳之弊端,常取用川楝。历代医家就是通过不断实践,丰富了肝病证治的经验。当然,肝阴已伤,肝郁较甚者,柴胡不是绝对不能用,如清代高鼓峰,就有柴胡与生地并用的方法。可见中医学既有规律可循,又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慢性肝炎症见情怀悒郁,胸闷不舒,欲嗳不爽,两胁胀痛,食欲不振,舌苔薄腻,或上有垢浊,脉弦或濡滑,为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湿浊内阻,气机不畅。其治疗必须遵照古人"疏肝毋忘和胃"之说,以疏肝为主,参用健脾和胃之品,可选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加制香附、芎)化裁,加蚕砂以泄浊,薏苡仁、茯苓、半夏、豆卷化湿和中。若郁久化热,小溲色黄者,去川芎,加栀子、蒲公英清泄之。若久病伤阴,症见烘热体倦,口干思饮,两胁疼痛,情绪易于激动,大便于结,舌红,苔少而干,脉弦略数,当以柔养为主。因肝肾同源,肝阴受损日久,势必下汲肾阴,故此类证候之特点是伴见肾阴亏虚。笔者认为养肝需参益肾,方能提高疗效,常取高鼓峰疏肝益肾汤化裁。此方是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而成,既可养肝益肾,又能达肝郁,泄湿热。惟方中山萸肉有温助肝阳之弊,常去之,加女贞子、旱莲草清滋之品。若阴虚不耐柴胡升疏者,可用川楝、生麦芽、白蒺藜代之。

二、补虚与泻邪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演变而来,而湿热疫毒又是导致急性肝炎之主因,所以驱邪仍是慢肝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但不可把驱邪机械地理解为清热解毒,一味追求降低肝功指标则是片面的。按照中医学的观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慢肝的病理变化,同样离不开邪正之纷争。治疗也必须正确地运用扶正驱邪,或在驱邪中不忘扶正的指导思想。慢肝多属虚实挟杂,正虚多由实邪留连日久而来,而只有肝气得舒,脾胃才能健运;瘀血得去,新血才能化生,故应攻补兼施,权衡适度,始收佳效。

慢性肝炎用补法,必须在明确病位的基础上,区别其为阴虚,抑或为阳虚,方能对症下药。凡阴虚者,宜补而兼清;凡阳虚者,宜补而兼温。病由肝而起,传脾而盛,传肾更剧。从肝、脾、肾损伤之程度,可以测知病情之轻重。凡肝脾阴伤,症见爪甲少华,口干溲黄,烘热肢软,纳谷不馨,食后胀闷不适,大便干结,两胁胀痛,舌红苔少,脉细略数者,当以养肝濡脾为主,参以和中助运之品。此症不宜用参、芪温补,用之反觉胀闷不舒。可取大剂黄精为主(一般用30g),配合枸杞、沙参、山药、首乌、鸡血藤等,佐以川楝、木瓜、生麦芽等为基本方,随症化裁。气阴两伤,可重加太子参。方中黄精滋养生津,平补肝脾肾;木瓜酸能生津,又可利肝,且能人脾消胀,为阴伤而木横之良药,均值得选用。

慢肝伤阴最多,但亦有伤及肝阳者。阳虚气弱,则肝用不及。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疏泄无力,症见面色灰滞,气短乏力,不耐疲劳,稍劳则精神倦怠,纳谷乏味,食后腹胀,大便干溏不一,小溲时黄,脉弦细,舌质淡,苔白。阳虚往往有怯冷之表现,临床不难辨识。对肝气虚的治疗,近贤张锡纯提出黄芪是补肝气的良药。笔者治肝气虚者,亦喜重用黄芪(30~60g),配合当归、桂枝、白芍、甘草、杜仲、川芎、生姜、大枣为基本方(当归补洫汤合桂枝汤加味)。若阳虚怯冷,则加鹿角胶、附子、嚣。灵脾。临床上还可见到一种情况,病人既有肝阳虚衰的一面,又有疫毒深藏的一面,除上述见症外,伴见口苦、溲赤。此时,不妨温阳与解毒并进。温阳药能振奋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解毒药则有直接针对病原之意图。可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板蓝根、黄柏、丹皮、白花蛇舌草等。

慢肝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癜块癖积的见证。患者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胁肋刺痛,肝脾肿大,质较坚硬,伴见肝掌、蜘蛛痣,舌见紫色或瘀斑,脉细弦。妇女则月经量少或闭经。检查肝功能可见白蛋白臁蛋白比例倒置,免疫功能低下。此时单纯使用扶正或攻坚破积一法,都不能吻合病机。多年来,笔者使用自拟之"复肝丸",尚称应手。1963年,此丸之临床应用在《中医杂志》披露后,各地重复验证,证明其对慢肝之瘕块癖积及早期肝硬化,确有改善症状与体征,促进肝功能好转之疗效。处方:红参须、参三七各40g,地鳖虫、紫河车、穿山甲、姜黄、郁金、鸡内金各100g,研极细末;另用虎杖、石见穿、糯稻根各250g,煎取浓汁,与上药粉泛丸如绿豆大。每服3g,每日2次,食前服。1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服2~3疗程,可获稳定或基本治愈。本方取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二味用以扶正;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破瘀消瘕,和营通络;更加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鸡内金、炮山甲磨积消滞,软坚散结,故补不壅中,攻不伤正,小量常服,确有使瘕积潜移默消,肝实质改善与恢复之功。但是,对于肝胆湿热壅遏,转氨酶明显增商者,此丸不宜早用,必须待湿去热清,方可斟酌用之,

三、在气与在血

对慢肝之各种证候,区别是在气分或在血分,有利于把握病理层次,故不容不辨。

所谓在气,指慢肝因气机失调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肝气郁滞,湿热壅遏;或脾虚气弱,湿浊不化等。对前者,可选小柴胡汤加枳壳、瓜蒌皮、郁金(宜大量,一般用30g,可使转氨酶迅速下降并有利于肝脏之回缩),宣通气机,薏苡仁、茯苓、滑石淡渗利湿;对后者,当取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方中妙用升麻、柴胡二味,柴胡除升阳外,亦有疏肝作用,升麻宜生用,意在兼以解毒。

所谓在血,是指病邪由气人血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或气滞以致血瘀,或热毒入血而耗血动血。而病程已久,正气不足,湿热病邪混处于血络之中,亦属于血分之证治范围。

慢肝以肝脾虚损为本,血瘀为标。其血瘀之表现,主要有气虚血瘀和阴虚血瘀之不同。笔者对气虚血瘀,喜用黄芪配莪术,山药配鸡内金两个药对,其中黄芪、山药均需重用到30~60g,随症加用丹参、石见穿、参三七、郁金等。阴虚血瘀,当养阴化瘀,软坚散结,可用一贯煎加丹参、泽兰、牡蛎、苍茼子等。热毒人血,有出血倾向者,往往鼻衄、齿衄时见,口干口苦,或伴见午后低热,夜有盗汗,或大便于结难解,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带数。亟当清营解毒,可取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其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之,用量30~60g,其效始显。随证加用大小蓟、贯众、白薇、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鳖甲等。若热毒耗灼真阴,大便干结,可暂加大黄泄热通腑。

久痛入络。其特点是肝区疼痛,牵及背部,舌质有紫气,苔薄腻,脉弦涩,肝功能长期不正常。可用《金匮》旋覆花汤为主方,以茜草代新绛。药选旋覆花、茜草、丹参、泽兰、柏子仁、紫草、菝葜、路路通、参三七等。不效,需参用虫类药。笔者常用九香虫、全蝎、参三七各等分,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5粒,每日3次,收效尚佳。虫类药对慢肝之治疗,大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应用。

四、病案举例

例1:李某,男,25岁,工人。

乙肝已起半年,经住院治疗,一度好转。顷GPT升至128u。肝区疼痛,便溏,苔薄腻,质紫红,脉细弦,乃肝经疫毒互结,脾气偏虚之症,治宜解疫毒,健中州。

炒白术15g,广郁金20g,蒲公英30g,半枝莲30g,淮山药20g,熟苡仁30g,土茯苓30g,甘草6g。14剂。

二诊:肝区疼痛稍有减轻,便溏,乏力,苔薄,质紫红,脉细软,前法续进之。

上方白术改为20g,加白花蛇舌草30g,贯众12g,党参15g,宣木瓜15g。14剂。

三诊:药后复查肝功,SG:20u,GPT72u,余正常,肝区仍有不适感,大便每日2次,身烘,胃脘怕冷,苔薄,质偏红,脉细弦,原法出入。

茵陈20g,柴胡10g,广郁金15g,蒲公英30g,土茯苓30g,淮山药30g,党参12g,贯众15g,炒白术15g,甘草6g。14剂。

四诊:药后151干,肝区不适,大便成形,偶有恶心,苔薄,质偏红,脉细弦,原法损益。

上方加姜半夏6g,白花蛇舌草30g,北沙参10g,金铃子15g。14剂。

【按】此案系慢性活动性肝炎,用白术、山药、熟苡仁健脾以扶正;蒲公英、半枝莲、土茯苓、茵陈、贯众清肝解毒;柴胡、金铃子、郁金疏利肝胆。苔腻渐退后始加用党参益气,大便成形后始加用沙参养阴。

例2:宋某,女,31岁,技术员。

一诊:慢性肝病已起4年余,形体消瘦,脘胁隐痛,有坠胀感,以往有胃下垂史,苔薄腻,脉细数,此肝脾不调,体气偏虚,治宜疏肝运脾,佐以益气。

柴胡10g,生黄芪30g,广郁金15g,徐长卿15g,地鳖虫10g,橘荔核各10g,佛手片10g,广木香8g,甘草6g,娑罗子12g。7剂。

二诊:药后脘腹隐痛较缓,仍系胃下垂之咎。苔少,质微红,脉细弦,前法续进之。

生黄芪30g,淮山药30g,生白术15g,广木香6g,升麻8g,徐长卿15g,沉香曲10g,甘草6g,绿萼梅10g。7剂。

三诊:腹部作胀,暖气矢气,排气后稍舒,纳谷一般,排便欠爽,苔薄,舌偏红,前法出入续进。

太子参15g,鸡内金8g,淮山药30g,广木香8g,炒白术15g,全瓜蒌15g,甘草6g,徐长卿15g。7剂。

四诊:腹胀稍减,嗳气则舒,夜间腹部膨大,二便正常,舌苔薄,脉细弦,前法损益之。

太子参15g,徐长卿15g,橘荔核各10g,淮山药30g,广木香8g,沉香曲10g,青陈皮各8g,佛手片10g,炒枳壳4g,甘草4g。7剂。

五诊:腹胀好转,大便偏烂,有暖气、恶心感,胃纳不佳,舌苔薄,脉细弦,原法增益。

上方加姜半夏6g,生白术15g,生麦芽15g。7剂。

六诊:腹胀不甚,夜寐盗汗亦减,大便烂,苔薄,脉细弦,前法续进之。

淮山药30g,川百合15g,糯稻根30g,徐长卿15g,谷麦芽各15g,蒲公英30g,地骨皮15g,太子参15g,甘草6g,甘杞子12g。7剂。并予复肝丸巩固善后。

【按】此肝脾同病,疏肝与健脾同进之法,用药注意到疏而勿过,否则因理气而耗气;补而勿壅,否则因呆钝而碍运。六诊以后,更考虑到久用健脾运中,疏肝行气而伤阴的问题,兼用养阴。慢性肝病本来调治非易,此案更兼有其他慢性病,更为顽缠。这就需要医者既须坚持基本治法,有方

有守,又要心思灵动,药随证转。

例3:徐某,女,43岁,住院号:73308-3。

慢性肝炎已久,肝功能反复不正常,经常发热,干而苦,脘腹痞闷,肝区胀痛,纳差,苔薄,舌质红,边衬紫,脉弦细。反复给予疏肝理气,健脾培中或养益肝阴,清化湿热之剂,病情时剧时缓,迁延不愈。目前因发热,乃又神疲,食欲显减,身目黄染。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胆红质5.5rag%,锌浊18u,麝浊18u,谷丙转氨酶284u。疫毒伤肝,湿热逗留,蕴阻脾胃则运化无权,熏蒸肝胆则疏泄失常,缠绵反复,诸象迭起。此次因外邪引动宿疾,病情加剧,经治发热已除,湿热疫毒之邪,缠稽不解。"久病多瘀",除清化湿热,调理脾胃肝胆外,应着重活血化瘀,以去其瘀结所在。

稀莶草45g,田基黄30g,丹参18g,芒硝3g分冲,石见穿30g,生麦芽30g,麸炒枳壳8g,糯稻根30g,生甘草4.5g。10剂药服10剂后,黄疸消退,症状缓解,食欲增加;又自服10剂,病情明显好转。肝功复查:黄疸指数10u,锌浊12u,麝浊10.7u,谷丙转氨酶72u。一般情况均好,基本稳定,继续调理巩固。随访,已早恢复工作。

又南通市传染病院一女性病员陈某,患慢性肝炎,反复出现黄疸,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肝功能反复不正常,苔腻舌质暗红,脉弦细,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收效不著。邀约会诊,给予以稀莶草为主的汤药服之,病情有所缓解,一周后复诊,一般情况良好,黄疸已渐消退,腻苔趋化,纳食亦增。又守方续服,症情逐趋稳定(保肝之西药,仍同时并用)。

【按】慢性肝炎活动期,乃由湿热疫毒蕴结肝胆,肝郁气滞,脾胃运化失健而致。治疗一般采用清热利湿和疏肝运脾的大法。凡迭治不愈者,多与血瘀有关,故有"久病多瘀"之说。常于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重用稀莶草等,临床上恒获比较满意的效果。

根据实践体会,稀莶草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与慢性肝炎活动期,对改善临床症状,降低黄疸指数、转氨酶及各项絮状试验,有显著而稳定的效果。

稀莶草有祛风湿,平肝阳之作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肝阳上亢等症,为众所周知。至于用治肝炎,则甚少论及。由于其性味苦寒入肝、脾、肾三经,《唐本草》谓其"主热,烦满不能食。《本草图经》:"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中国医学大辞典》更明确指出它"秉少阳升发之气,能升能降,祛风湿,活血化瘀"。是则本品不仅能祛风除湿,还有清热活血,补虚安中,调节肝胆功能之效。移治肝炎,宜其获效。因为既然病邪为湿热,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脾运失健,血瘀凝结,重用本品是符合辨治原则的,是治疗黄疸比较理想的药物之一。我治急慢性肝炎常以此为主药,随证配伍,每收佳效。

石见穿化瘀消肿,配合养胃健脾之糯稻根,是治疗急慢性肝炎的单方。田基黄原名地耳草,具有清热利湿,活血破瘀,消肿解毒之功,是一味治疗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的理想中药。麦芽、枳壳善于疏肝行气,健胃宽中;芒硝利胆退黄。以上诸药,集中一方,故奏效较显。

湿热蕴遏较甚,而体质不太虚弱者,可加生大黄以泄利和血,则收效更速。

如为急性肝炎黄疸型,则应侧重清利湿热,以茵陈蒿汤加蒲公英、甘露消毒丹等为主。倘为暴发型的急性或亚急性肝细胞坏死型肝炎,古称"瘟黄"或"急黄",多由热毒炽盛,伤及营血,内陷心包所致,转变极速。必须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或可挽回。这些均属阳黄的范畴。如病久体虚,脾阳衰微,湿从寒化,中焦郁滞,胆汁不循常道外泄而致者,则属于"阴黄"。治疗应着重健脾运中,温化寒湿,可选用茵陈附子干姜汤或茵陈理中汤,与阳黄治疗迥然有异,不可混淆。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262120527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