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咽炎

 sjjun619 2015-08-26
慢性咽炎中医辨证治疗

    西医: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口、鼻等部的慢性炎症,有害气体、粉尘等刺激,以及全身性疾病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为常见的致病因素。据国内统计,在城镇居民中,其发病率占咽科疾病的10%~20%,农村发病率较低。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殊有效的疗法。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慢性炎症,为常见疾病。本病是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咽部疾病。
    病因复杂,归纳有以下常见原因:
1.经常发生急性咽炎,以致转为慢性。
2.有慢性扁桃体炎、牙龈炎等病灶。
3.慢性鼻炎、鼻窦炎、鼻腔堵塞,被迫用口呼吸或鼻腔有脓性分泌物下流,刺激咽部。
4.烟酒过多,刺激咽部。
5.空气污染及化学物质刺激。
6.说话或用嗓过多。
7.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风湿及心脏病等。
    中医:慢性咽炎,中医称为“虚火喉痹”、“帘珠喉痹”,归属喉痹范畴。
《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是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历代医家有较多的发挥。首先对喉痹的病因病机从不同方面作了探讨,归纳为痰热、虚火、津不上承等。
如《丹溪心法》认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
《景岳全书·咽喉》云:“格阴喉痹,由火不归元,则元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证。”
《喉科心法》认为系“肾火真阴亏损故也”。
《脾胃胜衰论》曰:“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
《医学人门》云:“色欲动肾火,火炎上攻,咽膈干痛。”在症候上,
《伤寒论·少阳病》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医学纲目》有“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等描述。在本病的治疗中,也总结出了不少好的方药,
如《伤寒论》中用甘草、桔梗治咽病,当为喉科名方甘桔汤之肇始。
    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其所载“噙化丸”是最早治疗咽部疾病的含药。本病的病因与感受邪毒、五志过极、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反复感受外邪,或邻近器官邪毒染及;或热病之后致阴液耗损,肺肾阴亏,津不上承,咽失濡养;或因虚火内生,上灼于咽而生;或因烟酒过度,燥热内蕴,灼津烁液;房劳伤肾,水不济火;素体阴虚,郁而化火,循经上灼咽部,发为咽病。情志抑郁,思虑过度,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津不行,聚湿成痰,壅阻咽嗌致成本病。手少阴心经沿食道则滞于咽部;邪毒久留,气郁而滞,延宕不散,遏血而瘀,阻于咽内,气血瘀滞,郁而化热,发为喉痹。
    1.阴虚火旺 :咽干不舒,微痒微痛,咽部有异物感,恶心,干呕,咯痰不爽,口干善饮,大便干结。局部检查:咽部粘膜充血暗红,干涩少液,小血管扩张网布,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苔少或光剥,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利咽。
方药: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贝母9克,白芍10克,薄荷6克,绿萼梅6克,甘草6克。
加减:咽干甚者加石斛、百合;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加益智仁、狗脊、五味子、淮小麦;口因后壁有粘稠分泌物附着加天花粉、芦根、杞子;咳嗽加前胡、枇杷叶、杏仁、玄参;大便干结加麻仁、全瓜蒌、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三次服。
常用成方: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一贯煎。
    2.肝邪痰阻 :咽部干燥隐痛,终日不舒,咽中梗梗不利,似有异物,颈部作胀,胸胁闷痛,痰液多而粘稠,恶心,情志不舒则加重。局部检查:咽壁滤泡增生呈颗粒状,高突成片。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
方药:柴胡9克,枳壳9克,甘松9克,绿萼梅6克,白芍9克,薄荷6克,桔梗4.5克,射干4.5克,甘草6克。
加减:咳嗽痰多加紫菀、浙贝、瓜蒌皮;胁肋疼痛加当归、桃仁、丹参、郁金;咽部充血胀痛甚加赤芍、牛膝;暧气干呕加旋复花、代赭石、神曲、鸡内金。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半夏厚朴汤。
    3.气滞血瘀 :咽部干痛或刺痛,干燥灼热,喉间梗塞感,但饮食吞咽如常。局部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咽侧束肥厚,呈暗红色或淡红色。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利咽。
方药:当归12克,生地12克,桃仁15克,穿山甲9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僵蚕9克,川芎10克,桔梗6克,柴胡6克。
加减:头晕头痛加石决明、珍珠母;咽喉灼痛加银花、玄参;大便秘结加大黄、全瓜蒌;咽壁暗红,侧束肥厚,加三棱、莪术;咽干渴加茅根、芦根、玄参。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
    4.肺肾阴虚:咽部干痛不适,灼热感,异物感,或咽痒干咳,痰少而粘,症状朝轻暮重,可伴有午后潮热、两颧潮红、虚烦失眠、大便干燥、腰膝酸软等症,检查咽部粘膜暗红、干燥,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润燥利咽。
方药:
偏肺阴虚者:生地30g,麦冬15g,玄参15g,白芍15g,丹皮12g,川贝10g,薄荷6g,甘草6g。
加减:若痒咳甚,加橘红、百部;兼气虚者,加太子参、白术、山药、玉竹等;大便干燥加瓜蒌仁、生首乌;
失眠加枣仁、柏子仁。
偏肾阴虚者:知母10g,黄柏10g,熟地30g,山药15g,山萸肉15g,茯苓12g,丹皮12g,泽泻10g。
若咽干较甚,加花粉、石斛;大便干结,改熟地为生地,加玄参、麦冬、生首乌;
咽异物感较重者,加苏梗、厚朴;咽部灼热感加赤芍、牛蒡子。
    5.脾肾阳虚: 咽喉微痛,哽哽不适,或干焮不思饮,饮则喜热汤,咽内不红不肿或略带淡白色,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纳谷不香,手足不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引火归原。
方药:熟地30g,山药30g,山萸肉15g,茯苓12g,丹皮10g,泽泻10g,熟附片6g,肉桂6g。
加减:若痰多而稀,加法夏、陈皮。若以脾气虚为主,可选用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炒扁豆15g,苡仁15g,山药15g,陈皮10g,砂仁10g,莲子肉12g,桔梗10g,甘草6g。
    6.痰火郁结:咽部异物感、痰粘着感、焮热感,或微痛,易恶心作呕,痰粘稠带黄,口臭,检查咽部色暗红,粘膜肥厚,咽后壁滤泡增多甚至融合成块,咽侧索肥厚,舌质偏红或有瘀斑瘀点,苔黄厚,脉细滑数。
治法:养阴利咽,化痰散结。
方药:瓜蒌16克,川贝母15克,生牡蛎16克,玄参16 克,南沙参16克,凤凰衣12克,木蝴蝶7克,西藏青果7 克,生甘草7克,红花7克.
加减:咽刺痛甚者加赤芍药12克,丹参12克,玫瑰花7 克,咽部焮热感加知母、黄柏;恶心加法夏;舌有瘀斑瘀点加丹皮、赤芍;咽干加沙参、玉竹。
    7.肺脾郁热:咽喉干燥,疼痛,异物感或痰粘着感,常“吭喀”或咳嗽有粘痰,易恶心作哕。检查见咽部黏膜肥厚、暗红,喉底小瘰增生,颗粒肥大饱满,色暗红,喉底或有少许分泌物附着。口微渴,小便黄,大便偏结。舌质偏红,苔微黄,脉洪缓有力或略数。
治法:清解郁热,养阴利咽。
方药:桔梗10g,黄芩10g,浙贝母15g,麦冬15g,牛蒡子10g,栀子10g,薄荷6g,甘草6g,木通10g,玄参15g。
加减:新近咽痛加重者,酌加荆芥、僵蚕;黏膜肥厚、暗红者,酌加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之类活血通络;滤泡增生明显,加生牡蛎、海浮石之类;咽干明显,酌加葛根、天花粉、石斛养阴生津;,易恶心、干哕者,加法半夏、竹茹降逆止呕;大便燥结,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或少佐大黄泻热通便;兼鼻后漏,加白芷、苍耳子之类。睡眠差加栀子、远志、竹叶清心安神。
    8.痰气互结:咽梗阻感或痰粘着感,咽干微痛或胀痛感,“吭喀”痰少;检查见咽部黏膜肥厚、暗红,喉底小瘰增生,颗粒肥大饱满,色暗红,喉底或有少许分泌物附着。全身或见胸胁胀痛,喜嗳气,易恶心作哕。舌胖苔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散结利咽。
方药:半夏10g,茯苓15g,厚朴10g,紫苏梗10g,生姜3片。
加减:滤泡增生明显,酌加浙贝母、煅牡蛎、玄参;咽痛明显,酌加射干;大便偏结,加瓜蒌仁、杏仁之类润肠通便;伴咽痒而咳加荆芥、白前之类疏风宣肺;病程久或服药不应,多有痰瘀互结,酌加郁金、皂角刺、丹参、三七之类活血化瘀;睡眠差加合欢花、远志解郁安神。

    其他疗法:
   (1)针灸:1.体针:取穴:咽炎穴、人迎(双侧)、廉泉。咽炎穴位置: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旁开1.5寸,人迎穴上1寸。操作:先针咽炎穴,用左手拇指轻推甲状软骨,并以指切法将颈动脉推向外方,用1.5毫针向咽后壁刺入1.5寸,使整个咽部有肿胀感或异物感之后,轻轻退针5~8分;针刺人迎穴时,应以左手食指或拇指将颈动脉推向外方,取穴手法同咽炎穴;廉泉穴直刺3分左右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时不提插、不捻转,以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耳穴压丸:取穴:主穴:耳、咽喉、下屏尖、缘中。配穴:肺阴不足加肺、对屏尖;肾阴亏损加肾、神门;胃腑积热加胃、脾。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随症加配穴。按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方厘米见方大的麝香止痛膏贴于穴位上,用拇、食指按压,至患者产生疼痛感及耳廓充血发热,并嘱患者每日按压2~3遍。隔日1次,每次1侧,两侧轮换,10次为一疗程。
    3.温针:主穴取三阴交,肺胃阴虚者配鱼际、孔最、足三里,肺肾阴虚者配太溪、照海;气滞血瘀者配内关、血海。主穴进针后施平补平泻,得气后在针尾插上3cm长艾条施灸,每次每穴灸2~3壮,其余配穴施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4.穴位注射:先针刺双侧合谷,起针麻作用,每次取单侧涌泉穴,注射复方丹参1ml,两侧交替,每5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
    5.穴位敷药:斑蝥、白芥子按1:2配合,研成细末备用,选穴:廉泉:人迎、水突、太溪、照海,痰多加天突,脾肾阳虚加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加涌泉,双侧穴者可单侧交替使用。取适量药粉用食醋拌湿,揉成黄豆大药丸,安放在穴位上,胶布粘贴,3~4小时后取下,贴药部分渐见水泡,约12小时后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3~4天后结痂,每周1次,3次为一个疗程。
    6.耳针疗法:选穴:咽喉、肺、心、肾,用探棒或探测仪测得选耳穴的敏感性,常规消毒耳廊,将断香膏剪成0.6cm×0.6cm大小,内粘六神丸1粒,贴在探得的耳穴上,并适当按压以产生发热、发胀、酸麻感,每日自行按压4~5次。隔日贴压1次,双侧交替,10~15天为一疗程。
    7.刺血:取穴:上耳背。操作:在耳背上方寻得三条较显露的血管,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片刺破第一条血管,使其流出0.5~2毫升的血液后,用酒精棉球按压,并以胶布固定。半月刺治1次,共3次。按顺序每次刺1条血管。忌酸、辣、烟、酒。
   
    (2)单方验方:
①咽炎乐:制半夏(砸碎)500克。用法:上药加食醋25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加热三、四沸,捞出半夏,加苯甲醇(按药量的0.5%)过滤,分装10个瓶内备用。用法:每次服100毫升(加白开水适量),每日服2~3次,8~25天为一疗程。
②鼻咽灵:山豆根、麦冬、半枝莲、石上柏、白花蛇舌草等九味药物。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日口服4次,每次5片,7~15天为一疗程。
(3)推拿:取穴:夹喉、天突、膻中、风池、风府、曲池、合谷。操作:患者正坐,医者用右手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轻柔着力,拿推夹喉穴,自上而下往返拿推10~20分钟,再用一指禅手法推天突、膻中各2分钟,最后医者站立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拿推双侧风池穴2分钟,用拇指点按风府10次。咽部疼痛者,双拇指分别按双侧曲池、合谷各10次。每周推拿3次,6次为一个疗程。
(4)食疗:①冰糖麦冬炖白莲:麦冬、白莲各12克,冰糖和水适量。用法:上述物品隔水炖后饮汁食莲。②鸭蛋冰糖豆浆饮:豆浆200毫升,鸭蛋1枚,冰糖适量。用法:豆浆煮沸后,冲蛋加冰糖饮用。(5)中药超声雾化1.银花9g,黄芩10g,野菊9g,藏青果4枚,象贝10g,桔梗6g,前胡9g,姜半夏15g,玄参15,花粉15g,薄荷9g。浓煎取汁100ml,每次取20ml雾化吸入10分钟,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2.半夏10g~12g,厚朴10g~12g,茯苓15g~30g,柴胡6g~12g,陈皮10g~15g,银花20g~30g,,连翘10g~12g,川贝10g~15g,枳壳10g~12g。水煎浓缩取汁40ml,雾化吸入,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3.半夏、厚朴、玄参、麦冬、生地、银花、黄芩、香附、郁金、薄荷、浙贝、白芍、公英、合欢皮、丹参、甘草,水煎过滤取汁,每次用15ml超声雾化,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6)中药咽后壁粘膜下注射:1.复方丹参: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ml,用5~6号注射针头分别注入咽后壁两侧粘膜下,深度以能注药为度,每侧各注入1ml,每周3次,2周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2.板蓝根:取板蓝根注射液4ml,用5号长针头注入咽后壁两侧粘膜下,每侧上、下两点分别注入1ml,每周3次,2周为一疗程。3.消痔灵:取消痔灵1ml加1%普鲁卡因1ml,行咽后壁粘膜下注射2~4个点,每周1次,4~5次为一疗程。特别适合于咽后壁滤泡增生者。(7)中药咽后壁喷射取50%黄柏水煎上清液2ml,抽入5ml注射器内,药液温度保持在28℃~32℃,以5号长针头直喷整个咽部及咽后壁,每天1~2次,5~6天为一个疗程。(8)烙法咽后壁滤泡增生较大者,可用直径0.5cm左右的小烙铁,在酒精灯上烧红,蘸香油后迅速烙于滤泡上,每个滤泡烙1~3下,隔3~4日烙一次,直至平复。

 
告: 
 1本文仅供参考,请朋友们要在中医师指导下,分虚       ,对,得其反
 2,请朋友们不要自己乱用,免发生不必要的严重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